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正確?

題主所問的這句話之出處如上,下面我來說一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吧!

首先,這句話直白易懂,孔子說,同行的三人裡面,就必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這句話所要強調的重點不是“師”,而是“我”,只要“我”能虛心求教、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則人人可為師,事事皆可學(

世事洞明皆學問

)。所以說,這句話的重點不在“師”而在“我”,孔子所要告誡人們的是

虛心求教

之道理,倘若我們能做到這點,則人人可為師,事事皆可學。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正確?

其次,要完全理解這句話不能僅僅是停留於這句話上面,我們還得看後面的部分,畢竟它們是一個整體,不能斷章取義。上面已經說了,只要我們虛心求教,人人可為師,事事皆可學。倘若人家所教給我們的是糟粕或邪惡,我們是不是也一併接受(學習)了?很顯然,不是!如此,便有了後面的部分: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部分既是對前部分的補充說明,更是對前部分的規範和約束。儘管三人行中必有我師,但我們得學習其“善者”(好的、美的方面),而不是抓到籃子裡都是菜,它可能還有毒蘑菇之類的。所以,我們虛心求教的同時還得注意分辨是非及篩選好壞,學習

其善者

(他好的方面),對於

其不善者

(他不好的方面)則去掉不學(改之)。

綜上,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中包含了求知的兩大核心:

一是虛心求教,二便是有所取捨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倘若我們能用心領會,並還能夠認真去做,那我們的“學識”定然會日益精進!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正確?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