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傾心一朝2017-08-02 09:43:28

還有個 小軒窗,正梳妝 也很贊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小院之觀2019-05-23 15:32:31

文字聯絡時代背景來讀,才讀得出味道。

先舉大家耳熟能詳的《出師表》。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準備出師北伐,夷陵之戰失敗,劉備去世後,蜀漢國力大減,丟失了近一半的土地和人口,偏居一隅,國力與曹魏日益拉大,長此以往,必將被蠶食消滅,想要死中求活,北伐成為必然,這是背景。

諸葛亮獻三分之策,如今卻功敗垂成,身負劉備託孤兼振興蜀國兩層重任,加上劉禪並無明君之相,壓力可想而知。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劉備的知遇之恩,在表中被反覆提及,既是對先帝的懷念,也是對劉禪的鞭策。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諸葛亮的諄諄苦心,似乎是長輩在規勸個不聽話的孩子: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北伐如果不能成功,則蜀國必定滅亡,諸葛亮試圖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以報答劉備,奈何天下歸曹,大勢所趨,結局讓人唏噓。

最後一句: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真正是感同身受,讓人心酸。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再舉南宋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的名作,豪放雄奇,心中有甲兵百萬,快意沙場,恩怨皆一刀了斷。說它是一首詞,更像一幅畫,描繪的是辛幼安的戰場夢想。

是的,只是夢想。辛棄疾一生喜兵,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始終被排擠在主流政治圈之外,最後懨懨離世,他詞中的高度,在現實中未曾實現過十分之一。

生前身後名,辛棄疾並不缺,只不過不是他想要的治世之名,而是文壇之名。

有人說辛棄疾之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前半句無可非議,後半句,老天沒有給他證明的機會。

詞作如此豪放,自身境遇卻如此不堪,兩者對比,這是一種怎樣的懷才不遇。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最後舉明末楊漣。

天啟五年(1625年),楊漣冒死彈劾九千歲,自知必死,在獄中寫下了《告嶽武穆疏》,先貼出原文:

漣今死杖下矣!痴心報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復掛念。不為張儉逃亡,亦不為楊震仰藥,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

打問之時,枉處贓私,殺人獻媚,五日一比,限限嚴旨。家傾路遠,交絕途窮,身非鐵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惟我身付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虛存忠直肝腸,化作萇弘碧血,留為幹日白虹,死且不瞑。

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漣即身無完肉,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不敢言求仁得仁,終不作一怨尤字也,而痴愚念頭,到死不改。

上疏前,他就預料到了自己的結局,逃亡、服毒自殺都不會考慮,只欲以殘生報效朝廷:

漣今死杖下矣!痴心報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復掛念。不為張儉逃亡,亦不為楊震仰藥,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

為了報答光宗的顧命之恩,讀書人也有骨氣。

“含笑九泉”對現代人來說有點陌生,對楊漣來說,是堅持的執念。

惟我身付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

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我楊漣一人死不足惜,只願國家強盛,四海太平,我甘願獻祭自己。

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漣即身無完肉,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不敢言求仁得仁,終不作一怨尤字也,而痴愚念頭,到死不改。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這是臨死前的絕筆,卻通篇沒有個人考慮,全是為國為民的拳拳之心。

可惜瞭如此忠直的大臣,潸然淚下。。。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楚雲卿2017-09-26 17:40:27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卻只讀得懂《

項脊軒志》,不得不說,真是水分太大。估計那麼多年,只看過

《項脊軒志》這一篇文章吧。或者說,你的審美情趣,也就只著眼在男女感情之中了。

很多人自詡被《項脊軒志》感動,其實他從來沒有讀完全文,只是走馬觀花,拿著文章結尾那句:“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來充門面,捫心自問,你真的有一字不漏讀完《項脊軒志》嗎?

