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樂說古詩2017-12-17 21:23:58

我的一位老師在給中學生講課時曾經做過這樣的測試,他問學生:“有誰能夠背出五首現代詩?”結果,禮堂裡一百多名高中生中沒有一人舉手。老師又問:“誰能背出五首古人寫的詩?”這時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舉起手來。這個結果說明了什麼,說明很多經典的古詩深入人心,易於理解和記憶。

從古老的《詩經》開始,古詩中就有一定的韻律,而現代詩的形式更為自由,很多已經散文化了,這種詩適合閱讀,卻不適合背誦和記憶,難以像古詩那樣口口相傳,代代相傳,當然,古代的詩人太多,作品也極為豐富,能夠流傳下來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優秀作品。

中國人喜歡古詩是有歷史的,現代人也一樣,看到很多幼兒園的老師都會教小朋友們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其中的內容孩子們未必能懂,但是朗朗上口的詩歌特別易於背誦,古詩大多在句尾押韻,讀起來有迴環起伏的美感。有時候家長還要用詩歌的內容教育孩子,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教育孩子要珍惜時間,不要睡懶覺。過去在民間,連不識字的人都能夠教孩子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告訴孩子要愛惜糧食,不要浪費。

成年人喜歡讀古詩,除了體驗語感外,更注重的是感受古詩的意境,跨越時空,感受古人的喜怒哀樂,感受民族傳統的精髓,感受中華語言文字的精美。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洞庭映月2017-07-09 22:01:33

掀開被子,穿上褲子,繫好衣釦子,踏上爛鞋子,喊起老婆子,一起出去串門子。這應該算上等好詩了吧(偷笑,在頭條還有比我這詩更寫得好的,)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鑑水漁翁2017-06-28 12:10:12

古體詩韻律優雅,語言精煉。一首好的古體詩,簡潔的語言飽含深邃的意境。這是華夏幾千年間,古體詩深受人們喜愛,長盛不衰的原因。當然,要深刻理解一首詩,要有一定的文學素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讀者水平有高低,對每首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打扮兒2017-06-27 22:59:18

古體詩還容易看懂,而現代詩卻讓人難於捉摸,讀過兩三遍還在半空中。現代詩只有評委、專家、學者看好,普通人只有看看古體詩了!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茶館閒聊2017-06-27 17:37:44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茶館認為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詩歌的發展歷史。

詩歌的產生,在於文字之前,是人們在勞動、歌舞中逐漸形成的。而《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為古代詩歌的開端。

自此之後,從詩經到楚辭,再到漢樂府民歌,古代詩歌的形式逐漸豐富起來。但在這一階段的詩歌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創作者可以是普通的勞動民眾,也可以是文人墨客。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而到了東漢末年,古代詩歌逐漸由民間歌謠過渡到文人寫作,《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三曹和建安七子的出現,更是掀起了文人詩歌的第一次高潮。

儘管此時的詩歌仍然保留著民歌的色彩和特點,但就創作群體來說,已經逐漸成為精英階層的專屬。

到了兩晉時期,玄學之風漸盛,這也影響到了詩歌的創作。詩歌中的民歌韻味慢慢消失,而形式主義越來越明顯,內容越來越空泛。這時別說普通民眾聽不聽得懂,就算是精英階層的文人也未必能夠讀懂。

物極必反,到了南北朝時期,詩歌的發展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曾經一度難見蹤影的民歌重新湧現出來,並且在以往的基礎上開創了新的風格和形式(五言四句小詩),著名的篇章有號稱樂府雙璧的《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南齊永明年間,隨著民歌形式的創新,“聲律說”盛行開來,特點為注重音調和諧。也在這一時期,“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詩體就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代表性的詩人有謝眺。

詩歌發展到唐朝,終於迎來了高峰期和黃金時代。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初唐時期的四傑(駱賓王、王勃、盧照鄰、楊炯)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儘管他們的詩沿襲了齊梁風氣,但卻初步定型了五言八句律詩形式。

盛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出現,標誌著詩歌發展的頂峰到來。尤其是杜甫的律詩,將近體詩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還有著大量的著名詩人,像山水田園派的王維、孟浩然,邊塞詩代表王昌齡等。

