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日如何禦寒?天天快樂jmf1982019-11-21 22:10:22

古代人經常用燒材取暖的一個常用方法,有條件的大戶人家用燒木炭取暖。用於防寒禦寒的效果。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文史趣話2019-11-23 09:31:40

穿衣保暖。早在上古三代時期,人們就已開始穿棉袍;唐代開始出現了“襦襖”。古代最早的棉褲都是開襠的,叫“袴”;漢代才開始提倡穿合襠褲“褌”。

棉袍,是古人過冬禦寒的主要冬裝之一,穿著時間最久。袍也有高檔與低檔之分。如果夾層裡所填的是“纊”,即新的高階天然蠶絲絮,稱為“繭”;如填充的是“縕”,即絮頭、細碎麻布這些粗劣、陳舊的填充物的才叫“袍”,此即《禮記·玉藻》中所說的“纊為繭,縕為袍”,這種袍是窮人的禦寒棉衣。

在先秦時期,人們冬天穿袍子時很講究,外面必穿一層罩衣,此即《禮記·喪大記》中說的“袍必有表”。只有處於社會底層的窮人,才將袍光著穿。

“襖”這個叫法始於唐代,其時出現了比襦長比袍短的“襦襖”。白居易《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詩稱:“水波文襖造新成,綾軟綿勻溫復輕。”襖比襦長,比袍短,又稱“襦襖”,其時已成為冬季專用棉衣。因在夾層中填的是綿絮,時稱“綿襖”。

明清時棉襖已成為過冬禦寒的主力服裝,從窮人到貴族都喜歡穿棉襖。棉褲是古人禦寒時下身所著的又一重要冬裝。清代著名小說家李汝珍的《鏡花緣》第六十回中,出場的燕紫瓊“身穿紫綢短祆,下穿紫綢棉褲,頭上束著紫綢漁婆巾”,這雖然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卻是時人冬天的流行裝束:上穿棉襖,下著棉褲。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584大咖2019-11-23 09:47:14

冬天已經來臨,隨著一波強冷空氣的到來,北方冰天雪地,南方陰風冷雨,幾乎各地都開啟了“速凍模式”。但當我們這些現代人擁有暖氣、空調等禦寒武器時,古人們是怎樣度過寒冬禦寒的呢?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1、

原始火種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在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就已經會使用和控制火了。考古學家曾經發現,北京人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在這一時期的居住遺址內,還發現過用火的燒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斷,那時候的人們主要是透過燒火取暖。

2、

燎爐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春秋時期,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用具的名稱叫做燎爐。燎爐一般附有炭箕,用來轉移火種和新增木炭。不過,此時的人們已經聰明瞭許多,禦寒取暖的方式也不僅僅是燒炭取暖這一種。

3、

火牆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秦興樂宮遺址中還發現了火牆的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牆的內側,與灶相連通。火牆由爐膛、火牆體和煙囪三部分構成。熱煙氣在牆內流程長,則蓄熱時間長,散熱均勻。煙囪是火牆的排煙通道。火牆的爐灶可以做飯,熱煙氣則透過火牆體供暖。

4、

火炕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南人習床,北人尚炕”,千年間火炕伴隨北方人度過了無數個寒冬。至遲在魏晉時期,東北地區已有使用火炕的記錄 。遼金之際,火炕技術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

5、

暖閣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明清定都於北京,皇宮中設有暖閣。建築師們根據火炕原理,發明了火地取暖法。火地由燒火用的工作坑,爐膛,主煙道,支菸道,排煙道幾部分組成。工作坑設在室外,深約1米,不用時用木板蓋上,如平地一般,用時則掀開地板,由專管點火坑的太監下到工作坑裡去燒炭。排煙道也在室外,如此一來可以避免菸灰汙染,又可以保障火熱氣沿著主,支菸道分流到各個煙室,地面,確保受熱面積均勻,溫和。如若在有火道流通的地方以木板隔將此區域包圍起來,便成了名副其實的暖閣。

6、

手爐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精巧玲瓏、形狀多樣,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手爐甚至可放在袖子裡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明代時,手爐的樣式開始變得繁多起來,也愈發小巧,可放在袖中。

7、足爐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宋朝還有一種特殊的保暖用具,叫足爐,又叫做“湯婆子”、“錫夫人”、“湯媼”、“腳婆”。足爐要比手爐大一些,是用錫或銅製成的一種扁瓶子,裡面灌熱水(有點像現在的暖水袋),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

8、

燻爐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燻爐是用陶土或銅鐵製成的貯火器具,宮裡使用的一般為銅質,做工精緻,民間多用陶土、鐵製作。燻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專門用來供室內使用。

9、

煤炭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煤炭,並利用煤炭生火做飯、取暖的國家。古人稱煤炭為“燃石”,傳上古炎帝時已使用燃石。貴族之家用木炭取暖時,還會有許多講究。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寵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將炭屑捏塑成雙鳳形,燒爐時用精貴的白檀木鋪在爐底,一塵不染。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微辣的影片2019-11-21 21:26:41

一年之中,十二月份和一月份是非常還冷的,幸好我們生活在了科學技術比較先進的二十一世紀,冬天的時候,有各種取暖裝置,比如空調暖氣什麼的,那麼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呢?他們是如何度過嚴寒的冬天的呢?現代人能夠用暖氣,吹空調,那麼古代人怎樣取暖?古代即便帝王也沒有暖氣和空調,他們怎樣熬過冰冷的冬天?