或者說,古文那麼多,你認真讀完的有幾篇?不過“庭有枇杷樹”火了起來,也隨大眾口味而已。

就像倉央嘉措的“不負如來不如卿”、納蘭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一樣,火了之後,許多人常掛嘴邊。

不是說這些詩句文章不好,而是能不能在追捧某篇文章句子的時候,務實一點,虛心一點。別盲目吹捧,貶低其他經典。

真的博覽群書,愛好古文的人,是斷不會說出“只覺得

《項脊軒志》感人”這樣的話。

而文言文,每篇文章的內容、主題不同,觸動人的地方也不一樣,比如唐宋八大家,有寫景,有抒情記事,有明理論政的,每次品讀,都是一種享受,讓人一生受用不盡。

如果你沒有家國情懷、沒有親情友情、沒有生活感悟、沒有對自然山川的熱愛,而只對男女間的情愛悲歡感興趣,當然就只覺得《項脊軒志》感人。

即便是與《項脊軒志》同類型的文章也是有的,比如

《秋燈瑣憶》

,全文讀完,催人淚下,何嘗不感人。但我想問,提問者看了嗎?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秋燈瑣憶》是清代浙江錢塘人蔣坦回憶與愛妻關瑛(秋芙)生活瑣事的散文。其文辭極美,敘事傳情栩然哀切,催人淚下。秋芙和沈復之妻芸娘被林語堂形容是中國古代最可愛的兩個女性。

《秋燈瑣憶》·節選:

“道光癸卯閏秋,吾妻秋芙來歸。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強餘手談,或至達旦。餘戲舉朱彝尊詞雲:“簸錢鬥草已都輸,問持底今宵償我?”秋芙故飾詞雲:“君以我不能勝耶?請以所佩玉虎為賭。”下數十子,棋局漸輸,秋芙縱膝上狗兒攪亂棋勢。餘笑雲: “子以玉奴自況歟?”秋芙嘿然。而銀燭熒熒,已照見桃花上頰矣。

去年燕來較遲,簾外桃花已零落殆半。夜深巢泥忽傾,墮雛於地。秋芙懼為狗兒所攫,急收取之,且為釘片於梁,以承其巢。今年燕子復來,故巢猶在,繞屋呢喃,殆猶憶去年護雛人耶?

桃花為風雨所摧,零落池上,秋芙拾花瓣砌字,作詞雲:“一夜落紅吹漸漫,風狂春不管。”“春”字未成,而東風驟來,飄散滿地,秋芙悵然。餘曰:“此真個‘風狂春不管’矣!”相與一笑而罷。

夏夜苦熱,秋芙約遊理安。甫出門,雷聲殷殷,狂飆疾作。僕伕請回車,餘以遊興方熾,強趣之行。未及南屏,而黑雲四垂,山川瞑合。俄見白光如練,雨下如注,乃止大松樹下,雨霽更行。覺竹風騷騷,萬翠濃滴,兩山如殘妝美人,蹙黛垂眉,秀色可餐。餘與秋芙且觀且行,不知衣袂之既溼也。

秋月正佳,秋芙命丫環負琴,放舟西湖荷菱之間。時餘自西溪歸,及門,秋芙先出,因買瓜皮跡之,相遇於蘇堤第二橋下。秋芙方鼓琴作《漢宮秋怨》曲,餘為披襟而聽。斯時四山沉煙,星月在水,錚錚雜鳴,不知天風聲環佩聲也。琴聲未終,船唇已移近漪園南岸矣。因叩白雲庵門,庵尼故相識也。坐次,採池中新蓮,制羹以進。香色清冽,足沁腸腑,其視世味腥羶,何止薰蕕之別。回船至段家橋,登岸,施竹簟於地,坐話良久。聞城中塵囂聲,如蠅營營,殊聒人耳。橋上石柱,為去年題詩處,近為蚌衣剝蝕,無復字跡。欲重書之,苦無中書。其時星斗漸稀,湖氣橫白,聽城頭更鼓,已沉沉第四通矣,遂攜琴刺船而去。”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除了《秋燈瑣憶》,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同樣也感人肺腑。其中的“

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芸曰:“今世不能,期以來世。”

餘曰:“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

——沈復 ·《浮生六記》

古典文學裡,感人作品數不勝數,《項脊軒志》雖好,但並非獨絕。我個人建議提問者還是多加強學習。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還有,提問者竟然說出“

