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賞蘇軾的《江城子》?文學與文化2018-01-29 16:10:10

這個問題還是蠻籠統的,但是我還是想借此機會回顧一下大文豪蘇軾的文采和思想。

一、“江城子”是詞牌名。

“江城子”是一個詞牌名,並非具體的哪一首詞。而蘇軾以“江城子”為詞牌名的詩有很多首,不知道提問的網友到底想鑑賞哪一首詩詞。

詞牌名就相對於歌曲的曲譜,曲譜規定了一首歌的旋律,那麼無論怎麼填詞、翻唱,這首歌的曲調是不變的。

詞牌呢?它規定了詞的格式。

比如我們發現詞牌名都為《如夢令》的詞大致格式是相同的。例如李清照有兩首《如夢令》。

其一為“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其二為“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它們的填詞格式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讀起來發現,停頓感是一樣的。

二、蘇軾最有名的兩首“江城子”

蘇軾有兩首“江城子”最為有名,都曾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出現過,且是“全文背誦”的那種,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

如何鑑賞蘇軾的《江城子》?

1。《江城子·密州出獵》

原文如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作於神宗熙寧八年(1075),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早在熙寧四年的時候,王安石變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蘇軾因為反對變法不成功而自請到外地做官,朝廷就派他到杭州去,杭州任滿後又調到了密州。後來,密州發生了旱情,蘇軾就去常山祈雨,回來的時候就和同事一起去打了個獵。

詞的上闕是對出獵場面的描寫。雖然我們不知道當年那場狩獵到底有多少人,但在蘇軾的詞中,這是一場浩浩蕩蕩,人數眾多的出獵行動。蘇軾的個人形象也從中透露出來。蘇軾自稱老夫,其實那年他不過三十八九歲,人當壯年,被這番激烈的場景觸發,胸中湧起一股豪情,還以孫權自喻,體現自己的志向。

如何鑑賞蘇軾的《江城子》?

下闕則是酣暢淋漓的抒情,抒發自己壯志未酬和心懷家國的熱情。作者的此番情懷主要是透過一個典故來體現的。“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典出漢代。漢文帝時期的魏尚原為雲中太守,抗擊匈奴有功,卻因上報的殺敵人數與實際不符(虛報六個)而被削職。馮唐為其說辯說,漢文帝也感覺處罰過重,就派馮唐帶著信物去雲中赦免魏尚。蘇軾以魏尚自比,一是因為他感覺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發揮,心有遺憾;二是因為他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心存期待。

整首詞豪放大氣,情感充沛,在宋詞中具有開拓性意義。為什麼這樣說?先看蘇軾的自我評價,“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注意:“呵呵”早在古人的通訊中使用了),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闕,令東州壯士拊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也就是說,在此之前,詞多用來描寫細膩婉約的情感,大多像柳永那種,而蘇軾的這首詞開了豪放風格的先河,拓寬了詞的題材和表現範圍,追溯豪放詞的淵源,這首詞是繞不開的。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原文如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在寫下《江城子·密州出獵》的同一年,蘇軾還有一首婉約的“江城子”留名百世,那就是悼念亡妻之作。

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之外,“我”不僅遠離家鄉,年華也已消逝,想念妻子卻無法去墳前說說話,解解憂。夢裡夢見還年輕的時候,妻子坐在軒窗里正梳著妝。她的妝容正好,只是不展笑顏,靜靜地望著“我”,說不出一句話(寫著寫著,自己有點怕怕的……),“我”猛然間意識到了什麼,卻只能無語凝噎,淚流千行。

如何鑑賞蘇軾的《江城子》?

這首詞沒有什麼典故,文采也不華麗,但情感真摯,字字血淚,感動了百年來的無數讀者,是一首經典的悼亡詞。

三、蘇軾的其他“江城子”

除了上述兩首,蘇軾還有其他以“江城子”為詞牌的作品,大家來欣賞一下。

1。《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

如何鑑賞蘇軾的《江城子》?

2。《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

如何鑑賞蘇軾的《江城子》?

3。《江城子》

如何鑑賞蘇軾的《江城子》?

4。《江城子·別徐州》

如何鑑賞蘇軾的《江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