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等諸多影視劇中很多人物提到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到底何時出現的?浩然文史2018-06-10 23:40:35

說起《孫子兵法》,好多人都會加上一句“三十六計”,這好像已經成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甚至曾經還有過一部電視劇,就叫《三十六計》。但《孫子兵法》真的有“三十六計”嗎?事實可能和很多人想的都不一樣。

一、《三十六計》實際上是一本兵書

《三十六計》是一部近年來影響較大、流傳甚廣的兵家權謀書。“三十六計”一詞,語源於南北朝。《南齊書·王敬則傳》記載:“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這裡的“檀公”就是指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檀道濟。據此,“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出自檀道濟。意思是,在敗局已定,無可挽回的情況下,唯有退卻,方為上策。此語後來被人沿用至今,成為眾人皆知的成語。不過,該書究竟為何人何時所撰,難以確考,一般認為此書是在明末清初之際積累成書的。今人所見《三十六計》,最先於1941年在甘肅邠州(今陝西邠縣)一個書攤上發現,題下注稱“秘本兵法”,原本系抄本,無時代,無撰者,以往公私藏書目錄均未見著錄。同年由成都瑞琴樓興華印刷所用土紙翻印。此後開始流行。

漢武大帝等諸多影視劇中很多人物提到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到底何時出現的?

《三十六計》是一本書

《三十六計》全書不分卷,共分六套三十六計,前冠一段“總說”,後附有“跋語”。六套計中,前三套計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計即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每計又有三個組成部分:序號和計名、解語、按語。計名有的源於古代兵書,如“聲東擊西”“以逸待勞”等;有的出自歷史典故,如“瞞天過海”“圍魏救趙”“暗度陳倉”“假道伐虢”“空城計”等;有的取自古代文學作品,如“擒賊擒王”“李代桃僵”等;有的借用日常用語,如“金蟬脫殼”“反客為主”“指桑罵槐”等,剩下的出自其他方面,不一而足。解語是以點睛之筆闡釋本計的要義、適用條件和實施方法。按語多引用宋以前的著名戰例以及孫子、吳起等人關於戰略戰術的精闢論述,對計名和解語進行闡釋和發揮。

二、《三十六計》的特點

該書認為戰爭是有規律可循的,“夫戰爭之事,其道多端。強國、練兵、選將、擇敵,戰前戰後,一切施為,皆兵道也。惟比比者,大都有一定之規。而其中變化萬端、詼詭奇譎、光怪陸離、不可捉摸者,厥為對戰之策。”意思是關於戰爭之事,內容極為豐富,例如強國、練兵、選將、擇敵以及戰前戰後的一切施為等,都是軍事工作,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律。而戰爭策略變化多端,不易捉摸,將帥需要潛心研究,運用各種詭詐之術,以轉敗為勝,這就是作者編撰《三十六計》的目的所在。

該書繼承和發揚了前人“以易演兵”的傳統,多數的解語依據《易經》的陰陽變化之理,推演兵法中的剛柔、奇正、攻守、進退、虛實、主客等的相互轉化,從而使全書體現出濃厚的辯證法色彩。例如《瞞天過海》一計說:“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意思是說,陰陽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的。秘計(陰)往往隱藏在公開暴露(陽)的事物之中,陰謀和陽謀是相反相成的。《李代桃僵》一計說:“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意思是說,當戰局發展到必然有所損失的時候,要不惜犧牲陰(指細微的、區域性的方面),而保持陽(指帶整體意義的、全域性性的方面)。總之,陰陽剛柔的矛盾都是相互滲透和轉化的,不能機械地對待。

漢武大帝等諸多影視劇中很多人物提到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到底何時出現的?

李代桃僵

該書將歷代兵家的各種奇謀詭計,概括歸納為三十六種計策,強調要以智謀取勝。這些計策大致有以下一些特點:一是充分利用敵人矛盾以取勝。如《連環計》中提出“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意思是敵軍兵力強大的時候,不可與其死打硬拼,應當設法讓他們自相牽制,藉以削弱敵軍勢力。《借刀殺人》《反間計》等也都強調利用敵人的矛盾。二是大量運用示形之術。如《瞞天過海》《聲東擊西》《假痴不癲》《空城計》《苦肉計》等,都強調運用示形之術,造成敵人的不意和錯覺,然後伺機殲滅敵人。三是抓住戰局的關鍵。如《擒賊擒王》計中提出“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的策略,認為摧毀敵人的中堅、抓獲其首領,便可瓦解敵軍整體。又如《美人計》中提出“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也是強調將敵方的主將作為用計的物件。

漢武大帝等諸多影視劇中很多人物提到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到底何時出現的?

貂蟬的故事算是美人計的經典案例了

總之,《三十六計》是一部集歷代兵家詭道之大成的兵書,總結了以往戰爭中施計用詐的實踐經驗,包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時至今日,它已經突破了軍事領域,廣泛運用於政治、經濟、外交、生活等各個領域,成為人們克敵制勝的法寶和國內外家喻戶曉的著作。

漢武大帝等諸多影視劇中很多人物提到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到底何時出現的?城與橙與誠2018-02-28 21:55:38

《漢武大帝》等劇中,提到“三十六計”,應為歷史性錯誤。因為漢朝時期並沒有“三十六計”這一說法!

《三十六計》是指中國古代總結而成的三十六個兵法謀略,

語源於南北朝,但成書於明清時期。

因為現在有些出版社將《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合著出版,所以很多人將兩者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並不相同。

漢武大帝等諸多影視劇中很多人物提到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到底何時出現的?

《孫子兵法》是

春秋時期

吳國大將軍,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是

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被譽為

“兵學聖典”

而“三十六計”這一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

南朝將領檀道濟

身上。

據《南齊書·王敬則傳》記載:“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

自此流傳下來,被後人所沿用。

宋代惠洪曾言:“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由此推廣開來,更加廣為人知。

到了

明末清初

時期,“三十六計”這一說法已經流傳的相當廣泛,幾乎人盡皆知。

於是便有人採集歷朝歷代史書,編撰成《三十六計》。

但具體是何時所著,何人所作,史書中並無記載!

漢武大帝等諸多影視劇中很多人物提到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到底何時出現的?

《三十六計》共分六套,即

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

前三套是己方處於優勢所用,後三套是己方處於劣勢所用。每套各包含六計,即為三十六計!

詳細分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樑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合計三十六計。

漢武大帝等諸多影視劇中很多人物提到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到底何時出現的?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與鬥爭經驗的集中體現,是一本兵書,更是一本奇書。

它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智慧,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