四大名著,是宣揚愚昧和暴力,描素(述)農業野蠻的東東

”?我基本可以確信提問者是個文盲,而且讀不懂任何小說文章。

口出狂言,胡言亂語,實在是不值一駁,愚不可及。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小六先生2017-04-07 11:07:21

滕王閣序 醉翁亭記 和將進酒

尤其是滕王閣序

就不是隻有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還有

天高地迥,

覺宇宙之無窮;

興盡悲來,

識盈虛之有數。

時運不齊,

命途多舛。

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

描寫宇宙的無盡和人生起伏。

老當益壯,

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

不墜青雲之志。

描述自己的意志

關山難越,

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

盡是他鄉之客。

嗯 他鄉遇故知

層巒聳翠,

上出重霄;

飛閣流丹,

下臨無地。

寫美景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達眾汽車外觀設計總監2017-04-07 09:20:18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項脊軒志,不得不說真的讀過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尤其庭有枇杷樹,如今已亭亭蓋矣,透過鮮明的對比,營造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辦公桌冒險家2017-04-07 23:53:48

看了題主的描述簡直無語,首先要告訴題主,四大名著不是文言文而是白話文!白話文!白話文!從你的描述來看,令你感動的文言文散文太少可能是因為你這方面接觸的太少了,可能除了語文教科書之外沒怎麼讀過古文吧。如果題主真的有興趣的話,希望能夠在這方面加強一下學習,起碼瞭解一些基礎的知識,不要再鬧這種笑話。

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非常多,之所以古人的文章仍被現代人所傳頌讚揚,是因為不管時代如何變更,但是人們對於精神上的一些本質的追求是共通的,所以才會引起共鳴。就我所讀過的古文來說,令我感動的確實不少。比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江淹的《別賦》、文天祥的《正氣歌並序》、沈復的《浮生六記》等等,數不勝數。這裡我想向大家分享一篇有些人不太熟悉的古文,韓愈的《諫迎佛骨表》,這是我近期所讀的一篇令我十分動容的文章。他的另一篇《雜說四。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能大家比較熟,這篇在課本里要求全文背誦,也是他的文章裡比較好懂的一篇。《

諫迎佛骨表》中的佛骨就是陝西扶風法門寺中的那一枚佛指骨舍利,曾經到過臺灣,萬人空巷,天后王菲曾為它獻唱,來頭很大。

首先我在此宣告一下,對於真正的佛教修行者我沒有任何偏見,他們的修養學識令人欽佩。以下內容如果引起一些人的不適,我只能說,請勿妄動無明,大發恚怒,想想五戒十善,以清三毒,破五蘊,於人於己皆有益處。

韓愈此文背景是這樣的,中唐時期,佛教盛行,全國流行一股狂熱的禮佛風潮,百姓為此不事生產,給當時的農業生產、財政、社會秩序方面造成了很大不良影響,當時的皇帝是唐憲宗,此人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將這枚舍利子帶入宮中供奉,此事一出,禮佛之風更甚,現在看來,就是一場社會性的集體宗教狂熱,當時儒家稱此為佞佛。在這種情況下,韓愈寫了這篇文章向皇帝進諫,全文比較長,我就不在此貼出來了。文章大意就是古代歷史上長壽的君王都是腦子清醒,有德有才不迷信的,那會也沒有佛教。後來佛教傳進中國,那些信佛越虔誠的皇帝越沒有好下場,所以陛下您求佛祖保佑不靠譜,是歪門邪道,您的祖先李淵還抑制過佛教發展呢。現在您一帶頭信佛,老百姓就跟風,危害很大,勸您別不要這樣,趕快把那骨頭扔了。原文對佞佛的危害是這樣寫的“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

