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曉風禪月4902020-07-06 22:03:47

農村地區這話真沒錯。我曾經在村裡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小舅子跟姐夫吵架,罵他,你個斷子絕孫的東西(姐夫只有女兒沒兒子),姐姐要尋短見,姐夫氣的哭。沒兒子真的讓人氣短,有兒子特別是兒子多,肯定常受氣了。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碧野地理文人2020-07-07 08:58:13

“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這句農村俗語,道出了我國農村的傳統習俗和農村人的思想觀念。在我國不是有“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之說嗎?這裡的“後”就是指的兒子,可見在我國人民群眾心中,夫妻倆必須有個兒子思想觀念是多麼的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農村顯得更為突出。家中沒有兒子,自己擁有的一切資產,等夫妻倆百年之後都是別人的,所以沒兒子就不願去奮鬥,一生就得過且過,這就是“氣短”之一。沒有兒子在農村會受到別人的歧視,有些事情沒有兒子的人是不能參加的。正是因為這種偏見,沒有兒子的人總感覺低人一等,逐漸形成了自拋自棄的思想,這是沒兒氣短的第二個原因。在農村有“養雞防病,養兒防老”的說法,有個兒子等到老了不能動了,有人端茶送飯,兒子再不孝順也不會讓老人餓死吧,這是沒兒子氣短的第三個要素。(當然現在社會養老機制健全了,沒人養的現象不存在了)在農村有了兒子一切應該都好吧?也不盡然。有的兒子小時候愛鬧事常常讓人父母生氣,因小孩打架鬧得兩家不和的現象時有發生。兒子長大了,攀比思想嚴重,如果父母沒能力滿足他,那氣是不會少受的。等你老了要兒養的時候,有的兒子雖然給你飯吃,但也要看他的臉色。要想改變“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的這種現象。首先要改變思想觀念,完善農村養老機構。讓農村老人也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那些舊時光2020-07-11 16:36:29

導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特別在農村,生不出兒子覺得人前矮半截。

在古代,不孝有三:1、一味順從,把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是“愚孝”,也是不孝;2、不能賺錢養家,讓父母挨餓受凍,不能贍養父母,是不孝;

3、不談戀愛不結婚,絕了一家血脈,被認作是最大的不孝。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其實,都是傳統的封建思想。但是,在民眾的心中,傳宗接代生兒子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農村顯得更為突出。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1、為什麼說有兒常受氣?

在農村,老人們靠天吃飯,種地賣錢,汗珠子打腳面。好不容易蓋房搭屋,東拼西湊的給兒子娶了媳婦,往往兒子娶了媳婦,住在一起常常弄得是雞飛狗跳,婆媳關係緊張言。我村裡就有這樣的鄰居,媳婦娶進門,巴不得家務、孩子都讓婆婆帶,自己當少奶奶。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更有很多小媳婦不思進取,好吃懶做,互相之間攀比,比吃比穿比玩兒,婆婆看不慣也不敢言語,怕兒子夾在中間為難。孝順的兒子還好一點,在中間和稀泥這樣,父母還少生點氣。有的人家不行,做兒子的偏袒媳婦,儘管媳婦不講理,媳婦說什麼是什麼,唯命是從。

父母那氣是不會少受的。但又覺得“好歹是兒,薄鹼是地”,心裡的委屈只能忍。真是:娶了媳婦忘了娘啊!常有受兒女氣的感慨。

父母養我們的小,我們理應養他們的老,讓他們有個幸福的晚年。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2、無兒常氣短

在農村,沒有兒子的家庭,常被人理解成過日子過不上勁,覺得掙再多的錢百年之後也都給了外姓人。養兒防老,有個兒子等到老了不能動了,有人端茶送飯,就是兒子再不濟也可以給自己養老送終啊!

這樣的家庭往往任何時候都覺得低人一等。為人處事只要和別人爭執吵鬧,個別人就會罵人家:老絕戶。其實,這種稱呼極其惡毒,太傷人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就覺得沒有兒女常受氣。在一些農村這種現象依然存在,已經延續幾千年了。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主要的原因還在於,覺得沒有兒子在農村會受到別人的歧視,農村老人們老禮多,有些事情忌諱沒有兒子的人參加。

比如過去誰家有兒子結婚,都需要給新人做鋪蓋,一般都是知道哪天做被子,左鄰右舍的嬸子大娘主動就過去幫忙。但是,沒有兒子的人家,是不能過去幫忙的,怕人家在嫌,想去又不敢去,因為去了人家要是不用,自己也覺得抹不開,心裡也真憋屈。

