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潯陽鹹魚2018-06-05 09:11:06

這件事發生在唐穆宗即位之初。

我們都知道,穆宗之父

唐憲宗

立志削平諸藩,在

杜黃裳、裴度、李光顏、李愬

等賢相良將的協助下接連討定了數次藩鎮叛亂,並於814年—819年間相繼掃滅了南部的淮西鎮、東部的淄青(平盧)鎮,將其肢解分化,使其餘各鎮懾服,中央權威遠達河朔三鎮,實現了短暫的“

元和中興

”。

然而,憲宗自即位初年起即開始對藩鎮用兵,至持續數年的淮西削藩戰爭開始後,及819年朝廷對淄青李師道發起的征討,中央財政逐漸難以應付龐大的軍費。與此同時,憲宗本人早已開始沉溺於享樂之中,他煉丹、修宮,渴望長生不死,最後於820年被宦官所弒。

憲宗的猝然死去,留下了一個國庫空虛、內部不穩的朝廷,一方面,前朝的弊政正阻礙著新朝的發展,而貌似臣服的河朔三鎮其實也正蠢蠢欲動。如何解決這一尷尬局面,成為了新天子

唐穆宗

的當務之急。

為了緩解財政危機,穆宗在宰相蕭俛、段文昌、崔植及杜元穎等人的支援下,開始了“休兵偃武”的“消兵”之策。

在陳述“消兵”的詳情之前,我們插入一段插曲:

初,劉總歸朝,籍其軍中素難制者送歸闕庭,(朱)克融在籍中。宰相崔植、杜元穎素不知兵,心無遠慮,謂兩河無虞,不復禍亂矣,遂奏劉總所籍大將並勒還幽州,故克融為亂,復失河北矣。(《舊唐書·穆宗本紀》)

劉總

是唐憲宗時的盧龍節度使,掌領著唐帝國東北部的幽州盧龍鎮,擁有防邊的重任,其地理位置造就了盧龍鎮相對獨立於朝廷、河朔二鎮(

成德鎮、魏博鎮

)的特殊地位。可以說,盧龍是對唐廷來說最為難啃,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話說回來,劉總在穆宗即位後,突然請求卸去本可以世襲的盧龍節度使之職,併為朝廷擬下了近乎“完美”的分化盧龍之策:

分盧龍為三鎮,分別授“寬簡得眾”的張弘靖(朝廷文臣)、“知河朔風俗,而盡誠於國”的薛平(忠於朝廷的強藩軍閥之子)、“(劉)總妻族之親”的盧士玫(盧龍本土利益代表者)分別管轄。

這三個人選,可謂是劉總煞費苦心的成果,足以使各方都相對滿意,也使軍心更易安穩。而為了更加徹底地執行這一策略,確保譁變不會發生,劉總還將麾下驍勇善戰、難以控制的大將朱克融等人送至長安,請求朝廷對其加以獎賞任用,賺得盧龍軍民的好感度。

可惜的是,朝廷對於劉總的良策,基本未予施行。不但未將盧龍分為三道,反而只派朝廷代表張弘靖改任盧龍節度使,更糟糕的是:張弘靖的自大寬縱使其本人及其所代表的朝廷大失軍心。而對於在京的朱克融等,幾乎是冷漠擱置,使得他們不但未得分毫獎賞,“

興沖沖來、忿窮窮去

”。

言歸正傳。與此同時,朝廷之中,皇帝、宰輔都認為“

兩河廓定,四鄙無虞

”,宰相蕭俛、段文昌順水推舟,開始反覆推銷自己的“太平之策”:

1、休兵偃武;

2、暗中允許各鎮士兵,每一百人,每年可以“逃死”離開。他們稱此計為“消兵”。

其實,“消兵”這一削減軍隊的舉措,是時勢必然,遲早都要進行的。但或許是時機不對,或許是執行者的草率(我覺得這個原因是最主要的),這個初衷合理的政策,反而使得逃散計程車卒聚入山中為盜賊,威脅地方治安。

更嚴重的是:盧龍張弘靖被士卒推翻,朱克融篡權,使得河朔諸鎮再次陷入動盪。繼而的連鎖反應是成德、魏博的相繼叛亂割據,朝廷自此“

永失河北

”。

正是在河朔地區重燃戰火之際,潛入山中為盜計程車卒又給了唐廷一次沉重打擊。他們被叛將朱克融、王廷湊(成德鎮)等招攬至麾下,而對面的朝廷想要從各鎮抽調軍隊,才發現“消兵”之策造成的兵力不足的惡果。為了擴充軍隊,朝廷開始徵募一些“烏合之徒”,如此情況下,財政更加緊縮,而前方大將備受牽制,又不能發揮全力,致使屢遭失敗。

最後,朝廷只得承認河朔三鎮的再次半獨立狀態。《舊唐書·蕭俛傳》對此總結道:“

(朝廷)由是復失河朔,蓋‘消兵’之失也。

”此言雖不能面面俱到,但也是一針見血的確論了。

書生誤國,自古有之。可以套用一句話:“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朝廷的幾位太平書生,想的的確沒錯,但他們不懂得時機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了一次或可避免的災難再次發生,影響唐朝晚期政局頗深,這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秦右史2017-08-26 18:07:04

崇禎被東林黨誤國,言官大多是打嘴炮,空談誤國。

崇禎帝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禎帝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杜勳投降,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太監曹化淳說: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只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李自成軍攻入北京。太監王廉急告皇帝,崇禎帝在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

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崇禎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后、袁貴妃和3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命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隨後周皇后自殺,刺死昭仁公主,砍斷長平公主手臂(金庸小說裡的獨臂神尼)。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崇禎帝又砍死了妃嬪數人,並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張皇后自盡。懿安張皇后隔簾對朱由檢拜了幾拜,自縊身亡。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然後崇禎帝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說: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歷史不能假設,但崇禎是有機會翻牌的。第一次是南遷計劃,第二次是李自成要求議和。

崇禎帝對李明睿說

“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坐汝。”見計六奇《明季北略·李明睿議南遷》

南遷不行:

一是意識形態上的。士大夫階層長期被道統洗腦,堅信撤退可恥,在政治上是錯誤的;

二是為了保命和推卸責任,誰也不願意承擔這個罪過;

三是實際利益上的權衡。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悲壯的是,崇禎帝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徵、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

“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於十三陵思陵。”

東林黨到底是救國還是誤國,或許人言人殊吧。陳遼《東林黨新論》稱:東林黨人“從不曾提出過救治國家的政綱”,“長於內爭,短於治國、治軍”,“他們與齊、楚、浙三黨、閹黨、與閹黨殘餘的區別之處,僅在於東林誤國,而東林的對立面則害國”。

可謂言之有物。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杜少說歷史2018-01-26 22:15:00