在這裡,我想大家透漏一個秘聞,古代帝王才幹用的取暖辦法——女人的身體!這個讓人難以想象而有無恥的取暖辦法是唐玄宗創造的,能夠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南宋著名詞人陸游寫下了“寄語長安眾年少,妓圍不似獵圍豪。”這裡的妓圍一詞就是取暖的辦法。我們翻閱史料發現在西晉的時候,也就是陶淵明種豆南山下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一個富可敵國的人叫石崇石。

他反正有錢,那就可勁造,他覺得花椒吃了禦寒,於是他就請了一群人把花椒磨成粉再和泥巴攪拌在一起,接著就把這些用來糊牆,這樣就可以保暖禦寒了。但是那個花椒不嗆鼻麼?花椒是否真的有這個功效還真無從考察,但是就算是心理作用的保暖,那也是值得試試。

如今,環保理念深入人心,許多人反對使用動物皮毛。其實禦寒穿皮草,是各地古人的禦寒方法,有詩為證:狐裘不暖錦衾薄。還有:“塵暗舊貂裘。”這裡的貂裘便是動物的皮毛。能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為達官貴族所穿,鹿裘、羊裘則品質略遜一籌,但也非普通百姓能享用。在明代,一件貂皮襖要六十兩銀子,而明代正一品的大員,合法月薪也就是60兩零9錢白銀,最基層的九品官,一年只能掙40多兩,不吃不喝一年半,才給老婆買件貂。

漢時,漢武帝建立了一座溫室殿,這座溫室殿和皇后的宮殿一樣,主要透過花椒和泥塗抹來取暖。注意,是花椒和泥!普通百姓享受不起,就在家裡置一些簡易的火炕。火炕歷史悠久,在北方家庭比較普遍。《宋文鑑》記載,北方女真族“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而飲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清代學者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對炕有專門描述,稱“北人以土為床,而空其以發火,謂之‘炕’。”清代道光年間有《土炕》詩,稱“莫以牙床耀錦茵,聊依炕暖便安身”,由此可見,土炕是低調簡樸的取暖辦法。

中國古時所謂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們用“布衣”一詞形容平民百姓,是因為窮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以麻布蔽體。自秦漢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間,絲麻維繫著數千萬,甚至上億中國人的衣著、被褥等生活必需。至元明時,棉花逐漸部份取代絲麻,成為中國重要的天然纖維作物。古代皮衣——裘,王室貴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檔動物毛,而庶人則用劣質的羊皮或者狗皮。

火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被髮明瞭,北京人用火來照明,燒烤食物,和取暖。到了春秋時期,就發明了“燎爐”,如下圖所示,開始了適用器具來燒炭取暖。之後到了秦朝,在貴族以及皇宮內,發現了“壁爐”和“火牆”,都是用來取暖的裝置。壁爐裡主要是用燒炭來禦寒,同時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這和現在農村的爐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另外火牆,其實就是火炕、暖氣的雛形。

古人對穿衣也很講究,除了上衣和褲子外,帽子和手套也必不可少,從馬王堆裡出土的露指短手套就可以看出。還有用內涵絲和棉等填充物的長條裁帛巾紮在頭上保暖。百官上朝還戴了跟現在耳套相類似的暖耳。到了清朝,官員戴的是皮毛製成的暖帽。穿的方面已經可以了,接下來就改想辦法取暖了。室內取暖靠爐子。火盆、燻爐是比較常用的,平民百姓用的爐子大多是陶製的,而上流社會用的多是銅質的。

與詩人杜甫生於同時代的岐王李範,每到冬天凍手時他不去烤火,而是叫來年輕美貌的妓女,把手伸進她的懷裡貼身取暖,美其名曰“香肌暖手”。申王李撝則發明“妓圍取暖”法:“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際,使宮妓密圍於坐側以禦寒氣。”古代有條件人家多使用人工燒成的木炭取暖,貴族之家用木炭取暖時,還會有許多講究。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寵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將炭屑捏塑成雙鳳形,燒爐時用精貴的白檀木鋪在爐底,一塵不染。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鍋鍋峰2019-11-22 15:36:19

烤火盆取暖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明十三陵播陵第一人2019-11-22 23:15:43