中唐時期,頂峰已過,詩歌的發展逐漸開始走下坡路。但在這一時期,仍然湧現了很多優秀的詩人,並且出現了新樂府運動。

盛世不再、社會動亂,百姓流離失所,深刻地影響到文人的詩歌創作。這時候現實主義傳統被重拾,詩壇上掀起了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最大的特點是通俗易懂,如白居易的詩就被稱作“老嫗能解”。

晚唐雖然也有杜牧、李商隱這樣的詩人,但在詩歌的發展上並沒有顯著的變化。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到了宋朝,詩壇上興起了學習杜甫的風潮,著名的代表有“江西詩派”。但宋朝詩歌的主角並非是詩,而是逐漸盛行的詞。

詞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如花間派的代表溫庭筠、婉約派代表李煜。但這時候的詞多為小令,詞藻華麗、多謝婦女離別相思之情,還被認為是“豔科”,並不為正統詩壇所認可。

柳永慢詞和蘇軾的豪放詞,則從根本上改變了詞的特點和地位,正所謂“凡飲水處皆能歌柳詞”、“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但宋詞也可以說是詩歌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次高峰,自宋朝之後直到民國時期的“新詩運動”,詩歌在形式上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

新詩,也就是現代詩歌。說到這裡,就可以回答問題了。

縱觀詩歌整個發展歷程,除去兩晉時期的形式主義濃厚的詩之外,試問有哪一個時期的詩歌普通人是聽不懂的?

從出現到東漢末期,詩歌一直都是普通大眾的詩歌,到了建安時期,雖然逐漸成為文人創作為主,但依舊保留了強烈的民歌色彩。即便到了後來格律詩成為主流,詩歌也沒有所謂的普通人看不懂,難道李白杜甫的詩現在的人看不懂?難道現在的人連能看懂白居易的詩的老婆婆都不如?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再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說古體詩、格律詩普通看不懂,莫非現代詩歌就一定看得懂?別的不說,朦朧詩有幾個普通人敢說看得懂?

並不是普通人看不懂古體詩和格律詩,只是詩歌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小眾化的文體,相比起詩歌,人們更願意去讀更簡單易懂的白話文,不管你寫的是古體、近體詩,還是現代詩。

在這樣的背景下,還硬要將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劃分得涇渭分明,非要比較出孰優孰劣,請問意義何在?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更況且,詩歌雖然小眾,但誰能忽視它在生活當中的影響?有哪部小說、電影、電視劇沒有出現詩歌?中國風和古風歌曲越來越受歡迎,背後能離開數千年曆史的詩歌?甚至有多少人的名字就是從詩歌當中來的?如果普通人看不懂,那為什麼影視劇、音樂和名字會出現詩歌?

所以,喜歡寫詩的人,不管你寫現代詩歌,還是寫古體詩、近體詩,根本沒必要考慮普通人看不看得懂,因為這種考慮沒有存在的現實基礎。你要做的,是怎麼提升自身的創作水平,要是寫出來的詩歌是無病呻吟的、言之無物的、不倫不類的,不用擔心,普通人看得出來的。

另外,古體詩又稱古風,只要求押韻,要求格律的叫做格律詩、詞,切莫搞混了。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三上詞話作者2017-12-18 16:25:56

古詩詞是文化的記憶▶️

文化是有根的。

中華文化猶如浩翰的海洋

。從學科上來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完整而健全。

從具體所反映的內容來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農業、地理、氣象等各個學科門類齊全,豐富而多彩。任何國家都沒有像中國這樣富有燦爛的文化底蘊,而且這種文化像血液流動一樣,浸漫在每個人的骨髓無時不在造血,並無不充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自學不自覺的傳承著,延續著。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文化是有記憶的。

中國傳統文化已有5000年曆史,如果從天水秦安大地灣彩淘算起,已有8000多年的榮耀。試問如今世界還有比中國文化保留更早的嗎?就憑這一點,作中國人十分的自豪。舉農村過年寫春聯一例,在農村過了小年就準備過年了,而每家門口貼春聯,水平質量如何?大家評頭論足,直接給每一家一個定位:東家有傳承,西家沒出人等等,不一而足。就這種現象,喚醒的不是比賽,而是挖掘每一個人的記憶。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文化是有爭奪的。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全球化,在做生意的時候,大都夾帶著文化而來。這個道理很簡單,文化是用於攻心的,當一部分人接受另一部人所引進的文化,意味著社會價值觀的趨同。這個趨同就是讓彼方永遠接受此方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對此,大家不妨看看媒體,一會讓中國人最驕傲的皇帝李世民出身迷離,另一會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章都奉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身份再次質疑,等等。難道是巧合?還是藏著離間我大中華的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文化是能迴歸的。