正是因為這種偏見,沒有兒子的人總感覺低人一等,氣短。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結語:有兒子的家庭,其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孝”是道德標準,也是一個人做人的底線。所以為人子女一定要孝順父母,一方面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一方面才不會讓父母覺得寒心,白養兒子一場。沒有兒子的家庭也不要感到氣短,首先要改變思想觀念,畢竟時代不同了,養兒養女都要一樣啊!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寫春秋SZJ2020-07-08 04:41:22

對於這個提問,我想講幾個真實的小故事。讓大家開開心!也可以說明問題。

先講一講,“有兒常受氣”。

這是針對農村的。城市裡面可能就好一點。其實這句話也有雙層意思。“有兒常受氣”兒子常在自己的身邊。時間長了,家庭的小矛盾總會有一點的。老人以家長之居,指責自己的兒子。兒子有時候感覺到很冤枉。也就頂嘴。這也很正常呀!有時候老哥們在外面談心。談到自己的兒女。儘管受了一點氣。仍然感到很高興!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自己的兒子,又不是別人無所謂。

農村有這麼一句話: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這句話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自己養育兒子,很重要一點就是為自己防老的。到了一定的年齡。自己沒法生活了!兒子就是自己的依靠;每年生產的糧食,在生活上儘量節儉。一旦有什麼饑荒之年。不至於捱餓或者凍餓餓死。這是這句話的本意。

我們灣子裡有兩位老人。那些年沒有計劃生育。家裡有五男二女。也就是說,有5個兒子,兩個女兒。用老觀念看問題,那就是真八子了!那些年糧食很緊張。兩位老人60多歲了。村裡的計劃糧食不夠吃。兩位老人就找5個兒子。安排每個兒子每一個月支付兩位老人的糧食N斤,孩子們也就沒話可說。也有時候兒媳,說幾句不好聽的話,這也是常事,也很正常。但是糧食按時支付。老人在外面高興的和別人談心:我沒有吃兒子的糧食,我吃自己的“週轉”。意思就是說,我養他們的小,他們養我的老。老人說完話總是高高興興的!

標題裡的“有兒常受氣”,其實沒有真的受氣。有時候是很常有的心裡不平衡。老人自己上了年紀,思想有時候轉不過彎來。就感覺是受氣。農村有時候講:有的人是在說爽快話!表面上受了氣,心裡還挺高興!當然也有特殊狀況。也有的兒子不講孝心,和父母吵鬧。有時候還動手,那也是極個別少數的。

再講一講,“無兒常氣短”。

“無兒常氣短”,在農村來講,這可是真的了!在農村生活沒有兒子。那樣的日子真難過!你這個家庭沒有兒子。也就是後繼無人。這個家庭的兩口子,在外面說話就沒有底氣。和人們交往,和人們談心。如果涉及兒女這一塊。兩口子就默默無聞了!沒有兒女,你就沒有說話的資格。“無後為大”這樣的理念在農村。可以說是根深蒂固!

這樣家裡的兩口子。在外面從不和別人吵鬧。任何時候都要低人一等。說話的時候聲音都不能過大。更不敢和別人爭執吵鬧。如果你只有一點矛盾現象。人家就會罵你:孤老,滅門絕戶的。這就是人家的口頭禪。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只能受氣。所以沒有兒女常受氣。這就是農村最現實的狀況!這種現象已經延續幾千年了。

標題裡的“無兒常氣短”,這是很現實的。也是很真實的。現在的狀況有所改變。社會進步了,人們的思維也轉變了。標題裡的這種狀況。逐漸萎縮。

回覆小結:“有兒常受氣”大多數不是真受氣。而是一種爽快話。而“無兒常氣短”是真實的。這種現象已逐步改變。

上面是我個人也是我們這個地方區域性現象的表述。歡迎大家提出意見和建議!共同分析和討論。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圖文※作者原創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皖南農村老汪2020-07-06 22:19:37

也不能說父母樂意被兒子氣,受氣比受孤獨好很多了。無兒受別人氣,更難過。畢竟有那麼句話,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沒兒子,誰幫自己!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在農村環境,父母如果前面生了女兒還想生兒子,說到底,沒兒子要被人欺負的,在農村,沒兒子說話不硬氣,有錢的說話硬氣,兒子多的就算再窮,說話也還算硬氣。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確實生兒子比女兒氣人,但是在農村不生兒子是不可能的。父母怕晚年生病了,女兒嫁入別人家,只有兒子會在身邊陪伴自己。要是沒有兒子,悽悽慘慘啊,沒人照顧,畢竟農村不像城裡老人有退休金,養老無憂。老了肯定要兒子養活的。沒兒子就沒指望了,只能靠自己,閒言碎語是少不了的,沒有底氣。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重要一點是老了仙逝要有兒子送終,不然會有“斷子絕孫“的那種蒼涼感,去都不安心。沒兒子老了只能進養老院,處處都沒有家裡自由,都是別人說什麼算,能不氣短嗎?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淡淡又平2020-07-08 12:31:32