業次

。若不即加

禁遏

,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

現代社會大家對極度宗教狂熱的危害都有清醒的認識,不瞭解的想想塔利班、ISIS什麼的,再看看伊朗、阿富汗那些宗教性很強的社會制度也能明白。然而那會百姓都不知道,一看皇帝還帶頭幹這個,大家更熱衷了。韓愈此文一出,可謂批龍鱗,犯眾怒,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得罪了全社會,差點連命都搭進去。唐憲宗惱羞成怒,要處死他,經多方求情,以貶官潮州收場,沒錯就是廣東潮州。不要以為這是比較輕的處罰,當時那一代屬於煙瘴之地,從長安千里迢迢到那裡,韓愈一個老頭(當時他五十多歲,在古代已經屬於老人了,寫了此文的五年後他就去世了)很可能一個水土不服染個病就死在外面了,唐憲宗的意思很明確,我就不殺你了,你就悄沒聲的死在外面吧。但沒有如他的意,韓愈沒死,這些都是後話。

更為搞笑的是,某些人因此懷恨在心,編了個佛教故事,說是韓愈因寫了此文而墮入了餓鬼道,遭到了報應,流傳還挺廣。。。何謂佞佛,可見一斑,至今也沒消失吶。且不說文學上的成就,就說韓愈平生為官的功績,按照佛教的理論那也是功德無量,造了多少級浮屠了,這種人都要進餓鬼道的話那能去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沒幾個,佛祖也太高標準嚴要求了。要是沒有歷史上的韓愈提倡抑佛,說不定那位嘴炮的祖宗就出家當和尚了。再者以韓老先生的性格,別說死後會墮入惡鬼道了,哪怕是這篇文章一寫出來就會墮入惡鬼道,那也是該寫就寫,不為所動。

昌黎先生寫此文是為權名利嗎,不是。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豪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流芳百世。寫此文時他已官至刑部侍郎,屬於正三品的高官,如果不上此表,以他的名望才幹肯定還能繼續升官。當時韓愈寫一篇墓誌銘收費是很高的,就這大家還趨之若鶩,就算他不搞貪汙腐敗也能有高收入,更何況這篇文章沒有半點能創收的可能性。他所為的,是踐行他的道。當全國陷於一片狂熱時,清醒之人肯定有,但沒有人站出來,只有韓愈上了這篇諫表,本著對社會現狀清醒的認識和對國家前途的深切憂慮,為了國家,為了百姓,他義無反顧地做了站出來吶喊的那個人,雖然沒人會領情,反而嫌他聒噪。他也很清楚這次上書將給他帶來的災難和痛苦。《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寫道: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

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在他的一千多年前,有人曾寫道“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人叫屈原,一千多年後又有人“

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現在這首詩中的雲橫秦嶺和雪擁藍關現在已成為陝西旅遊介紹中的關中X景之二,但有多少人知道這來自千年前一位老人悲愴的嘆息。

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孟子云“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兩句話是對此此文最好的註解。一腔耿介之懷,俯仰無愧古今。

以上為我的一些讀書心得,在此拋磚引玉。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雨中糖2017-04-07 23:05:16

這是我在古詩文網複製過來的賞析,這篇文章讓我有感同身受的感覺。

作者善於抓住富有特徵性的細節,來描寫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反映歸家家庭的敗落。歸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自從”諸父異爨”後,設定了許多小門,牆壁到處都是(四分五裂之狀)。先用籬笆相隔,後來更用一堵堵牆壁阻斷往來(”始為籬,已為牆”)。尤其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寥寥幾筆,將一個封建大家庭分家後所產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表現得淋漓盡致。另外,寫祖母到項脊軒來,鼓勵作者讀書求仕,光宗耀祖這件事,同樣可透析出歸家家道衰落的狀況。歸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間擔任朝廷官員(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讀書久不效”,兒輩們科舉無望,反以分家為能事,鬧得個鐘鳴鼎食之家四分五裂,烏煙瘴氣,只有把希望寄託在孫兒歸有光的身上了。

作者善於抓住具有特徵的語言、行動和生活細節來表現人物,從不同的角度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情態各別。對母親,寫她聽到女兒呱呱而泣時以指叩扉的動作和”兒寒乎?欲食乎?”的問話,突現了慈母對兒女衣食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對祖母,寫她的”吾兒,久不見若影……”的愛憐的言辭和離去時的喃喃自語和”以手闔扉”的動作等,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了老祖母對孫兒的疼愛和期待。對妻子,寫她的”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簡潔地表現了少年夫婦相依相愛的情狀;寫她歸寧回來時轉述小妹們的充滿稚氣的問話,不但傳神地表現了小妹們的嬌憨之態,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夫妻依依情話的場面。總之,作者對於各個人物,都能分別抓住他們的特徵,用寥寥幾筆描繪出他們的音容笑貌和真摯的感情,富於生活情趣,並從中表達出自己對親人一往情深的懷念。

