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倡導的仁在今天的價值是什麼?老賀故事2021-04-06 15:26:27

說說孔夫子的“仁”理論

“仁”是孔夫子思想的核心。

最早的這個“仁”,來原於殷周奴隸主階級的意識形態。

殷周奴隸主統治者,為了鞏固奴隸主階級的貴族統治,就提倡“仁”。現在考古發現的甲骨文卜辭上就已經有“仁”字了。

奴隸主提倡“仁”,就是要奴隸主階級內部的成員之間親蜜團結;同時還要欺騙被奴役的勞動人民,讓他們服從統治者,不要反抗。

孔子最崇拜的“聖人”周公,不是就自稱他是仁愛又順從祖先的嗎!在他們看來,奴隸主階級中只要人人相親相愛,團結一心,貴族統治就可以毫無懸念的永久鞏固下去。

所以,他們的結論是:“仁親”;就是用“仁”來糊弄被統治者,讓這些奴隸們服服帖帖聽從統治者的統治,不要起來反抗。可見奴隸主把“仁”看得非常是多麼的重要啊!

孔子對“仁”作了系統的歸納與發揮。他給“仁”規定了許多內容:孝悌、忠恕、正名、德、智等等。從這些內容分析,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是完全的為那個奴隸主貴族階級的利益服務的。

從孔夫子的“仁”、“孝”、“悌”的本意來說,作為統治階級的奴隸主,屬於同一個氏族,有共同的祖先。

孔夫子感到:當時奴隸主內部矛盾很尖銳,你爭我奪,這樣就會導致奴隸主統治的崩潰。所以他提出:只要奴隸主內部,人人都能對祖先、對父母盡孝道,就可以從縱的方面將奴隸主團結起來。

“悌”就是平輩的兄弟之間,彼此都能相親相愛,就可以從橫的方面將奴隸主團結起來。奴隸主階級在縱橫兩方面都團結一致了,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就可以達到鞏固氏族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目的。

同時,奴隸主內部實行“孝”“悌”,就能夠影響奴隸們也趨於厚道,即“民德歸厚”。規規矩矩地服從奴隸主的統治。

所謂“忠”、“恕”,也完全是為奴隸主的利益服務的。

孔老夫子提倡“忠”,就是要奴隸忠於奴隸主,大夫、陪臣忠於諸侯,諸侯忠於周天子,目的就是要鞏固各級奴隸主的統治。他提倡“恕”,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他決不是要對奴隸實行寬恕,而只是對那些已經淪落的奴隸主實行恕道。

孔夫子自己就是一個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後代,小時候做過許多被認為卑賤的事,管理過倉庫和牧畜的事情。他很能替自己這樣的人著想。

他要求對沒落的奴隸主不要過於求全責備了,只要他沒有大錯誤,就不要拋棄他,要做到在奴隸主內部“故舊不被遺棄”,大家團結一致,以防止奴隸們起來造反。

這裡不行指出一點,老夫子沒有看到人的貪婪本性,奴隸主們內部的你爭我搶,並不是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大魚吃小魚,這個所謂的團結也是不攻自破的了。

春秋是個大變革的時代,當時新興的封建力量抬頭了,如魯國的季孫氏、齊國的田氏,他們都向反動的奴隸主貴族統治進攻,改變了原來的生產關係,破壞了奴隸制的“禮治”。孔子認為,這是因為這些新興力量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和約束自己的行動,就是不仁。他就把殷周以來的“克己復禮”的辦法搬了出來,試圖扭轉乾坤。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是因為,在奴隸主的殘酷統治下,奴隸的不斷起義,新興封建力量的抬頭,生產關係的不斷改變,使得奴隸制社會的秩序十分混亂。

當時,政令和軍令已經不能從奴隸主最高統治者——周天子那裡發出來了;各國諸侯的權力也發生了問題,有些落到大夫、陪臣手裡;另一方面,不少小頭領人又聯絡人民自由集會結社,亂批評當局。已經造成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呢?於是孔子下了決心,要用殷周以來奴隸主階級那套過時的觀念,來規範正在變革中的社會存在,以恢復固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妄圖挽回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頹勢。實際上,這不過是孔夫子在堅持頑固立場,試圖走回頭路而已。

孔夫子所說的“德”、“為政”要“以德”,也並不是要對被奴役的勞動人民行德政,只有在奴隸主階級內部,才行所謂德政。

《荀子·禮論》:“人有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這個“有”字,古代同“域”字,指居住在城市的意思。這句話就是說:當時居住在城市裡的,主要是士君子,大大小小的奴隸主,而奴隸們大都住在城外。當時所說“德以柔中,刑以威四夷”(《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這“中”是指城內的貴族統治者。

也就是說:德只能施於住在城內的大小奴隸主;而對住在城外的被奴役的勞動人民,卻只能施刑罰。用鞭子去對付勞動人民,這就是奴隸主的“德政”!

孔夫子認為,“仁”還包括“智”即知識。他竭力鼓吹“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出自《論語·陽貨》。就是說:奴隸主“聖人”是上等的天才,奴隸們不過是下等的奴才。一個是絕對的智慧,一個是絕對的愚蠢,這兩個階級是無論怎樣也不能改變的。所謂天才的知識是從那裡來的呢?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論語·季氏》。認為“聖人”的知識是天生的,不是來自實踐。孔夫子就是這樣赤裸裸地主張唯心論的先驗論。

所以孔夫子十分看不起生產勞動。他的學生樊遲要求學習農業勞動知識,孔子很生氣,他說:這是奴隸們乾的事情,我才不幹呢。他罵樊遲是“小人”,出自《論語·子路》。

可見孔夫子講了許多“仁”,但是他將奴隸等被奴役的勞動人民排除在“仁”之外。

在他看來,奴隸們是隻能供驅使、被奴役的,決不能讓他們知道任何道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當然了,這句話太露骨了,引來了後來的統治者和一些御用文人們更多的解釋。不管後人和儒生們這樣欲蓋彌彰,孔夫子的這句話,是和他的各種論述相一致的。斷章取義是沒有人相信的。

孔子所倡導的仁在今天的價值是什麼?

孔子所倡導的仁在今天的價值是什麼?

孔子所倡導的仁在今天的價值是什麼?榮恥鑑定師2021-04-06 15:07:32

那是以欺騙術維穩,以維護既得私利。

孔子所倡導的仁在今天的價值是什麼?你可以遮蔽我2021-04-06 14:16:33

土豆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