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嘟嘟讀讀2018-03-25 21:39:58

怛(da二聲)羅斯之戰,這個戰役很少提及。在這一戰之中,

中國唐軍是名將“帝國雙璧”的高仙芝和他的副將封長清,對方是阿拉伯的名將艾布穆斯林

。怛羅斯戰役意義確實十分的重大。當時的阿拉伯用舉國之力,

20萬軍隊,戰勝了2萬唐朝遠征軍,外加西域諸部落組成的10萬不到的軍隊

,而且這支遠征軍最後的戰敗,還是因為內部少數部落將領的叛亂,攻擊了唐軍的背,最終阿拉伯軍隊陣亡7萬人,傷亡過半。高仙芝意欲再戰,在部將的勸說下,帶領5000唐軍返回西域,意圖來年再戰。但是此次戰役後,阿拉伯再也無力東擴。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怛羅斯戰役讓阿拉伯真正害怕的是:對阿拉伯這是一場全力以赴的戰爭,但是對於唐帝國來講,這只是一個區域性小戰爭。發動怛羅斯戰役的不是唐帝國,而是安西都護府的將領——高仙芝,就好比一個省乾的他們要用幾乎全國的力量來對抗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今天感冒,回答就簡短一些,大家有興趣可以查查高仙芝,這倆人打仗可以說是天才)

怛羅斯戰役的爆發是因為,當時的西域石國意圖投靠阿拉伯,安西都護府的將領高仙芝知道後,直接滅掉了石國,將其國王押送到長安。石國王子逃到阿拉伯求救,高仙芝知道後,決定先發制人(唐朝都是這習慣),於是,

高仙芝挑選了2萬唐軍,外加7萬西域部落計程車兵,在高仙芝的帶領下翻越了海拔7500米的蔥嶺(相比之下,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都不算啥),你要知道,高仙芝帶的可不是唐軍主力,而且還不是安西都護府的全部主力

;得知唐軍到來,以逸待勞的阿拉伯派出了艾布穆斯林率領20萬軍隊迎戰遠征的唐軍,雙方大戰了五天五夜,阿拉伯軍隊始終無法取勝,第六天,唐軍的葛邏祿部僕從軍突然叛變,從背後包圍唐軍,隔斷了唐軍與騎兵的聯絡,導致唐軍大亂,在阿拉伯和葛邏祿部的夾擊下,唐軍打敗,2萬僅剩下5000人,高仙芝意欲再戰,部將勸高仙芝回西域,而後整理軍隊再次出戰阿拉伯。此戰之後,阿拉伯損失慘重,傷亡7萬多人,無力追擊。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而此時,阿拉伯與西面的拜占庭帝國爭奪地中海霸權。更何況,在怛羅斯戰役中,唐軍恐怖的戰鬥力,讓阿拉伯記憶猶新,於是阿拉伯派遣使者來唐朝求和。

高仙芝大唐四鎮之一安西鎮主帥,頗有計謀,怛羅斯之戰雖敗然至今仍為兵家所津津樂道,

其用兵之果敢,行軍之詭異,作戰之兇狠,非一般將領可比

。潼關之戰,因監軍邊令誠之前向他索賄未果,懷恨在心,在殺了另一安西名將封常清之後矯詔殺之,直到死前高仙芝仍不相信他忠心效忠的大唐會向他下此毒手,天真地以為這只是一個玩笑,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向帥臺下眾軍大呼:“君等觀於冤乎?可為吾申之。”於是三軍皆跪大呼“冤枉”不止……如此軍心與如狼似虎一般的安祿山軍作戰,結果不想而知。

大家有興趣可以查查高仙芝打過的仗,唐軍甚至開創了在高海拔作戰的的先例,至今無人能超越。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桃花石雜談2018-10-21 19:56:31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說實話桃花石雜談看到這個題目實在感到是雲裡霧裡,因為在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和大食之間沒有再發生過大規模戰爭是真的,但說阿拉伯求和可就實在是不知道說的是什麼了。