一、用火取暖

其實,遠在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就已經會使用和控制火了,考古學家曾經發現,北京人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在這一時期的居住遺址內,還發現過用火的燒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斷,那時候的人們主要是透過燒火取暖。

二、器具取暖

古人沒有現代的電熱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爐子一類,其中手爐、足爐、燻爐是中國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精巧玲瓏、形狀多樣,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手爐甚至可放在袖子裡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

三、紙衣取暖

紙,發明於漢代,到東晉時取代了簡帛,成為書畫的載體。到南北朝開始製紙衣,唐宋時期,製紙衣、穿紙衣更為流行。由於戰亂,加之官府橫行暴斂,人民缺衣少食,只好以紙為衣,漸漸的,貧民用紙衣蔽體,僧隱用紙衣修身,士兵有衣紙套穿甲冑的,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紙衣的。唐代用麻紙,纖維強度高,抗老化,防蛀蟲。宋代用樹皮紙,拉力強,耐折磨,所以麻紙衣、皮紙衣耐穿。

四、用炭取暖

唐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了鼎盛階段,經濟和科技都達到了一定高度,因此在取暖裝置上也有了較大改進。那時連皇宮中的炭都很傲嬌。唐代時,人們還發明瞭手爐,橢圓形的銅質爐內放火或者尚有餘溫的灶灰,爐子外加罩。

五、花椒取暖

古代花椒已被視為一種防寒保暖材料,搗碎和泥,製成牆壁保溫層。椒房殿的牆壁還掛有錦繡壁毯,地上鋪著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在這樣的房間裡生活,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這種奢華的保暖建築方法,也被後人效仿。據《世說新語》載,西晉全國首富石崇便“以椒為泥塗室”。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向陽花開72902019-11-22 16:31:44

古代的人們為了禦寒也有很多好的辦法,他們發明了火牆,類似今天的暖氣一樣的效果;用花椒磨碎和泥給建築外牆加保溫層;發明手爐,類似今天的暖水袋的效果。要出門的時候,就全副武裝,帽子手套都戴著。再冷的不行,就多跺跺腳也能禦寒哈哈。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就是那個11132019-11-21 20:46:50

冬天已經悄無聲息地到來了,人們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也不得不換上厚的棉被,蓋著厚厚的被子睡一晚上,到早上醒來都不會覺得冷。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種植生產國之一了,但是棉花這種植物原本是產於美洲墨西哥的,在十九世紀才開始傳入我國。 既然棉花這麼晚才進入中國,就更不用說棉被是什麼時候才被髮明出來的了,人們晚上睡覺覺得冷的時候也肯定不會像現在的人一樣蓋被子。那十九世紀之前的中國人在晚上睡覺的時候都蓋什麼來禦寒呢?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第一就是利用動物皮。人類剛剛起源的時候,就懂得透過捕獵各種動物來解決溫飽問題。古人在殺死動物吃肉之前會先將皮毛剝下來,然後再去吃肉,剩下的皮也被人們看作是天然的禦寒神器。 古代人也早就懂得利用芒硝等溶液浸泡皮毛使之更加柔軟,晚上當被子蓋的時候也更加暖和。古代人甚至還將動物皮作為貨幣,用來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人類將動物皮作為被子也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即使是在今天人們在生活中也離不開各種由動物的皮製作的商品。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第二就是利用動植物絮狀物。因為動物的皮雖然有很好的禦寒擋風的功效,但是對於許多人來講還是十分昂貴的。所以古代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選擇使用動物的毛或者一些植物的毛。其中柳絮就是一件很好的禦寒物品,柳絮和現在的棉花差不多,但是柳絮的質量非常小,經常被風一吹就飛了。 但是柳絮有很好的積蓄熱量的特點,古人常用柳絮來製作衣服,穿起來也十分暖和,甚至不亞於如今的棉服。但是柳絮只有在春天的時候才有,所以用柳絮禦寒也不是那麼的理想。

古人冬日如何禦寒?

除此之外,動物的毛也被用來製作被子,因為動物的毛皮在製作皮革的時候,毛是沒有用處的,所以價格也十分低廉。除了山中的野獸之外,人們家養的動物的毛也就成為了很輕鬆就能得到的物品了,人們養的鴨子、鵝等家禽就能產出一種絨毛,被稱為鴨絨鵝絨,十分輕盈,但卻能封鎖住熱量。 即使是在今天,人們也會穿著鴨絨或者鵝絨填充的羽絨服保溫。除了家禽,人們還將綿羊的羊毛當做製作被子的材料,因為羊毛除了有產量高的特點之外還厚。 如此說來,人類的禦寒史已經有了幾萬年了,禦寒的物品也在不斷髮展著,現在甚至可以依靠人工合成來製作各種既暖和又便宜的材料了。

還有皇宮裡通常採用火盆,用無煙的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