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榮耀歷史2019-06-21 23:38:07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自唐玄宗開始,府兵制已經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在邊疆重點防禦方向建立軍鎮,實行募兵制,派遣節度使管理。到安史之亂前已經形成了十大節度使,具體兵力已經作戰方向見下圖: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

十大節度使常備總兵力50萬,這是大唐王朝最精銳的邊防部隊,除此之外就是中央統轄的10萬左右的禁軍部隊。

此時的唐朝已經不是太宗時期的“天可汗”了,對外方針也從戰略進攻變成戰略防守,唐玄宗初期,依靠軍鎮制度有效抵擋了外族的反撲,打了幾場勝仗,保護了開元盛世的成果,這讓唐玄宗更加看重軍鎮制度,但是他忘了枝強幹弱的可怕後果,再加上後期寵幸楊貴妃,任由奸相楊國忠胡作非為,導致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之亂爆發前,安祿山一人兼了河東、范陽、平盧三地節度使,從上圖可以看出,其手下有滿編18.4萬的精銳邊軍,而唐王朝中央只有10萬的禁軍。

唐玄宗接到叛亂訊息後,忙令封常清、高仙芝等大將組織禁軍平叛,同時在長安、洛陽等地招募新兵,可是盛世的喧鬧早已讓天子親軍失去了原有的銳氣,他們的戰鬥力怎麼可能和整天在邊疆舔血的邊軍相比呢,更不要談招募的新軍,那麼唐朝其他精銳的邊軍怎麼似乎無動於衷呢?其實不然,原因如下:

1、來不及反應

安史之亂的爆發很突然,從地圖來看,安祿山的大本營范陽(就是現在的保定一帶)距離洛陽、長安最近,其他的幾個軍鎮都在千里之外,再加上叛軍太猛,一個月拿下洛陽,幾個月後拿下長安,其他軍鎮根本來不及反應。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

2、不能私自調動

在沒有皇帝命令的情況下,如果邊軍向內地進發,那到底是勤王還是謀反誰去判斷,另外大軍走了,外族入侵導致國土淪喪,這個罪責誰來承擔?所以沒有皇帝的命令,邊疆軍鎮只能乾著急。

3、唐玄宗太自信

在讀安史之亂的文獻資料的時候,前期並沒有發現唐玄宗調動邊疆大軍的詳細記載,一直是禁軍和新軍在抵抗,也許是唐玄宗太自信了,認為憑藉禁軍和新軍可以擊退叛軍,事實狠狠地給了他一耳光。

馬嵬坡兵變後,太子李亨直接北上到朔方整軍平叛。所以安史之亂爆發時,唐朝還有30餘萬精銳部隊在各處邊疆防守,因為形勢太過於突然,初期並沒有發揮作用,但是最終平叛還是依靠這些精銳部隊。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就算禁軍和新軍戰鬥力再差,也不可能這麼快就把洛陽和長安丟了?洛陽和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城池,當初李世民打洛陽可沒討到便宜,況且洛陽方向還有虎牢關,長安方向還有潼關,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怎麼可能輕易攻破!

1、將不知兵,兵不知將

安史之亂初期指揮的三大名將分別時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這三人可都是戰功赫赫,青史留名,但是到安史之亂時卻表現蹩腳,就是將不知兵的惡果。

封常清,時任安西節度使,安史之亂爆發時,他正好入朝述職,直接被唐玄宗推到第一線,讓其到洛陽募兵抵抗安祿山。

高仙芝,時任右金吾大將軍,是統領了禁軍,但是無奈禁軍戰鬥力太弱。

哥舒翰,安史之亂爆發時曾經威風凜凜的哥舒翰已經是半生不遂臥病在床了,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唐玄宗病急亂投醫,硬是把這位仁兄推到了潼關前線。

2、唐玄宗、楊國忠瞎指揮

洛陽的失守和唐玄宗、楊國忠定下的戰略有很大關係,根據他們的安排,封常清是在長安、洛陽募兵抵抗,結果沒有經過任何軍事訓練的白丁面對虎狼之師,節節敗退,不到一個月洛陽就陷落。作為東都,洛陽的戰略位置及其重要,竟然不是第一時間派重兵把守,反而是如此兒戲用招募幾天的新兵,所以洛陽陷落非封常清之責,而是唐玄宗、楊國忠無能之表現。

另外葬送長安也是唐玄宗的胡亂指揮。

當時哥舒翰率20萬大軍據守潼關,安祿山久攻不下,便做出退兵之勢,而且偽造成敗退的樣子,唐玄宗聽到報告後感覺機會來了,勒令哥舒翰出關追擊。

哥舒翰知道,這都是安祿山的鬼把戲,他更加知道,手下的20萬士兵絕大多數都是第一天拿起長矛,追擊必然送死。但是唐玄宗不管,嚴令出擊,於是哥舒翰大哭著下令出關追擊,事實就如他所料,安祿山早就在等著他,20萬大軍全軍覆沒,長安城最後一道防線潼關陷落,安祿山15萬大軍兵臨長安城,唐玄宗倉皇出逃。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

