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木子李6352019-02-13 16:26:16

一、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二、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

1、宦官弄權,大明軍隊作戰目標不明確。王振這個大宦官一直把持著統帥軍隊的大權,英宗皇帝不聞不問,凡事唯王振的決定行之;五十萬大軍隨意出征,從其進 軍路線上來說:北京——懷來——宣府——大同——紫荊關——宣府——土木堡。大軍從其進攻路線上來說,從未能主動出擊過,一路被動挨打。

2、作戰指揮者不懂軍事。部隊的作戰不僅僅是殺敵,還有後勤等等諸多方面,但王振這個實際上的大軍統帥居然不懂這個道理,甚至對於最基本的任何排兵佈陣, 任何軍事策略都一無所知,,這又何談勝利呢?在隨行群臣中,英國公張輔是德高望重的名將,兵部尚書鄺野也很有才幹,但英宗卻不許他們參于軍政,一切聽由王 振指揮。

3、沒有任何作戰技巧。從大軍出征到全軍覆沒,實在是看不出任何作戰技巧,無非是在瘋狂的跑,在躲避也先的騎兵部隊。僅有的幾次成國公朱勇,後衛將軍吳克 忠的後續部隊阻擊戰,也是毫無戰法的以卵擊石。這一點從大軍駐紮在土木堡時,不距離水源紮營的例子中,也可以得到體現。

4、最高指揮者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無論是明英宗還是太監王振都沒有聽取任何的正確建議,提出正確建議的人太多了,如兵部尚書鄺野、兵部侍郎於廉,吏部尚書王直,大同總兵郭登,內閣學士曹鼐,可他們兩個都沒聽信。

5、軍需補給,後勤供應沒有保障。五十萬大軍,隨行役夫就應該有數十萬之多,王振對這些事情根本毫不過問,加之催徵太急,補給根本來不急準備和供應。倉促調來的50萬大軍幾乎沒有後勤準備,出發前兩天,才給每個官兵發放了1兩白銀及衣物、炒麥等物資。

6、明軍戰鬥力下降。這一點從大軍進入大同前,大明各路部隊的慘敗就可以窺之一二了:大同總督西寧侯宋英率部迎戰,全軍覆沒;明軍右參將吳浩率軍在貓兒莊迎戰,亦全軍覆沒。無用疑問地說:“此時的大明軍隊的戰鬥力的確是下降了很多,和蒙古軍隊直接交鋒獲勝的機率已經大大地降低,和明初部隊的戰鬥力亦更是不能同日而語。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西堤說文史2019-07-18 17:42:18

土木堡之變,明軍號稱五十萬大軍,實際上也就二十多萬,為什麼少了那麼多?因為一半當了逃兵了。此戰明軍幾十萬大軍,為什麼竟然被屠戮殆盡,

當時

到底發生了什麼?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之變時蒙古瓦剌的勢力。

明英宗正統帝時期,被明太祖和永樂大帝打散的蒙古各部落又統一起來了,其中勢力最大的一個部落叫瓦剌。

瓦剌之主叫脫脫不花,但是沒有什麼實權,實權都掌握在太師也先手裡,太師也就是丞相。除了也先,還有一個阿剌知院,知院也就是樞密使,國防部長,知院阿剌,也是瓦剌的一大部落首領,很有實力。

所以,瓦剌以太師也先為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權力形勢。一般情況下,其實都要聽也先的。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原因。

瓦剌太師也先的父親脫歡最早統一瓦剌各部落,所以蒙古人

再次強大的跡象,到也先當了太師,蒙古瓦剌更加野心勃勃,想要恢復元朝。

瓦剌一開始還向明朝俯首稱臣,明朝封也先為順寧王。他每年派手下向明朝進貢馬匹,明朝朝廷回饋金銀玉帛作為謝禮。

誰知道也先野心勃勃,在跟明朝的外交通使接觸的過程中,買通了這些通使,詳細探聽清楚了明朝的虛實。

於是他就策劃派大軍入侵明朝。當時發生了一件事,給了他一個藉口。

瓦剌太師也先自以為勢力比較大了,就驕橫跋扈,膨脹起來,他要求跟明朝通婚,娶明朝的公主。結果呢,也先透過明朝的外交通使提出了這件事,明朝的外交通使沒有報告朝廷,竟然私自答應了也先。