說個冷門的吧,南宋初年的張浚。此人並非“中興四將”中的那個武將張俊,而是文官張浚。張浚一生志大才疏,人生大起大落。他於宋有功,但又每每在關鍵時刻“馬失前蹄”。他是堅定的主戰派,卻屢戰屢敗,幾次大敗都改變了南宋的國運。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一。經略西北:富平之戰,一戰丟關陝

張浚,是唐朝宰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後代。靖康之變後,張浚恥於在張邦昌的偽朝出仕,聽聞宋高宗即位,便南下投奔趙構。張浚真正發跡始於“苗劉兵變”。建炎三年,趙構御營將領苗傅和劉正彥因不滿宋高宗趙構寵幸宦官康履、御營都統制王淵,遂發動政變,廢除趙構。張浚當時駐守在平江,就聯絡張俊(武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呂頤浩率兵前來,共同平叛。各軍彙集後,共推張浚節制諸軍。

順利平叛後,張浚被提升為知樞密院事,主管軍事。張浚素有大志,並且是堅定的“主戰派”。早在趙構巡行揚州之時,就上書“中原天下之根本,願下詔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而在建炎四年,張浚有了經營川陝的想法。當時河南、河北淪陷,但是陝西卻大部分在宋軍控制之下,雖然在北宋亡國的過程中大宋最精銳的西軍損失很大,但主力尚存。張浚一到西北,就整頓西軍,仿古制登壇拜將,拜西軍宿將曲端為威武大將軍,西北軍事為之一振。但是,很快,張浚和曲端就發生了衝突。

曲端主張分兵自守,不時率軍騷擾金軍,而金軍在陝西補給困難,得不到食物就會後撤回河東就食,這樣宋軍就會取得主動權,待時機成熟再主動出擊一舉打敗金軍。而張浚卻想畢其功於一役,彙集大宋西軍主力與金軍決戰,一戰定乾坤。這時金軍著重建立對宋的軍事緩衝區,主攻方向開始向陝西轉移,進攻環慶。曲端派吳玠等人在彭原店抵禦,自己率軍屯駐宜祿。吳玠是名將,日後更是南宋第一任川蜀大帥,此時是曲端的副將。吳玠在開始取得勝利後,遭遇金軍主力的反擊,被迫後退。曲端退駐涇州,沒有增援。吳玠怨恨曲端不前去增援,曲端則認為,前軍已敗,應該後退佔據險要。就這樣,二人相互彈劾。張浚藉此罷免了曲端。

很快,張浚就發動了決定大宋命運的“富平之戰”。建炎四年,張浚釋出攻金總動員令,想要收復被金軍佔據的永興軍(長安)。張浚初戰告捷,金國急派名將

完顏宗輔、

完顏宗弼、完顏婁室入陝。張浚認為時機已到,開始準備主力決戰。為了決戰,張浚集結了多少兵力呢?熙河路經略使劉錫(為主帥),涇原路經略使劉錡、秦鳳路經略使孫渥,環慶經略使趙哲、權永興路節度使吳玠共5路大軍,步、騎18萬人,號稱40萬。並且預借川陝地區五年民賦,集中大量糧草錢帛,以供軍需。這一戰,基本賭上了宋朝的國運。

建炎四年九月,劉錫率五路宋軍進抵富平地區,以一片蘆葦沼澤作為屏障,與完顏宗輔相隔

紮營列陣,給宋軍運糧的鄉民紮成小寨在宋軍外圍。其時完顏婁室尚未到達戰場,張浚卻自負的拒絕了諸將各個擊破的建議,認為宋軍人數佔優,遂與金軍約定具體會戰日期,想要正面將金軍一舉擊敗。到了日期,金軍也不出戰,藉此消磨宋軍的氣勢。張浚更加自大,送給完顏宗輔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三國志諸葛亮傳看多了的下場)。此戰主帥劉錫信心不足,臨戰前升起了威武大將軍曲端的軍旗,想借曲端的威名震懾金軍,結果被完顏婁室識破。金軍驍將完顏摺合率3000精騎突然出擊,用土囊在葦澤中墊出一條通路,突襲宋軍外圍的鄉民小寨。鄉民逃入宋營,衝亂了宋軍。完顏宗輔乘勢自領中軍,完顏婁室軍為右翼,完顏宗弼軍為左翼發起全面進攻。宋軍瞬間大亂,五路大軍各自為戰。但是,完顏宗弼(就是傳說中的四太子金兀朮)不愧為名將“經驗包”,主帥劉錫之弟,名將涇原帥劉錡奮力一戰,竟將完顏宗弼打敗。金軍左翼開始退卻,完顏婁室看到後,緊急率右路軍猛攻環慶帥趙哲,金軍復震。趙哲抵擋不住,隻身逃離,懷慶軍崩潰,由於各路宋軍被分割包圍互不支援,於是接連崩潰。宋軍被擊敗。

此戰過後,宋軍堆積如山的糧草輜重被遺棄,而金軍靠著這些補給,一舉攻下陝西五路大部分地區。名將吳玠聚殘兵扼險於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才勉強守住了陝西和四川的交界。從此,南宋徹底丟失關中平原,川陝防線變成了川蜀防線。而這一戰,對於本就畏金如虎的高宗趙構來說,更是慘重打擊。戰後,趙構說:“此後而議恢復,亦萎人之望起矣!倚秦檜以偷安,固勢所必然。”而張浚並沒有因此獲罪,戰後想要再次起用曲端,但是在與曲端有矛盾的王庶、吳玠的挑唆下,枉殺了曲端。

二。整頓淮西軍:淮西兵變

紹興五年,隨著軍事實力的增強,高宗趙構也有了點底氣,再次任用張浚為右相(左相為趙鼎),兼都督諸路軍馬。同年,著手整頓南宋幾大主力岳飛、張俊、韓世忠、劉光世、楊沂中、吳玠的軍隊,一時間南宋軍威大振,頗有中興氣象。張浚鑑於戰場形式逆轉,積極準備北伐。之前“中興四帥”之一的淮西大帥劉光世,多次抗命,並且消極畏戰,趙構準備讓劉光世光榮退休,而將其“淮西軍”交給岳飛統帥,即“中興之事,一以委卿”。結果遭到秦檜、張浚反對。秦檜此時一味求和,自然反對。主軍事的張浚,雖然之前一直稱讚“唯岳飛與韓世忠可以託付大事”,但是在收編淮西軍一事上,卻動了私心。張浚曾問岳飛,可否把劉光世手下大將王德扶正,然後派文臣呂祉督軍。岳飛說,王德和酈瓊,都是劉光世手下大將,不分上下,扶正王德,酈瓊不會服的。呂祉一介文人,從來沒涉足過軍旅,不會服眾。張浚又問,張俊(中興四將之一)、楊沂中(趙構最信任的親信將領)如何?岳飛說張俊殘暴少謀,酈瓊最看不慣他。楊沂中跟王德差不多,怎麼可能駕馭淮西軍?要說劉光世雖然打仗不怎麼樣,但是馭人確實有一套。王德,武夫粗人,淮西軍第一悍將。酈瓊,棄文從武,頗具文采,淮西軍大將。這兩位互相看不起,但是就服劉光世。聽了岳飛的話後,張浚挖苦岳飛道:“我就知道淮西軍非得你才能收編”。氣的岳飛上書請求解除兵權。