我國自古就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說,代代相傳的封建思想觀念已根深蒂固。

人們也樂於遵循這種說法。因而誰家沒有兒子,就會因因果論而議論誰前世做多了孽,幹多了壞事,今生也註定是個不好的人,不會有好的結果,以致於沒有兒子的人,在生了五六個甚至七八個女兒以後,還要堅持生下去,直到生了個兒子為止,這樣就不會在人們面前抬不起頭,說話沒有底氣。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農村的許多習俗活動,如果沒有男的參加,將會被瞧不起。

農村的各種習俗很多,許多活動必須是男丁參加。比如清明祭祖、族譜名單登記等等,都沒有女兒的份。如果沒有兒子,自然地少了許多有面子的活動,無形中受到冷落,自己感覺到低人一等,沒有話語權。

農村中養兒防老一直是現實的存在。

做父母的老了,有兒子端茶送飯,即使兒子再不孝順,也會在輿論壓力下,不至於讓父母受餓挨凍。要是沒有兒子,身心遭罪,孤苦伶仃,擔心沒人照顧,沒有飯吃,擔心沒有人給自己送終,讓自己有斷子絕孫的蒼涼感。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現在這個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現在的人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生男生女都一樣,並且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真切地感受到了女兒的溫暖,感覺到女兒甚至比兒子還要貼心還要有用。

兒子的開銷比女兒的開銷多許多,還有受氣的可能。

雖然說,兒子和女兒的成長,一樣的傾注了父母的心血,做父母的一樣的疼愛,但是女兒在出嫁時,做父母的有錢就多給點嫁妝,沒錢時也可以少給點,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但是兒子就不同了,做父母的除了準備好彩禮、結婚那天大筆的開銷外,還得有房子、車子,節日裡還得大包小包的孝敬岳父母。

現在這個時代,似乎有陰盛陽衰之象,許多家庭都是女的掌權。

而女兒心思細膩,會照顧人,自然地在孝敬父母方面能夠自信地消費,把父母照顧得好好的。反之,做兒子的,粗心大意,在父母身上花點錢,還得看老婆的臉色,成了名副其實的妻管嚴,兒子也僅是象徵性的。

還有,婆媳等關係的處理很重要。

如果做兒子的沒有協調好婆媳關係,就會讓本就受非議的婆媳關係雪上加霜,讓做父母的進退兩難,暗自傷神。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欣慰的是,現在的年輕人,都是有知識有水平的人,他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地加強自身素質的提升,因而,不論是兒子還是女兒,都能夠在處理好各自小家庭的基礎上,給父母最大的最好的關心和溫暖。小家、大家其樂融融。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秉燭讀春秋2020-07-07 09:17:02

農村有句俗語叫做“

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

這句話相當有道理。

這就好比娶了媳婦受媳婦的氣,打光棍再也不受媳婦的氣,請問哪個男人願意打光棍呢?

說實話,在農村娶不上媳婦被人恥笑,比如隔壁的老王,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餓,他受誰的氣呢?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男人都願意受媳婦的氣。

古語云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古人認為沒兒子就沒有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是大不孝。

就好比現在沒兒子就沒人給你捧戶口本一樣,被人說是“幹絕戶”,被人欺負不算,還被人看不起。

所以說沒兒子常常“英雄”氣短,總覺得低人一等。

大家都看過電影《甜蜜的事業》吧?裡面的男主接連生了三個女兒,他的夢想一直是想生個兒子,為生兒子產生了許多戲劇衝突,雖很搞笑,確實是當時農村真實的反映。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當然了,新社會生男生女都一樣,這種觀念已經摒棄。

但是舊觀念根深蒂固,現在農村上年紀的老人依然“重男輕女”,老輩人認為沒有兒子傳宗接代愧對列祖列宗。

但是老人有兒子就真的那麼享福嗎?非也,先不說老人和兒子有代溝,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兒子小還好說,等兒子長大了,往後的事情更多。

兒子長大了,你總要為他娶媳婦吧?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兒子娶了媳婦,一家有三姓日子就不好過了,兒媳婦不是自己的女兒,從來媳婦兒就不和公婆一條心,加上兒子怕媳婦兒,父母不受氣誰受氣呢?