假如初期唐玄宗就命封常清率5萬禁軍進駐洛陽,以封常清之能和東都洛陽的高深城池,守半年都不是問題;再者在潼關嚴防死守,就是給安祿山一年時間他也無法前進一步,而且此時唐玄宗已經下令調河西、朔方等地軍隊了,只要能撐幾個月,安祿山的叛軍就是甕中之鱉。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唐玄宗做出了最昏庸的決策。

唐玄宗昏庸的決策還不止這些,最讓人扼腕嘆息的就是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殺。

封常清從洛陽一直退到潼關,撤退過程中經過陝郡,此時高仙芝正駐防此地,封常清勸說:“安祿山兵峰正強,已經攻破洛陽,一個小小的陝郡肯定守不住,不如合軍一起退守潼關,保衛長安。”高仙芝很是認同,於是放棄陝郡退守潼關,本來是無比正確的決定,但是在有心人的運作下,就成了殺人的刀。

高仙芝軍中有唐玄宗安排的監軍邊令誠,他幾次向高仙芝獻策都不被採用,懷恨在心,偷偷給唐玄宗打小報告,說封常清故意誇大敵軍的強勢,影響軍心,夥同高仙芝放棄陝郡百里之地。唐玄宗一聽大怒,不戰而退有損朝廷體面,而且他懷疑是不是這兩個人也反了,於是下令斬殺兩人。

在唐王朝最危急的情況下,僅聽信小人之言,便擅殺名將,自毀長城,此時的唐玄宗真是昏庸透頂。若無前半生的開元盛世,唐玄宗與唐朝亡國之君唐僖宗並無二樣!

所以總上來看,安史之亂從爆發,到長安陷落,都是無能的唐玄宗一人導演的悲劇。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不書公子2019-07-02 09:57:04

“安史之亂”爆發於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攜精銳部眾近20萬人馬,給了表面上看似榮耀無比的大唐帝國重重一擊。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

此時的

大唐帝國,由於連年對外征戰,已呈外強中乾之勢,藩鎮勢力坐大。中央政府雖號令全國,但手中並無精銳兵馬。

加之

唐玄宗已失去勵精圖治雄心,長期耽於酒色,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貪贓枉法的奸佞大臣,階級矛盾愈演愈烈!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

得勢不饒人的

楊國忠與安祿山等封疆大吏明爭暗鬥,也成為了安祿山叛亂的導火索

——安祿山起兵造反所打的口號,正是討伐奸臣楊國忠(“清君側”似乎是反叛者們非常喜愛的藉口)!

叛軍久經戰陣,中央軍遠非對手。唐政府緊急招募而來的新兵,缺乏訓練,戰力更不能與叛軍同日而語。所以,從范陽起兵的叛軍一路攻城掠地,很快便攻到了都城長安的重要屏障——潼關!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

此前,奉唐玄宗之命招募新兵、抗擊叛軍的

大將封常清、高仙芝與叛軍交手互有勝敗後,決定固守潼關以逸待勞以消耗叛軍兵勢!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但年老昏聵的唐玄宗聽信監軍宦官的誣告,以“消極怠戰”的罪名處死了兩位統軍大將。

唐玄宗的這一失誤,親手延長了這場叛亂的時間。更要命的是,

這種錯誤,唐玄宗犯了數次:後來哥舒翰統軍時,唐玄宗再次威逼唐軍出戰。結果,哥舒翰被俘虜,20萬唐軍覆滅於此戰,潼關失守,叛軍一舉開啟通向長安的最後障礙,唐玄宗望風而逃!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

所幸的是,

“馬嵬兵變”後,太子李亨取代唐玄宗之位,才結束了唐玄宗“病急亂投醫”的方略!唐肅宗李亨任用賢能將領,積極反擊叛軍。睢陽之戰中,張巡以數千兵馬,死扛叛軍10個月之久,為唐政府組織反攻爭取了時間。

睢陽之戰後,各地唐軍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加之此時叛軍內部鬥爭不斷,內耗嚴重,唐王朝才得以挽回頹勢,一步步將這場巨大禍亂消滅!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玄宗做夢也沒想到,給他致命一擊的,恰恰是自己最為倚重的親信!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風去了無痕D2019-07-01 22:13:58

安史叛軍,就是最精銳的大唐帝國正規野戰軍之一。

安史之亂前期大唐精銳在哪,叛亂越發難以控制,玄宗為何還殺名將?馬弓手關習習2019-06-21 20:01:24

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唐中央曾經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從河西、隴右召集的軍隊加上新募軍,總計21萬人屯於潼關,在正面阻止了安祿山軍的推進。在河東方面,李光弼率領騎兵不斷和史思明交戰,從後方威脅安祿山的根據地范陽。幾乎在同時,以常山太守顏皋卿、平原太守顏真卿為首,在安祿山主力軍身後的河北十七郡都爆發了反安歸唐的起義。安史的主力軍團在此刻四面樹敵,面臨絕境。

可是大好局面下的唐軍,卻在短時間內輸光了牌桌上的大部分籌碼。甚至連作為李唐根據地的長安及附近地區也淪於敵手。只要稍微瞭解內亞系軍隊的特色,不難明白對以騎兵尤其是披甲騎兵為核心的他們,由於其機動性強的優勢,對於應戰多條戰線上的敵人並不陌生。正如安祿山手下大將田乾真所說:今四方行壘,皆新募烏合之眾,未經行陣,豈能敵我薊北精銳之兵?!

