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丁哥聊歷史2019-03-21 06:55:47

在《史記》中記載有一次,在《莊子》中記載也有一次,但實際肯定不止兩次。

孔子見老子主要是去學習,老子傳道於他,並且讓他抄了一些書。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泰來v2019-03-21 09:48:38

我不在現場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水滴紋繡2019-03-21 16:53:21

孔子一生總共見老子三次。

公元前535年,老子出遊魯國,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孔子助葬。

十年孔子17歲,問禮與老子。

此次孔子主要向老子請教了喪葬禮儀方面的知識。

公元前526年,孔子適周觀光,拜訪老子。

時年孔子26歲,問《易》與老子。

此次孔子主要向老子請教了《易》方面的知識。

公元前516年,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問學。

時年孔子51歲。

此次是最著名的一次,交流的內容甚多。

臨別,老子以言相贈曰:少說話,話多惹禍。又說,為人之子,勿以為高,為人之臣,勿以為上。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雯臣2019-03-21 06:45:28

孔子是一個冥頑不靈的人,老子一直試圖點化他但始終沒有成功,可以說孔子見老子是白見了,對他愚頑的思想沒有一點觸動,老子昇仙後孔子到了晚年更是變本加厲,在思想中大開歷史倒車,鼓吹倒退復古全面復辟奴隸制度,宣揚用殘酷手段鎮壓新興進步思想。

從他因政見不同就殺害少正卯,就能看出孔子這個人心胸狹隘,一個心胸狹隘的人接受別人的思想是不可能的。而且孔子殘暴的個性,與老子的思想也是格格不入的。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包容,所以老子的思想可以包容宇宙萬物,與孔子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公開排斥底層人民的狹隘思想格格不入,甚至於是南轅北轍的。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生命解碼之易學堂2019-03-21 07:56:16

看這些回答,痛罵孔子的人非常多,但是,這些人也都是聰明睿智的人。吹捧孔子的人少,以此證明:愚蠢的人還是很少。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天道勤酬八卦2019-03-21 07:09:42

防止野種老二偷盜自己的智慧財產權!編寫一本道德經至今為止沒有人能讀懂它!吸取少正卯的教訓!防止被殺被害!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紅9九2019-03-21 07:16:53

這可能是孔子最不願意回答的問題。除了在史記中,有一句孔子稱讚老子的話,再也不見孔子有任何對老子的稱讚和繼承。

孔子作為老師,為人師表,是做老師的典範,但做學生,則不能說是典範。沒能傳播老子思想。

如果不是尹喜留下了道德經,可能至今沒人知道老子的思想。至今中國文化中也難找到學生必須盡一切努力儲存老師的學說和思想這樣的規定,而只是取經,變成自己的再傳下去。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他大大大大舅2019-03-21 06:00:23

你不會用百度嗎?孔子有一次拜訪老子,說用仁義治國的事,老子就說了,這個塞該有陽有陰才會平衡,你用仁義對待所有人就是打破自然的平衡,那時孔子年輕,一心想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老子就說他那一套行不通,教人們做人還可以,用仁義治國就不行。那樣對善良的人是不公平,對應該受到刑法的人也是一種縱容,孔子受教育以後走了。有人問孔子,老子的學問怎麼樣啊?孔子就說了老子就向雲裡的龍一樣,我看不到他的項背,他比我高明。孔子受教育後也不再老想當官的事了,從此一心做育人的學問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手機使用者623641089812019-03-21 08:13:22

孔子一生滇沛流離,五十歲左右才回到魯圓,撈了個小官,鬱郁不得志,何來致力於教育?到六十歲才面對現實,有那個什麼六十耳順的說法,根據他的性格,我怕他到六十歲時,也不會耳順。到七十歲時,才學習易經,哪有什麼本錢去致力於教育,都是後人為了推崇儒說,精神上確立一個邪教,把孔老二也拉進來了,因孔老二已成了朽骨,法也追不了他的責。試一試,再推擁一個頭出來,分分鐘給你幹掉,邪教誰容你存在?!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米倉山居2019-03-21 08:29:18

孔子一生與老子見面大約有三四次,主要是向老子問禮。最後一次見面,孔子收穫很大,用孔子自己的話說,老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楊朱學派2019-09-01 14:08:27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

《莊子》記載了孔子一生多次求教於老子。

《莊子·天運篇》記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至沛見老聃。”莊子在《寓言》篇中已經言明:“寓言十分之九,假託他人之言論之。”《莊子》一書中的故事,全部為寓言故事。符合歷史事實的零篇。

《史記》是正史,在《老子韓非列傳》和《孔子世家》中,均有孔子師學於老子的記載。

但《史記》中並沒有孔子入周時的具體年齡。

考證孔子入周確切年份的要紐,在《禮記·曾子問》中,此篇記載了孔子跟隨老子主持喪禮一事:

孔子助喪於老子,出現日食。老子命孔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日食過後,才繼續前進。孔子不解,問其故。老子曰:“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

在各種史料典籍中,《左傳》對日食的記載最為詳盡。但孔子在世時,曾多次遇到日食。究竟是哪年出現日食,孔子入周的呢?