這就是“有了兒子常受氣”的出處。

不過也例外,只要公婆能掙錢,手中有積蓄,日子還安生一些。否則雞飛狗跳,讓公婆無家可歸。

文/秉燭讀春秋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陌上花開且緩歸2020-07-08 13:42:00

在農村,向來都是喜生兒子的比較多一些,原因當然主要是因為自古以來“養兒防老”傳統的影響。

也是因為農村情況特殊,千年農耕社會,需要家中有強壯的男性勞動力,一來有力氣耕種,二來可以有實力爭奪有限的資源,在村中不受欺負。

關於家中有無兒子是個什麼狀況,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概括的很到位,那就是“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有兒常受氣

從字面上理解,“有兒常受氣”意思就是有兒子的家庭,父母常常得受氣受累。

這其實很好理解,男孩子麼,通常都要比女孩子來得淘氣,農村的男孩子更是野的不行,上樹掏鳥窩,下河摸魚,好好的衣服,今天髒了明天破了。

又或者抓雞攆狗,拔菜偷水果,今天這個來告狀,明天那個來投訴,天天沒個安生的時候,淨給父母惹事。攤上這麼個兒子,父母是天天又打又罵,整日裡生氣。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好不容易等到兒子長大成人了,費錢費力的給他找了媳婦結了婚,如果能夠懂事還好,也算是成家立業,父母老了也有盼頭了。可就怕兒子爛泥扶不上牆,父母對他有操不完的心。等到有了孫兒之後,還得接著幫兒子操孫兒的心。

再加上,要是兒子找的這個媳婦不是個能孝順老人的主,那婆媳之間的矛盾可就沒完沒了了,這公婆接下來還得受兒媳的氣。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生個兒子有生不完的氣,那就別生唄。可在農村,家中沒兒子的會更辛酸,你往下看就明白了。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無兒常氣短

“無兒常氣短”的字面意思是:家中沒有兒子的,生氣倒是少了,但在村裡活得卻不硬氣了。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之前也提到了,這和農村的“傳宗接代”的思想,“養兒防老”的觀念,還有農村的現實狀況有關。

在農村人的認知裡,雖然女兒如兒子都是自己親生的,但女兒是要外嫁成為別人家的媳婦的。兒子才是給自己養送終,延續香火的人。如果沒有兒子,自家這一脈到自己這兒就斷了。以後自己老了、走了,連個送終的人都沒有,別提多悽慘了。去到另一邊,也無顏見列祖列宗。

還有在農耕社會,大家都是從事農業勞動,又沒什麼科技水平,幾乎就是靠天吃飯。在同等條件下,誰家勞動力足,體力強,那農作物收穫相對就好,家中條件也會寬裕些。很明顯,有兒子,且兒子多的人家就佔了上風了。

而且,農耕社會,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等有限,為了搶奪土地、水源等,村民之間經常會你爭我奪,如果家中兒子多,動起手來也不怕,自然就硬氣多了。沒兒子的人家往往就會受欺負了。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所以,在以前,農村夫妻哪怕之前已經生了五六個女兒了,還會想著要再生個兒子。即使到了計劃生育的年代,很多農村,夫妻倆為生兒子,要麼逃到外地去生,要麼將之前生的女兒送人,總之是想盡辦法,不生兒子誓不罷休。

雖然,現在農村觀念大有轉變了,好多農村人也覺得生男生女都一樣,有些甚至覺得生兒子還不如生女兒。生個女兒,不僅不用揹負高額的彩禮錢,還能收一筆彩禮,孝順的女兒也照樣能給自己養老。

但是,影響中國人幾千年的傳統思想,並不是短時間內能徹底改變的。農村人想要生兒子的心態還是很強烈,尤其是偏遠閉塞的地區。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點右上角“關注”,看陌上花每日給您帶來各種農村趣聞雜談和農事資訊。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甘肅姐姐2020-07-06 19:32:06

不一定,分地方吧!我們老家不管生男孩,女孩都一樣。很少有不孝順的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孟子湖畔一居士2020-07-08 18:53:54

在農村,由於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把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看得很重,

誰家兒子多,誰的腰桿就硬,誰家沒有男孩,就低人一等,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在我們老家這樣的家庭很多,我鄰居為了要個男孩生了6個閨女(當時還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從生二胎就想要兒子,起名“二改”、“三隔”,結果一直到“六換”也沒等來兒子,這說明在農村人眼裡兒子有多麼重要。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而現實中又是什麼樣呢?多子真的就多福嗎?農村有句俗話叫做

“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

這是對有兒子家庭最好的寫照。為什麼會造成“受氣、氣短”的局面呢?其原因有二: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一是農村傳統觀念所至。

在過去的農村,多數家庭大多都生育兩個以上男孩,養育孩子長大成人,雖不像現在這麼費勁,但也不輕鬆,光是幾張嘴吃飯就夠操勞的,男孩子18歲以後就要考慮蓋房子娶媳婦的問題了,最低標準三間房一個院,幾個兒子還必須統一標準,否則就有氣受了。老人對子女大都本著“一碗水端平”的原則,可是現實中沒有一個能端平的,這就給幾個兒子之間造成矛盾,最後的出氣筒還在父母這裡。而無兒戶女兒出嫁後老兩口就成了孤寡老人,用農村的話說就是絕戶,在村裡自我感覺就低人一等,有的還受人欺負,受氣是難免的。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二是農村現實問題所造成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父母操勞一輩子,等孩子們都長大娶妻各自組成家庭後,就要考慮分家了。農村分家最容易鬧矛盾,分好了一家人還是和和睦睦的生活,分不好兄弟幾個就有可能反目成仇。還有就是老人養老問題,如果父母年齡大了,幹不動農活了,那麼父母就要分開養,這也是造成兄弟不合的原因之一,《牆頭記》的情景在現實中也是存在的,

