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xwg行雲流水2019-06-03 15:53:46

但凡是人就會有私心,但還需要有存公德情理的標準來衡量。並非聖人沒有私心,只是因為聖人徹悟了大道,才能夠在公德和情理的接受範圍內使自己能夠知行合一。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凡者日生2019-06-03 17:17:32

一點看法僅供參考。私與不私,都是觀者賦予的名相,於所觀之主體而言並無此概念亦無此想,無所謂私亦無所謂不私,無所圖得也無所施予。起心動念的是作為觀者的我們,計公計私善巧分別也是作為觀者我們,是我們在思考在揣度在處心積慮的進行著利弊的甄別、規律的提煉、經驗的總結、是非的裁定、得失的衡量、生死的掙扎。所以於此理解,我們說私,天地未以為私,我們說公,天地未以為公,是我們以自執之心念自造之名相盜天地之無為幻紅塵之所向!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夕魄騰輝2019-07-19 17:04:12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前一段我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有些玩權謀的引用這一段話,把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從謀略的角度解釋了一番,認為歷來成功者莫不打著無私的旗號而達到自私的目的。這麼說也沒錯,造反的都不說自己要當皇帝,而是為了解民倒懸,成功了就把天下當做個人的產業傳之後世,受享無窮。古往今來的陰謀家也把這段話奉為金科玉律。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成功者所運用的原則是相通的,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目的是什麼就不好說了,只有他自己心裡知道,也許最初只是為了混一頓飽飯不至於餓死。從這個角度看,要達到自私的目的,必以無私的態度來施行。

不過要這麼理解實在是冤枉老子了。有句話叫“

君乃以一人奉天下’,非為天下奉一人

”。這句話被雍正皇帝改為

“唯以一人治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

這個“奉”與“治”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可皇帝骨子裡睥睨天下高高在上的味道昭然若揭,無論皇帝再怎麼勤政愛民,天下大治也只是為了求得一個江山萬萬年,這就是自私。

而老子的成其私有個前提,“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後面才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裡有一個概念叫做不自生,就是從自身生起。比如一般認為小羊是母羊生出來的,小樹是從種子長成母株上移植來的,火是從木柴中生出的。可《道德經》的觀點並非如此。一件事物的生長髮展消亡都是由各種條件具備才可能發生,並不是由某一主體給予的。比如火,雖然木柴可以生火,但是還要有火種,溫度要夠,還要有空氣,這些條件都具備,火才可以出現,並不是單純有木柴就可以生火,其它的以此類推。

而人們往往認為我成就了某事,成就了某人,並以此沾沾自喜。不能否認個人在其間所起的作用,但如果條件不具備,是不可能成功的。自始至終個人只是各種條件之一,是個參與者而已。過去講風雲際會,英雄輩出,只是個人恰逢其會,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而已。而道家一直提倡人要效法天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就是這個道理。陽光普照,興雲佈雨,天地未有偏私,只是依照本性施為。太陽出來了,你照到照不到是你的事,熱了你就躲躲,冷了就出來曬曬太陽。萬物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本性找到合適的位置。天地不會因為特別偏愛某種物種一直出太陽或者一直下雨,也不會認為萬物是其所生,天地只是提供了一個可供萬物生長的環境,至於長什麼樣,怎麼活,怎麼死,天地不管,只是各安本位,默默執行。

所以老子所說的成其私正是無私的表現,而正因為天地的無私才能天長地久而成其大私。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佛之菩提心心2019-08-02 23:37:32

《道德經》的智慧源於老子對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內容涉及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經世致用之學。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七章

原文是: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

它的意思是: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作、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長久。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夠贏得愛戴。

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其無私麼,所以反倒成就了其自身的事業。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牡丹梅花鑫森淼2019-06-03 21:34:50

“故能成其私。”這一句是《道德經》第七章的最後一句,意思是所以能成就他自己的私衷,結果實現了個人自私的目的。這句話需要聯絡上文理解才不會斷章取義。

第七章原文是: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抄錄:蒼天長存,大地永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這是因為它的生存出發點不是出於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聖人總是主動把自己放在最後,不汲汲爭先,結果反而能夠佔先;總是將自己置之度外,結果反而能夠保全生命。不正是由於聖人他從不懷抱自私之心嗎?所以反而能成就他自己的私衷。

