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沃克特爾2020-08-15 00:22:39

“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意即:用胳膊挾持著泰山去跨越北海,不是不去做,而是根本沒有能力做到。之後,就把“挾泰山以超北海”這句話,喻指根本無法做到的事。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冷國儉2020-08-07 08:18:56

“挾太山以超北海”句是譬喻句,出自巜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第七章,序號:1。7。

有一次,齊宣王同孟子對話,孟子勸齊宣王王(Wang,第四聲,動詞,統治天下)天下,即統治天下,因為齊宣王具備二條優點:第一條,“保民而王”;第二條,有仁愛之心。保,動詞的使動用法,訓詁為“使……安”,“保民”就是使百姓庶民生活安定,有了這一條,你就可以王天下,就可以統治天下。第二條,齊宣王看見殺牛釁鐘,牛觳觫,要“以羊易之”,證明齊宣王有不忍之心,這不忍之心正是仁愛,有了仁愛就可以施行仁政,故完全可以統治天下。齊宣王還是推脫,所以引出孟子說這不是“挾太山(山東泰山)以超北海(渤海)”之語,即胳膊底下夾著太山來跳過北海,這個真的辦不到,這就是“為長者折枝”一般容易,極輕鬆,對於你齊宣王來說。

此語應是戰國時代很流行的俗語,是一句譬喻語,比喻很恰當。(20200807)(謝蜜蜂文學之邀)(謝悟空相邀)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榮恥鑑定師2020-08-03 21:32:05

那被用於表示“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 而不是“超凡脫俗,法力無邊”的意思。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坦坦蕩蕩的尚格2020-08-04 20:12:57

這也算《孟子》中的名句了。很早之前我讀《孟子》的時候也想過這個問題,這其中涵義頗深,像是說對了一類人。這句話可能有些含糊,但其後卻有一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而這句話“挾太山以超北海”很容易理解,“挾”就是挾帶的意思,而太山就是“泰山”,你像《史記》中李斯的名句:“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就其高。”這裡的太山就是“泰山”。在孟子的語境裡,他用泰山來象徵所挾帶的大與重。而超就是“越過”,北海是神話中的地名,象徵著廣闊。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攜帶像泰山一樣重的東西越過廣闊的北海,而結果就是“不能”,但是這種不能是真的無能為力,所以孟子又說:“是誠不能也。”

而下文又有一句——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為老人揉腿,有人說不能,這不是不能,而是他不願意做。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所以這兩句話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太難的事,因為有的人能力有限,所以做不了;而簡單的事又不願意去做。這句話放在語境裡,按我的理解,就是對齊宣王的諷諫,不過從全文來看,齊宣王可能沒有聽出來。

但是這句話的深意還不止於此,要充分理解這句話,我們需要看這件事的始末。

這件事是這樣的,一頭牛要被用作祭祀,齊宣王看見這頭牛哆嗦的樣子,於心不忍把它放了,但是祭祀這種大事又不能不做,於是他用羊代替了牛來祭祀。

於是齊國出現了這種輿論——齊宣王因為吝嗇而把祭祀用的牛改為羊。而孟子與齊宣王談到這件事時說,他理解齊宣王的寬仁,宣王是因為憐憫而改用了羊(這就是孟子勸諫的高明之處,在這個語境裡,齊宣王向孟子請教齊桓晉文二人稱霸的原因)。但是孟子又說:“但是大王不要責怪他們,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大王可憐牲畜,那麼牛與羊有什麼分別呢?”

這就是孟子的高明,這其實是孟子的發問,這句話傳達出了這麼一個意思,齊宣王是短視的,他知道牛是可憐的,但是在拯救這頭牛的時候他卻沒有再考慮到羊。這就像《曹劌論戰》中肉食者雖然知道“衣食所安,必以分人”,但是他們依然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他們也是短視的。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但是齊宣王好像並沒有聽懂孟子的話,他的回答非常有意思,至今我還記得他剛開始回答“齊國雖小,吾何愛一牛”(這裡的愛是吝嗇的意思),而回答孟子的第二句話時,則是努力證明自己不是吝嗇,但是在整個事件中他一直在為自己的名譽爭辯,而沒有想到問題的本質——牛與羊都是牲畜。

後文還有一些問答我們不再解釋,直接進入正題。

所以孟子後來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王的仁德已經施行到牲畜身上了,但是為什麼大王的百姓卻得不到恩惠呢?”

所以就有了這句話——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意思是齊宣王不是沒有仁德,相反他能將仁德施行在牲畜身上,但是他卻沒有(而不是不能)把仁德施行在百姓身上,這就是孟子說話的藝術。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孟子善喻,他說話的藝術精彩絕倫)

原因是什麼?原因是齊宣王從一開始就沒有認識到牛與羊都是牲畜。換到國家層面上,齊宣王也施行了仁德,但是他拯救了“牛”,卻傷害了“羊”,即傷害了一部分百姓,他是短視的,他沒有看到牲畜這個整體,而是糾結於用羊代替牛。拆東牆補西牆,這棟樓永遠也建不好。

所以孟子後文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要看到一個全面而長遠的利益,而不是侷限於可見的視野,最重要的是要把這種“仁德”推廣開。