潼關的優勢地形也挽回不了決策失誤的唐軍事實也證明,唐軍數量雖多、戰線雖廣,但關乎勝負的職業戰士的數量是不足與安祿山手下的勁旅相比的。唐玄宗在慌亂之下將河西和隴右的經驗豐富老兵,與長安附近新招募計程車兵混編出擊。使得唐軍僅有的職業傭兵部隊,無法真正發揮實力。

正確的做法是以新募軍在潼關正面堅守不出,而以河西隴右蕃漢兵悉數增援河東,從側翼為安祿山施加壓力。這正是唐初用以圍困洛陽王世充的戰略佈局。玄宗卻選擇了以新老混合的潼關軍團正面出擊,重現了在中亞和西亞歷史上反覆上演的劇本:一支數量眾多的臨時工軍團,被少數高素質職業武士們,迅速擊破。

唐軍的悲劇在中亞歷史上反覆上演。

唐肅宗的繼位 並沒有讓反擊來的更為有力。唐玄宗逃往蜀地後,兒子肅宗在靈寶繼位。這通常被看作是唐朝開始反攻的標誌性事件。唐玄宗自己也曾說過:西北諸胡,吾撫之甚厚,汝必得其用。

唐肅宗接任天下兵馬都元帥後,堅持玄宗以西兵抗北兵的戰略總方針。一面結好河西、朔方、隴右將領,重建以騎兵為主的僱傭兵部隊。另一面引回鶻、拔汗那國出兵,合同安西鎮的軍隊東進。

回鶻人就是透過安史之亂嶄露頭角

與此同時,安史方面爆發了安慶緒殺安祿山、史思明降唐等變故。整個集團內部經歷了極為嚴重的內耗。於是唐軍以回鶻、安西兵為先鋒,朔方、隴右軍為主力,次逐步收復長安和洛陽。最後,大軍將安慶緒包圍在鄴城。

然而就是之後開始的鄴城圍攻戰,又暴露出唐軍缺乏足夠精銳士兵以及大軍團組織和訓練嚴重不足的問題。在唐軍困兵堅城之下時,史思明率領五萬精兵出擊,居然擊潰了對面9個節度使的60萬大軍。唐朝已經奪回的洛陽再度失守。史思明並將精銳攻打陝州,威脅潼關。

殘存的粟特與突厥力量依然給予唐軍以很大麻煩。

在整個平亂戰爭中,唐軍一直努力保有人數上的優勢,也不乏回鶻軍、朔方精騎等善戰之兵。但總的來說,大部分軍隊都是新招募或從各地臨時抽調來的。新招募計程車兵難以快速領會到軍隊的傳統,各地抽調的部隊及外國傭兵在短時間之內也難以配合熟練。唐軍的補給又遠在江淮地區,遠不如安史軍隊補給便利。故而經常出現大兵團作戰反而敵不過盧龍范陽數量較少的軍隊的戰例。

在史朝義殺其父史思明後,安史造反失敗的結局已經是人所共知。但唐朝依賴的兩個僱傭兵集團裡,東北集團已經因為安史造反而自動瓦解,西北集團也在戰爭中蒙受了嚴重損失。唐朝政府因為職業士兵的缺乏被迫不斷重建和擴充軍隊,也使得府庫耗竭,對地方和軍隊的控制力進一步削弱。

安史之亂並不能讓唐朝放棄藩鎮制度。

唐朝原東北軍鎮,除了安祿山和史思明覆滅外,還留有薛嵩、田承嗣、李寶臣等殘餘勢力。唐朝並未厲行剿滅他們的原因,大概是不希望將東北傭兵集團全部消滅之後,造成西北傭兵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

由於擺脫了東北傭兵集團的牽制,掌握西北集團的僕固懷恩和李懷光,都在安史之亂後不久相繼發動了叛亂。這反過來也證明了唐玄宗苦心經營的軍事平衡一旦被打破,唐朝就陷入國力和軍力的不斷塌陷中。越征戰叛亂越多,越討伐藩鎮越強的迴圈,週而復始。最終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國土的實質性分裂。五代十國就在這層基礎上,自然而然的誕生出來。

唐朝的成功與失敗,無疑是成也內亞敗也內亞。統治集團在時代的轉折點上,掌握了北朝留下的內亞技術與軍事資源,做到了最終的一統天下。基於這層生態基礎,唐朝長期建立一套依靠粟特人、波斯人和印度人把持的對外貿易通道,而國內的廣大居民不得私自參與。但當更多來自內亞的集團遷入,只能使用上一代流入技術的王朝本身,也就不再佔據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