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跟“有奶便是娘”有什麼本質區別?使用者656134182025362020-01-09 19:19:18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和“有奶便是娘”的區別,也是知己和僱主的區別,有些刺客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不管是非黑白,買兇人和刺客之間只是純粹的交易,甚至刺客還是僱主的門下走狗,這就是“有奶便是娘”。但是豫讓、聶政、荊軻之輩之所以與他們不同,首先,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土地和利益混戰不休,各國的大臣也爭權奪利,不存在什麼正義與邪惡之分。“士”階層是底層精英分子代表者,他們是流動供職於各國各大臣門下,誰能發掘他們的才能,尊重他們的人格,他們就會為這個國家或僱主盡心盡力。豫讓曾經侍奉過幾個大臣,唯有智伯對他很重視,待為上賓,推心置腹,因此在智伯手下三家家臣作亂殺死智伯,還用智伯頭蓋骨做成杯子時,豫讓怎能不奮不顧身為之復仇呢?他刺殺不成時對趙襄子說“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了,就連趙襄子也很敬佩他的這種精神。其他像聶政、荊軻等人,心態和豫讓都差不多。儘管智伯、嚴仲子、燕太子丹可能根本上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才籠絡這些人才,但是他們不是隻發高工資,而是真正將這些本來出身低微的寒士待為上賓,平等相待,付出了敬重和友誼的,對於豫讓、聶政、荊軻來說,自己的才幹受到重視,人格受到尊重,他才會將對方當做朋友知己,急人所難,而不是吃僱主的嗟來之食。這就是我國古代俠客“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士貴相知深,豈為多黃金。”“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至於你說的事情該不該做,這個人該不該殺,這是你用現在的歷史觀和文明觀來看,好像不能隨便殺人,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爭戰、吞併、背主、復仇,都是家常便飯,對於流動性很強計程車階層來說,朝秦暮楚是常事,反而忠心愛國、知恩圖報、急人所難、重義輕生才是稀罕的品質,體現了真正可貴的人格精神,所以這些俠義刺客的事蹟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千古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