且看一則佐證。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自周返於魯,弟子稍益進。”之後是“魯昭公二十年,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再後是“孔子年三十五……”

透過《史記》可知,孔子入周的年齡,是在其三十歲即魯昭公二十年之前。孔子從洛陽回到魯國後不久,齊景公與晏子聘於魯。

在魯昭公二十年之前,最近的一次日食出現在魯昭公十七年。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即公元前525年,周曆六月初一。 孔子應當是在魯昭公十七年三五月份入周,師學於老子。期間協助老子主持喪禮,在六月初一出殯當天出現日食。

有一點需要言明,周曆雖然也是農曆,但與今天農曆不同。周曆六月初一則是今天的農曆四月初一。 孔子的誕結合《史記》、《禮記》和《左傳》中的史料可知。孔子在公元前525年,即魯昭公十七年周曆三五月份入周,求學於老子。當時,孔子虛歲二十七,實際年齡二十五歲半。在求學期間,曾協助老子主持喪禮。六月初一出殯當天,出現日食。

此時,孔子的實際年齡是二十五歲零七個月零二十六天。四個多月後,拜別老子,回到魯國,並求教於郯國國君。

孔子一生只求教老子一次。

孔子不遠千里,自魯至周,求學與老子。體現了其不可以已的求知慾,以及不主觀唯我態度。在老子的點播之下,孔子終於領悟大道,併成為在華夏文明的代表人物。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炫酷妍熙2019-03-22 07:27:52

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吧,,又不是千年難相回,哦,那時候沒網路難得見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行雲流水2019-03-21 07:21:20

不知問百度吧,請百度孔子如何問道於老子!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趙日金1412019-03-21 10:50:07

謝謝邀請。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三個老子。

一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眾。”

二是“老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老子同時雲。”

三是“自孔子死後百二十九”的周太史公儋,“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孔子若見老子,見的是哪一個老子呢?顯然,必要條件是,與孔子同時代的老子。則,孔子見到的老子,應該是著書十五篇的老子,而不一定是著書上下篇五千餘言、即著《道德經》的老子,因為司馬遷沒說此老子是與孔子同時的老子。

孔子若見老子,在什麼地方見的呢?《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

然而《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周遊列國,有適衛、去曹適宋、至陳、居陳三歲、自陳迂於蔡、使子貢至楚,等描述,卻無“孔子適周”的記載。即,“孔子適周”不能確定,也就不能確定孔子是否見過老子。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公議屬祝光榮2019-03-21 10:05:04

一次都沒有!老子是一部古籍的著作名稱絕不是自然人估計孔子沒見過古籍老子,就是與著作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從古籍老子五千言中攜帶的事實存在來推理事實存在的可能性分析應該是早於”黃曆”即農曆的著作也比先天八卦要早!如果是以事實存在為依據的”事實甚於雄辯”方法就應該是這樣的構成才會有依據!

如果是用”以書為證”才有你說的有多少次見面的機會之說,可是你能用事實存在來證明那些說法不是人為偽造出來的東西嗎?大約誰也不能!再有如果春秋戰國時期”老子”與”鬼谷子”是自然人存在就必然會有社會活動的軌跡存在且必須是相互關聯性存在能找到相互關聯且不自相矛盾的作為過的事情存在嗎?也沒有!再則,如果是有自然人存在還有儒與儒術的什麼事呀?……應該是遭到阻擊而潰敗是不會有疑問的吧?

儒與儒術都信奉”橫空出世”與”天馬行空”就意味著不需要什麼事實存在作為依據就可以編造出來偽事實來的!相互交叉比較之後還能信老子是李耳嗎?一個守藏史有本事去探索那麼多的自然未知且還要人為模仿自然執行法則來創造出”人融入自然求生”的人為文化嗎?只能是倉頡造漢字卻忘了告訴儒與儒術者方塊字是由多元混成出來共同體字!更忘了告訴儒與儒術者那些偏旁部首可以用簡筆畫展現出來”圖語”表達!真實太奇怪了哈!

孔子見老子是偽造出來的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而已!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白琴8202019-03-21 10:55:23

歷史都是有權人根據自我的喜好而寫的!但古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規則!百年後若要考證今天說過的話,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又有人生留名,鳥過留聲,留下好名聲比留罵名好哈!!!。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代用名2019-03-21 11:31:47

人人說老子是老師,孔子是學生。

老子高深莫測,而孔子的知識是從老子哪兒學的。。。

我真的不解為什麼很多人會這麼認為,沒有什麼依據也與現實背離,人們都是以訛傳訛而形成預設,或者從傳說傳言中看到孔子向老子問“禮”就以為禮是向師長拜學其實不然我說一下理由。

儒學言“禮”不是指禮貌禮儀更多含義是遵循!