正好當時也先派了兩千人馬到明朝進貢,卻謊稱三千,明英宗身邊的大太監王振嫌也先奸詐,虛報的那一千和馬匹也沒給饋賞和馬錢。也先大怒,於是明朝跟也先失和。

也先就以此為藉口,說這批馬是給明朝朝廷的聘禮,因為明朝通使答應他要跟他通婚。其實朝廷根本就不知道通婚這回事。而且朝廷還下詔,根本就不會跟瓦剌通婚。

於是也先更加氣憤,同時也為他入侵明朝找到了藉口。於是他派出四路大軍進攻明朝邊關。

一路是,他親帶領大軍進攻明朝西北邊鎮大同,一路是瓦剌之主脫脫不花進攻遼東,一路是知院阿剌進攻邊鎮宣府,另外派一軍進攻甘肅。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之變的大體經過。

也先帶兵叩關,明朝邊軍雖然節節抵抗,仍然被打敗,外圍城堡全部失守,只有宣府大同等重鎮,因為兵多,防禦措施堅固,還能死守住。

但是,邊關危急和打敗仗的奏報卻一天幾十道報到了朝廷。

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

明英宗九歲繼位,年號正統,當時有太皇太后攝政,有著名的“三楊”作為內閣輔臣輔政,所以正統前期,明朝還是天下太平的。

等到太皇太后一死,英宗親政,他寵信宦官王振,把衰老的三楊趕出朝廷,一切大權都掌握在了王振手裡。而英宗對王振也是言聽計從,非常依賴。

於是,王振就要英宗率領大軍親征大同,去打也先。英宗對王振非常寵信依賴,就同意了,當即下詔,兩日後大軍啟程。

當時兵部尚書和兵部侍郎于謙等人都非常反對,苦勸英宗,英宗不聽。並讓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城主政,郕王就是後來的景泰帝。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於是,王振忽悠著明英宗,帶領所謂的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出了京師,八月到了大同。所謂五十萬大軍,其實只有二十多萬,因為明朝逃兵極其嚴重,有的兵,名額上有他,實際上他並不在軍中。還有的兵,本人已死,名額還在,糧餉卻被上司冒領。

在大軍出征以前,明英宗已經派了四路人馬支援大同,每路一萬人,結果這四萬人全軍覆沒。

明朝有太監監軍之說,當時在大同監軍的太監郭敬是王振的人,他在四路大軍全軍覆沒的時候,躲在草叢裡躲過一劫,偷偷跑回來告訴王振,瓦剌軍隊太猛了,不能打,然後明軍又震於四路大軍全軍覆沒,於是王振決定班師撤軍。

此時王振有私心,他想讓英宗去他的家鄉蔚州,好使自己大大的風光一次,大軍便朝蔚州撤退。然而,剛走了四十里,王振又擔心大軍把自己在蔚州的地裡的莊稼踩壞了,於是又要改道,往宣府退。

當時的大同總兵郭登,由於對地理形勢比較瞭解,告訴王振說,如果要撤軍,最好過蔚州進紫荊關。王振不聽。

這裡說一句,明朝永樂大帝北征元朝,曾經帶領五十萬大軍出征,這五十萬大軍鋪開來,寬度達到二十里地。所以,以當時明軍幾十萬的數量,鋪開也得有十來裡寬,王振才擔心他的莊稼被踩。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明朝大軍剛改道,後面瓦剌騎兵就追來了,王振就派成國公朱勇率領三萬騎兵抵禦,朱勇此人有勇無謀,結果中了埋伏全軍覆沒。

在朱勇的三萬大軍當炮灰的同時,英宗的大軍正好也走到了土木堡。

土木堡是一個小城堡,並不適合大軍安營紮寨,更不可能建築防禦工事抵禦敵軍,當時離土木堡二十多里地,有懷來城,如果明軍進入懷來城,絕不至於全軍覆沒,然而,大軍為了等待王振的一千輛私人物資車輛,竟然停靠在了土木堡這個危險的地方。