所以齊桓晉文的事業不是“挾太山以超北海”這種難如登天的事,而是他們做好了那些“為長者折枝”的事,他們善於推廣自己的恩德。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妙哉書道2020-08-03 22:52:40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翻譯大意為: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渤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不是我不做,而是真的做不到。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這句話用了誇張的方式,比喻一個人做絕對辦不到的事。讓一個人夾著整個泰山跨越渤海,顯然是在痴人說夢。普通人又不是神仙,沒有那搬山移海的法術,也沒有那力大無窮力氣,所以顯然這是辦不到的事。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其實這句話還有下一句與之對應: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翻譯為: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揉揉胳膊,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這是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不可以做也不能做,一種是可以做卻不願意做。既然沒有能力做那搬山移海的事,我們是不是可以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只要大家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身邊的人,那麼這個世界會更加美好。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紹興李珍2020-08-03 22:27:18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感恩邀答: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這個道理是對齊宣王說的。

那個時候“釁鐘”即新鍾鑄好要先殺犧牲用血塗鍾進行祭祀,牽牛者剛好在殿下走過被齊宣王看到,宣王看到牛在那裡恐懼發抖。

就說:我不忍心看到它這樣驚恐顫抖,它又沒有罪?所以,後來換了一隻羊。

國人皆以為宣王小氣,但孟子看到了宣王的不忍與憐憫之心。以此作為突破口,說了孟子觀點:

一是肯定宣王之善心,這個很關鍵。實際上牛與羊是一樣的,只不過親眼看到了牛的痛苦;而沒有看到羊的痛苦,這就是著名的舉手之勞。

二是宣王已經恩及禽獸,但不能恩惠潤澤百姓。什麼原因:因為宣王高高在上,根本不知道百姓之疾苦。說句老實話,只要政策適宜,照章辦理,上下暢通,這也是舉手之勞,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關鍵是不知道,沒有親眼看到,也不想知道。

為此,孟子說了很尖銳的觀點:是不願做還是做不到?值得後人深思。

孟子還專門打了個比喻:“挾太山以超北海。”要“用胳膊挾著泰山跳過北海”,這種事情人是做不到的,但舉手惠民是完全可以做到,就看願意不願意做而已。

儒家一代接一代的努力,就是為百姓爭取“養生葬死無憾”之生活而奮鬥而堅守。敬奉!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孟府禮門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網暈者2020-08-03 19:16:01

孔孟之道與老莊學說最大的區別強調人的努力奮鬥,而孟子是雄辯家,其作品富涵文學性,氣勢磅礴,如養生他說道:吾善養我吾浩然之氣,以直養為無害。他治家強調勤勞生產:家有八口,可以無飢矣。他勸誡君王以王道治天下。每當議論,不但析理透徹承上啟下,而且措辭正確而豐滿,善用比喻、排比、邏輯推理層層推進,把對方通到角落,從而造成強大的輿論氣場。所問的那句恰恰是孟子的特點。宋朝大儒朱熹的《四書集註》就把《孟子》作為壓軸,諸君不妨一閱,並請朗朗誦讀,這對提高我們對儒學的理解和提高文學素養大有裨益。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使用者大睛天724362020-08-03 18:55:27

強扭的瓜不甜,順應自然,順應民心,順應時段,順應自我,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實事求是。不做辦不到的事。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蜜蜂文學2020-08-03 23:17:43

這句話出自原文《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日:“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日:“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這段文字很優美,節取自孟子勸齊宣王行“仁政”,齊宣王找藉口推搪說做不到,孟子就批評他不是“不能”而是“不為”,即

不是做不到而是根本就不想做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按儒家的觀點,每個人都有做好事的條件和力量,這不是一個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一個做不做的問題。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果有人能對人民普施恩惠,救濟各方,算不算是個“仁人”?孔子回答,如果真能做到那樣,豈止是“仁人”,簡直是達到了“聖人”的境界,連堯、舜也不一定能完全做到;實際上,一個人想要實現“仁”並不困難,只要能做到

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就可以了。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所以孔子特別強調實現“仁”全靠自己(“為仁由己”),想做就能做到(“

我欲仁,斯仁至矣

”),沒有能力夠不夠的問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孟子的“

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之說,是接著孔子繼續發揮了這一思想。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

引申開去,我們可以發現,包括你我在內的許多人,包括許多企事業單位,甚至包括許多政府部門,還確實存在著這種毛病,

一些實際上很容易做的利國、利民、利人、利己的好事,往往會找出各種各樣的困難或理由來,推三阻四,就是不願去做

。古人的話,真值得我們好好體味一下,反思一下!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旁敲側擊9912020-08-03 21:13:27

原文很直白,簡單易懂,但其中“折枝”一詞需要著重說明。

折枝,望文生義得“折樹枝”,折樹枝幹啥?給老人趕蚊子?做柺杖?當然不是。在古代,折枝除了折樹枝的意思之外,更多是指割草、收割莊稼。

古代有“折枝詞”,用於譽美長者或尊者,又有“折枝畫”,專畫華美的花枝或果實。

為長者折枝:奉養長輩,敬愛長輩。

知道了“折枝”的本義,全文就馬上通了:對人說“我不能把山移到海那邊”確實是說實話,但說奉敬長輩也辦不到,這就很扯了。

本章的意義:有所當為而必為,不可為則不強為,行事俯仰無愧,君王豈有不稱職之理?

孟子說“挾太山以超北海”什麼意思?有何意義?孟子講壇2020-08-04 18:48:25

孟子在《孟雲》原文中,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一件事,主要看是“不能做”,還是“不願意做”?在大部分時候一個人說“我做不到”那是他“不願意做!”不是真正的“做不到!”,在此,孟子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是“態度問題”很重要!

不知我的分享,是否對您理解孟子這段話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