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年輕時也是文武雙全大忠大義之人,為何世人總是片面的去評價他,你怎麼認為呢?修行悟道2019-08-01 12:57:53

萬里長城萬里山,銅門鐵鎖隔胡天。美人夢斷秦樓月,可憐天下第一關。

一首歪詩敘過,道出了幾許歷史的悲哀。山海關自古號稱天下第一關,卻因吳三桂與李自成爭奪一介歌女而輕落敵手。此等行徑,想那美人陳圓圓也會為之嘆息吧!

自古俗見,皆以女人為“禍水”,實乃至愚之論。紅顏一旦落到惡棍之手,不過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男人好色誤國,卻把責任輕輕地栽到了她們頭上,真是可恥也夫,可痛也夫!

歷史資料表明:明朝末年,漢族人口已經超過了一億,滿族人口恐怕連其零頭的零頭還不到。然而區區小胡不但滅亡了老大帝國,還安安穩穩地統治了三百餘年。

有人推斷:如果吳三桂不引清兵入關,明朝就不會滅亡,可是如果清兵不入關,中原的內亂何年何月才能了結?當時李自成控制著黃河流域,張獻忠掌握著四川全境,南明小朝廷又佔據著長江以南,一旦火拼起來,說不定還要鬧到什麼地步。既然自己管不了自己,還不如拱手讓人,管他什麼烏龜王八蛋當皇帝,反正不亂打亂鬧,也就算百姓有福了——勇於私鬥,怯於公仇。這是自古以來,華夏屢遭異族入侵的根本原因!

後世皆指責吳三桂為一風塵女子而賣國,其實事實上並沒那麼簡單。早在明亡之前,吳三桂的親孃舅祖大壽,便多次引誘他降清,但都他被拒絕了。待到李自成入京,吳三桂本已決定歸順,不想李自成卻鬼迷心竅,為了陳圓圓而將吳三桂的眷屬百般凌辱,試想此時的吳三桂還有別的選擇嗎?有說他為了一個歌女不值,那麼李自成呢?我們又該如何評價?所以,我以為吳三桂是歷史上最冤枉的一個人:降清說他賣國,反清說他分裂——請問:他究竟怎樣做才對?

吳三桂年輕時也是文武雙全大忠大義之人,為何世人總是片面的去評價他,你怎麼認為呢?

吳三桂年輕時也是文武雙全大忠大義之人,為何世人總是片面的去評價他,你怎麼認為呢?

吳三桂年輕時也是文武雙全大忠大義之人,為何世人總是片面的去評價他,你怎麼認為呢?

吳三桂年輕時也是文武雙全大忠大義之人,為何世人總是片面的去評價他,你怎麼認為呢?歷史不留名2019-08-01 11:07:04

把對一個女人的爭奪作為吳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是失之片面的。但是,的確觸發了吳三桂的感情。

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購置美妾已成為一種風氣。陳圓圓既是吳三桂以千金之資所購得,而他本人又是擁兵數萬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這一特殊財產受到侵犯之時,在感情上無論如何是不能與之合作的。因此,否認或是忽視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擄掠這一事件對吳三桂舉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於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決裂使得吳三桂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面。山海關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場惡戰迫在眉睫。山海關之東,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敵強大的清軍。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為圖本身生存之計,吳三桂被迫把目光轉向了雄踞東北的清朝政權。

到底是吳三桂因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自種了更大的悲劇和遺憾,實在一目瞭然。此前吳三桂多次受清朝勸降卻未同意,而吳三桂因陳圓圓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進關,共殲‘李賊’”。《平西王吳三桂傳》記載吳三桂在清兵統一全國後對當時決策的回憶:“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實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棄李自成的和解而導致父親和全家被殺,最終一心復仇,終與陳圓圓團圓。

吳三桂年輕時也是文武雙全大忠大義之人,為何世人總是片面的去評價他,你怎麼認為呢?俗人味道2019-08-01 11:58:40

分析吳三桂,我們先來看一下他的經歷:

1612年出生明天啟末年,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

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任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崇禎 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二日,山海關 之戰中大敗李自成 ,受清(此時已降清)封平西王。

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

清順治十六年(1659),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

清康熙元年(1662),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 。同年秋在長沙病死。清軍平定雲南後,被掘墳折骨。

吳三桂年輕時也是文武雙全大忠大義之人,為何世人總是片面的去評價他,你怎麼認為呢?

《明史》記載,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7天后,李自成就率領百萬大軍出西安,渡黃河,分兵兩路長驅北京。1644年一年之內,紫禁城的龍椅上坐過三個皇帝,直接促成這一歷史的人物,正是吳三桂。

吳三桂能夠成為影響歷史的人物,不得不追溯他的發跡史。其父吳襄為明將,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漢族,明末清初遼東錦州 人,祖籍江蘇 高郵市界首鎮六安村,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而吳三桂在十六七歲時就應試武功並中得武舉。吳三桂的家庭背景和非凡天資,終於讓他在崇禎五年(1632年)20歲就榮升為遊擊將軍。吳三桂“少年救父”的“忠孝”事蹟也流傳頗廣,說吳三桂在數萬清軍的圍困中,率數十家騎出城成功救父並受傷。