“十個兒女不嫌多,一個老人沒地擱”

就是最好的寫照。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隨著社會的發展,住房、就業、醫療壓力的增大,多子多福的陳舊觀念也在悄然改變。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村年輕人進城置業買房,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新一代的農民大都摒棄了重男輕女的思想,生活環境的改變,文化層次的提高,有兒的也不再受氣,無兒的也不再氣短,相信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老一輩的腐朽觀念最終會被新一代的知識農民所拋棄,多子多福的陳舊觀念最終也會被新的生育觀所代替。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 聯絡刪除)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灑脫農人2020-07-08 10:46:08

“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其實這句農村俗語,我認為更多的是表達出了農村老人無法、無奈、無語的心理,

一般口中常會跳出這種語言的,往往都是農村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手背在身後、嘴上叼著旱菸袋、佝僂著身軀,邊走路邊搖晃著腦袋說著這句俗語。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農村“重男輕女”思想並不是現在才有,早在遠古時期,社會由母系氏族轉變為父系氏族以後就開始存在了,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讓農村家庭必須要有男孩的觀念根深蒂固,在農村,

如果家中沒有男孩,無論你家庭狀況如何,都是會被輕視、嘲諷和欺負的

,無非只是程度不一而已。所以過去的農村家庭就是拼了命,也會想方設法的養育男孩。

在很多農村人心裡,對待女孩的態度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腦子裡始終認為女孩是別人家的,以後嫁出去了,就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對娘屋幫不上一點忙,自己的養老也沒有叫女兒來負責的道理,所以農村對於家中的女孩似有似無,根本不抱任何指望。女兒不負責父母的養老,自然也不能繼承父母的財產,所以家中有男孩,才是希望所在。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但是兒子卻往往是一個“惹禍包”,

家中有兒子,就會平添更多的麻煩事,甚至還會增添更多的煩惱。我有一個親戚,家裡想盡一切手段,總算如願生育了一個男孩。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當孩子進入初中後,就完全成為了一個“惹禍包”,天天不是打別人,就是被別人打,甚至還惹得老師也很有怨言。親戚一家的精力,基本都花在了為孩子“消禍上了,為此也增加了不少的經濟支出,親戚煩惱死了。

就算是這樣,“養育男孩”的觀念在農村人心中仍然是根深蒂固,

因為在農村,沒有男孩,就會被左鄰右舍取笑,也會受到白眼,某些時候還會受到別人的欺負;同時家中如果沒有男孩,那就會覺得努力沒有方向,也沒有動力,因為無論再怎樣努力,到頭來取得的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養兒防老”是農村人拼死也要養育男孩的根本原因,

為父母送終時按農村風俗,女兒一般是不能端靈牌的,所以如果家中沒有男孩,將來死後也沒有人為你送終,這是最讓農村人忌諱的地方。

但男孩因為天性使然,往往比女孩更調皮、更大膽,在孝道方面也沒有女兒盡心,有的男孩在成長過程中不僅調皮搗蛋,成人後還有可能缺乏感恩和孝順的思想,對父母不僅沒有耐心,相反還有可能拿氣給父母受。

就算是如此,居於上述那些因素,農村人仍然會想方設法的養育男孩,所以這才有了農村俗語“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的說法。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結束語:

這句農村俗語是在過去的背景下所產生出來的,實際上現在社會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僅是社會養老福利制度越來越完善,而且社會真正實現了男女平等的願望,

生男生女一個樣,女兒也能盡孝道,大家再以不用為育兒育女問題糾纏、煩惱了!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綠葉風采2020-07-08 17:44:39

在農村,有兒子的人,從古到今都認為氣長,傳宗接代,後繼有人,名聲也好。而沒有兒子總覺得缺少什麼。其實這是受封建舊思想意識的薰陶所致。如今時代發展進步,生兒生女都一樣,不管兒子、女兒,只要有作為,都能美好生活,實現人生價值。生女兒,氣不短!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知微隨筆2020-07-30 18:57:23

農耕時代,大家從事的都是農業生產勞動,家中需要有強壯的男勞動力來完成耕種,並壯大家族勢力,以便在爭奪有限的自然資源時不被外人欺負。“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的“後”就是指男孩,重男輕女的思想由此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農村,受這種傳統思想影響的人直到現在還有不少。