《宋史 岳飛傳》: 詔詣都督府與張浚議事,浚謂飛曰:王德淮西軍所服,浚欲以為都統,而命呂祉以督府參謀領之,如何? 飛曰:德與瓊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則必爭。呂尚書不習軍旅,恐不足服眾。 浚曰:張宣撫如何? 飛曰:暴而寡謀,尤瓊所不服。 浚曰:然則楊沂中爾? 飛曰:沂中視德等爾,豈能馭此軍? 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 飛曰:都督以正問飛,不敢不盡其愚,豈以得兵為念耶? 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終喪服,以張憲攝軍事,步歸,廬母墓側。浚怒,奏以張宗元為宣撫判官,監其軍。

張浚最終還是任命王德為淮西軍主帥、酈瓊為副帥,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制淮西軍。結果,當年八月,多次上書表示不服的酈瓊殺督軍呂祉,率四萬淮西軍、裹脅十萬百姓叛逃偽齊。淮西防區瞬間真空。關於張浚這個主戰派為什麼會如此處理淮西軍的問題上,宋史大家王曾瑜先生認為,張浚雖為都督諸路軍事,但是手下並無“實兵”,而岳飛頭銜中有“宣撫諸路”,侵奪了他的“都督諸路軍事”的權力,因此張浚想派文臣呂祉操控淮西軍,實際上是想將淮西軍變為自己的“實兵”。這一說法,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因為張浚當時還身兼右相,位列宰輔,就算無“實兵”,諸路軍馬也還是聽他節制。但無論如何,“淮西兵變”使得南宋損失了五大主力部隊之一,影響極其惡劣,兵變後張浚引咎辭職。

三。隆興北伐:縱容手下內訌

淮西兵變後,張浚依舊是堅定的主戰派,上書要求北伐,因此被秦檜記恨,多次被貶。直到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才再次起復督戰。對於張浚的軍事能力,高宗趙構是心中有數的。趙構曾說:“張浚用兵,不獨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敗,淮西之師,其效可見矣。今複用兵,極為生事。”但宋孝宗即位後,主張北伐中原。因此再次啟用主戰派的張浚主管軍事,為樞密使。宋孝宗甚為看重張浚,言道“久聞公名,今朝延所恃惟公”。

張浚主管軍事後,於隆興元年開始北伐,是為“隆興北伐”。其實這次北伐,無論是宋孝宗,還是張浚,都明顯準備不足。經秦檜近二十年的專權,南宋軍隊已經遠不是岳飛在世時候的軍隊了,軍中名將凋零,軍務廢弛。朝中大臣也多數不支援北伐。這時,張浚以僅存的名將李顯忠為主帥,以邵宏淵為副帥,全軍八萬人從淮西開始北伐。李顯忠率軍進攻靈璧,邵宏淵進攻虹縣。結果李顯忠順利攻下靈璧,邵宏淵卻沒攻下虹縣。最後還是李顯忠派降卒去勸降才拿下虹縣。邵宏淵心胸狹窄,性格爭強好勝,覺得沒面子,於是越發嫉妒李顯忠,並且也恥於居李顯忠之下。孝宗皇帝升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邵宏淵向張浚表示拒絕李顯忠的節制。在這種時刻,張浚非但沒有訓斥邵宏淵,反而答應了邵宏淵的無理要求。從這一點看,即便到了晚年,主持了一輩子軍事的張浚仍舊不是一個合格的帥臣。至此,北伐大軍徹底分裂為兩支,各打各的。

李顯忠建議乘勝進攻淮北重鎮宿州,邵宏淵不予配合。等到李顯忠攻進了宿州城,邵宏淵才出兵搶功。邵宏淵要將宿州城裡錢帛全部拿來賞賜給士兵,李顯忠不同意。這時,金軍主力十萬反攻宿州城,李顯忠率部苦戰,但是邵宏淵拒絕支援,軍心浮動,已經有了潰敗的跡象。夜間,邵宏淵部將周宏自為鼓譟,揚言金軍來攻,宋軍不戰自潰。金軍趁勢進攻,李顯忠殺敵二千餘,終於獨木難支,宋軍就此全線崩潰,軍資器械喪失無數。宿州舊郡名符離,故稱“符離之潰”。宿州失敗後,隆興北伐徹底破產。宋孝宗第一次北伐就遭此打擊,信心大失,被迫議和。

隆興二年,張浚感到抗金無望,請求致仕。同年八月,張浚病逝。張浚一生都積極主戰,以克復中原為己任。但是,他是典型的“志大才疏”。長於戰略眼光,但短於戰術實施。其一生參與的幾件大事,都影響了宋朝的國運,改變了歷史走向。南宋朱熹曾評價張浚:“張魏公才極短,雖大義極分明,而全不曉事。扶得東邊,倒了西邊;知得這裡,忘了那裡”。“雖大義極分明,而全不曉事”應該是張浚一生最合適的寫照了。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史論縱橫2018-03-16 11:24:27

其實,歷史上“書生誤國”的事情很多,最出名的應該是明朝的東林黨誤國了吧,一幫讀書人不能出謀劃策,小時候學過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是東林黨人的傑作,代表著讀書人要干預政事,結果是縱觀明末東林黨所作所為,簡直就是“書生誤國”的典範。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當然,要說根本上的書生誤國,我認為宋朝應該也算一個,因為宋朝開創重文輕武的政治局面,最後導致國家在對外戰爭中處於弱勢,先是北宋滅亡,南宋偏隅東南幾十年也被蒙古武力打敗,可以算是深層次的“書生誤國”了。

但是,本回答說一個比較冷門的,就是清末的“名流誤國”。

清朝末年,由於洋務運動的發展,清朝的國力一度有了“同治中興”的局面,但是也讓慈禧牢牢的抓住了國家政權,後來光緒皇帝繼位,慈禧並沒有放權的意識,於是以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為代表的一大批讀書人,而且還都是名人組成了名士集團,其中出名的還有張謇。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這些讀書人成天在一起相互鼓勵,要為國家建功立業,特別是翁同龢作為光緒皇帝的老師,特別希望光緒能夠親政,但是,洋務派的李鴻章是慈禧的人,想要奪回權力,必須打擊李鴻章等人,因此,在李鴻章提議增加海軍經費,增加軍費支出的多項奏章上,翁同龢都給以駁回。