這裡單說詩詞,強調人們要有定力。客觀上說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詩詞,唐宋元明清各代,不管是所謂的原本土皇朝,還是帶土入夥當了主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沿習中華文化,並一路上沒有時毫的鬆懈。到了上世紀初,積貧積弱的中國有士之士認為,中國的落後是文化帶來的,於是乎像唐詩宋詞就不好好寫了,搞點白話詩出來讓國人幾度承接了下來,結果如何呢?其實,大家都清楚。於是呼喚有味道的古典詩詞再度映入人們的視線,並端端正正地放到書案品讀。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文化是可干預的。

當人們把心中的文化激情,依託於文化戰士的時候,各種文化思潮的碰撞將是日益激烈,若引導不利,可謂良莠難分,泥沙俱下。由於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渴望,一些人攜著豐富的想像,抱著救濟世風而來,可天然的缺失,於懵懵懂懂之中,以“大師”居之,說了些連自己都不清楚的話,然井蛙之見,可謂不荒唐:諸如古典詩詞做到有個形狀就行,句式、押韻等按現在要求做。若提問個問題,如泥牛入海,然其偷偷改寫前論,把“大師”做實,然漏洞百出若掲。其實,這些現象與文化自信是格格不入的,也帶壞了風氣,讓一些花幾十年的正確結論受到了干擾。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三上詞話》作者。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有酒無憂2017-06-27 12:52:56

古體詩精練,有意境,脫口而來。只要別太賣弄詞藻,普通人是能讀懂的。倒是現代詩看易實難,寫得直白落俗,寫得隱晦難懂。不才淺學,在方家面前賣弄,恕罪則個。謝約!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一水詩書2017-06-27 19:24:53

如果說詩經、楚辭看不懂,那很正常,畢竟經過了幾千年的文化演變,語言習慣有了很大的變化。不是專家學者,理解起來是有些困難。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其中也還是有一些易懂的經典好句的,有初中文化就足以理解。

如果說是覺得唐宋以後的詩詞看不懂,那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看的人文化層次太低,理解力太差了;二是作者故弄玄虛,或者水平有限,寫得艱深晦澀。

至於真正的優秀古詩,我四歲半的小女兒就能背誦並理解。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踏月寰宇2017-06-27 12:35:42

古人寫的好多詩詞是不拘一格,脫口而出的,也是千古絕唱!現在大多數人寫的詩注重格律韻,反而忽略了華麗的詞彙!用詞牽強,恐怕連自己都解釋不通!只是為了湊韻律,讓人看了有型無神!不知道他們寫的是為了表達什麼意境。失去了詩詞的本質!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雷震雲霄2017-06-27 20:41:48

老祖宗的東西,小處來說,有意境,大處來說,是情懷。我就很喜歡古體詩。有時候廖廖數句,就能把你心中萬千表達出來。

例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南海詩翁2017-06-27 22:24:47

我想,您的問題是,現代人為什麼還偏愛古典詩詞,而不是專指“古體詩”。因為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紮在中華的沃土之上,它的營養滋潤著中華民族的大樹,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我們日常的語言、文章、講演,常常帶有古典詩詞的韻味,引用古典詩詞的句子。這是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文化傳承,這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基因,這是一種無法抹去的烙印,中國人,愛中國詩詞,這是很自然的事,再正常不過了。而現代詩歌,當然也有一些年青人喜歡,但說老實話,那畢竟是一種外來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生長,還有點水土不服,人們把當初外國人寫的詩翻譯過來,並延用那種翻譯過來的格式,以至於後來漸漸形成詩多的詩派,但總覺得和我們的思維習慣、和我們的傳統不諧調,因而,也難以形成當今文學藝術的主流,於是,人們依然眷戀我們傳統的古典詩詞,那優美的韻腳,那凝鍊的字句,那含蓄的意境,那規整的格律,那抑揚頓挫,和諧而對稱的美,讓人無法割捨!於是,現在又有許多人,在讀,在寫,在朗誦,在開古典詩詞大會!至於今後,中國詩歌的主流和方向是什麼,我不敢說,但,中國古典詩詞依然會葉茂花繁,生機無限,因為有著廣大的愛好者,有著廣大的讀者,有著那生生不息的傳承!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國學守望者2017-06-28 07:18:31

