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為什麼叫“儒家”?出處是啥?雕刻歷史2017-06-30 16:09:12

儒家為什麼叫“儒家”?出處是啥?

儒,或者說以儒為職業的人,在孔子之前就有了。《說文》稱:“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儒最早就是需,即濡,指沐浴齋戒之人,其中特指從事治喪相禮一類工作的人員,且具有柔弱的作風。

至孔子時,儒的內涵發生了改變。孔子將儒加入道德的成分,使之成為具有高尚人格和價值理想的儒,而不僅僅是懂得傳統禮儀和誦說詩書的知識人。孔子有“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的說法。在《禮記·儒行》中,孔子更詳細地論述了儒者的人格形態、道德特質:“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在這個意義上,儒家被稱為儒家,並且孔子成為當之無愧的儒家創始人。這種觀念透過孟子、荀子、韓非子等人的著作不斷被強化,如《韓非子·顯學篇》說:“世之顯學,儒、墨也。”

漢初,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寫作《論六家要旨》,概述了儒家一派的思想特點:“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後來,《漢書·藝文志》又追述了儒家學派產生社會根源:“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闢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漸衰,此闢儒之患。”不過這個說法也受到不少質疑,儒家和司徒之官是否有聯絡,至今無從證實。但《藝文志》對儒家思想的概括卻是非常精準的。

儒家為什麼叫“儒家”?出處是啥?無風即風2017-08-20 03:05:01

答:“儒”有兩種,不可混之。

一種是殷商的“儒”;另一種是周朝的“儒”,或叫孔子的“儒”。先說第一種:

【殷儒】:知識分子? 方士? 醫生??

《說文解字》: 儒,柔也。術士之偁。

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師、子儒”等名詞記載——與帝子、公子、國師並排,可見“儒”在殷商是高貴的職稱,而且既有知識分子的身份又有巫師的身份。

但是,這裡面需要注意的是,殷商是一個無事不問鬼神的國體,孔子曰:“夏道尊命(大概就是最早的黃老道學,就是崇尚自然,頗碌碌無為),事鬼敬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吾從周”。

正是因為殷商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體,所以方士與讀書人都是同一類人,甚至還包括醫生——因為甲骨文中同樣有“儒”訃辭治病的記載。

請注意:那時候的醫療水平就只能是巫醫的水平。

因此,殷商的“儒”是儒/術/巫”不分的。

由於對這一點的不理解,而造成了如今十分盛行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坑的是“術士”——被坑殺的都是跳大神的(暗示該殺)。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義和一知半解。

打住!現在來看第二種“儒”。

【周儒】到底是隻是知識分子還是兼方士??

《周禮·天官冢宰》載:“儒以道得民。”鄭玄注:“儒,諸侯保式,有六藝以教民者。”

《周禮》就是周朝的宗法禮制(相當於今天的律法+九年義務教育),“六藝”有兩種, 一是同出《周禮》的《保氏》曰“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另一種是戰國末年發展成熟的儒家“六經”:

《詩》《書》《禮》《易》《春秋》《樂》。

由於《周禮》遠早於《六經》,故《 天官冢宰 》裡的“六藝”當是指周的“禮樂射御書數”之六藝。

儒家為什麼叫“儒家”?出處是啥?

也因此,《周禮·天官冢宰》起碼提供了2個隱藏資訊:

1、《周禮》的“儒”肯定是讀書人——簡直就是十項全能的好嗎???

2、“儒”依然地位崇高,但卻已沒有了方士與醫師的身份——其實答案也不難猜,無非就是生產力提高了,社會發展更成熟,帶來了精細化分工。

但是,周人的“儒”的確又有另一個模樣:

《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自己身為“儒”,但他又罵儒是為何故??

《荀子·儒效》稱儒有三種“俗儒、雅儒、大儒”,由於很長,就只摘取兩段吧~

大儒:

儒家為什麼叫“儒家”?出處是啥?

很明顯,這個“大儒”就是聖人儒。也就是後世儒家的模板

而“俗儒”又是什麼呢?

儒家為什麼叫“儒家”?出處是啥?

用今天的話講,“俗儒”無非就是我們說的斯文敗類,就是肚裡可能有點墨水,但要麼心腸壞、要麼就是思想低俗的讀書人——孔子罵的“小人儒”大概就是此輩。

但是,周朝畢竟是繼承了殷商衣缽的王朝,雖然在文明方面進步巨大(最大不同就是不愛問鬼神),但這並不意味著儒與方士就徹底分了家——總會有個別渾水摸魚之徒或害群之馬。

加上從來就沒有說讀書人不能裝神弄鬼的,今天的我們,已經完全現代化了,不也有很多知識分子不走正路,專搞旁門左道嗎?

加上,那個年代本來就是封建迷信的,知書識禮的方士在那時候一點都不丟人,妥妥的社會名流。

也因此,郭沫若在他的《全集·歷史編》裡,批判了部分人誤把“儒”當“巫”或“方士”之時,卻也同時說道:

“雖秦漢之際的儒,和方士已混而為一”。

也就是說秦始皇坑殺的那批儒士中,有部分是方士確實不奇怪,但不可能是全部,因為,按《周禮》《論語》《儒效》等先秦史籍的解釋,儒與方士早已呈現出“分家”的傾向。

而隨著諸子百家這批知識分子的成功(文字大發展造就了大量書籍著作的誕生和傳播),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話語權的掌握。

儒家為什麼叫“儒家”?出處是啥?

“大儒”徹底成了“儒”的唯一解釋,也成了讀書人的代稱及唯一的終極目標。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徹底定性。

儒家為什麼叫“儒家”?出處是啥?劉咖老叄2017-07-26 22:46:01

儒,通迂。有詞腐儒即迂儒。

儒的本義指穿戴整齊,常見詞儒服(闊袖長衣)、儒巾、儒冠,有別於漁樵耕娼。本意則是依靠他人,取己所需。故儒家多稱儒生、書生、小生。多利用書本上知識尋章摘句,為主服務,或策或賦,亦詩亦文。多為禮官、言官或占星涓吉者。

儒者,必先家後國。儒者動輒就以合家大小作抵押來取得信任。

多高談闊論,少身體力行。百無一用是書生。“士為國之寶,儒是席上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