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為何能在混亂的五代十國穩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張育源9092019-05-19 20:08:14

馮道是四姓家奴,亂世能臣。是一個沒有正義感,是非感,羞恥感,一生做風向標,當牆頭草,那邊風硬那邊倒的政壇不倒翁。

馮道為何能在混亂的五代十國穩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南朝居士2019-05-19 18:40:24

謝邀,五代十國54年換了八姓十四帝,這肯定就都是非正常死亡,實際上,都是前朝武將黃袍加身做的皇帝,因為自己是武將造反做的皇帝,當然知道武將造反的危害,於是又會削番,削番又導致武將造反,迴圈反覆。

當皇帝頻繁的更替,朝廷大臣是不是要全部換掉呢?

顯然不是,朝廷大臣大多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將,根深蒂固,盤根錯節,只要新皇帝尊重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維護他的統治,當然,他們也不會忠於皇帝,

這是流水的皇帝,鐵打的大臣,這樣多朝為官的大臣不在少數,比如趙匡胤父親趙弘殷,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姓家奴,趙匡胤也三姓家奴了,誰也不比馮道乾淨,這也是為什麼宋朝史官這馮道敏感了,因為這有諷刺皇帝的意思。

當新的皇帝登基,需要全盤接收原有的官僚系統和軍政系統,就需要給出一個訊號,讓大臣們安心,馮道就是這個作用。

馮道是丞相,是官僚系統的老大,尊重馮道的地位,就是認可了其他大臣,試想一下,丞相我都不換人,其他人我還在乎嗎?只要你們維護我的地位,我也會尊重你們權利。

實際上,當一個新的勢力崛起,或者外族入侵佔領某地,都會尊重當地的利益集團,拉攏利益集團,來實現通知的,

這也是耶律德光打下中原,得扶持而皇帝石敬瑭,石重貴不聽話,耶律德光打下石重貴,想自己統治,結果中原的軍頭把耶律德光打殘了,死在逃跑的路上了。

曰本人來了,也得扶持溥 儀,填海兄做傀儡,完成統治,

滿清打進來,也得尊重大明的官僚系統和利益集團,不然也無法統治了。

你收購一家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同樣也不能換,不然,你買回來的就是資產,而不能盈利。

馮道為何能在混亂的五代十國穩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經世致用小百科2019-05-19 19:01:44

都說天子不同,朝臣也定然不同。但是這個宰相簡直突破了人類想象的極限,無論朝代怎麼更迭,也無論皇帝是誰,他總能穩穩的坐在宰相的位子上。要知道每個皇帝的脾氣不同,性格不同,又怎麼能做到選擇一樣的宰相呢?但是這個宰相就有這樣的魔力,即便所有的大臣都被皇帝換掉了,他依然可以屹立朝堂,這個神奇的宰相就是馮道。後世稱他為不倒翁宰相!

馮道出生在一個農家,小的時候家庭非常的貧困。但是他品行敦厚,鄉鄰無不對他讚不絕口。後來參軍,才一步步走到了宰相的位子上。但其實大家並不怎麼關心他的成名歷程,更多的是好奇他為什麼可以做到長屹在朝堂之上。其實這和馮道善於勸誡帝王有很大的關係,他總是能順著帝王的話說,一方面他能將自己的政治理念傳授給皇帝,另一方面皇帝也非常的高興。這樣說來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這就是馮道的成功之處。

相傳在後唐的時候,國力雄厚,百姓安居樂業,國家也沒有大的災難發生。於是唐明宗就沾沾自喜,認為這是自己的功勞。馮道在這個時候求見了唐明宗,並給唐明宗講了一個小故事。馮道說他以前是在地方做文官的,有一年出史其他的地方時,路經一座高山。那高山險惡啊,他騎馬經過的時候唯恐摔倒了,於是小心翼翼的拉著馬。等經過了那一段陡坡,馮道認為已經到平地就安全了,於是放開了手中的韁繩,結果就在這個時候摔下了馬。

聽完這個故事唐明宗若有所思。馮道說道,現在國家的局勢不就像我騎馬登坡的時候嗎?人處在安全的環境就會放鬆警惕,萬萬沒想到,危險都是在太平的時候發生的。唐明宗聽後為自己的自傲感到了深深的慚愧,於是在政務上越發的精益求精了。

還有一回,唐明宗問馮道:“現在百姓安居樂業,糧食充足,這是不是說明老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呢?”馮道聽完先生讚揚了唐明宗的業績,接著才說道“糧食少的時候,穀物就會賣的貴,老百姓吃不起就會餓死。糧食多的時候,穀物就會賣的便宜,老百姓一年的辛苦就白費了。”唐明宗聽完馮道的話,對他只剩下佩服了。這樣會說話,又善用比喻的宰相,有哪個皇帝不想要得到他呢?更何況他還顧及皇帝的顏面,能給出治理國家的妙計,簡直就是文曲星在世了。

馮道去世的時候已經七十三歲的高齡了,人們都稱讚他是仁義的代表,因為孔子也是七十三歲高齡的時候去世的。直到今天,人們都驚歎於他語言上的魅力,以及他為人處世的方法,這大概就是他屹立宰相幾十年不倒的原因吧!

馮道為何能在混亂的五代十國穩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唯二歷史筆記2019-05-19 17:43:20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五代十國期間著名的宰相。

馮道為何能在混亂的五代十國穩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

而他最著名的不是當了宰相,而是他共歷仕了五個王朝: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侍奉過十一位帝王:後唐的莊宗李存勗、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後晉的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貴,契丹的遼太宗耶律德光,後漢的高祖劉知遠、隱帝劉承佑,後周太祖郭威與世宗柴榮,在亂世王朝更替中屹立不倒幾十年,迎刃有餘。

後人對他的評價基本都是千夫所指,宋代的歐陽修與司馬光修《新五代史》時罵馮道是“無廉恥立人之大節”,是造成“國家危亡致亂之禍根”,

但是就這樣第一位人物能在混亂不堪的五代十國曆經五個王朝,穩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幾十年,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樣的情況能是一般人做到的?

馮道為何能在混亂的五代十國穩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

其實馮道年輕時品行淳厚,勤奮好學,善寫文章,且能安於清貧。他平時除奉養雙親外,只以讀書為樂事,即使缺吃少穿也能安然度之。

為什麼當了宰相後卻截然不同?

我們只能說他具有超人的政治智慧,這種政治智慧給了他幾十年的平安。他所效力過的皇帝都對他讚譽有加,這就更不容易了,馮道最關鍵的是在品行上沒有任何汙點,他為官清廉,不僅如此,還經常將自己的財務拿出來救濟窮苦百姓;他不好女色,對於賞賜給他的美女他一概不要,在五代這種視人命為草芥的年代,馮道的行為,不僅僅是用高尚兩個字就能夠形容的。對地方官的饋贈,他也一概不受。

馮道為何能在混亂的五代十國穩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

這一點包括對他大加批判的後世學者也沒有異議,而包括明清時期的王夫之、王鳴盛、趙翼等人對馮道之作為表示不同程度的蔑視和批判的原因在於對他的價值觀不認同。但是正是這種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才能讓馮道在混亂不堪的五代十國平平安安的歷仕了五個王朝,而被後人推崇的胸懷天下蒼生的政治人物基本都消失無影了。

馮道為何能在混亂的五代十國穩坐皇帝之下的第一把交椅?

這才是大智慧,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最後用他自己寫的一首詩來總結吧:“莫為危時便悵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