崇禎十二年,吳三桂在27歲時被任命為寧遠團練總兵,至此效力朝廷更倍於前。在次年五月與清兵在杏山的遭遇戰中,吳三桂“與賊血戰,大獲全勝”

然而在決定明清戰爭命運的松山決戰中,吳三桂前後表現卻判若兩人。在初戰中,洪承疇在小勝後上報朝廷的奏章中稱讚:“吳三桂英略獨擅,斬獲功多。”然而在此後決戰中,他卻未能和主帥兼老師的洪承疇同命運,反而擅自撤逃。成為戰爭中損失最小的一部,以至清太宗讚歎他:“吳三桂果是漢子!得此人歸降,天下唾手可得矣。”然而無論如何,一向被明朝視為“敢戰”的他在決戰中逃之夭夭,令人意外。

惟一可能解釋,是吳三桂為儲存自身性命和自家的軍事實力。李自成東渡黃河向北京進軍後幾天,崇禎就曾在德政殿召集大臣商討調吳三桂入關事宜。其時崇禎徵召全國兵馬“勤王”,幾乎無人響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是朝廷惟一能夠調動的機動力量。

然而受封“平西伯”的吳三桂接到勤王的聖旨,從駐守的寧遠(今天遼寧興城)到山海關一百二十公里距離,竟走了八天。事實是,當吳三桂遲遲抵達河北豐潤,崇禎皇帝已於前日自縊於煤山。

  

李自成試圖以政治方式招降吳三桂,派人在三月底攜帶四萬兩白銀前往山海關,賞賜已經14個月沒有軍餉的吳部;並再次派人攜帶萬兩白銀和黃金千兩給吳三桂,併發書封侯。同時令吳三桂父親吳襄寫信招降吳三桂。

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但還是全軍縞素為崇禎舉哀。他的這一舉動又補給自己一筆。吳三桂在投降李自成後,按說已經進行了一輪政治抉擇。但戲劇性的是,又出現了劉忠敏搶劫陳圓圓的變數。前往北京途中,吳三桂得知父親吳襄被捕,反應起初是並不在意:“此脅我降爾,何患!”然而當得知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掠走後,終於咬牙切齒,“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當下立刻反軍攻克山海關,並覆信吳襄,聲稱“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

吳三桂年輕時也是文武雙全大忠大義之人,為何世人總是片面的去評價他,你怎麼認為呢?

吳梅村諷刺吳三桂為了一個女人而投降清朝,實在是忽視了對待一個女人態度的背後,是面對兩大陣營的政策問題。反過來說,劉宗敏為了佔有一個女人,不惜拷掠吳襄,而完全不顧及吳三桂,這不是自壞大事嗎?到底是吳三桂因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自種了更大的悲劇和遺憾,實在一目瞭然。

  

1644年4月15日,清攝政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書信,信中,吳三桂仍以“亡國孤臣”名義,懇請清朝出兵助他復仇,再圖明朝“中興”。吳三桂在信中稱清為北朝,自稱南朝,儼然以明朝代言人的身份與清朝商討,頗似申包胥借秦兵復楚。

吳三桂在明亡之初的確並無降清念頭。吳三桂請求多爾袞“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顯示出他復明的確存在真誠性。而此後他在討清的檄文中指責多爾袞“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居燕都,竊我先朝神器”,清朝官方對此不敢正面回答,更顯示吳三桂當年與清朝的盟約並非子虛烏有。然而在山海關之戰擊敗李自成後,多爾袞以順治皇帝名義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並令吳三桂以下各將領和吳軍全部剃髮,這標誌著吳三桂已經徹底投降清朝。

吳三桂年輕時也是文武雙全大忠大義之人,為何世人總是片面的去評價他,你怎麼認為呢?

 

後來的乾隆皇帝對吳三桂評價說,吳三桂堅決要求消滅永曆皇帝,無論是招降緬甸、攻擊李定國還是招降白文選,都是出自他的策劃。但是他的策劃哪裡是為我們國家考慮!“彼之為宣力,皆所以自為也!”

在吳三桂等三藩日益坐大時,康熙皇帝卻開始削藩。這從根本上傷害了為清朝賣命一生的吳三桂及其勢力的利益。吳三桂侄子和女婿對康熙撤藩的直接反應是,如果順從朝廷撤藩的命令,“就遷於遼東,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們只能引頸受戮!不如舉兵,父子可保全!”可見吳三桂再次反叛清朝,並非完全是野心使然,更多乃是對康熙撤藩政策和手段的絕望。

吳三桂這個人,因為反覆無常,見利忘義而備受人們譴責。

如果當初吳三桂響應“勤王”,或許明朝不會覆滅的那麼快;如果當初吳三桂選擇“衝冠一怒為紅顏”,或許之後還是漢家天下;如果當初吳三桂奮起抵抗,或許能保住大明,或許也就沒有清軍入關後的那些暴行。

吳三桂年輕時也是文武雙全大忠大義之人,為何世人總是片面的去評價他,你怎麼認為呢?

吳三桂這個人,因為反覆無常,見利忘義而備受人們譴責。但歷史沒有如果,吳三桂我個人認為應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