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幹了啥,語文老師為什麼不敢告訴你?山後別洞天2021-10-10 22:14:18

鑿壁偷光是西漢匡衡的故事。匡衡家很窮,白天干活,晚上看書,又買不起蠟燭,看到鄰居家天天晚上有蠟燭通亮,便從牆上鑿了個洞,藉著微弱的燈光,匡衡如飢似渴的讀起書來…!

努力的結果:終成漢代著名的經學家,文學家,官至丞相。可惜的是,匡衡成名以後,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貪汙錢財,被漢成帝貶為庶民,幾年後客死他鄉。

從小的鑿壁偷光到老來"專地盜土",一個勵志的榜樣成了反面教材,也實屬令人唏噓。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幹了啥,語文老師為什麼不敢告訴你?葭明通半瓶歷史2021-10-11 17:01:02

匡衡是西漢人,要打算說清楚鑿壁偷光的學習標兵匡衡後半生的劣跡,必須要先說清楚西漢大太監石顯的事蹟,這兩個傢伙是朋比為奸的存在。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幹了啥,語文老師為什麼不敢告訴你?

在兩漢時期,太監(宦官)的招聘使用還沒有形成後來明清的那種狀態,民間會有無賴之徒揮刀自宮希圖進宮博一個富貴前程。兩漢時期也沒有狠心無良的父母主動把孩子賣去做太監。而在明清之際的河間府,甚至形成了一個風氣,窮人家看孩子實在太多養不活了,三兩歲就給他去去勢,賣給皇宮或者王府,以賣一個好價錢。

明清皇宮中也沒有太監不得讀書識字的規定,而兩漢的皇宮中歡迎讀書識字的人去做太監。

在西漢宮內的太監甚至可以不是閹人,正常人也做的,工作的名稱叫做宦官,那時候的宦官還沒有“死太監”這種招人恨的名稱。這個工作的獲取一開始只屬於達官貴胄子弟的特權,畢竟可以和皇帝朝夕相處,這是個好工作,平民子弟那會有門路得到!?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幹了啥,語文老師為什麼不敢告訴你?

但所有人都懂,這對皇帝頭上的帽子顏色威脅很大。可是偌大朝廷再加上後宮六院,工作千頭萬緒,繁重龐雜,皇帝一個男人不可能全部幹完,宦官也是必須要用的。形勢所迫,工作需要 ,後來就開始使用因為犯罪被執行了“腐刑”的官員進宮去做宦官,

比如史學家司馬遷就是一名被去了勢的宦官。

石顯也是!

石顯本來也是讀書人的,可是因為年輕時候犯罪被去了勢,送入宮中擔任“中黃門”,恪盡職守,漢宣帝時期就很得重用了,到了

漢元帝

繼位,更是信任他,讓他做了

中書令。

在西漢的行政系統中,

中書令

雖然官職不算高,他的俸祿只有千石,比他官大的有的是,比如丞相俸祿就是萬石,比如九卿、諸侯相、郡太守,光祿大夫也都有兩千石,朝堂上隨便一個也比石顯高。

但是石顯擔任的這個中書令離皇帝最近,

中書令們在皇宮內是負責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宦官,不是幹家務活的宦官,他還負責皇帝書房內的書籍和宮內檔案的管理,這工作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

司馬遷中年以後,因為他學識過人,歷史知識豐富,就以太史公的身份兼任了中書令,他是歷史上的第一位中書令。

司馬遷是一個品格高尚的好中書令,沒有藉著職權為非作歹,弄權斂財。

可是石顯就不是好人了,他是一名“該死的太監”,他在中書令任內最喜歡做的就是結黨營私,打擊異己。

兩漢時期,皇權統治還沒有像明清後來那麼集中。在西漢,皇權之下設有三公,分別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們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的權力。這三公各有各的衙門,屬官眾多,自成體系。三公之下,才有九卿。

丞相有單獨的丞相府,主管全國政務,位居百官之首,有選用官吏的權力,有封駁皇帝詔令的權力。天下所有事包括立皇儲,立新皇,丞相都有權參與,並不像後來明清皇帝所說的 那句話 ,“此朕家務事,大臣勿問。”

匡衡後來做到了漢元帝時代的丞相,官高位重。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幹了啥,語文老師為什麼不敢告訴你?

但是,丞相沒有軍權,軍權由太尉掌管。

御史大夫是監督天下官員的。

然後,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再向皇帝負責彙報工作。

皇帝也是凡人,天下事雜且亂還多,他也需要一個工作班子處理各種事情,中書令就算是他的辦公室主任。

即是說,匡衡要向石顯彙報工作,皇帝滿意不滿意匡衡的丞相工作,石顯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決定權。

問題就來了,要知道,凡是對自己異乎尋常狠毒的人,他的功名利祿之心就很重,出人頭地的慾望就會異乎尋常的強烈,不然那麼努力為了什麼呢?漢朝之際,天下承平,做一個老老實實的農民也是有好日子過的。

再說了,匡衡出身平民,朝中並無根基,也總要找一個大人物做靠山的,石顯算是他的靠山。所以,石顯要結黨營私,要納賄發財,要害人逞威風,匡衡選擇了配合他。

兩個人最過分的一次害人是陷害陳湯。

此陳湯就是那個喊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幹了啥,語文老師為什麼不敢告訴你?

陳湯遠征北匈奴,斬殺郅支單于,得勝回朝之後,等待他的並不是封賞,而是彈劾!

按照程式,彈劾大臣不應該是中書令石顯的職責,所以匡衡以丞相之便彈劾了陳湯三大罪:

父喪不歸,堅持在前線打仗,不孝!

在前線假傳聖旨,欺騙將士們打仗,不忠!

攻破郅支城時,金銀財寶沒能帶回來,與前線將士私分了財寶。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第一條罪名:前線遠在幾千裡之外,戰事正酣,以那個年代的交通條件,怎麼可能回家奔喪?應該嘉獎舍家為國才是。

第二條罪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了激勵將士,說皇帝有令要調兵,正是當機立斷之舉,派人家去了前線,不是等於給了人家調兵的權力嗎?何來的假傳聖旨?

第三條罪名:私吞了戰利品,私分了金銀財寶。

歷史書上雖然沒寫,其實應該猜得到,只有第三條罪名才是匡衡和石顯的在意點,陳湯沒有把金銀財寶獻給石顯和匡衡才是真的有罪。

但也有情可原,幾萬大軍,一萬里外深入無人之戈壁灘作戰。大漠沙如雪,將士們吃什麼?喝什麼?還要拉攏其他西域小國一起打匈奴人,戰爭消耗是巨大的,陳湯本人也是個愛財之人,剩的應該真不多了。

可是,石顯和匡衡一個朝堂上,一個皇宮內,珠聯璧合,說陳湯有罪,陳湯就有罪,漢元帝也聽他們的,然後堂堂關內侯陳湯被一擼到底,去做了一名普通士兵。

在匡衡以丞相的漢元帝時代,萬里開疆拓土的陳湯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用說了。

將士寒心,百官失望。

好好的一個“昭宣中興”打下的底子不幾年也就敗光了。

漢元帝死後,匡衡和石顯雖然也被漢成帝清算了,但是西漢也就算是敗了,

24歲的王莽已經開始步入政治場了......。

後來還是王莽替陳湯恢復了名譽,諷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