本人理解與感悟:這篇章節告訴我們:滿懷治國平天下大志的人,雖然他所做的事都是為大家,為了天下所有人,但他的功績最終會成就他自己。所以每個人都應立志建設國家,服務社會。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這無私奉獻的精神最終使他自己成為朝廷重臣,歷史名相,文學大家。

所以功成名就不是靠走後門、交結權貴、行賄送禮、攀龍附鳳,而是靠為國為民的大志與為之奮鬥的實際行動。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城南隨筆2019-06-03 18:12:54

原文忽略,只補充上一句,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觀點中,這種類似於陰陽的對立的兩個事物,相互轉化,相互影響,相互平衡的闡述很多。

從功利的角度講,想要“成其私”,先就必須“以其無私”!

你想要成為一個赫赫有名的企業家,首先如果考慮員工和股東怎麼賺錢,這種無私的行為,最後才有可能使自己成功,如果一開始就只考慮自己一個人怎麼賺錢,最後大多“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此而已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靈魂流浪者D2019-06-03 16:55:29

《道德經》

原文: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首先論長久之道,老子認為不自生者得長生。不為自己而生,反而長久。天地沒有目標,沒有目的,所以最長久。花朵求綻放,開後即敗,月求圓,圓則虧。目標到達時,事物就從頂點處開始下滑。宇宙沒有目標,所以它不斷運動下去。 這樣的思辨方式依然是“道法自然”,接下來是“人法道”,從天地長壽講到聖人之私。 “以其無私成其私”被世人用來做辦公司鬥爭和為人處世後發制人的謀略,這是誤解。如果以無私成就了私,然後守著私,那麼這不僅不是道家,反而是儒家。 這是儒家偽君子的鄉愿,“鄉愿,德之賊也。”很多人做個老好人角色,最後被眾人抬舉獲得名聲和利益,達到了他以無私面具謀利的目的。從行為看,他很像是“以無私成其私”。 我認為這是老子這個“私”說的是自保,而不是追求飛黃騰達。老子是輕視物質重視內心的人,這個“後身”“外身”法決不是用來“謀私利”的。 現實中我見過很多左右逢源,邀買人心的人,他們的確在利用“無私、後身、外身”法來達到謀私。達到了私,然後在“五色五味犬馬”中沉淪掉,這不是道家,是陰謀家。 謹記,道家講後身與外身在於自保的私,在於隨時準備從事件漩渦中抽身,抽身才是私。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老喬2181520462019-06-03 17:03:19

這是《道德經》第七章的內容編目:認識認識規律。

原文:略。

解讀:天長地久,是現象。可信的現象,這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是以其不自生,固能長生。(無目的性)是符合“有無同一”規律之理,“有無相生”過程認識論,之認識結論的。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固能成其私。這是符合“有無同一”認識規律的。

“有無同一”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規律,也是一切事物的特殊規律。是一般和個別形式統一的表述。這是認識認識規律即認識再認識的完善。“以其無私固能成其私”是認識規律的表述,而不是陰謀,也不是自私。

譯文:天長地久,是可信的現象。之所以可信是因為“以其不自生固能長生是符合“有無同一”規律認識論之道理的。

所以懂道理的人效法天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其無私,固能成其私,事物規律性使然。老子陰謀論可以休亦!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邊境行者X飛翠中國2019-06-03 16:10:43

《道德經》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執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註釋]

①天長地久;長、久:均指時間長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為它不為自己生存。以,因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個“身”字同。先:居先,佔據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詞作動詞用,使動用法,這裡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天長地久,

天地雖大而未離於形數,則其長久蓋有量矣。然老子之言長久極於天地,蓋以人所見者言之耳。若夫長久之至,則所謂天地始者是矣。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生物而不自生,立於萬物之外,故能長生。聖人後其身而先人,外其身而利人,處於眾入之表,故能先且存。如使天地與物競生,而聖人與人爭得,則天地亦一物耳,聖人亦一人耳,何以大過之哉。雖然,彼其無私,非以求成私也,而私以之成道,則固然耳。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李耳後人2019-06-03 17:32:52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就和(捨得)是一個道理,唯有舍,才能得。無私的奉獻,不計較個人得失,我將無我,最終可以成就真正的自我。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天問一號2019-06-03 18:20:06