阿拉伯人沒有乘勝追擊的直接原因

首先還是把怛羅斯之戰是什麼簡單說一下,怛羅斯之戰是在公元751年7月底到8月初之間發生的一場在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的戰役,而戰役的發生地在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塔拉斯城附近。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怛羅斯之戰形勢圖,紅色為唐軍進軍路線,藍線為阿拉伯軍進軍路線,右邊紫線為葛邏祿部進軍路線

而怛羅斯戰役的原因如果用一句話說也很簡單,就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兩個帝國的擴張程序碰到了一起,最終在怛羅斯地區發生了直接的碰撞。而戰爭的直接起因則是雙方為了爭奪當時中亞王國石國。而且根據中國和阿拉伯的史書,在戰爭剛剛打響的時候,其實唐軍還是稍占上風的。比如根據阿拉伯史書《肇始與歷史》裡是這樣說怛羅斯之戰的:

於是中國人出動了,發兵10萬餘人。塞義德·本·侯梅德在怛邏斯城加強城防,阿布·穆斯林則在撒馬爾罕的軍營中鎮守,大批將領和招募來的兵士聚集在塞義德那裡(怛羅斯城)。

也就是說當時唐軍是進攻的一方,而阿拉伯人開始則處於守勢,等待援軍。後來根據中國史書記載,在唐軍陣營中佔據相當大比例的葛邏祿部突然叛變,從側翼對毫無防備的唐軍發動進攻,才導致唐軍潰敗。(悟空問答桃花石雜談原創,抄襲轉載必究)而即使是這樣,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唐軍副將李嗣業部在撤退過程中,還是給追擊的阿拉伯軍隊造成了重大傷亡。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怛羅斯之戰想象圖

所以可以說在當時,阿拉伯人能贏得怛羅斯之戰還是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的。因此他們並沒有持續追擊唐軍的能力,如果他們當時貿然出動大軍追擊,那麼在帕米爾高原(蔥嶺)或是安西都護府的腹地,很有可能會遭遇滅頂之災。

阿拉伯人與唐朝休戰及“結盟”的深層次原因

而除了絕對戰力不足之外,怛羅斯之後過後不久,阿拉伯帝國東境,特別是直接參加了怛羅斯之戰的幾員大將相繼因為內訌死亡,也是後來阿拉伯人放棄進一步東進的一個主要原因。

首先是當時直接參加了怛羅斯之戰的主將之一齊亞德·薩利赫因為受到猜忌,被他的上司阿布·穆斯林處死。而作為阿拉伯帝國東方呼羅珊省總督的阿布·穆斯林,則實實在在是阿拉伯帝國的重臣,他在怛羅斯之戰一年之後,就幫助阿拔斯家族的曼蘇爾取得了阿拉伯帝國的皇位。但可能他的地位與功勞過高,功高震主,反而讓當上了哈里發的曼蘇爾感到很不安全,因此在三年之後把他召到了伊拉克,結果阿布·穆斯林一到宮裡,曼蘇爾就讓自己的親兵把阿布·穆斯林當眾處死。而阿布·穆斯林死後,呼羅珊地區很快又爆發了當地人的起義,等於阿拉伯帝國在當地高層內訌和內亂不斷,因此也很自然就根本沒有能力再向唐朝發動進攻了。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也曾並肩作戰

同時在怛羅斯之戰之後沒幾年,西域地區的地緣政治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當然這個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唐朝的內亂,也就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身處中亞的唐軍主力幾乎全部被調回內地平叛,同時唐朝的國力受到很大影響。而此時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則趁亂開始在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擴大自己的勢力。到公元764年甚至完全佔據了河西走廊,切斷了唐朝在西域的兩個都護府與中原的聯絡。所以其實在怛羅斯之戰爆發後,唐朝在西域很快就已經不對阿拉伯帝國構成威脅了,而真正的威脅已經變成了吐蕃帝國。所以當時阿拉伯帝國不再和唐朝進行戰爭,反而幫助唐朝平叛也是很正常的,因為當時雙方之間已經沒有了敵對的理由,聯合起來一同對付當時在東西兩面都攻勢很猛的吐蕃才是當務之急。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當時對阿拉伯帝國來說,吐蕃才是最大的威脅

