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費玉山2019-12-24 10:14:05

初生恰似紙一張,

畫綠描紅在高堂。

父母言傳並身教,

他年兒女做棟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蕭蕭政語2019-12-24 11:33:37

對這個觀點本人是表示認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開篇第一節。《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它涵蓋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內容。在中國古代的經典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內容涵蓋了中國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中孝節義等。如果能把這些知識掌握對以後的學習、寫作是有一定好處的。

至於對開頭這幾句的看法,我們暫且不去討論人之初是“善”還是“惡”的問題。這幾句主要在於闡明瞭後天的環境、教育等對一個人的影響,這一觀點是應該予以肯定。一個人的成長,不僅離不開先天的天賦,同時,也離不開後天的教育、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環境可以改變人,環境可以造就人。古今中外例子很多。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王安石寫的《傷仲永》這個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故事中的方仲永,小時候有一個極好的天賦,五歲時,從沒讀過書,就向父親要書讀,父親給他借來書籍,就能作詩,而且文理皆可觀。街坊鄰里都很驚奇,紛紛給些錢物讚賞。這個時候,父親因為有利可圖,就帶著他四處炫耀,結果,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就不如從前了。再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就“泯然眾人矣”,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了。方仲永從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矣”,就是後天教育導致的失敗。

再如我們知道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環境學習,煞費苦心,兩遷三地。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同樣的人,如果,他們的社會活動環境、學習生活條件不同,必然導致的結果也不一樣。我們一個人,從一出生,應該基本差不多,但為什麼有些人能成大器,而有些人庸庸碌碌,有些人會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而有些人卻會淪為階下囚?我們總不能說註定誰生下來就是好人,誰生下來就是壞人吧。那麼,之所以人走向社會以後就會有那麼千差萬別呢?究其原因,就是在於是不是重視後天的培養教育以及自身後天的努力的問題。

又比如我們知道的“程門立雪”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楊時四十歲了,當時出任瀏陽縣任縣令,為了一個問題和學友爭執不下,去請教程頤,當時正是冬季,天上下著鵝毛大雪,他們到了程家門口,見先生正打坐養神,不敢打擾,於是,在門外恭恭敬敬地站著,當先生醒來時,看到門外站著幾乎成了雪人的兩人,於是,感動了程頤。正因為楊時一向嚴於律己,後來成為了人們的美談。

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影響一個人的成長的因素既有外界環境的影響,又有自身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嚴於律己的約束,所以,一個人成長,不單純在於出身如何,重要的應該是後天的努力,後天的教育、環境、學習生活是影響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因素。所以《三字經》裡說“性相近,習相遠”就是這個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2019-12-24 07:35:03

只有部分認同,人之初,性本善。善從何來?如果有一粒糖果他一定是自己吃不會給別人 一般都是靠後天的培養和自身的提高。

至於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性格千差萬別,習相遠,有很多人習慣都大同小異。我是這樣理解的,歡迎您的評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珍重友情2019-12-24 10:20:34

三字經開頭語,人之初性本善,大部分人都認可這句話,一個人剛出生到少年時代,本身都是善良的,因為在他她的心中沒有市儈哲學沒有利益紛爭,人的性格的形成轉變都是在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閱歷的增長改變的,有的人生活的環境家庭的教育相處的人物事件在一個較好的周圍,那他的性格為人處世都會心存善念,如果他她的生活環境不好,家庭不健全,生存條件缺失那麼她他的性格一定有改變,有的變得失落,有的變得貪懶,有的變得冷漠無情,更有甚者會成為危害社會報復社會的惡徒。所以人出生時都是善良的,之所以改變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改變的,就象後兩句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是老祖宗留下的古訓,很有哲理性,直到現在還是適用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中裴三茅居士2019-12-24 10:06:09

基夲認同,但性格遺傳也很重要,你把一個父母性格都非常暴烈的孩子從小單獨扶養,一般長大後性格還是那樣。在禮儀廉恥孝等方面有所改變,性格是不會變的,像走路恣勢,舉止都難改變遺傳特質。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上德如水2019-12-24 09:53:10

認同,人之初就是一張白紙,畫什麼是學習和成長過程決定的,所以性相近、習相遠的總結,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蒼穹新能源2019-12-24 09:39:34

智者勤,能者達,勞者獲,勇者勝,專者精,聰者規,備者福,豐者喜,足者樂,學者升,創者生,謀者順,才者博,曉者知,誠者靈,舍者得,思者明,慎者行,器者捷,望者空,慮者密,群者義,廉者安,信者盛,諾者守,容者大,謙者禮,忠者穩,忍者興,錯者改,危者變,險者避,潔者輕,進者取,退者闊,難者幫,急者救,奸者懲,惡者除,叛者誅,犯者監,騙者罰,偷者關,搶者斃,狂者亡,縱者悔,守者落,貪者獄,拐者滅,坑者失,蒙者丟,賭者敗,困者助,貧者扶,懶者窮,浪者恥,節者榮,合者貴,和者諧,誠者盈,正者鋼,善者揚,仁者敬,老者尊,幼者愛,慈者美,孝者幸,律者強,俗者隨,恆者成,堅者贏,志者壯,強者銳,德者重,王者懷,適者存。人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尋找自己人生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菩緹2019-12-24 10:42:55

我還是比較相信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這句話說的是真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相仔聊美事2019-12-24 09:30:05