後來爆發中日甲午戰爭,當時以翁同龢為首的名流極力主戰,希望透過中日之間的戰爭增加光緒的聲望,當時慈禧也主張戰,但是,甲午海戰失敗後,慈禧特別生氣,要翁同龢去問李鴻章對策,李鴻章說,以前我要軍費的時候,你不批,以致現在打不過人家了。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從這以後,翁同龢也不敢再說主戰了,在國家大敵當前,不能統籌全域性,因為一些個人利益得失,而置國家、民族利益與不顧,大概是“書生”的天然缺陷吧,因此,關鍵時刻,每每總是“書生誤國”。

因為,幾千年來的封建勸人讀書的思想就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為了功名,功名為了當官,當官不就是“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嘛!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朝文社老張2017-08-31 20:27:23

首先請出一位來自東漢的代表:第五倫!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這位出身戰國王族田氏的東漢書生,在當時和今天,都是赫赫有名,學問做的極好,品質更是極高尚,一輩子以為民做主為己任,優良業績一籮筐,治民反貪更是一把好手。時至今日,還是中國古代清官裡的楷模人物,能給的榮譽都給了。

但做清官,就一定只做好事?就是在第五倫歷經多年浮沉,終於調入洛陽城擔任司空要職時,新官上任的他,就

以無比的好心,幹出一件差點坑慘東漢王朝的大壞事:強烈反對漢軍援救西域!

當時正是公元75年,匈奴大兵橫掃西域,東漢邊陲告急,耿恭將軍守著疏勒城苦苦支援。如此火燒眉毛的時刻,第五倫卻是神態放輕鬆,強烈反對漢軍救援西域,理由是這麼一塊沒價值的土地要來幹啥,放棄還能減少掉生靈塗炭!那正在西域血戰的大漢將士們怎麼辦?就是這位一直名望崇高的清官,說出了一句心寒齒冷的話:

可以讓這些士兵們在西域戰死,就當為國盡忠嘛!

如果真照他說的做,東漢王朝苦心經營的西域國土,百分百就丟了,佔了西域的匈奴囂張撲向漢地,更絕不是危言聳聽。幸運的是,東漢王朝雖然在他的阻攔下,暫時打消了發兵的念頭,卻終於還是派出部隊接應,將耿恭將軍等人接進玉門關,

是為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十三將士歸玉門”的熱血一戰!

而後在班超等大漢軍人的浴血死戰下。西域,終於堅守住了。雖說第五倫這個清官誤了國。但還不算太嚴重。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但接下來宋朝這位代表,卻是誤到嚴重:徐禧!

在文官治國的北宋年間,徐禧卻是文人裡十分有戰鬥力的一員,從年輕時就喜歡高談闊論,滿嘴慷慨愛國的大道理,且整天擺出淡泊名利狀,連科舉都不去考。一派高深莫測的謀士派頭。在王安石火熱變法的年代裡,他也順勢脫穎而出,就連宋神宗對他也無比寵信!

正是在宋神宗身邊,這位成日把開疆拓土掛在嘴邊,幾句話就把人說得熱血燃燒的愛國青年,也給宋神宗拍了胸脯:

你派去西北的人各個無能,要是派我去,管保今年就滅了西夏。

果然叫宋神宗熱血沸騰,不但委以他欽差重任,還把大宋朝苦心打造,戰鬥力以一當十的選鋒騎兵和八千匹良種戰馬全撥給了他,就等他勝利的訊息!

結果這位仁兄來到西北,出手就把對手西夏嚇一跳,直接在毗鄰西夏軍主力的地區修築起了永樂城,嚇得西夏都咋舌:你這不是送上門被我打嗎?果然幾十萬西夏軍猛撲了過來,把選址錯誤的徐禧死死包圍住,大難臨頭的徐禧卻還不自知,竟然繼續瞎指揮,開打就叫選鋒騎兵衝出去突圍,卻正突進人家的埋伏圈裡,

可憐這支大宋王牌就這樣窩囊覆滅。然後一場慘烈的永樂城大戰,宋軍兩萬精銳戰死,數萬民夫被屠。

王安石變法苦心積攢的軍事家當,幾乎被一戰賠光!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闖下大禍的徐禧呢?倒是戰死在沙場上了,可這有什麼用,希望落空的宋神宗,也只能氣的在朝堂上嚎啕痛哭!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知常容2017-08-22 13:20:18

書生誤國太多了,因為儒生本身就是決策層,誤國和興國很多,但因政策失誤使國家出現大損失的也很多。

最搞笑的是應該春秋戰國時候,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楚軍開始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過來。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的。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他就是國君,估計也是書生誤國第一人,把自己坑慘,把國也坑慘。

第二個書生誤國的應該是晁錯,激進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導致七王之亂,最後被漢景帝腰斬平眾怒。而後來漢武帝聽主父偃推恩令就有效地實行了。

第三個書生誤國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最後導致朱棣反,明初靖難之役,方孝孺,被誅十族。

第四個書生誤國是收復臺灣之後,李光地曾經上書建議將臺灣送給荷蘭人。不過經過施琅等人的努力,康熙沒采用這個建議。建議將土地送給別人,歷史上不乏其人,司馬光也幹過這樣的事。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薩沙2018-06-12 01:55:1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不是說書生誤國,其實宋代和明代很多戰將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關鍵在於,如果沒有實戰經驗,僅僅靠紙上談兵,書生自然就誤國了。

相比起來,武將最低程度打過仗,相對比較務實,造成的危害比較小。

書生誤國最慘的,就是隋煬帝的遠征高句麗。

隋煬帝雖然也打過幾次仗,其實都是打醬油的,觀戰而已。

吃飽了撐得沒事做,突然去打高句麗。

當年除了山海關就沒有人煙。而山海關距離高句麗有幾百公里的距離,沒有路,糧食物資運輸極為困難。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這種情況下,能力超群的隋文帝曾經出兵30萬打高句麗,慘敗,損失大部分兵力。

後來的李世民,也是打了幾次才將高句麗打垮。

而隋煬帝不懂軍事,卻使用士兵120萬,又用200萬民夫負責後勤支援,後來又增肌到300多萬

大家想想看,這就用了500多萬人啊!

古代有史以來,誰出動過這麼多部隊?