當時隨軍的大臣都奏請英宗趕緊入關,進入懷來城,都被王振趕了出去。於是大軍在土木堡待了一晚上。

等到第二天大軍將要啟動時,才走了幾里地,瓦剌大軍追了上來,將明軍團團圍住。並且也先派精銳騎兵,手持長矛長刀,嚮明軍發起了猛攻。

南行未三四里,敵復四面攻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鐵騎蹂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眾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賁矢被體如蝟。

此戰,明軍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逃回去的沒幾個。隨軍的大將高官,包括永樂朝的大功臣,英國公張輔,尚書鄺埜、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五十多人被殺,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

當時邊關重鎮也在被瓦剌軍圍困,但是面對英宗幾十萬大軍被圍,有人建議開關帶兵去衝擊瓦剌圍軍,以助英宗脫困,然而,宣府總兵拒絕了這一要求,堅決閉關堅守。

明英宗的內侍,禁軍,都被射成了刺蝟。英宗本人也下馬坐在了地上,被兩個瓦剌小兵抓到,他們認為他氣度不凡,逮到了也先弟弟賽刊王大帳中,也先弟弟賽刊王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就是大明的正統皇帝。

經此一戰,明朝京營精銳損失大半,明朝國運從此走向了下坡路,明朝軍隊也一蹶不振。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明朝幾十萬大軍為什麼被屠戮殆盡?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準備不足。

幾十萬大軍出征,竟然兩天就拔營,這怎麼打仗?

是個人都知道“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兩日之內,糧草是絕對準備不足的。

因此,明朝大軍剛出了北京城,就開始缺水缺糧,又過了幾天,軍中開始餓死人,甚至於,“殭屍滿路”,說難聽點,明朝大軍,是一路死到大同的。

二、主將不明。

英宗出征時,雖然任命英國公張輔為主將,成國公朱勇為副將,然而,畢竟是皇帝親征,一切都要請示皇帝,再加上中間有了王振擅權,所以,從整軍,到行軍,到撤退,到對敵,到排兵佈陣,張輔這樣經驗豐富的老將無任何用武之地。

三、王振擅權。

王振忽悠英宗親征,可是他又不懂軍事,反而閉塞言路,使明朝大軍一次次錯失自救的機會。

大軍到了大同,很多人上奏英宗撤軍,結果都被王振訓斥,甚至趕了出來。

明朝班師時,如果走蔚州,過紫荊關,就是長城以內,安全度大大提高,而且很快就可以回到京師,完全可以避免全軍覆沒的厄運,結果王振卻以踩壞莊稼為由,強行改道去宣府,導致大軍來回拖延,被瓦剌騎兵追上。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明軍走宣府也不是沒問題,可是又因為等待王振的一千多輛私人輜重車,駐紮在了土木堡,延誤了進懷來城不說,土木堡附近還沒有水源,明軍士兵又餓又渴,大軍戰鬥力下降,軍營混亂。

四、瓦剌太勇猛,也先太狡猾。

瓦剌騎兵是蒙古兵,勇猛就不說了。

明軍在土木堡被圍軍時,也先竟然假裝議和,瓦剌軍假裝後退,致使明軍輕信,大軍挪動,陣型大亂,被瓦剌趁機反殺。

此外,也先還派兵圍攻宣府,甘肅,埋伏於赤城等地,使明朝邊軍不敢輕易出動救援。

五、明軍戰鬥力太差。

明朝戰鬥力最強的是邊軍,京營與之相比,差了太多。明朝曾經有邊軍抱怨,跟京營軍隊並肩作戰太丟人,因為京營軍隊往往望風而逃。

明軍逃兵太多,導致戰鬥力差,號稱五十萬大軍,實則二十幾萬。

明軍糧草跟不上,又沒有及時佔據河流等水源,導致軍士又餓又渴,戰鬥力能好到哪去?