但是現實生活中,生男孩也有生男孩的煩惱,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就像農村俗語講的: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有兒常受氣

從字面來理解,“有兒常受氣”的意思就是: 有兒子的家庭,父母就有操不完的心,並常常會有一些事情令他們生氣受累。這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由於男孩天性頑皮,有的還喜歡跟大人對著幹,甚至惹是生非,幹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來。父母為此操碎了心,還常常遭人白眼和指責。鄰居阿姨的兒子小時候就常常惹事,不是去偷摘別人家的果,就是欺負村裡那些年齡比他小的孩子,還學著護士打針的樣子,路上隨便抓只雞就用縫衣針去亂戳。

因此常常有人找上門來告狀要賠償,阿姨把兒子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是收效甚微。夫妻兩為此沒少被村裡人議論,有的還當面嘲諷,說什麼上樑不正下樑歪。幾十年過去了,阿姨一講起這事就激動,好在她的兒子過了叛逆期之後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不再讓他們那麼操心。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其次,好不容易將兒子拉扯大了,攢錢幫他結了婚成了家,本以為好日子就要來了,有盼頭了,但新的煩惱又來了。兒子懂事能幹的還好,遇到不務正業,只知道在家啃老的,那做父母的就不僅是操心兒子,還要操心孫子,日子過得還不如人家打光棍的舒心。

另外,婆媳關係也是家庭中永遠理不清的一種關係,能夠親如母女的婆媳是少之又少。如果兒子明事理的還好,碰上“妻管炎”的兒子,不問青紅皂白就選擇站在妻子一方,娶了媳婦忘了娘,那做父母的就有氣受了。

當然,也有極個別的父母,雖然兒子兒媳都很好,但他們喜歡擺出一副家長的架勢,在家裡武斷專橫,不管自己說的有沒有道理都要求兒子聽他的,稍不如意就生氣發威。這類父母雖然也受氣,但多數是自找的,怨不得兒子。

無兒常氣短

雖然生了兒子常受氣,但沒有兒子也是不行的。在農村呆過的人就知道,過去農村裡沒有生育或只生女孩的家庭是要被人輕視的。只要與人有點過節或發生糾紛,就會被人罵得特別難聽,什麼“絕戶”、“老樹蔸”之類的。即使你再有理,周圍的人也只管看熱鬧,很少有人出來說句公道話。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之所以有這類事情發生,主要是因為過去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不繼承父母的財產,也不用為父母養老送終。所以有的家庭即使已經生了好幾個女兒,也還千方百計地要生個兒子。認為沒有兒子,自己那一脈的香火就不能延續,在人前就底氣不足,被人欺負時也只能忍氣吞聲。自己對生活也缺乏熱情,沒有動力,所以“無兒常氣短”。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改變。現在農村很多人都認為生兒生女都一樣,甚至有的認為女孩更容易管教些,對父母更貼心,因此更喜歡女孩一些。隨著養老制度的不斷健全,相信重男輕女的這種思想觀念將會得到徹底的改變。對此問題你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手機使用者好大一顆樹2020-07-06 21:12:46

這句俗話在農村不能說沒有,即然有現在的農村年輕人,體會不到那種感覺,因為他們早已脫離栽田種地,以及缺吃少穿的時代。要我講在八十年代初期,這種現象表現會多一點。為什麼?

因為那時剛剛分田到戶,幹農活又不跟現在一樣,有旋耕機,收割機以及手扶拖拉機,完全靠體力,比如耕田使牛,挑稻穀,抬打稻機,抽水機。用例項大家也許更能明白,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

我老屋組裡,有一戶人家,有五個兒子,當時農田生產單幹,十幾畝田地,雙搶農忙季節,四五天的時間就能收割完。

有時,遇到與他人發生爭吵,在別人的眼裡,看上去還是風光無限。可是做父母的真的是常常受氣,每日幾澡盆衣服都難以清洗,每日的幾桌飯菜也夠他們受的。特別是兒子的婚事,更令他們受氣。

還有一戶人家五個女兒,在農忙季節,為父的肩膀會磨破,扁擔會壓斷,家中也無人能替。即不忍心讓老婆肩挑重擔,更不忍心讓自己十幾歲的女兒受累,老兩口常常搖頭。即使遇上佔理的事,有時也只好忍氣吞聲,不與他人強爭。

當時,農村的老百姓只能以田地為生,又不象現在可以打工撈錢。當時,農村講究人多勢眾,人強三分理,當時,好多農村家庭都有三到五個孩子,就是現在的60後以及70後。所以就出現了兒多或者有兒子的父母,在外風光,回家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農村生育觀點也發生了變化,生兒生女都一樣。農業生產機械化,挑提可用機械代替,更多的年輕人,走向城市,農村不再依賴人的蠻力。農村俗話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將會一去不復返。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信步走自己路2020-07-06 20:56:46

農村的俗話說得好!