所以在安史之亂期間,阿拉伯帝國的曼蘇爾哈里發曾經應唐肅宗的請求,派出4000阿拉伯軍隊幫助唐朝平叛,甚至參與了收復長安的戰役。但這其實並不是求和,而也是基於其本國的需要作出的決定,本質上是不希望唐朝衰落的過於迅速,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多的牽制吐蕃。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謝金澎2019-05-06 18:53:01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怛羅斯戰爭是唐朝跟阿拉伯帝國發生的直接衝突,而發動戰爭的還不是唐帝國,而是遠離大唐本土,幾乎被吐蕃國隔斷了的飛地安西都護府。

戰役的爆發起因是當時的西域石國意圖投靠阿拉伯,背叛大唐。安西都護府的將領高仙芝知道後,直接滅掉了石國,將其國王押送到長安處置。石國王子僥倖逃脫,跑到阿拉伯求救,高仙芝知道後,決定對阿拉伯帝國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

高仙芝挑選了2萬唐軍,加上西域各部落的七萬士兵,翻越了海拔7500米的蔥嶺,一支近十萬人的大軍翻越海拔7500米高峰,這是是什麼概念?比如我們一個房產公司老總都是在大規模的後勤、直升飛機支援下才能費力地被抬上去拍照片發了一個朋友圈。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而唐朝遠征軍不但只能靠腳力,還要攜帶輜重後勤以及兵器。高仙芝只是帶了安西都護府的部分兵力,就敢翻山越嶺的跑去打阿拉伯帝國。阿拉伯派出了艾布穆斯林率領20萬軍隊以逸待勞的迎戰遠征的唐軍,雙方大戰了五天五夜,雙方難分勝負。

第六天,唐軍的葛邏祿部僕從軍突然叛變,從背後偷襲唐軍,隔斷了唐軍與騎兵的聯絡,導致唐軍大亂,在阿拉伯和葛邏祿部的夾擊下,唐軍戰敗,收齊敗軍,僅剩下5000人,高仙芝意欲再戰,部將勸高仙芝先回西域,整理軍隊以後再戰阿拉伯。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此戰之後,阿拉伯損失慘重,傷亡7萬多人,無力追擊。這一次遠征阿拉伯的是素有“帝國雙璧”的名將高仙芝和他的副將封長清,對方是阿拉伯的名將艾布穆斯林。怛羅斯戰役意義十分的重大。當時的阿拉伯用舉國之力,20萬軍隊,戰勝了2萬正規軍、七萬多雜牌軍的唐朝遠征軍,這支遠征軍雖然最後的落敗,還是因為內部少數雜牌軍叛亂,讓唐軍腹背受敵、淬不及防才導致的。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此役阿拉伯軍隊陣亡7萬人,再也無力東擴、更不能幫助石國復仇了。怛羅斯戰役讓阿拉伯真正害怕的是:對阿拉伯來說這是一場全力以赴的戰爭,但是對於唐帝國來講,這只是一個地方政權發動的區域性小戰爭。

實際上,阿拉伯因為無力追殺,可能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跟隨唐軍追入安西都護府,那才會是他們的滅頂之災。而且此時吐蕃國不斷擴張勢力,對阿拉伯形成了比唐朝更直接的威脅,兩害相權取其輕,阿拉伯懾於吐蕃勢力,需要拉攏唐朝來遏制吐蕃帝國的擴張和威脅。這才與大唐修復關係,後來安史之亂時還派兵四千相助,參與了收復長安戰役。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其實這也談不上是向唐朝求和,只不過是政治、外交形勢的需要,合縱連橫之術而已。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給歷史卸妝的畫者2018-06-07 18:17:50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大唐建立之初,

阿拉伯帝國(當時稱為黑衣大食)

就和大唐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係。之後100多年間,兩大帝國迅速擴張,終於雙方碰撞在了一起。碰撞點是

怛羅斯,導火索是大

石國,大唐的屬國!