而高句麗很有經驗,直接閉門死守。

100多萬隋軍長途奔襲到朝鮮,路上糧食幾乎吃光,疲憊不堪。

這邊,為了運輸物資,300萬民夫晝夜不停的在關外運輸物資。

但運輸條件太差,這些糧食根本運不到前線,還不夠民夫在路上吃的。

同時,隋煬帝不管民夫死活,一味嚴令,導致民夫大量死在路上。當時幾百公里的道路兩邊,全都是累死病死的民夫屍體,臭不可聞。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這種情況下,沒有後勤的隋軍久攻不克,糧食吃光,也就自發的潰散了。

期間,隋軍將領知道不妙,試圖主動撤退。

但隋煬帝嚴令必須他批准,才能執行命令。

當年不是今天,沒有電報、手機,所有情報都靠快馬傳遞。而從平壤到鴨綠江就有400多里,這導致前線指揮完全陷入混亂。

深入朝鮮境內的35萬隋軍,最後只有幾千人逃回來,大部分是餓死在路上的。

而遠征高句麗並不是一次,而是三次。

這三次下來,不但隋朝的軍隊消耗大半,民間人力物力都耗盡。大片土地沒有人耕種,官府又橫徵暴斂,大量老百姓活不下去,被迫起義。

明知道去遠征高句麗必死,一些隋軍也乾脆叛變,成為反隋的主力。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2018-02-24 18:53:21

看到書生誤國,我想到一個朝代,那就是南唐。我還想到了兩位帝王李璟李煜一個臣子馮延巳。我覺得這三個人是本題正解。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在歷史上幾乎從來沒有一個皇帝像李璟那樣痴迷於文學創作,整天與自己的臣子馮延巳等一起吟詩作詞,過著奢侈無度的生活,朝政一塌糊塗,國勢日衰,面對著強敵後周,他的江山一塊一塊被別人佔領,他的國都也被迫遷走,就連皇帝也當不成了。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而他呢,曾幾何時,風光無限,吞併鄰國,開疆拓土,但他被業餘愛好文學給迷住了,身邊的人也是此類,馮延巳詞做得相當好,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可就是庸才一個,打仗屢打屢敗,你說這是不是誤國。甚至有人把他歸於五鬼之一,你說李璟周圍都這些人,國家好得了嗎?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再說李煜,那是才子,詞壇聖手,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知迷倒後世多少人,可錯就錯在他專長是做詞,卻當了皇帝,你說這是不是老天亂點鴛鴦呀,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呢?你又是怎麼認為呢?

好了,歡迎關注我們,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

,謝謝大家,再見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藍貓大耳朵2017-08-27 18:04:52

書生誤國,首推明末東林黨,其他朝代的書生無非誤一朝,明末東林黨卻是誤了整個中華民族,黨爭爭的是一人一族一黨之榮辱,卻可以不顧民族國家之興亡,最終出現的卻是錢謙益這樣跳水嫌水涼的無恥之徒。東林黨因為被閹黨趕盡殺絕不斷被洗白,君不見明末那幾任首輔,任人唯親,讓大明王朝最後的氣數被折騰光,東林把持朝野,主宰了整個民族的思想主流,看不見海外的騰飛,大航海的時代讓中華民族徹底淪為二流,吾輩只是惋惜,願中華民族再度重回世界之巔,配圖一張。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http://chuye。cloud7。com。cn/20313619

附上之前製作的一份渣渣h5 ,講的是黃仁宇老師的萬曆十五年,也超喜歡陳寅恪老老師的作品,有大局觀,有滄桑感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歷史風暴2018-06-09 20:19:17

古代書生還是很厲害的,比如著名的猛將兄陳慶之,率領7000白袍軍吊打北朝數十萬大軍。還有明朝末年的孫傳庭,打的李自成抱頭鼠竄,僅剩18名隨從。他不光指揮厲害,還能揮著大刀殺敵。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孫傳庭)

所以,對書生這個群體一定要分開來看。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是指那些只知道讀書,導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羸弱之人。這樣的人,由於缺少足夠的鍛鍊,在意志力,戰鬥力方面都大打折扣。

下面舉兩個書生誤國的例子。

秦檜誤國

秦檜是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著名的宋體字就是他發明的,但是由於秦檜這個人名聲太壞,所以就將這一字型改為宋體字。這說明中國人還是恩怨分明的,不會因為秦檜的人品而否定他的能力!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秦檜在岳飛大軍北伐連戰連捷的時候,蠱惑宋高宗召回岳飛,停止北伐。致使10年之功毀於一旦,錯失了收復北方失地的機會!而群起響應的北方義軍也遭到金軍鎮壓!

說實話,以當時宋軍的戰鬥力和岳飛等人的指揮,收復失地在技術上是可操作的。可惜,南宋不光失去了北方土地,也失去了北方的民心。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諷刺的是滅南宋的張弘範老家就是保定定興人,祖上是北宋人。所以,有人把崖山石刻改為“宋張弘範滅宋於此”來諷刺他。其實更應該改成:秦檜滅宋於此!

北方的民心被搞丟了,就不要怪他們跟著元朝滅你了吧!

愛德華·達拉第誤國

說完中國的,再說一個外國人。愛德華·達拉第曾經是法國總統,就是他推行的綏靖政策讓希特勒在短短几年之內做大,併成功吞併了捷克、波蘭等國!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愛德華·達拉第)

愛德華·達拉第就讀於里昂大學,早年曾任中學歷史教員,是一位典型的知識分子!

1933年出任法國總理,此後對希特勒一直採取縱容政策,1939年與希特勒簽訂《慕尼黑協定》,致使希特勒順利吞併捷克。當波蘭盟友被德軍吊打的時候,在他的受命下,法軍在西線玩起了了靜坐戰爭,眼睜睜的看著波蘭被德國瓜分。這還不算,就在希特勒大規模調動軍隊準備攻打法國的時候,佔據絕對優勢的法軍竟然沒有先發制人,甚至沒有對德軍進行重點防守。結果,短短一個月時間,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就被滅國。法軍在整個戰爭期間,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在敦刻爾克地區成功當了英軍炮灰,掩護了英軍順利撤回國內!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以上!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君之所見2018-04-08 08:04:55

說到書生誤國甚至是亡國,可笑可氣可恨。

1、建文帝朱允炆聽信黃子澄、齊泰書生之言,丟了江山。

朱允炆,朱元璋長孫,繼承皇位。其登基後,重用一些無實際治國安邦才能之人,其中典型代表就是黃子澄、齊泰。在此等二人的慫恿之下,朱允炆急於消藩。燕王朱棣北平起兵南下,面對如此造反之勢,齊泰、黃子澄竟然建議朱允炆下達了不要傷及燕王的聖旨。這分明就是燕王朱棣的護身符。同時在鎮壓叛亂的過程中,齊泰黃子澄建議撤下軍事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將耿秉文,換上了公子哥李景隆。李景隆率領的50萬大軍竟然全軍潰退,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也正是這位仁兄投降敞開城門。朱棣兵進南京城後,齊泰、黃子澄被抓,夷三族,但其臨死表現的高尚氣節值得我們去尊重和學習的。

