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婆婆勸我把倆孩子放回老家養,我很猶豫,到底該怎麼辦?一杯熱橙汁2020-08-06 17:23:32

同是一位媽媽,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作為個人來講,我是極其反對將孩子送回老家這種做法的。

在孩子小的時侯,最需要的心理營養就是父母的愛,最需要建立的是與父母的,尤其是與母親之間的親密關係。

這種親密關係對於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將來對社會、社交的認知都至關重要。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中說:

撫養方式會影響孩子大腦的電-化學模式,甚至會影響大腦不同部位的尺寸。比如海馬體、皮質醇。 所以孩子的表現,基因只是佔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是來源於父母間的相處模式以及父母對自己的方式層面。

用一個國外心理學家曾做過的實驗來講這件事情。

1959年,美國動物心理學家哈洛夫婦對恆河猴進行了一項研究,來證明是否“有奶就是娘”。小猴子一出生,就讓它們離開親生母親,併為他們做了兩個“代理母親”。

一個是用鋼絲網做的假母猴,在假母猴的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供應母乳。

另一個是用絨布做的假母猴,手感摸起來類似猴毛,比較舒適,但沒有安裝奶瓶。

公公婆婆勸我把倆孩子放回老家養,我很猶豫,到底該怎麼辦?

接著就把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到這兩位“母親”身邊。

按照設想,小猴子肯定喜歡隨時可以吃奶的鐵絲母猴。

但是結果發現,

小猴子只要吃完奶,就去絨布“媽媽”身邊

公公婆婆勸我把倆孩子放回老家養,我很猶豫,到底該怎麼辦?

接下來,哈洛夫婦在實驗中加入了上發條可以敲鼓的玩具熊。在小猴子看來,它們就是會發出很大聲音的恐怖分子。當恐怖的聲音發出時,80%的小猴子會奔向絨布媽媽,緊緊地抱住“媽媽”。在與絨布媽媽擁抱一段時間後,才能平靜下來,並睜著小眼睛觀察恐怖分子。有些膽大的猴子,還會離開絨布媽媽,去嘗試接近恐怖分子。

公公婆婆勸我把倆孩子放回老家養,我很猶豫,到底該怎麼辦?

這表明,

在絨布母親身上,小猴子除了能體會到觸感的舒適,更大程度上是可以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之後,它們會更大膽地探索世界。

後來將絨布“母猴”轉移到另一間房間,然後讓發條玩具熊打鼓刺激小猴,小猴即使害怕也不選擇鐵絲“母猴”,而是隔著門縫眼巴巴地望著另一邊的絨布“母猴”。

公公婆婆勸我把倆孩子放回老家養,我很猶豫,到底該怎麼辦?

實驗進一步進行,科研人員將小猴子們放回大自然,和由真實猴媽媽撫養長大的猴子一起生存,卻發現由絨布媽媽撫養長大的小猴子出現了孤獨症的現象,他們難以融入種群,甚至不能繁育後代。即便透過人工方式生出小猴子,這些猴媽媽對自己的孩子也非常冷漠,甚至殺死自己的猴孩子。這表明,

與母親的親暱、互動對於猴子的心理健康何等重要。

因為恆河猴的94%的基因,是和人類相同的。所以這個實驗結果對人類同樣適用。

回到由誰帶孩子的話題。

由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母親或者撫養者與嬰兒的愛撫、互動、玩耍對孩子至關重要。而如果孩子被帶回老家,長時間不能與母親見面,可能會有兩種情況發生:

一是如果代撫養者對孩子充滿愛,且能夠做到與孩子健康良性的互動,

孩子會把安全感寄託在代撫養者身上.這便會產生與媽媽疏遠的現象。

而孩子最根源的愛與親密,無疑應該來自於媽媽,而且長大後勢必要回到媽媽身邊,到時侯產生的疏遠感是很難彌補的。

二是代撫養者並不能很好地撫養孩子。現實中,大多數上輩人是不懂得科學育兒的,他們可能會忙於家務而

給孩子提供的僅侷限於“吃飽穿暖”,

這便類似於掛著奶瓶的“鐵絲媽媽”,或者不懂互動的“絨布媽媽”。孩子既得不到媽媽的愛,又覺得被代撫養者冷落,

長期的分離焦慮會讓孩子產生,孤獨、抑鬱、反叛或者膽小、不敢融入集體等等消極心理。

因此,要

儘量避免讓孩子長期離開父母。

只要是能克服困難留孩子在身邊的,都儘量留下孩子吧。

公公婆婆勸我把倆孩子放回老家養,我很猶豫,到底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