中華傳承文化之瑰寶,民族之魂。中國人少了詩詞,就如同山沒有脊樑。代代相傳的精神烙印豈能被人遺忘。傳承有序,才有大國之魂。與之共勉。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刷鍋老2017-10-19 09:57:46

過路人說幾句,並附習作一首,請各位行家指導。

當今詩壇有四種現象,哪四種?1,學無傳承,完全西化。2,雖有傳承,食古不化。3,洋為中用,借鑑古法。4,古為今用,而不泥古。

前兩者,是為極端;後兩者,漸露曙光。

不根據實際情況,不根據民族習慣,不根據時代發展創作出來的東西,都是沒有前途的。有些人寫古體詩詞,喜好用古代的意象,你又不是生活在古代,你這樣寫是給古人看嗎?有些人寫現代詩,完全不考慮民族的審美習慣,完全西化,而無絲毫韻律,請問你是寫給外國人看嗎?

人若能取中道,很多問題皆可迎刃而解,詩歌也應該是一樣吧?

《秋遊詠菊》

乘興出遊日高行,百花凋暗九華明。

瀟湘兩岸香滿路,秋風搖落一天星。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牧雲散人2017-07-11 02:41:46

首先,古體詩、近體詩和新體詩先簡單區分一下,以詩經、楚辭、樂府詩為代表的,晉唐之前的統稱古體詩。古體詩的特徵是有押韻,但押韻並不嚴謹,非但平仄沒有太嚴格規定,鄰韻通壓現象也很普遍。而且與近體詩最大的區別在於不存在格律一說,單句內不分平仄。近體詩起源於兩晉南北,隨著佛教在中原壯大,佛經的傳入,詩人們發現梵文佛經吟唱中存在韻律感,並將其引入詩歌,透過平仄變化使語調中保持抑揚頓挫,僅僅吟誦就具備了音樂的韻律美,近體詩於唐朝中後期成熟。而新體詩是五四運動後,西方詩歌傳入而引發的詩詞變革,無需格律,甚至不用押韻,以一種自由的形態書寫,正符合就當時尋求變革,尋求自由的心態,於是以新月詩派為代表的近代詩人大量湧現,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

介紹完了再來說說為什麼現在古詩風格開始流行。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含蓄美,《中庸》中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與平鋪直敘的感情表達相比,欲說還休的姿態更更令人回味。一篇好的詩詞需要給人以遐想的空間,正如國畫中的留白一般,填滿的色彩或許會給人以視覺衝擊,但卻很難給人以想象空間,讓觀者少了代入感。這點正是新體詩的缺陷,太過於直白的描述,可以讓人有飲下糖水的喜悅,卻少了飲下香茗的回甘雋永。另外關於詩歌的“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上,新體詩由於缺乏系統性,除了寥寥數篇外,大多數也比不上被研究分析透徹了的古體詩與近體詩。

最後說一句,不是你看得懂的就是好詩詞,就如現今口水話的網路歌曲比不上林夕、黃霑、方文山等人的創作更能傳唱。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時光倒流多少年2017-06-27 12:30:33

其實叫古體詩,只是在格律和寫法的要求,沒有對內容有要求。詩歌也可以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的發展以及作者所處的意境來作詩,內容可以表達作者現在的環境和感受,普通人當然能看懂了。只要遵循古詩詞的格律,同時抒發出自己的情懷就可以寫出比較好的作品。這樣的詩詞作品用語表達感情比現在的散文更精煉和工整,同時也更高雅、富有內涵,古為今用就是這個道理。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南宮葭月2017-06-29 23:41:36

我現在真的懶得懟,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近體詩就大言不慚,在一個詩歌本來就是文學創作,是高深的藝術創作,不是通俗文學,欣賞詩歌本來就需要一定的文學素養,你看不懂只能說明你文學素養不高,難道還能怪別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搞不明白的多的是,氫彈原子彈你也不會造,難道是因為他們本身?高數那麼難所以就不要存在?只學一加一?

現代人為何偏愛古體詩?它能讓普通人看懂嗎?通古博今農民工2017-07-02 20:02:31

古體詩很好懂。比如,宋代朱熹《出山道中口占》:<川原紅綠一時新,暮雨朝晴更可人。埋頭書冊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這裡說的是讀書與實踐的關係。這中古詩詞很多。相反,有些現代朦朦朧詩可看不懂,詩很長,很難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