2、光緒帝錯用康有為等一批鼠目寸光之人,冒然變法,致使失敗並自身遭軟禁。

甲午中日戰爭後,清王朝開始主動尋求新的變革。也正在此時,以梁啟超康有為為代表的書生激進派,公車上書,依靠並無實權的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在變法涉及政體權力方面,康有為急於表現,更多是謀求自身權力和話語權,做出很多昏庸自私行徑。更是建議光緒皇帝聯合有限力量不自量力的在頤和園劫持慈禧太后以求掌握大權。鼠目寸光之下,必將是慘敗收場,幸得外國使館庇護,使得康有為外逃日本。

3、趙國貴族公子趙括,長平之戰紙上談兵,致使趙國六十萬軍隊被坑殺,從此趙國元氣大傷,十年後被秦國所滅。

長平之戰初期,趙國重用廉頗,廉頗採取堅壁清野、拒不出戰,以此耗時耗力讓秦國知難而退。就這樣秦軍遠征長平,雙方相持一年多後,秦國開始供給力量不支,後用反間計,使得廉頗被撤逃亡楚國。此時,趙國國內名氣很大的青年才俊趙括接替廉頗。自以為熟讀各類軍法,盲目冒進,致使60萬趙軍全部坑殺,趙國從此奄奄一息苟活了十餘年,最終被秦國所滅。

當然歷史上很多書生,文武雙全,能夠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秦國張儀連橫六國各個擊破、漢光武帝劉秀文弱書生上戰場中興漢室、明朝進士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明朝袁崇煥書生守寧遠,炮擊努爾哈赤致其斃命、清朝曾國藩一代文臣卻能平定太平天國。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來自月亮的他2018-04-06 19:33:29

書生誤國的其實不少,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

書生誤國著名的應該是趙括吧,這位,書本知識掌握的是滾瓜爛熟,說起來頭頭是道,結果是一敗塗地。集體誤國的應該算東林黨人,怎麼誤國自己上百度查去,省的我往下扒還麻煩。誤國的還有皇帝書生,如南唐後主李煜,是不折不扣的讀書人,本來不應該從事皇帝這一高危職業,結果是國沒治理好,還丟了性命,還不如好好作詞繪畫,留得個青史留名。

但其實書生誤國的人並不是很多,而書生救國倒是能舉出許多例子。

著名的如於謙,這個于謙可不是蒙古國海軍司令的于謙,在被重重圍困的緊急情況下,看似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于謙,井井有條地指揮著已經手忙腳亂的武將擊垮了不可一世的蒙古大軍,取得了京城保衛戰大捷。

還有王陽明,我們只知道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知道他是一個大思想家,但是不知道他曾經率軍平叛,為朝廷立下大功。

辛棄疾,陸游都是文人,都曾親身參加過戰鬥,經歷過戰場的生死。尤其是辛棄疾,絕對是統軍的帥才。

書生救國的事兒不少,“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還真別小看了書生。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代牧益州閻文平2018-06-05 10:02:56

長慶裁軍有人答了,方孝孺應該也輪不到我科普吧。我來說一個。

北宋後期,開封有個讀書人叫耿南仲,通曉《易經》,有賢名。中進士,被推薦可以做清要官員。後來給兩位皇子侍讀,這兩位皇子一個是嫡長子趙桓,一個是最得寵的趙楷。他給趙桓當了十多年的語文老師,眼看著趙桓成了太子,自己成了學士。

歷史的程序使得徽宗生前趙桓就登基了,是為欽宗。拜耿南仲資政殿大學士、籤書樞密院事,不久免去籤書之職。因耿南仲是東宮舊臣,禮敬尊重他,賜宅一區。

耿南仲以為自己給皇帝當過多年老師,總該發達了,結果只做到門下侍郎,慘遭吳敏、李綱超車,心理不平衡了。

對金的大政策上,李綱主戰,耿南仲偏偏主和,導致一些作戰的準備工作半途而廢。

對內耿南仲也排斥異己,把太上皇的左右都罷黜了。謝克家、孫覿、李擢、李會、王及之、王時雍、劉觀七人結黨依附耿南仲主和。為了自己上位,耿南仲與同黨唐恪、聶山聯手打飛了吳敏和主戰派徐處仁。中書侍郎何㮚反對割地,請求建四道總管,派他們統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趙野、張叔夜領之,軍隊已響應,而唐恪、耿南仲、聶山合謀認為正要安民卻不停調兵,如果讓金朝人知道了怎麼辦,趕緊發檄文止住軍隊。何㮚這個出身狀元的未來宰相也不靠譜,隨即就和耿南仲一起排斥了耿直的中書舍人胡安國。當時天象不吉,耿南仲卻說這是應在金人身上。金朝使者王汭持右副元帥完顏宗望書信,欺詐耿南仲等大員說割地可以求和。李邦彥、吳敏、耿南仲、唐恪信以為真。吳敏、王時雍、徐處仁、耿南仲在朝上下相蒙,所行事皆不合公議,有識之士都知道必致禍。十月,真定失守,唐恪、聶昌(即聶山,取周昌之意被賜名)、耿南仲誣奏真定通判獻城。

种師道得知真定、太原皆失守,檄召西南兩道兵赴闕,南道總管張叔夜、陝西制置使錢蓋各自統兵赴闕勤王,而唐恪、耿南仲專主和議,在種師道病死後即發檄文止住諸軍前進,於是兩路軍各自回師。

欽宗與唐恪等商議遣大臣去講和辦理割地,耿南仲以年老有病為由相辭,聶昌以親人為由相辭。欽宗大怒,令耿南仲出使河東完顏宗望軍、聶昌出使河北完顏宗翰軍,分別作為告和使,持書于軍前,並賜河東河北兩路守臣詔書,商議割地。

聶昌去了以後,直接被暴民撕了。

耿南仲聞訊,不敢去了。身負皇命,沒完成任務,何去何從?

他運氣真好,知道皇弟趙構正在相州,連夜騎馬去見他,仗著自己身邊有代表朝廷的人,假傳聖旨說:

皇上要你在河北起兵勤王!

於是趙構和耿南仲聯手募兵。不久金人就圍攻相州,但趙構已經聽耿南仲建議去了大名府。只是他們在相州好吃好喝伺候的民兵都做了金人的帶路黨。

這時候的耿南仲似乎靠譜一些了。黃潛善要上書指責金軍,耿南仲擔心書信被金軍截得洩露趙構所在,阻止其上書,說金軍恃強暴、無理義,不可與之爭口舌,一旦金朝以徽、欽名義召趙構,趙構就進退兩難。

與此同時,他的不靠譜之處也在顯露後果:因為他阻止援軍,開封被圍時只有守軍七萬人。

靖康之恥後,耿南仲參與勸進趙構為宋高宗。黃潛善建議年號炎興,耿南仲拒絕了,那是劉阿斗用過的!