大石國夾在兩大國中間,首鼠兩端。安西都護府統帥高仙芝,向朝廷上奏說大石有失屬國禮節,玄宗下令征討。

高仙芝利用韓信偷襲齊國之計,一邊透過談判穩住對方,然後突然發動襲擊,攻破大石,血洗了大石王室。幸運逃脫的大石王子向大食求救,這

剛好給了大食出兵理由。大食打著平叛名義,開始集結軍隊,戰爭在所難免!

高仙芝收到訊息後,考慮到安西的兵力只有2萬多,其中後勤近萬,8000步兵,2000騎兵,加上本地的葛羅祿等屬國僕從兵共不到10萬。

為了先發制人,高仙芝率軍突入大食國,奔襲700公里,到達怛羅斯城不遠處,與20萬阿拉伯軍隊相遇,大戰一觸即發。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公元751年,世界兩大帝國,東方的大唐帝國和中東的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終於爆發了戰爭。

最初5天,大唐人數雖少卻站上峰,阿拉伯軍隊損失慘重,這與當時唐朝的軍備先進有關。

馬上破甲利器有丈八長的槊,步兵破甲利器有陌刀,遠攻利器有弓弩,近戰武器唐刀。這些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鍛造技術打造。步兵有近六成的掛甲率,陌刀方陣都是重甲。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隨著戰爭的繼續,唐軍的僕從軍支援不住 ,葛羅祿部反水倒戈,僕從軍大亂。阿拉伯重騎兵切斷了唐軍步兵和騎兵,並攻擊步兵方陣。坦克大戰步兵,原以為是最後的屠殺,阿拉伯軍隊卻付出更大的代價。

奮力突圍後,陌刀將李嗣業負責斷後,歷史記載,李將軍一刀下去,敵騎人馬俱亡。最後逃出3000多名唐軍,僕從軍全軍覆沒。

正因為如此,阿拉伯軍隊雖然勝利,卻是慘勝。雖然打勝了,怕引來唐軍大規模復仇,就向唐朝求和。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王大器2019-07-08 20:54:39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一句“十二月黑水大食謝多訶密遣使來朝”並不能證明阿拉伯帝國在怛羅斯之戰勝利後向唐朝求和,一句“黑衣大食遣使獻方物”也不能證明阿拉伯帝國曾經向唐朝臣服。因為古代中國習慣性地以天朝上國自居,就連皇帝被俘虜了都要粉飾為“北狩”。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怛羅斯之戰其實就是強盛時期的唐朝和強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在雙方邊境或藩屬國內發生的一次軍事摩擦,雖然雙方投入的兵力都不少,但是這一戰並未對兩國的國運或者綜合實力產生較大的影響。

從以下兩點我們就可以得知,阿拉伯帝國根本就沒有向唐朝求和的必要:

第一、怛羅斯之戰並未威脅到兩國的本土(事件起因確實是因為唐朝高仙芝太仗勢欺人了,被壓迫的石國向大食求助後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雙方雖然發生戰爭但是兩國政府並未對這場戰爭表示重視,戰後兩國依然正常交往。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第二、戰後兩國的綜合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並未受到明顯影響,西域依然是在唐朝的掌控之下,後來還在中亞地區稍有擴張。但是對於兩國來說,數萬裡之外的中亞地區都是雙方的擴張極限了,雙方不可能也不必要在這鞭長莫及的地方展開決戰。

所以,怛羅斯之戰就是兩個強盛的國家在一個不是那麼重視的地方打了一個不算小的戰爭,這場戰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參戰雙方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兩國家,其之所以不重要是因為這場戰爭對兩國來說真的不重要。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數碼小靈通2018-03-25 23:26:23

