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所以在意,意非言也是什麼意思?澡雪堂主談修心2020-05-29 15:20:27

這段話是《莊子·雜篇·外物》的結語,全段內容是這樣的: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舍物之形,得物之神!

言者所以在意,意非言也是什麼意思?

這個“外物”,

“外”是指的超越,也就是超出事物的形態,“物”的本身包括了我們可以捕捉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跡

,比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行住坐臥、輕重澀滑,等等等等。

這個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我們所有的認知,都建立在事物的形態上,如果有一個事物我們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沒聲音沒氣味等等,這些

形跡都沒有的話,我們就無法對它形成認知,也就是說,我們無法知道它是否存在

只有當它的形跡被我們捕捉到以後,我們才能根據捕捉到的資訊在大腦裡為它畫像,最後形成對它的認知結果。遺憾的是,這些資訊雖然構成了我們對它的認知,卻又往往因此而錯過了它的真相。

言者所以在意,意非言也是什麼意思?

比如當我們看到一隻空杯子的時候,我們會直接叫它“杯子”,而裡面如果裝了醋,我們會叫它醋,裝了油的時候,又會叫它油,不再叫它“杯子”,

當杯子裡盛了東西以後,我們就會被杯子裡的東西吸引,而忽略掉杯子的本身,但杯子能盛東西這個真正的價值,卻被我們忽視了

生活中這類例子很多,比如人們習慣把髮型、衣服、首飾等等資訊和一個人直接劃上等號,透過這些來判斷一個人,那麼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就反過來利用人們的這些習慣來行騙,結果使很多人上當受騙,這就是我們只重外形而不重內涵所付出的代價。

所以我們認知事物,不能只注重外形,一定要想辦法透過外形深入進去,認識到它的內涵,得到它的神

,這才算是認識到了它的真相,老子說過:

言者所以在意,意非言也是什麼意思?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十一章》

莊子《外物》篇的主旨,告訴我們的正是這個道理,《莊子》三十三篇,歷代以來被認為是對老子《道德經》最好的詮釋,那麼這篇《外物》,從某個角度來講,我們也可以認為是對《道德經·十一章》的註解。

忘言之人,方可與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從莊子這句話我感受到了什麼?我想不少人都會從中感受到一絲悲涼,感受到孤獨,

不錯!莊子是孤獨的

言者所以在意,意非言也是什麼意思?

在那個時代,上至諸侯卿大夫,下至販夫走卒,每個人都

迷於所見,惑於所聞,身為物累,神為形役

,各國之間弱肉強食已達瘋狂,看到禮崩樂壞,道德淪喪,正如屈原所說:“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莊子立於斯世,見於斯景,怎能不感到孤獨呢?

所以他只能用文字來排遣自己的鬱悶,“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這裡“荃”是捕魚工具,“蹄”是捕兔工具,它們能捕魚和兔的這個功能平時是看不到的,但這恰恰是它們真正的價值所在。

談到認知,這才是重點,無論工匠

用料再考究,造型再美觀,如果“荃”不是捕魚,“蹄”不能捉兔,那也是毫無意義

,所以

可見形態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它們不可見的功能作用

,這就是上面老子所說“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的深層含義。

言者所以在意,意非言也是什麼意思?

但我們普通人的悲劇也正在這裡,

我們看一個東西,側重的偏偏就是這些可見的形態

,在我們的心裡,一切事物的價值都由那些可見的形態來決定的,所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做一些買櫝還珠的事情,而且還混然不覺的沾沾自喜

說到這裡,我們也就明白了莊子之所以發出“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這種感嘆的原因。所謂“

聽話聽音,鑼鼓聽聲。

雖然我們靠語言來交流,但說話人真實的意思,卻又往往隱藏在話外

所以

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別人在說話的時候,他雖然耳朵在聽,但腦子裡琢磨的卻是那些話外聲

,這就是“

忘言之人

”,莊子最希望的,就是同這類人一起交流。

總結

言者所以在意,意非言也是什麼意思?

總之,

正如孔子在《周易·繫辭上》中所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有些東西雖然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之不可得,但我們必須要了解它,熟悉它,掌握它才可以,因為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所以“聖人之意”,雖然書不能盡,言不能窮,但我們依然有必要,也有責任把它搞清楚並繼承下來,因為這才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於世界東方屹立不倒的最大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