有兒子盼女兒,有女兒盼兒子,這就是人的意念。

兒子大了,也許看不上年老的父母,結婚、房子和車輛也成了最大心“病”,或許埋怨當父母無能。

有一句“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現在想想的確認同。

沒有兒子的父母,期盼著有個兒子接“戶口本”,自己的家產成了別人的“姓”。感覺自己走到那裡,好像沒有“面子”。

現代人想開了,有沒有能力,生兒生女都一樣!

什麼受氣、氣短全拋腦後!當下之急自己好了,大家都好!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音咖魚2020-07-07 19:28:28

我認為:無兒常氣短確實存在;而有兒常受氣 不是因為孩子,而是父母的本身。

第一、經常受孩子的氣,這說明父母存在很大的問題,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孩子一切不好的習慣,大多數是源於父母,因為在小的時候,孩子接觸父母最多,而孩子的言行舉齒也大多數模仿父母的,在孩子的人生中,父母就是第一位老師,如果孩子從小就看到了父母不好的習慣,那麼,孩子在漸漸長大中,就會變得很叛逆,那常受氣是必定的。

第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父母特別寵溺孩子,孩子喜歡什麼就拿什麼,得不到就哭鬧,直到拿到了才消停,任由孩子,都快把孩子寵上天了了的這種,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壞處,父母對孩子良好的教育是最好的手段,如果連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自己不受氣那誰受氣啊。

第三、放縱孩子,無論孩子做什麼不管,而且當孩子犯錯時,明明知道是自己孩子有錯在先,為了面子,還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去辯論,這樣存在的問題不在少數,不曾知,這樣的維護其實就是孩子最大我危害,如果父母都是從正確的角度去對待這些事情,正確的去引導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讓孩子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想,大概就沒有什麼有兒常受氣之說了。

第四,而無兒常氣短這種說法,其實就是自己對待事物的本身,如果自己本身對待這種事情就很樂觀,那麼,當你看到別人無論怎麼說,你依然儲存樂觀的心態,那還有什麼受他人的氣呢!反之,如果對事物存在的本身以消極的心態去面對的話,那就會經常受到別人的氣了。

所以,有兒常受氣,是父母的教育引導是否正確,父母的教育方法很重要,孩子的正確方向需要父母的指引,因此,孩子都是在建立在父母的本身;而無兒常氣短,就是在於自身的態度觀念了。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一株吊蘭2020-07-07 10:10:36

不光是過去“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現在在一些地方仍然如此。

有兒常受氣,指的並不是受兒子的氣,而是指的受別人的氣。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張嘎子因為摔跤輸給了胖墩,跑去堵人家的煙囪 《小兵張嘎》)

男孩子一般都是比較調皮的,喜歡爬高上低,不時惹點小事情出來。比如,攆人家的雞、用彈弓打人家的狗、踢球踢碎人家的窗戶玻璃、往女生書包裡面塞一隻青蛙、一條小蛇,把蒼耳子撒在女同學的頭髮上,等等吧。一株吊蘭有個堂弟小時候就經常幹這樣的事,也不知為此捱過多少打。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蒼耳子渾身是刺,粘在毛髮上很難摘除)

大人打過自己的孩子還不夠,還得去到人家給賠不是,損壞的東西也得拿錢給人家賠上。其實有何止這些呢,到誰家去不得陪上笑臉,聽人家發一頓牢騷。你說,心裡面能不窩火嗎?這氣受的,回到家搞不好還得打孩子一頓。等孩子長大要娶媳婦了,得給蓋幾間房子呀,總不能讓孩子住露水地裡吧。對於蓋房子,家境好些的還好,差點的就要東挪西借的,碰巧還借不到,熱臉貼人家的涼屁股,你說,可受氣?

無兒常氣短,指的是怕別人罵是“絕戶頭”,老無所依。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農村有一種非常惡劣的風俗,就是總有些人愛欺負有女無兒戶,把人家沒有兒子當做自己罵人的調料。而有女無兒戶也因為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自以為低別人一頭,和別人說話都不敢大聲,豈不是氣短嗎?

其實啊,生活本來就像一團麻,總有解不開的小疙瘩。萬事想開了就好,只有萬事都想開了,才能夠活的輕輕鬆鬆、舒舒服服。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大自然的生活事2020-07-06 20:04:57

我覺得這個問題放以前,老一輩人還能說的過去,擱到現在就不一定啦!

以前老一輩人,家裡兒子3-5個是很正常的,娶了媳婦後,家裡人更多,更熱鬧了,但是避免不了婆媳關係,妯娌之間關係。尤其是婆媳關係相處起來更就頭疼,這家一三五婆媳爭吵,那家二四六爭吵,基本是無安靜的時間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那時候我才五歲左右。媳婦多,婆婆一個人哪裡對付的過來,只能自己受氣啦!