於是年號建炎。

耿延禧《建炎中興記》稱,張邦昌被立為皇帝時寧死不從,說:“康王軍中有文臣耿南仲、武臣劉光世,必竭力輔之,趙氏必中興,立邦昌徒取誅滅。”於是金軍取開封城中耿南仲家屬及劉光世諸妾、子到金朝軍營為人質。但《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不取,因被金軍劫為人質的官員很多,與張邦昌所言並非因果關係,耿南仲也不是金軍所嚴憚之人。

你們猜猜這個有良心的耿延禧是誰啊?沒錯,就是耿南仲的兒子,親的!

雖然高宗因自己及時離開相州免於被圍感激過耿南仲,但終究還是鄙視他。正好耿南仲告老,於是就貶了。

耿延禧《建炎中興記》稱耿南仲被排擠是因為先前參與排擠蔡氏。對親兒子的這套說法,《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繼續不取。

言官們紛紛彈劾耿南仲主和誤國,連耿南仲推薦上去的諫官鄧肅也反水了。御史中丞張澂說:“南仲迫使李綱去救河東(指之前太原抗金戰事),以致大軍潰敗,是不恤國事,用此報私仇。”高宗說:“南仲誤淵聖(指淵聖皇帝,即欽宗),天下共知,朕曾想親手持劍殺他。”愛國名將宗澤也屢次指責耿南仲。

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高宗責令耿南仲去臨江軍居住。十一月,責授耿南仲為單州團練副使。耿南仲走到吉州去世。

不久因為主和派範宗尹拜相,耿南仲又被追復為大學士了。

而正直的周紫芝、胡寅、胡銓、劉嶸、岳珂、魏了翁及金朝皇侄完顏構等人,繼續對耿南仲鞭屍。

朱熹曾說欽宗登基後三四日就起了大霧,懷疑就是被耿南仲邪說矇蔽所致。

《池北偶談》《後村先生大全集》等也都指耿南仲主和誤國。《北山小集》認為耿南仲雖避宰相之位,卻掌握宰相之權,其罪不在議和,而在於阻止勤王。 後人有“南仲在內,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殞命”的名句。

主和的確不一定錯,但要以為緩兵之計才有可取之處,然而你耿南仲主和緩的不是敵人的兵,是自己的兵!

太平年代,耿南仲曾在同文館唱和詩。著有《周易解義》十卷、《易明蒙》 、《周易新講義》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易經》注二十卷。

百姓歐陽澈曾上書欽宗,指耿南仲能為章句,道德可尊,但臨機應變智謀不足,又嫉賢妒能,非社稷之臣,不可令其擅權主國家大事,可授予講讀之職使之論道經邦。安堯臣也曾上書,指耿南仲、何㮚為書生,應為翰林學士,不宜輔政。

大概這才是他應該勝任的職位。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赤誠子2018-02-10 16:25:11

這個“書生誤國”歷史上其實還真的挺多的。

基本上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會幾個關鍵人物,給皇帝出餿主意,而導致亡國滅種!

最早期又出名的應該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了。

但是趙括根本算不上書生,他出自將門世家,父親就是著名大將。他自幼熟讀兵法,又是將二代,在那個時期將軍是可以世襲的,父親死了他兒子就能繼承。

如果趙括能多上幾次戰場,總結些帶兵打仗的經驗,我想以他的天賦遲早能成為一時名將。

只是不知道是哪個人才,會推薦趙括這沒有一點帶兵經驗的將軍,去率領數十萬大軍抵禦白起率領的秦軍。

秦朝末期誤國的關鍵人物是,胡亥,趙高,李斯。也只有李斯能算是書生

李斯的一世英明也毀在了晚年!

北宋南宋都毀在皇帝自己手裡,卻讓書生們背了鍋!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明朝第二代皇帝的權利糾葛,是最出名的“書生誤國”,建文帝的三大重臣,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這三位書生得政策基本都是對的,削番也是勢在必行。

最後輸就輸在領軍大將李景隆身上,擁有優勢兵力還有民心後方,不止打贏燕王,最後在燕王兵臨城下,直接開城投降了。

簡直一點節操都沒有啊,對比方孝孺滅了十族也不皺眉頭!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人,差點就“書生誤國”了,就是那個投靠日本鬼子,還不要臉皮的號稱“曲線救國”的汪精衛!

如果不是國共合作奮力抗戰,加上外圍戰線的勝利。現在咋樣還真不好說呢!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歷史知事2017-08-24 00:14:00

嚴格來說,書生不會誤國,空談的書生才會誤國。 舉三個例子

1,翁同龢,同治光緒兩朝帝師,學問很大。甲午戰爭前,剋扣海軍軍餉。甲午戰爭爆發,慫恿光緒嚴令李鴻章出戰,多次參合海軍和淮軍將領,丁汝昌出戰前就被翁同龢判處了刑罰。戰後,他對徒弟文廷式說,我就是要借倭寇消耗李鴻章,整倒李鴻章。背後原因很簡單,翁同龢哥哥翁同酥被李鴻章參倒的。

2,朱允炆,身邊有方孝孺,齊泰,黃子橙。貿然削藩引發朱棣造反,身死國滅。建文朝的政策很兒戲,充滿了讀書人那種恢復周禮的迂腐之氣。

3,王莽,太后王政君的侄兒。西漢皇統三絕,王莽眾望所歸成為民選皇帝。王莽致力於恢復周禮,對各種官制,地名大肆修改,卻無力統治國家。赤眉綠林起義推翻新朝,王莽被砍頭,掛在西安城頭。

讀書沒有問題,把書讀死了,把自己腦子讀死了不會處理實際問題了,那就完蛋了。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黑白郎君sc2017-09-04 09:47:22

東漢末年司徒王允,本來殺了董卓挺好,董肥肥的涼州軍在外等著赦令,你說一句首惡必辦脅從不究不就完了,司徒大人不知道腦子進了什麼水,來了個他們辦過錯事跟了董卓,直接把他們赦免了怕他們內心有愧,所以要讓他們受點罪再說。。。後來,李郭大鬧長安,司徒身首異處,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東漢政權再一次風雨飄搖,獻帝逃亡,後來被孟德佔了便宜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求圖552017-09-04 17:29:56

又是“書生誤國”的說辭,書生都能推出來當替罪羊,明顯堂上無明君,朝中無能臣的節奏,書生都能誤國了,這國脆弱的不要不要的了!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茶館閒聊2018-02-12 19:02:21

書生誤國?簡直就是笑話。

區區一書生,何德何能登上朝堂,左右決策者的最終判斷?

