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後,孫權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卻主動撤退了,為什麼?不沉的經遠2021-02-13 19:54:32

問題中有個小錯誤,夷陵之戰以後,孫權確實打過白帝城的主意。不過他實在是沒有找到拿下白帝城的機會,最後才不得不放棄。

夷陵之戰後,孫權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卻主動撤退了,為什麼?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六月,劉備在夷陵戰敗以後,一路收攏逃散的敗兵,從秭歸經陸路撤回魚復縣,將魚復改名為永安,並留駐在此。在劉備敗退時,孫權命吳將李異、劉阿等率軍追擊到了永安城下,還在永安城外的南山駐守到了八月,才收兵退回巫地。

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

孫權既然命李異、劉阿等帶著部隊一路跟住劉備追到永安,還在城下駐軍一個多月,那肯定是有意藉著劉備大敗之機,想看看有沒有機會染指益州,否則根本不需要這麼大費周折。

所以孫權不是有拿下白帝城的機會,主動命吳軍放棄。而是吳軍從一開始就沒有找到機會奪取白帝城,不得不才放棄。

夷陵之戰後,孫權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卻主動撤退了,為什麼?

而最後吳軍無功而返,主要還是永安地勢險要,又有劉備親自鎮守,短時間內難以攻克。

在魏國滅蜀漢以後,吳帝孫休曾經派撫軍將軍步協以援救蜀漢為名率軍西進,試圖趁這個機會奪取巴東等地,擴大吳國疆土。

原本鎮守永安的蜀將羅憲在接到劉禪的詔書以後,已經向曹魏投降。此時見東吳趁火打劫,自然不願意向東吳投降,於是一面派 參軍楊宗向魏國求援,一面整軍備戰,堅守永安。

步協見羅憲不肯投降,於是派兵攻城,結果卻被羅憲擊退。孫休又命鎮軍將軍陸抗率軍三萬增援步協,一起圍攻永安。羅憲據城死守,他手下不過只有五千多人,兵力遠弱於吳軍。而且蜀中因為鍾會之亂,一時無暇顧及永安,救兵遲遲不到。

但是即使如此,吳軍攻擊了六個多月以後還是未能破城,最後因為司馬昭命荊州刺史胡烈出兵攻打東吳的西陵,吳軍後方有險,只能主動撤軍,永安之圍遂解。

劉備在夷陵確實敗得挺慘,但是益州還在他的控制之下,敗退回永安以後,能調動的部隊肯定不止五千人。而且劉備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夷陵之敗主要還是客觀條件限制,單就能力來說,他並不比羅憲差。而陸抗是三國時期的名將,李異、劉阿等人在夷陵之戰初期曾經被吳班、馮習擊敗,顯然也無法和陸抗相比。

所以劉備在永安顯然比羅憲條件要好得多,吳軍即使強攻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取勝的。

夷陵之戰後,孫權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卻主動撤退了,為什麼?

而對於孫權來說,他可沒有太多時間和劉備對耗。

在劉備伐吳前,孫權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因此主動向曹魏稱臣,以換取曹丕的中立和支援。不過孫權此舉只是權宜之計而已,他遲遲不肯派自己兒子去洛陽當質子,而是採取了拖延時間的辦法。

這種情況顯然不可能長期維持。實際上要不是曹丕想讓蜀吳鷸蚌相爭,自己得漁翁之利,也根本不會容忍孫權這麼拖延。但是隨著蜀吳之戰的結束,那麼孫權再這麼拖延,曹丕肯定會翻臉。事實上在夷陵之戰以後不久,曹丕就真的出兵攻打東吳了。

顯然此時對於孫權來說,繼續和劉備這麼敵對下去顯然是不智之舉。所以他發現無機可乘以後,馬上就讓吳軍撤退。而且孫權還顧忌在永安不肯回成都的劉備會再次捲土重來,還主動向劉備求和,避免在對魏國作戰時,還要提防西面的蜀漢。

夷陵之戰後,孫權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卻主動撤退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