玉皇經說,以身填天缺,造化萬萬生。玉皇大帝,抱著必死之心造化萬生,才得以修得無量功德,又何嘗有所求!但是他的無私造就了他,這就是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該句來源於道德經的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浩浩湯湯運轉數億年而不見其衰老。天地孕育萬物,供其生存,而不見其有所不足,這是天地以一來運轉,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天地為何可以長久是因為它不自生的緣故,如果天地有自生之心,則天有情,天亦老矣。唯有其不自有其生,以眾生生為生,若眾生生生不息,則天地也就生生不息了。

聖人效天法地,以大道為先。聖人不慕養身之藥延年之法,而順應身體自然的平衡,似乎把身體放在其後,其實是真正的養身;聖人德行超出常人許多,卻依舊我行我素繼續創造德行,名成而後世頌揚,即使身不在了卻也存在人們心中。聖人的所作所為並非刻意的為之,不過來自自己的喜好,恬淡為上,清淨為懷而已。

天地不言,全憑一氣運轉其間。世俗多人常常自私於懷,區區血肉之軀卻時時關心,晝夜掛念,人又怎麼可以只得到前而沒有後呢?怎麼可能長存而不死呢?而聖人無私,以百姓生為生,雖然身死神卻不壞。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劉燦權2019-06-03 22:12:53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不是人性的自私問題,是自私的因果關係,是“私”在對立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結果,他的意思就是說,因為無私所以能夠成全別人之私,因為能成全別人之私,所以才能夠成全自己之私,而他的最終結果,就是最終能夠得到“私”的人,是能夠先成全別人之私的人。這就是故能成其私的含義。

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這裡的“其”字裡,就包含著別人和自己的兩種含義,包含著誰先誰後和最終的結果。他的含義是別人在先,自己在後。成其私可以看作成全別人之私,也可以看作是成全自己之私。但他的含義是先成全別人之私,而後就會成全自己之私,但這個後字也是最終的意思,所以最終得到私的人,就是能夠先成全別人之私的人。

例如,人們來頭條的目光,就是為了一己之私,這一己之私無非有三種,一、希望能增廣見聞和知識,二、希望能得到發洩和吐槽,三、希望能夠名成利就,而所有人的最終目的,都是想得到名利。頭條能否繼續做大做強,就看頭條能否公平地成全他們的名利之心。

如果頭條只想著為自己謀利,而不是先以公平的形式來成全他們的名利之心的話。那麼就只會象新浪那樣。從無可撼動到可有可無,現在還被頭條打到滿地找牙,找不到北,這都是新浪一直以來,只想著怎樣從網民身上謀取利益,不為網民著想的結果的結果。這就是“故能成其私”的因果關係。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生活那些趣事兒2019-06-03 19:02:34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真的要認識到這個無一物,好像並不容易。

從字面意思理解老子的文章,我們很容易走入二元對立的局面,一種捨得的境況。但這種情況只是二元對立的一種。因為想“得”所以“舍”。這還是在因果、二元對立的境況中。就像以前的一句名句:時時勤拂拭。就像這種狀態一樣,他覺得有東西,應該時常拂拭。

而另一個和尚卻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像說本來就沒有什麼舍與得,正與負等二元對立。

空性,空,空又非空。

老子說空性,意思就是它什麼都不是,所以什麼都是。而不是叫我們追利圖勢,因為看見了利勢,所以選擇無私。這只是人類慣用的交易方式。交易就是二元、矛盾、因果。不是空,不是道。

但為了作個引導,所以會說因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如果我們盯著句子的邏輯關係,容易淪為我想要什麼,所以我要怎麼樣。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老子在表達空性,但空又非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這個意思。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虎牙周亞2019-06-09 17:48:04

“故能成其私”,這裡的“私”是指“自己的私利”。

這一章其實是說要我們把目光放的長遠一點,不要一直緊盯著自己的利益。就比如說你在一個集體裡,你要把集體利益放在前面,忽略掉自己的私利。只有這樣你才會全身心的為集體利益努力,而當集體利益最大化後,作為集體中的一員的你,也就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就在你一心成就集體利益的同時,你自身的私利也在無形之中被你成就了。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聖人後退不掙先,反而能走到前面。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能儲存自己的利益。

所以這句話不是教你“自私”,而是教你“無私”。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

《道德經》中“故能成其私”一句,老子說的是自私的意思嗎?如何理解?董事長慢慢懂事慢慢長2019-06-03 20:50:08

事物當下的現狀,構成,規律,主導,以及以後的發展趨勢,及其可能的困難。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