此外,由於王振擅權,主將不分明,大軍一遇到敵人,無人統一指揮,不戰自潰。

鐵騎蹂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眾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世界人文通史2019-11-13 20:17:02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節點。

在此之前,明英宗正統治著父親明宣宗所留下的全盛時期的明王朝,國力強盛

;而在此之後,明朝數十萬北部邊軍消亡殆盡,喪失了自明太祖以來形成的對蒙古的軍事優勢,從而轉為戰略防禦,建設“

九邊防線

”。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明英宗正統年間,蒙古瓦剌部崛起,統一了漠南。瓦剌首領“

也先

”兵分四路南征,自己親率主力攻陷了山西大同府。瓦剌軍“

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

訊息傳到京師後,明廷震動。明英宗為了宣揚國威,在親信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自率領25萬大軍出征,對外號稱50萬大軍迎戰瓦剌。但這一去,就發生了“

土木堡之變

”的慘劇,明英宗被俘,宦官王振被殺,隨行的重臣大多死於非命,20多萬明軍遭到屠戮。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雙方開戰後,明軍的主力出居庸關長城,經過懷來到達宣府,但其前鋒被3萬瓦剌軍騎兵擊敗,於是明軍的主力沿路潰退到了土木堡一帶進行佈防。

不過經過長途奔襲和敗仗後,明軍整體士氣低下,再加上明英宗判斷失誤,所以導致明軍主力被困在土木堡。

土木堡周圍地勢較高,環境惡劣,乾旱缺水,明軍士兵飢渴難耐,戰鬥力大打折扣,這給瓦剌騎兵制造了機會。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瓦剌騎兵沿路追擊而來,將明軍團團包圍在土木堡一帶,並趁明軍尋找水源時從四下發起猛攻,將20餘萬明軍分割包圍,並活捉了明英宗本人。

在這場混戰之中,明軍約有7、8萬人陣亡,10萬餘人重傷,餘下的殘兵逃回了北京,後來還參加了于謙的“北京保衛戰”

此外,當年由明成祖朱棣所留下的“

精銳三大營

”全軍覆沒。而明朝開國勳貴後代形成的重臣集團與多數能征善戰之將也被瓦剌軍殺死,如明朝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重臣全部死於亂軍之中,僅有少數大臣逃回北京。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要知道,當時的明王朝(明宣宗、明英宗之交)正處於全盛時期,而蒙古瓦剌部不過是區區的遊牧部落,可是卻給了強大的明朝有如當頭一棒,也揭穿了明朝外強中乾的本質。

經此變故以後,明朝的北部精銳消耗殆盡,被迫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同時,由於蒙古邊患再起,此後明朝到滅亡為止,戰略重心一直集中於北方,對西南土司和東南倭寇的管理都處於寬鬆狀態。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朝史暮想2019-07-16 19:17:43

閒言不敘,先來聊明軍行軍路線,再聊聊土木堡的歷史疑問。

明軍路線

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與王振,領大軍及徵發的民夫,號50萬人,北征瓦剌。

7月16日,大軍離京。

7月19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

8月1日,大軍抵達大同。

之後大軍折返,走南線,過蔚州,經紫荊關返京。從大同出發,往蔚州方向行進40餘里,忽然再次折反,往回走,打算走原路返京。這就是歷史上的“王振大轉彎”。

8月11日,到達宣府,也先先鋒追擊而至,明軍後衛將軍吳克忠部,成國公朱勇部共計五萬餘人,先後阻擊也先。全軍覆沒。

8月13日,大軍停留在土木堡。此時距離軍事重鎮懷來不足30裡。

8月14日,也先派人和談。

8月15日,明軍於土木堡大敗。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關於“王振大轉彎”之謎

史書是說,王振為了在蔚州老家於鄉親之間炫耀自己的權勢,故意慫恿朱祁鎮走蔚州路線,由紫荊關返京。這個說法,朝史暮想是不信的,史家的言論有點過於無恥了。

朝史暮想推測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大軍缺糧,正值秋收,大軍於蔚州城郊補充糧草,之後再原路返京。

理由二,途中聽聞宣府守將與蒙古有串聯,朱祁鎮前往調查。

理由三,途中得知也先騎兵追擊,大同——紫荊關一線,地勢平坦,利於騎兵作戰。不如大同——懷來——居庸關一線,重鎮林立,來得安全。

理由四,朱棣,朱瞻基北征返京路線慣例走居庸關入京。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為何在土木堡停留

史書說王振貪戀財物,等候掉隊的兩千輛物資大車。朝史暮想還是不信。

推測:

時在也先行動時,瓦剌的阿剌知院同樣率部行動。也先攻大同,阿剌走宣府。阿剌於宣府一面,先後拿下馬營,獨石,永寧等軍事重鎮,搶先明軍佔據土木堡以東,切斷水源,阻擊明軍。