所謂書生,功名未顯者也,或抱膝燈前、笑傲風月,或寒窗苦讀、以為進神之計,或流連煙花、風流度日,此乃身份所決定。

縱然有心籌劃機謀,試問有何資格躋身權力之中?

即不能身處權力中心,人微言輕,甚而無處發聲,又何來誤國一說?

假若十年寒窗,一朝金榜題名,身份驟變,又善揣摩當權者所思所想,青雲直上,終於登入天下權力之中,此時,早已不是書生。誤國又與書生何關?

即便如明朝東林黨,以布衣之身,聚眾成堆,干預朝廷政治,然以當時之勢,明朝早已腐爛不堪,上有昏君,中有權閹,下有庸臣,外有強敵,多管齊下,國已不國,東林黨如何能誤國?

自古以來,誤國之人,唯昏庸無能之君臣,小小書生,也能誤國?真笑話也!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夏有涼風612018-04-06 12:23:09

謝邀,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書生誤國?

說起來中國歷史上書生誤國的還真不少,但這裡我就說一位,他就是南宋誤國宰相“賈似道”

“賈似道”進士第,靠著他妹妹入宮為貴妃才得寵於皇帝(宋理宗)。

蒙古滅金後,蒙汗“窩闊臺”開始進攻南宋,一直到拖雷的兒子“蒙哥”繼汗位後,派他的弟弟“忽必烈”,大將“兀良合臺”進軍雲南,控制了西南地區。

公元1258年,蒙哥兵分三路進攻南宋,一路由蒙哥親自率軍進攻合州(四川合川)一路由忽必烈攻打鄂州(湖北武昌)另一路由“兀良合臺”率領,從雲南向北攻打潭州(湖南長沙)然後三路會師直取臨安。

蒙哥率軍在進攻合州時,合州全城軍民憤起反抗,蒙軍在攻打釣魚城達5個月沒能攻下,蒙哥被炮石砸成重傷回營而死。那時忽必烈正向鄂州進兵,還沒過江,得到蒙哥死訊,部下勸他趕快回去爭汗位,忽必烈不想空手而回,就大舉渡江把鄂州圍住。

訊息傳到臨安,宋理宗命各路宋軍救援鄂州,又讓他的老仗人“賈似道”擔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到漢陽前線督戰。賈似道非常害怕,但也只好硬著頭皮去了,還沒到地方,聽說前面有一隊蒙古兵,賈似道就嚇的直哆嗦,連聲叫,怎麼辦,怎麼辦,等蒙古兵搶了一些財物走了,賈似道才拍拍胸脯,喘了一口氣才敢行軍。到了地方,見忽必烈攻城猛烈,賈似道眼看形勢緊張,就揹著朝廷偷偷派親信去蒙古營求和,表示只要蒙古退兵,宋朝就願意稱臣,賈似道答應把江北土地割給蒙古,並且每年向蒙古進貢銀、絹各20萬。本來忽必烈攻的正起勁,不肯答應,正在這時候忽必烈接到老婆派人送來的密信說,蒙古一些貴族正在準備立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做大汗。忽必烈急著回去爭汗位就答應了賈似道的請求,訂下了秘密協定。急忙撤軍而返。

賈似道回到臨安,把私自訂立之事隱瞞的是嚴嚴實實,還抓了一些蒙古俘虜,大肆吹噓宋軍取勝,不但趕走了鄂州蒙兵,還全部肅清了長江一帶的敵勢。宋理宗聽信了賈似道的彌天大謊,以為賈似道真的立了大功,還專門下了一道詔書,讚賞他的奮不顧身,指揮有方,立刻給賈似道加官進爵。

忽必烈回北方得到大部分蒙古族的支援,即了大汗位,他想起了和賈似道在鄂州訂下的和議,就派使者郝經到南宋要求履行和議條件,賈似道一聽蒙古使者要到臨安來,害怕騙局露餡,就在真州(江蘇儀徵)把蒙古使者扣了起來,忽必烈聽到這個訊息氣的要命,那時候,蒙古又發生了內訌,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為和忽必烈爭權奪位挑起了戰爭,忽必烈為全力對付阿里不哥,就把南宋的事擱了起來。

賈似道就這樣靠欺騙過日子,獨攬朝政近17年之久。宋理宗死後,宋度宗繼位,封賈似道為太師,拜魏國公。賈似道升官也動了點歪腦筋,他故意要求告老還鄉,私下派親信散佈謠言說蒙古軍又打過來了,宋度宗就苦苦留他,這樣賈似道的地位就越來越高。騙的度宗還專門為他在西湖葛嶺造了一座豪華庭院。

忽必烈打敗了阿里不哥,穩定了內部。在公元1271年稱帝,國號元。這就是元世祖。

元世祖藉口南宋不履行和約,派將劉整、阿術出兵進攻襄樊,襄樊這時已被圍了5年,賈似道把前線的訊息封鎖起來,不讓度宗知道。有個官員上奏向朝廷告急,奏章落在賈似道的手裡。那個官員馬上被革職。

一次賈似道上朝,度宗問,聽說襄樊已被蒙古兵圍了幾年,怎麼辦?賈似道故作驚訝說,蒙古兵早被我們打退,陛下是從哪裡聽來的訊息。度宗說是聽一位宮女說的。退朝後賈似道查明瞭那個透露訊息的宮女,找藉口把那宮女殺死,宋度宗在也沒有聽見蒙軍進攻的訊息。

蒙古兵攻打襄樊是越來越急,賈似道卻每天是悠閒自在躲在葛嶺別墅鬥蛐蛐。有個親信官員去找他,拍了拍賈似道的肩膀說,這難道也是國家大事?賈似道玩的起勁,根本沒當回事。公元1274年元軍攻下襄樊,南宋皇朝大為震驚,賈似道卻把責任推給襄陽守將了事。

不久度宗病死,恭帝趙顯繼位。元朝派出20萬大軍,由左丞相伯顏率領從西面攻鄂州,另一路攻揚州。伯顏攻陷鄂州,國家危在旦夕。賈似道迫不得已,這才調兵應戰,在丁家洲(安徽銅陵東北江中)被元軍打的大敗。宋軍水陸主力全部被殲滅。賈似道乘小舟逃回了揚州,群臣激憤,紛紛上疏彈劾。請求斬了禍國殃民的賈似道,謝太后幾番包庇袒護,不得已將賈貶官放逐到廣東惠州,一路上賈似道遭萬人唾罵,途經福建漳州木棉庵,賈似道被監押官鄭胡臣殺死。賈似道雖死,卻因他的誤國,南宋沒有做有效抵抗蒙古兵,葬送了南宋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