結構”關”情:文章先寫軒的狹小、破漏與昏暗,繼而寫經過修葺之後的優美、寧靜與恬適。軒內積書,軒外花木;白日小鳥,月夜掛影;構成了一種和諧清雅的小天地氛圍。而居於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貧的生活,高潔的志趣,怡悅的心境,於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的顯露出來。”多可喜,亦多可悲”幾個字,承上啟下,思路陡轉。”喜”字應上文,”悲”從以下幾個方面而來,一是大家庭的分崩離析,表現了作者對家庭衰敗的哀痛。二是母親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三是祖母對作者的牽掛、讚許和期盼,含蓄地表達了懷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負了親人的撫育和期望的無限沉痛的心情。最後兩節,補記亡妻在軒中的生活片斷和軒在以後的變遷,抒發了作者懷念妻子的真摯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細節”撩”情:善於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細節和場面,表現人物的風貌,寄託內心的感情,是歸文的一大特色。如寫修葺後的南閣子,圖書滿架,小鳥時來,明月半牆,桂影斑駁,把作者的偃仰嘯歌、怡然自得的情緒充分表現了出來。環境固然清幽、謐靜,充滿詩意,然而作者更為懷念的是自己的親人。作者寫祖母、寫母親、寫妻子,只是透過一兩件和她們有關聯的事來敘述。筆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

如寫母親聽到大姐”呱呱而泣”時,用手指輕輕叩打南閣子的門扉說:”兒寒乎?欲食乎?”極普通的動作描寫,極平常的生活話語,生動地描寫了母親對孩子的慈愛之情,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倍感真切。”語未畢,餘泣,嫗亦泣”,悲慼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髮的。林紓曾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辭類纂選本、〈項脊軒志〉評語》)。

再如寫祖母的一段文字,簡潔細膩,繪聲傳神,”大類女郎”,”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兩句話;”比去,以手闔門”,”頃之,持一象笏至”一兩個動作,把老年人對孫子的牽掛、讚許、鞭策的複雜感情,描繪的惟妙惟肖。寫亡妻,只說:”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寥寥數筆,繪出了夫妻之間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極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樹。”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枇杷樹本來是無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絡起來,移情於物;在”亭亭如蓋”四個字的前面加上”今已”這個時間詞,表明時光在推移,靜物也顯示著動態。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由於想念人而觸及與人有一定關係的物,便更添了對人的思念;再由對物的聯想,又引發對往事的傷懷。於是託物寄情,物我交融,進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說樹在生長,不說人在思念,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則是: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質樸”增”情:文章動情的另一個原因是語言質樸,不加藻飾。作者不大張聲勢,不故作驚人之筆,甚至也不採用色彩強烈的詞藻來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運用明淨、流暢的語言,平平常常地敘事,老老實實地回憶。但通俗自然之中蘊含著豐富的表現力,淺顯明白的文字卻能使景物如畫,人物畢肖。如寫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祖母愛憐的言辭、離去時的喃喃自語、以手闔扉以及持象笏的動作等,也都是透過通俗平淡的語言變現出來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間的親情。此外,妻婚後來軒的往事,從孃家回來後轉述的諸小妹語,亭亭如蓋的枇杷樹等細節,無一不是平時如話中露真情。正所謂”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王錫爵《歸公墓誌銘》)含而不露,以情動人,不去刻意追求強烈的效果,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確實是歸有光散文的一個顯著特色。

疊字”助”情:和一般疊詞一樣,文章的疊詞也是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樂美。如用”寂寂”來烘托環境之清靜,用”往往”來渲染門牆之雜亂,用”呱呱”來描摹小兒的哭聲,用”默默”來狀寫作者攻讀之刻苦。又如寫月下之樹隨風搖曳,用”姍姍”;寫枇杷樹高高聳立,用”亭亭”。用疊詞,摹聲更為真切,狀物更為細緻,寫景更為生動。而且讀起來,音節和諧,更富美感。

