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節日習俗?使用者41997502678397732019-09-03 01:14:40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俗稱“過年”,是廬陵(吉安)各縣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從“小年”到“除夕”,春節序幕逐漸拉開。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是小年。這一天,各家略備酒菜,全家歡聚。小年前,有兩項主要活動,一是“掃塵”,掃除一切汙穢之物,乾乾淨淨喜迎春節;二是“送灶”。小年前夜,家家用碟子盛上茶葉、大米、紅棗和糖餅放在灶上祭祀灶神,又稱“糊司命”,祈求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農曆十二月三十(小月二十九)為“除夕”,也叫“大年三十”。上午大人帶著兒孫上祖墳,殺雞、燒紙錢祭祖。在廳堂大門外貼大紅春聯和年畫,豬圈、牛欄、雞籠也貼上寫有“六畜興旺”、“金雞報喜”的紅紙,表達心中的美好期望。下午設豐盛家宴,又叫“團圓飯”,閤家團聚。在外地不能回來的親人,家長也為他擺一副餐具。飯後,洗澡更衣,大人給小輩壓歲錢。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一家老小圍坐在火爐邊“守歲”,至深夜,家長放鞭炮封“財門”。 正月初一凌晨、第一件事是男主人開“財門”。大門開啟,放長鞭炮,迎接財氣湧進。接著朝日出方向走幾步,口中念著“出行大吉、四方得利”,祈望一年事業有成,招財進寶。開財門後,全家吃新年飯。飯是昨天剩下的,萊一般是4個素菜:一是芋頭,寓意家有“餘”財;一是芹菜,寓意“勤儉”發家;一為豆腐.寓意家庭“富裕”;一是青菜,又叫大菜,寓意新年發“大財”。吃過新年飯,小孩、男人先後出門給村裡長輩拜年,平輩見面,互致祝賀。大都說些“恭喜發財”、“步步高昇”、。萬事如意”等吉祥詞。農村有祠堂的,全村大小在祠堂聚會,各家備有酒菜、茶點團拜聚餐,共度新春佳節。初二開始,出村給岳父母和親戚朋友拜年。習俗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意思是初一在本村給本家、本族拜年;初二女婿給丈人拜年;初二、初四給親戚朋友拜年。拜年時,主人以茶點、菸酒招待,贈給小孩“壓歲錢”。準備出龍燈的村子,龍燈獅耙開始演練,然後走村串戶拜家門,賀喜慶。 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上元宵節,也叫‘燈節”。晚上,家家戶戶要“散燈”,就是在屋內各處,點燃蠟燭或油燈,象徵光明。閤家吃湯圓,又稱吃“元宵”。有的縣還有燈綵表演。民間燈綵中,吉安縣固江的“鯉魚燈”獨具一格、泰和螺溪的“蝦公燈”、遂川珠田的“五龍下海”、萬安縣的“麒麟獅象燈”很有特色;古水盤谷的“鰲魚燈”,黃橋等地的“百節龍燈”也堪稱一絕。 正月十六日到二十日為下元宵。古代,有的地力盛行“鬧下元宵”,十六日“送船神”,就是村裡人掛起彩色的畫紙船,請道士唸經,“禳災納福保太平”。中午,抬著福主、財神菩薩,舉著旌旗涼傘,敲鑼打鼓,放鞭炮遊街。晚上燈火明天,至月終才結束。此俗現已基本廢除,但有的農村仍有吃“元宵酒”的習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傳統大節。早晨,家家門窗插上野艾、菖蒲,稱“艾旗蒲劍”,用以“驅邪”。早餐要吃“五子”和田螺。“五子”是棕子、包子、雞子(蛋)、蒜子、油果子;吃田螺,據說可保一午不生瘡毒。大人還飲雄黃酒,小兒在肚臍搽灑雄黃酒,胸前佩掛彩色絲線織成的各種形狀的小香包。有的農家還在端午節這天挖車前草曬乾收藏做藥,用雄黃酒浸蒜子儲存,可作外搽消毒用。 午後,村裡人齊心合人汲乾井水,取盡雜物,撒石灰消毒。靠近江河的村鎮,要舉行龍舟競渡紀念活動,以示打撈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龍舟競賽由青壯男子參加,他們身穿紅衣,頭裹紅巾,齊力划槳,船上鑼鼓鏗鏘,兩岸觀眾吶喊助威,場面十分熱鬧。至今,萬安等縣已將划龍舟列為縣內—項體育競賽活動。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叫“團圓節”,也是傳統大節。常言道“窮端陽,富中秋”。中秋節正趕上收穫時節,又是閤家團聚的日子,除中餐有雞鴨魚肉外,晚上還有月餅、柚橙、花生、糖果等。一家人及親朋好友圍坐一起,對著皎潔的圓月,品茶,吃水果、點心,談笑風聲,情趣橫溢,盡享天倫之樂。 中秋之夜,青少年愛在空地用碎磚石及瓦片疊架起一座下大上尖,外圓內空的“寶塔”。待到明月升空,用稻草、茅柴作燃料,在塔內燒火.熊熊火舌從瓦片的空隙中噴出,瓦片燒至通紅時,又撒穀糠、噴陳醋、澆燒酒,穀糠堵滿空隙,陳醋散發濃香,燒酒燃起藍色的火焰,兒童們還唱著“燒塔燒得紅、養豬三百五;燒塔燒得白,養豬沒尾巴”的兒歌,激勵大人們贊助買灑和醋澆塔,引得觀看者歡呼雀躍,夜深才漸漸散去。 安福農村,中秋節晚上還放火燈。火燈又叫“孔明燈”。火燈用篾絲或細鐵絲扎架,外面糊上較薄的白紙,燈頂為錐形,燈身為圓柱形。燈的底部放置吸了油的草紙或舊蔑纜一類燃料,點燃後,燃料產生的熱氣立即把一盞盞燈送上高空,抬頭看去,像星星一樣明亮。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節的風俗有登高、飲酒、採茱萸、常菊花等。有的地方在這天蒸糯米酒,稱“重陽酒”,味道醇美,不易變質。現在,重陽節又是“老人節”、“敬老節”,許多地方在重陽節開展尊老敬老活動,形成了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