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是古人在給“錯別字”找藉口嗎?北郭散人2017-09-13 12:12:06

首先說通假字不是錯別字,這是兩個概念!

比如“強”字和“彊”字通,不是錯了,而是“彊”是“強”的本字!

“通假字”是古人在給“錯別字”找藉口嗎?

再如“磅礴”

《廣韻》傍各切《集韻》《韻會》白各切,並音泊。旁礴,混同貌。

又廣被也。

又充塞也。《莊子·逍遙遊》旁礴萬物。《揚子·太經》崑崙旁礴幽。崑崙,天之氣。旁礴,地之形。幽,人之心也。人心幽微,具天妙用。

又槃礴。《莊子·田子方》畫史解衣槃礴。《注》箕坐也。

又通薄。《前漢·揚雄傳》旁薄群生。

又通魄。《司馬相如·封禪書》旁魄四塞。

那麼“磅礴”就可以寫成“旁薄”或“旁魄”

“通假字”是古人在給“錯別字”找藉口嗎?

“通假字”是古人在給“錯別字”找藉口嗎?

如篆書的創作,因為字源有限,很多的字都需要找通假字來用。這種“通假字”是需要有依據的,而不是想如何寫就如何寫的!

所以書法家寫通假字不是錯別字!

“通假字”是古人在給“錯別字”找藉口嗎?魚䲆鱂2019-04-26 14:49:12

不是的。通假字其實就是“本無其字,因聲託字”。例如“其”字,本來是簸箕的意思。但由於口語虛詞“其”沒有字可寫,只能假借“其”。所以“其”作為虛詞用,就是通假字(假就是假借的意思)。而後來,其字作虛詞已經成為習慣,反而把本來的意思簸箕加上了竹花頭,變成了箕字。漢字裡面的形聲字不少就是這樣來的。所以古人寫通假字多數是因為本來就是寫一個字的,只是後來才分開。

類似的有”然“”燃“。

“通假字”是古人在給“錯別字”找藉口嗎?老齊2019-04-26 20:02:16

非也。借代字而己,兩字同意未嘗不可用。

二字同音同則又為什麼不可借代呢?

“通假字”是古人在給“錯別字”找藉口嗎?牧雲散人2017-09-14 17:11:41

所謂通假字很多其實是這個字的本字,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裡面的“說”字,在當時是沒有“悅”字的,而“說”字的本意就含有愉悅的意思,但到了後來當“說”字中表示言語的含義使用更為頻繁以後,為了準確表達而創造出了“悅”字單獨表達心情以示區分。古籍中為了保證原文的完整性,一般是不會對文字進行修改,但字意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有通假字一說。

“通假字”是古人在給“錯別字”找藉口嗎?黃山小呆2017-10-19 10:31:34

通假字有兩種可能。

第一,確實是錯字,要知道古代大部分的典籍大多是靠手抄的,即使再宋朝發明了所謂的活字印刷術後,中國的印刷行業發展一樣並不迅速的,王安石的很多藏書都是他的小吏給他抄的,是人就會犯錯,尤其是缺乏監督的情況下。在流傳過程中,不免出錯誤。

第二,就是早期很多文字並沒有發明,所以一個字經常多處使用,比如智力的智,在春秋時期都是用知代替的, 因為智這個字還沒有發明。文字是逐漸發明出來的,因為最早的文字只有象形文字,逐漸才有什麼會意字、形聲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