我認同,因為人出生時是善良的,性格都相同,在成長中受環境影響就有變化,人之初,性本善…出自《弟子規》,作者李毓秀,李毓秀根據當時童蒙教育需要,結合教書實踐,寫成《訓蒙文》。後經清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在迫切需要加強道德建設的今天。《弟子規》對幫助現代人傳承中國文化。養正人格品行具有重要價值。不可忽視的是,在教育孩子如何立身做人的同時,也要求家長必須按《弟子規》的要求。審校在前率先垂範。成為子女校方的楷模。所以《弟子規》是一本全民道德教育的經典讀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5580633力晨2019-12-24 11:15:15

我想,大多數的人也是認同並支援這個古人哲理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作為啟蒙教育經典《三字經》開篇文字,道明瞭人一生下來其本身不帶惡,是向善的,惡是隨以後的生長環境而發展變化的,剛生下來的孺嬰,都具有向善的一面,但由於以後的生長環境不同,刁慣才會大不同或不相同。

這符合辯證法,也符合儒家的主詣思想。這句話說明教育尤其是啟蒙及少年教育是無尚的關鍵,善惡本是相對的,但多有先天的善,少有先天的惡。惡是在後天的教育缺失中逐漸累積的,有時也會是主觀個體努力爭取的。

所以,一切社會的價值觀基本形態都會教導人棄惡揚善,因為善是社會關係的助動劑,推動器,惡是社會的病毒,細菌,多善的社會必然風清氣正,生機盎然,欣欣向榮,而多惡的社會必然弱肉強食,爾虞我詐,惡鬥連綿!

《三字經》在開篇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但下句又說:苟不教,性乃遷。如果不教育,不引導,其善就會遷,就會去惡。

接下來又舉例說明不教及怎麼教的影響: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能一心致學,三次擇鄰而居,擇什麼鄰,當然是擇善而鄰,就是給孟子一個鄰善的成長環境。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母親就一下剪斷正在織布機上的杼線,告訴孟子,如果不認真積極學習,就如這杼線一樣,什麼有為都不會有,孟子自此發奮勤學,終成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發揚者!

接下來:竇顏山,有益方,教五子,名俱揚!竇顏山教子有方,他的五個兒都成績斐然,成為國家棟梁,即五子登科!

人之初,性本善,這些在今天的積極意義在於:人性是向善的,教育從優必須從生下來開始,也許個別個體其基因遺傳是向惡的,但後天積極正能量的教育仍然是最最重要的。

我們不必過度拘泥於咬嚼惡於善的《三字經》描述過程,重要的,它道出了人類必須向善才會發展,個體的人只有向善,才會為推動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點滴之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每日一句詩詞2019-12-24 09:45:11

認同,人變了,並不是人變了,而是被身邊的人,事等給改變了。孟母三遷就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魏永臣5502019-12-24 09:21:06

為害莫大於糊塗的三字經之類的文化教育!其害人最深最大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其害就在於用一個“善”錯誤地導引了青少年或成年人。什麼是善?按其理解應當是好心,良心,也即仁,也即愛人。這樣的解與古人所造的善字是大相徑庭的。古人造善字,指的是人類生活所享用的美食,也即羊肉是人類的美味美食,把美味美食用筷子送入口中享用,就是善,也即讓人們享受享用美食的好生活就是善。並沒有什麼仁,愛人的意思。導引孩子們長仁愛之心的教育有背於動物教育後代的普遍規律,縱觀所有動物對其後代教育都是首先教給孩子們生存法則的,請問,仁愛是人類的生存法則嗎?古人是靠仁愛求生存的嗎?再者,按照宋儒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的邏輯,就是言所有的人在剛出生的的幼年時期都是善的,美好的,就等同於歌頌無知,愚昧就是善,因為所有人的幼年都是無知的。從教育的普遍性來說,人類是不應該違背動物界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從人類教育的特殊性上說,教育就應當緊緊的抓住人的特性,也即人類適應自然的特殊本領技巧,這就是深入探索自然事物內在特性和創新創造人類生產技術的能力。由此可知,三字經文化教育既違背了教育後代的普遍性,又違背了人類文化教育的特殊性。這就是其為害大的原因。再說“人之初”,不應該理解為一個人幼小幼年時,而應理解為遠古遠始的人類。“初”字的“衣刀”結構,就是遠古人類生活在艱難困苦的落後生產力低下時代,那時的人們重視生產工具或人類戰鬥的武器“刀”勝過自己的生命,也即十分珍貴尊重重視“刀”,這就是“衣刀”的原因。今天的人類也應同樣重視自己的生產工具和戰鬥武器的先進,而不在於什麼情不情,仁不仁,善不善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蘇霍姆林斯基2019-12-24 09:47:15

性善論和性惡論都有人討論過。

其實對於絕大部分家庭來說,都沒有主動去引導過孩子的性格 。那麼孩子的性格又怎麼能說是學習所得呢。

同一個環境的兩個人,有的性格完全迥異。

有了孩子,我也在思考為什麼。我也曾思考過如何培養孩子,後來我才發現,

孩子的性格很多的部分是天生的。環境可以影響一點,但不能百分百影響。

一個好人無論遇到多少壞人,他還會做個好人。一個壞人,如果一生遇到的都是好人,那麼他也會做個好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閒人猛子2019-12-24 10:36:49

認同,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怎麼塗就看環境,家境,教育等後期培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記錄新天地2019-12-24 10:52:52

這說法我認同,因為人一出生不會思考,不會做事,沒有善惡之別,為了區別,人們把不做壞事沒有壞思想就稱為善,也就是性本善。不管是富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出生時本性都是相近相同的,只是長大後個人的生活習氣,遇到的人或事物以及生活環境的影響造成了不同的習慣而有了差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認同嗎?卓聚樂學2019-12-24 10:37:40

意思: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1、出自王應麟的《三字經》。

2、《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

3、《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

4、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擴充套件資料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透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一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鬆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

《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鑑”,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百科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