禮即是理: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人在判斷事物要透過“視聽言動”來觀察互動觸碰了解事物本身,如果沒有看和聽等這些感官來體會進行全方位探究形成意識而交叉彙總得出結論,就不能真正格其物,就無法將事物致知瞭解。

但是“人人都同樣是這些動作來了解事物”卻結論與結果相差甚遠=有人判斷正解有人離譜。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於孔子指出的“禮”中,只要實實落落真格物而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就能致真知得正解,至於離題離譜者往往在禮上非處人慾間岔開導致離題至離譜。所以要學會實地操作從孔子指出的方式實實落落去覺察和遵循就能致真知所以人們尊為聖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學問都是可操作性直致根本問題,這才是水平。可是人人說老子更高卻虛無縹緲而學問不致根本,無法實處操作和具體指出問題關鍵所在。反而人人在混沌中不明覺厲時豎起大拇指。老子說“道法自然”其實說的是現象而已沒有操作性,也講不出個所以然如何行於道中…有些學問實則是現象描述罷了沒有多大意義真正能指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才是水平。孔子是實力派老子是偶像派卻被顛倒看待…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張翼遠2019-09-02 09:59:04

孔子和老子分別是中國儒道兩大文化體系的創始人,沒有一箇中國人不同時受到孔子和老子學說的影響,一般認為,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的文化,實際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學說思想互補的文化,如果說孔子的學說為陽,那麼,老子的學說即為陰。陰陽相濟,不可分離,孔子學說不同於老子學說,孔子學說又不能脫離老子學說。兩者互成對比,互為支撐,唯其如此,中國文化才完整、動人、充實。孔子和老子是同時代人,孔子約比老小二十歲,公認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但老子和孔子究竟有過多少交往,則是歷史上的懸案。在莊子一書中,曾多次講述過老子和孔子的會談,孔子十七歲時,第一次見到老子,當時孔子以相禮助喪為職業,受到老子的教誨留下深刻印象。孔子三十四歲時,專程到京都雒邑向老子請教周禮,孔子問禮於老子一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事。孔子第三次會見老子是在相邑,此時孔子已建立了他的仁學體系,試圖透過仁學使荒廢的禮義復活。但是在這時候老子對禮已形成新的看法了,於是老子和孔子之間展開了『無為而治』與『仁義之治』的論辯,關於這場論辯,記載在莊子天運篇中。老聃曰:『……夫仁義憯然,乃憒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傑傑然揭仁義,若負建鼓而求亡子邪?……』孔子見了老子後,回來三天不說話。這裡棄仁義的說法和胠篋篇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本篇直指孔子來反駁仁義。莊子天運篇又提到孔子五十一歲還沒有得道,於是往南到沛地去見老聃,對此,老子發了一番宏論:『……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孔子周遊列國,求仕不得,大約六十六歲時,又一次在相邑見到老子。此時的老子以決定西去隱居,所以這次見面可說是老子和孔子最後的會面,這次會見,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述說自己周遊列國,懷才不遇的經歷,亦記載於天運篇,孔子:『……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又一次這種『以化為友』的觀念再次藉著孔子的言論表達。然而,這種和造化冥合的觀念,顯然是道家的言論,卻被莊子巧妙的套用在孔子身上,這麼一來,孔子反而在替道家宣揚他們的道了。『至人無己』是莊子說的,『雖智大迷』出自老子,這番道理孔子和老子的交談也有涉及,孔子去見老子,老子剛洗過澡,正披頭散髮要晾乾它,但見他木然直立的神情,煞是驚人,看起來就像是具屍體,老聃曰:『吾遊心於物之初。。。』其意大概是一個到達了最高境界的人,他心中不再存有自我,天道推動一切,能夠達到道的境界,必是最完美、最快樂的。也唯有『至人』才可達到這種地步。言外之意,彷佛莊子承認老子已達到『至人』的境界,而孔子對於道家的道還不能領悟。有意無意的矮化了儒家的人文之道及仁義體系。綜觀整部莊子,有關老子和孔子論道的場面幾乎都是老子佔上風,站在一種道的先驅者的角色上,來傳授孔子這位受教者。以儒道兩家的首要代表人物來安排這些場面與對話,莊子所要強調的,無非是道家的道之真實性及優越性。

孔子一生共有幾次與老子相見?每次相見是交友論道或是求教?最後一次孔子收穫多大?似乎2019-03-21 06:51:01

你確定他們見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