先上結論:因為對於阿拉伯人來說,這是一場傾國之戰,而對於唐朝來說,只是一場邊境摩擦而已。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戰前,據阿拉伯人的記載,

呼羅珊地區已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波斯兵團,據塔巴里的記述,應徵入伍計程車卒達50萬人之多。而從怛羅斯之戰到葉海亞在呼羅珊建立波斯兵團之間這段時期,呼羅珊並沒有發生能導致兵源發生大變化的事。可見怛羅斯之戰時阿拔斯王朝能從呼羅珊出動大量軍隊。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反觀唐朝方面,《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記載,高仙芝率領的唐軍總數僅僅3萬人,而這裡面還有相當多的僕從國軍隊。以3萬人打十幾萬人的阿拉伯人,即便輸了也不是很丟人的事情。而且,戰敗的結果也沒有造成唐朝丟失西域。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復,封常清率領唐軍繼續擴張,直到安史之亂才停止。

反觀阿拉伯方面,

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唐朝與阿拉伯之間的關係,並未見受到此戰的顯著影響,阿拔斯在對華關係方面上與前朝沒有什麼改變。

最後想說的是:殺千刀的安祿山!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坐古談今2018-12-04 07:09:35

提問者提問並不正確,這裡面沒有誰先求和的問題,而是雙方屬於“麻桿打狼,兩頭害怕”都怕問題鬧得太大,影響“內部穩定”。

戰爭從來就不是為了打仗,而是勝利後能夠得到什麼。阿拉伯帝國在怛邏斯一戰顯然是勝利,但到底是大勝還是小勝甚至慘勝已經無法確知,但大唐確實由此失去了對西域地控制。我方無論是戰爭還是戰略都是戰敗一方。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1)阿拉伯世界在7世紀到12世紀比較先進,善於學習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名言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由此,對中國文明本身就有一種敬畏。同時,阿拉伯帝國善於經貿,作為中西文明的橋樑,不可能拋棄中國的市場

阿拉伯帝國時期的伊斯蘭教正處於上升時期,相對於西方的宗教更平和,特別是作為東西方的橋樑,阿拉伯世界的貿易經濟非常發達。

例如《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杜環描述阿拉伯帝國“琉璃器皿,瑜石瓶缽,蓋不可數算。梗米白麵不異中華。”。

作為一名怛邏斯之戰(751年)的戰敗戰俘,杜環在阿拉伯帝國生活了整整10年,762年才乘坐商傳回國。因為這次戰爭,中國戰俘幫助阿拉伯世界學會了造紙術等技能,由此,又透過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影響世界。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這就印證了穆罕默德的那句話: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2)大唐的實力已經被被阿拉伯帝國確知——麻桿打狼,兩頭害怕

638年到680年、715年、717年,大唐和阿拉伯帝國發生矛盾、小衝突。雖然阿拉伯帝國勢力逐漸與大唐接觸,但大唐用自己的軍事力量消滅了大食支援的代言人,其軍事實力已經被大食知曉。

特別是這場怛羅斯戰役中,唐軍的戰鬥力,以及軍事俘虜的高素質更讓阿拉伯帝國統治者印象深刻。

阿拉伯帝國對大唐百年前就已經聞名遐邇、百年的經貿關係緊密且軍事實力強大。雙方都知道對方的實力,因此,並沒有因此發生更大的戰爭。兩國關係迅速和好,在日後的“安史之亂”中,也曾出兵相助。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井夫子2019-06-04 13:00:51

謝邀:

怛羅斯之戰,發生在天寶十年,也就是公元751年的一場遭遇戰。

所以,首先從“遭遇戰”三個字來說,就已經可以大機率證明,此次戰役對於阿拉伯與大唐的關係,沒有本質性的影響,而事實也證明了如此。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首先,這場戰役的目的,就是爭奪河中控制權,不過其所以出名,正是因為這是鮮有的古代東亞與內亞軍隊的交手記錄。

