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文學上梧桐樹與雨在一起就是悲傷?使用者2239162328026212019-11-14 14:03:45

這當中,不少作品的感情基調是悲傷的。尤其是梧桐、夜雨兩種事物一起出現的時候,不是表現生離的感情,便是表現死別的感情,無不哀婉動人。 中國古代詩人為什麼喜歡用梧桐樹去表現生離死別的悲傷情感呢?多年前,我曾經半開玩笑地用這個問題考問韓國一位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大學中文系教授。這位教授坦承自己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但是她猜測說,可能跟“梧桐”的讀音有關——梧桐諧音“吾同”,意思是“跟我一樣”。她的這個猜測相當有趣,但是,沒有任何依據。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古代人們喜歡種植梧桐樹。有必要說明一點:古代詩詞中的梧桐樹,跟今天的法國梧桐不是一種東西。前者科屬為“梧桐”,拉丁文學名Firmiana platanifolia (Linn。 f。) Marsili,後者科屬為“懸鈴木”,拉丁文學名為Platanus acerifolia;前者樹皮呈青綠色,後者樹皮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前者果實可炒而食之,味道香甜,後者苦澀,不堪入口。唐宋時期,南北各地人們都喜歡種植梧桐。因為梧桐樹比較乾淨,而且枝繁葉茂,夏天可以在下邊乘蔭涼,因此,庭院裡、水井邊,常有梧桐樹。有詩為證,“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梧桐楊柳拂金井,來醉扶風豪士家”(李白《扶風豪士歌》),“蟋蟀鳴洞房,梧桐落金井”(張祜《牆頭花二首》)。不像今天,政府官員為了速成“政績”,到處種植古人喜歡在墓地種植的白楊——只是因為白楊生長速度快。 其次是,古代有“梧”是雄樹、“桐”是雌樹的說法。因此,梧桐可用於比喻男女情愛。例如,孟郊《列女操》詩有“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的句子。漢枚乘《七發》有“龍門之桐……其根半死半生”的說法,後代又有拿梧桐半死比喻喪偶的。例如,白居易《為薛臺悼亡》詩有“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的句子。 再次是,跟梧桐樹的一些特點有關。梧桐樹是一種闊葉植物,雨點打在葉片上,聲音容易被人聽見。姚合《杭州官舍即事》:“苔蘚疏塵色,梧桐出雨聲。”這有點像荷葉,李商隱有“留得枯荷聽雨聲”的詩句。梧桐樹是落葉植物,秋天一來,葉片紛紛墜落,容易給人蕭瑟、淒涼之感。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梧桐樹幹是製作琴瑟的上佳材料,雨聲、琴聲可以相通,如泣如訴,有助於表現傷感之情。晏殊《梧桐》:“可以為琴,春秋和聲。”梧桐樹是喬木,且有味道香甜的果實,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品質高潔的樹木,是傳說中鳳凰的棲止之所、食物來源(梧桐子)。《莊子》中,已經有“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秋水篇》)的說法。唐詩中,鳳凰棲止於梧桐樹的詩句,有很多。例如:“遊鱗戲滄浪,鳴鳳棲梧桐”(高適《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楊柳黃金穗,梧桐碧玉枝”(令狐楚《遠別離二首》)。 我童年時代,老家村口有一株海碗口粗細的梧桐樹,夏天我經常爬到上邊玩耍。果實七八成熟的時候,採摘回家,讓母親在大鐵鍋裡炒了,脆嫩香甜,記憶裡的味道格外美好。可惜,後來就很少看見這種樹了。在北京,我只注意到大觀園公園和緊挨林業大學的半導體研究所兩個地方有梧桐樹,數量不多。因此,寫作此文,多少有些追憶舊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