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和知音是一個意思嗎?使用者6416441580932019-09-16 23:42:04

本人才疏學淺,在此分享拙見。若有不對之處,還請列位指教。萊垍頭條

我認為:

知音著重於對心意的瞭解,知己則著重於對才能的瞭解。萊垍頭條

先說知音。

“音”的本意是“音樂”。“知音”從字面意思上講,便是聽得懂音樂。古人則引申此意,認為“音”是人心的體現。《禮記·樂記》講:萊垍頭條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垍頭條萊

也就是說,人心中的情感,直接表達出來,就是“聲”,如疼痛時的呼喊,悔恨時的嗚咽,均為“聲”。然而,只有“聲”,是不足以讓他人理解的。只有把“聲”如織布一般,按照一定邏輯形成“文”(紋理),才是“音”。(錢鍾書嘗引謝林的話道:“建築即凝固之音樂”,妙甚。)故而《禮記·樂記》又言:萊垍頭條

“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萊垍頭條

意即,“聲”只是野獸般的隨意叫喚,“音”才是人類的規則表達。萊垍頭條

後世文人史家寫作,常用“音”的兩意性。如伯牙子期的故事,鍾子期聽到的不僅是琴聲中泰山江河的意象,更是“志想象猶吾心也”,也即俞伯牙的心意。《西北有高樓》道:“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宋岳飛亦有詞曰:“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都是慨嘆帝王權臣不信任自己的拳拳報國之心。

此外,古人以為,“音”比言辭更真實。所謂條萊垍頭

“設有言而非志,謂之矯情,情見於聲,矯亦可識。。。取彼歌謠,播為音樂,或辭是而意非,或言邪而志正,唯達樂者曉之。”萊垍頭條

就是說,言辭是可以作偽的,然而聲音不能。《世語》裡講曹操出征,曹植出口成章,曹操及左右都讚歎不已;曹丕則採用吳質的計策,伏地大哭,令曹操頗為唏噓。事後,大家都認為曹植雖然言辭華麗,但是心不誠。曹丕便於此事得了人心,日後繼承大統。可見,“音”乃是,萊垍頭條

“出於人心之至真,入於人心之至深,直捷而不迂,親切而無介,是以言雖被‘心聲’之目,而音不落言詮,更為由乎衷,發乎內,昭示本心之聲”條萊垍頭

不過,當代出現所謂“知音體”。以感人的言辭吸引流量,故事卻是真假難辨,便不是古人可知的了。垍頭條萊

總結而言,“知音”乃是能理解你真實本心之人。萊垍頭條

再談知己。

《戰國策》裡講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說:萊垍頭條

“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頭條萊垍

這裡,“知己”指的是伯樂賞識千里馬的才能。萊垍頭條

《史記·刺客列傳》裡也有:萊垍頭條

“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條萊垍頭

說的是豫讓覺得智伯瞭解自己的能力,能“甚尊寵之”,所以願意為他而死。萊垍頭條

王勃《別董大》中亦有:萊垍頭條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頭條萊垍

這裡著重的是一個“識”字。所謂知己,總要有識己之明。垍頭條萊

總結而言,“知己”乃是能看出你的才能之人。萊垍頭條

若為上司,此人當能重用你。若為朋友,此人當與你志趣相投。條萊垍頭

最後,出於好玩,找補一個“知乎”

。魏了翁的《陳寺丞輓詩》道:萊垍頭條

“有子知乎否”條萊垍頭

意即知乎就是像兒子一樣的存在。於是,餘良弼的《教子詩》中說:頭條萊垍

“青春不再汝知乎。”垍頭條萊

就是說,知乎啊,你已經過氣啦!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