兩漢時期實行的“察舉制”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弊端?觀瀾聽雨潤物無聲2020-04-07 21:39:57

題主好!聞史而來很高興能和題主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談談察舉制的由來。

漢代初年,任官並無定製,入仕者不外乎“蔭任”(子孫獲得世襲官爵) “貲選”和(漢代稱憑財產資格為官的途徑,即捐官)兩途,所以官職大多操縱在大官僚和富戶手中,其後才出現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制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中央大臣或地方長官考察鄉黨輿論,將人才推薦到中央,循一定的程式選任官員的方式,這也是兩漢選舉制度中最主要的選官方式。察舉制強調以德行、才學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甄別人才,推薦給朝廷,經考核合格後授予官職。

兩漢時期實行的“察舉制”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弊端?

漢高祖劉邦下詔求才,開西漢察舉制之先河,

後來漢文帝兩下詔書, “賢良方正,尋求能直言極諫之士”(《漢書 文•帝紀》 ,) 但高祖、文帝的選士活動都屬於偶爾為之,不僅規模小,而且範圍窄,僅限於官吏,沒有發展成為完善的仕進制度。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於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開始, “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併成為下詔,漢代察舉制中最為重要的歲舉科目, 名公巨卿多出“之” 是漢代政府官員的重要來源。

公元前 106 年, 漢武帝規定每州每年“各舉秀才一人”作為常規性的選官制度,這是察舉取士制度化的最重要標誌。

兩漢時期實行的“察舉制”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弊端?

察舉制實行後,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我想無外乎有以下三大優點:

1。察舉科目多,涵蓋了國家所需的各種人才,選拔的範圍也較廣,為有才幹計程車人提供了較多晉身仕途的機會。

2。相對而言,察舉制度執行嚴格,對舉主和被舉者均有賞罰,特別是舉主,不得不謹慎行事,因而減少了濫竽充數的情況發生。

3。最重要的是選拔與考試相結合,為被舉者提供了公平競爭的舞臺,使真正優秀的人才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兩漢時期實行的“察舉制”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弊端?

但由於其主要是透過推薦與聘任方式任官,尚未採取公開競爭的考試方式,因此,

其弊端也十分明顯,最主要的是“察者不明而舉非其人”。察舉制名義上是為朝廷選拔人才,實際上成為達官貴人獎勵賢士、羅致天下名士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