我們要知道,其實那個時候,唐朝已經建立了以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許多西域小國或被迫投降於唐朝、或早已經被武力滅國。

而這個時候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擴張成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因此阿拉伯帝國成為唐朝之外影響中亞的另一力量。

這場戰爭,正是因為天寶十年高仙芝入朝,將其俘虜的幾位小國國王獻於玄宗,不過石國王子僥倖逃脫,並向黑衣大食(阿拉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發制人,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展開了戰爭。

要說起怛羅斯城屬於石國的第二大據點,不過已經被阿拉伯控制。

該年七月份高仙芝到達了怛邏斯,並開始圍攻。但是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兵力早有集結,因此反應迅速,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附近展開了決戰。原本相持的局面,在五天後因為葛邏祿部眾突然反叛,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導致高仙芝失敗,只剩下數千人返回。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這可以說是阿拉伯的大勝,不過在怛羅斯戰役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 甚至自戰後的6年,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來朝,僅753年就來了四次。

這是為什麼?首先是因為此戰的兵力對比,因為唐軍只有3萬多人,可是阿拉伯方卻有20多萬人,本身取勝並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況且即便這樣,雙方還相持了5日之多,若不是因為叛變恐怕更久,證明了唐軍的實力。而且就算這3萬多人之中還有2萬是西域的僱傭軍,唐軍的真正人數不到1萬人。

其次就是因為唐軍的強勢根本沒有動搖,就在一年多後,也就是753年唐軍大將封常清進攻大勃律國,並大獲全勝,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到了極盛。也證明了這個事實。

而這正是阿拉伯一年內四次派出使者向大唐求和的時間,足以證明唐朝的強大讓阿拉伯害怕了。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除此之外,其實也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當時阿拉伯帝國還要跟西方的拜占庭帝國作戰,如果得罪了大唐,勢必腹背受敵,這無疑是自掘墳墓。

所以種種原因導致了這件“奇怪”事情的發生,也證明了這場戰役除了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當時,其實並不算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心向青山2019-06-04 14:39:03

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戰爭並非只有一次,世人為何單單記住了怛羅斯之戰這一敗仗?

拔汗那者,古烏孫也,內附歲久。吐蕃與大食共立阿了達為王,發兵攻之,拔汗那王兵敗,奔安西求救。孝嵩謂都護呂休曰:“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遂帥旁側戎落兵萬餘人,出龜茲西數千裡,下數百城,長驅而進。是月,攻阿了達於連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餘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諸國,威振西域,大食、康居、大宛、賓等八國皆遣使請降。

——-以上出自《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七》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這一年是開元三年,公元715年,戰爭的起因是阿拉伯帝國與吐蕃聯手進攻唐朝的附屬國——拔汗那國。

之後,拔汗那向大唐安西都護府求救,唐將張孝嵩出兵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大食、康居、大宛、賓等八國皆遣使請降。

此時距怛羅斯之戰還有36年。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邊境摩擦其實有很多次,阿拉伯帝國僅僅勝了怛羅斯之戰這一次而已。

大唐起於東,向西擴張;阿拉伯帝國起於西,向東擴張。擴張之時中亞為兩國邊境,摩擦確實不可避免,但並沒有一場決定國運之戰,怛羅斯之戰同樣是一場遭遇戰。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但是,這場戰役現在卻便被吹上了天,僅為了證明大唐並不強大嗎?

怛羅斯之戰以前不出名,現在卻成了網紅戰役。

怛羅斯之戰後的歷史走向並非像許多人說的那樣――從此大唐退出西域,歷史的史實也並非如此,怛羅斯之戰後的第二年,公元753年,唐將封常清大破大勃律,大唐在西域依然如日中天。

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人獲得了勝利,卻為什麼還要向唐朝求和呢?

大唐開始退出西域始於755年的安史之亂,但真正退出西域要到790年西域被吐蕃佔領,而不是阿拉伯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