一篇散文,作者六用疊詞,單純是為了狀物、寫景、繪情的說法,難於令人信服。”隨物以宛轉”,”與心而徘徊”,劉勰老先生一語中的。寫物關情,情景交融,是文章多處用疊詞的真實用意。如”寂寂”一詞,既強調環境的清幽、靜謐,又充滿了對”項脊軒”的生活的懷念;”往往”一詞既強調門牆到處都是,語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對分家後出現的雜亂現象的不滿和對家族衰敗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詞,既使人想到樹木高高聳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這一筆中間,寄寓了作者對亡人的感慨和惆悵,讀來富有餘味。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縱嘗炎涼難續春秋2017-04-07 11:16:32

庭有琵琶樹,乃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歷事經年,方知此情此景,心有所感,情有可原,睹物思人。

吾與亡妻之情如此琵琶樹,雖然人已非昨日,但是此情至深並沒有隨著吾妻之亡而漸漸消退冷卻,反而卻像這棵我栽下的樹一樣,慢慢枝繁葉茂,果熟根深,長滿我的心間。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一點就火2019-10-23 15:27:09

謝謝邀請:

原創

我覺得在文言文中最讓我感動的一篇是諸葛亮的出師表,這篇文章寫的感人,動情,真摯,內涵豐富。雖然個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非常的喜歡這篇文言文。我們都知道這篇文章是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在臨別後主劉禪時的上書表文。我個人主要喜歡的原因有這個幾點: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一,文章寫的有水平有內涵,感情豐富是諸葛亮在最困難的時候表達自己的真心和真情。

二,文章寫的很動情,真誠懇切的言辭在勸勉著後主要親賢臣,更要賞罰分明,嚴格自律的管理。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三,文章寫的掏心,處處在為江山社稷著想,再此表達興復漢室的江山還於舊都。

四,文章寫的非常的忠誠,表達了一個做臣子的忠貞不二的心。

五,文章寫的實,沒有浮躁的語句和其他的故事都是自己的真情實感。

總而言之 今天再次讀起來任然是令人感動,令人傷感,更令人豪邁動情。尤其是那懇切的言語真的令人後人和讀者感動!個人一點膚淺認識!謝謝!

你覺得呢?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詩家語2017-07-26 00:09:55

晚明古文大家歸有光的一篇《項脊軒志》,可謂感人至深。文章風格樸實自然,寥寥數筆,對項脊軒有關的舊事娓娓道來,卻能引人入勝,於無形之中動人心絃,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平淡簡樸的筆墨中飽含著真摯的感情。尤其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盡顯物是人非滄桑之感,歷來為人稱道,真情之至,讓人不得不為之感動。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中華上下五千年間,文言文可謂浩如煙海,大師名作輩出不窮,除了這篇《項脊軒志》以外,能夠感動人、打動人心的作品還有很多,而《項脊軒志》之所以能夠那麼突出,卻與作者以小處著手,於平凡處見溫情,同時又注重寫時光變遷的滄桑之嘆有很大關係,這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筆,歸有光與唐順之、汪慎中並稱“嘉靖三大家”當之無愧也。

關於那些感動人的文言文,古人也曾有過評價,提出過“讀《出師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其人必不友”的說法。但今人多用白話,文言水平下降了很多,對於這些感人肺腑的好文章的接觸和理解自然不如古人,能夠讀到痛哭流涕實在少之又少。但即便如此,我們再讀這些偉大的作品時,只要心中正直有愛,依然會充滿感動。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為什麼?

除了上述這些作品以外,在我讀過的文言文中,曾經打動過我的,還有李陵的《與蘇武書》、歐陽修的《瀧岡阡表》、歸有光的《寒花葬志》、袁枚的《祭妹文》、沈復的《浮生六記》、林覺民的《與妻書》,每一篇,都曾讓我為之心折。

這些作品,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