老一輩人中,家裡有幾個女兒的,肯定得氣短了。我小爺爺家裡就是如此,家裡五個姑姑,經常聽他們講,小的時候,家裡人口多,口糧不足,孩子小又做不了事情,別人家勞動力多做起事情來,一會兒弄完了,他們家熬到半夜有可能還要捱罵,沒辦法呀,女兒多勞動力少,等女兒們大了,又得嫁人了,只能自己嘆氣呀。

現在社會這麼進步發達人們的思想先進,一兩個兒子的,把媳婦都看得特別重視,養女兒的父母思想更就前衛了,把女兒養大了,夫妻倆出去旅遊[呲牙][呲牙][呲牙]

這只是個人的想法喲,歡迎圍觀評論!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明月初露2020-07-10 10:36:22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我覺得這句話要一分為二的去看待。

一、我們先說一說,“有兒常受氣”。

這句話一般來講是對的,因為在農村,五、六十年代,一般父母家裡都有好幾個孩子,生幾個兒子。在村子裡面覺得底氣特別的足,也覺得臉上有光。兒子小時候,兒子和女兒的培養是一樣的,也不受氣。那怎麼會受氣呢?

1。主要是在兒子長大之後要給兒子娶媳婦,娶媳婦的時候需要花錢的,有幾個兒子的家庭,娶一個媳婦,就要分家。分家的時候,肯定有一些矛盾的地方,父母就忍氣吞聲,先顧著兒子兒媳婦。緊接著給兒子都把媳婦娶齊之後,父母也已經老了。如果兒子兒媳對父母好一點的話,父母還能享受幸福,如果不是很好,不太孝順的話,父母就要“受氣”了。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2。 現在兒媳關係本來是就很難處的,現在一般就是給兒子把媳婦娶了之後,父母一般就不跟兒子在一起住,因為父母也很年輕,心高氣盛。兒媳婦,剛成家立業,也不太懂事,沒有經歷豐富的人生的閱歷,也走入社會不久,不知道會容忍。因為畢竟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剛結婚,相處的時候還要進行一段時間的磨合。如果這個時候,兒媳婦跟父母有一些矛盾,兒子在中間不能進行很好的巧合的話,這時候父母就要“受氣”了。

3。 現在在農村,許多兒子長大娶過媳婦之後,就和媳婦兒出去打工了,把地裡的農田農活留給父母幹,然後有了孩子之後,也把孩子留給自己的父母照看。父母照看好的話,還比較滿意;如果父母沒有照顧好,回來還要看兒子兒媳婦的臉色,父母又是貼錢又是出力,父母這個時候真的體會到了“有兒常受氣”的感覺。

二、我們再說一說,“無兒常氣短”。

1。在古代,一般農村都是要有生兒子的,生了兒子才能續香火,只有男人才會入族譜的。如果家裡無兒的話,人家就會說斷了香火,說這個女人不會生,然後也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父母就會在人面前抬不起頭來,好像自己覺得什麼丟人的事情一樣,也好像自己上輩子沒積德一樣,真的是“無兒常氣短”,氣一直短啊!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2。 在五、六十年代的農村,人們也是很講究生兒子的,因為生了兒子嘛!農村有許多體力的活兒都需要男人幹,如果家裡生了許多女兒的話,地裡的活也沒人去幹,莊稼長得肯定也沒別人的好。有的村裡的人,有兒子的人就說話比較欺人,沒兒子的父母,有時也不能多的反駁,覺得自己沒有兒子,就是氣短,跟人家不能比。

3。 在實行計劃生育之後,實行獨生子女的政策,每一家只能生一個孩子。有女兒無兒子的家庭越來越多了。這樣以來,也沒有人覺得自己無兒氣短了,因為大家都一樣,誰也不用跟誰比。加之現代人的思想也比較解放,先進了。沒有封建社會思想那麼嚴重,國家也提倡“生兒生女一個樣”。

三、無兒不要氣短了。

古代楊玉環入宮受寵之後,白居易《長恨歌》裡面就有這樣一句詩: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在古代人們觀念慢慢的在改變,生兒生女都是一樣的,只要把兒子和女兒都培養成才,走正道,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就不要在無兒氣短了。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

最後,我也要告訴現在的年輕人:父母生兒育女都不容易,把我們養大培養成才,我們要知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也要知恩投報,要去寬容父母的一些小的缺點,要有寬容之心,人無完人嘛!所以只要這樣想了,我們就會和睦相處,父母也不會“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了。

農村俗語講:有兒常受氣、無兒常氣短,你怎麼看?農村裡新風光2020-07-06 19: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