這是瓦剌人預先設定好的口袋。

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打又打不過,明軍自然大敗。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之戰,明軍的失敗是多原因的:

其一,兵員素質比之前朝,下降太多。很多子弟兵沒有經過大戰洗禮。

其二,情報工作糟糕。站前戰中,都沒有人去重視這塊。

其三,朱棣時期留下的大將大多凋零,大軍無大將主事。

其四,明軍從上到下對蒙古人的輕視。

其五,王振征伐民夫伴軍隨軍補給,流寇的補給方式。

其六,土木之戰,是大明朝內鬥的延伸。

……

也許,此戰,大明從來就沒勝的希望。

朝史暮想,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哈達博士2019-11-23 21:14:52

土木堡之變,發生於明朝正統14年,即公元1449年,是明朝在崇禎之前最慘重的一次軍事失敗。在這次事變中,明朝不僅失去了京城三大營之精銳20餘萬和半數的朝廷文武大臣,連當朝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也被敵人俘虜。所以把這次失敗

說成是明朝最大的國恥一點也不冤。然而,

如此的慘敗本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慘敗讓人如此意外。就在20多年前還在永樂大帝帶領下屢次橫掃北方蒙古騎兵的大明軍隊,為何在一天之內土崩瓦解,全軍覆沒?要知道,他們的對手僅僅是兵力只有數萬的瓦剌騎兵。可以說,

這次失敗從明英宗御駕親征的開始就買下了伏筆

事變的起因是位於明朝北方的瓦剌(就是漠西蒙古)在太師也先的帶領下屢次進犯明朝邊境。為了解決瓦剌問題,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這本來是件好事,

但問題就出在明英宗只是把這次出征看成是一次兒戲,而實際指揮明軍的太監王振又毫無才能

,只知道沿途炫耀排場和衣錦還鄉,致使屢次貽誤戰機,錯過了大軍撤回關內的黃金時間視窗。

出征大軍號稱50萬,但實際上應該只有20餘萬。

許多士兵都是緊急接受徵召入伍,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居然是在下詔幾天後就出發,完全沒有佈置後勤和糧草時間。須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何況是皇帝的御駕親征。另外,明朝

由於接近數十年沒有發生大的戰事,軍隊的戰備和訓練已經呈現廢弛的狀態。可以想象,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皇帝就帶著幾十萬人出征,

明英宗只是把這次軍事行動當成一次武裝遊行

,或者是邊境閱兵行動,期待著能夠靠這個把也先嚇退,如果能順便再打幾個勝仗,回來後就更有面子了。而

皇帝帶的這20萬人也

完全沒有出征的緊張感,

沒有做好戰鬥的準備

這幾十萬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在幾天前還是種地的農民,也許

他們心裡只是想著陪皇帝轉完一圈之後就可以打卡下班了,然後趕緊回家陪老婆孩子。而另一隻軍隊——也先的瓦剌騎兵,卻早已經磨刀霍霍,等著獵物的到來。這樣兩隻軍隊的碰撞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勝負之數也許早就註定了。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關於土木堡之變的經過,明史中有詳細記載。

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支明軍騎兵共5萬人在鷂兒嶺慘遭殲滅之後,明軍主力20萬人遂退至土木堡紮營,但是很快被也先騎兵襲擊。明軍此時雖然主力尚存,但是已經成了驚弓之鳥,本來就無心戀戰的明軍在聽說殿後的騎兵被滅後更加人心惶惶,軍心不穩。再加上王振的瞎指揮,焉有不敗之理呢?因此,面對幾萬瓦剌騎兵的突然襲擊,20萬明軍馬上土崩瓦解,繼續抵抗的和卸甲投降的明軍自相踐踏,頃刻間大軍

傷亡過半

。大明皇帝英宗朱祁鎮一下子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被活捉。

土木堡之變當中的明軍到底承受了多大的損失?

在史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述,但是戰後明朝軍方在戰場上還收集到了上萬件火器。瓦剌軍隊雖然在戰場上佔了大便宜,但是由於擔心明朝援軍趕到,所以來不及仔細打掃戰場便匆匆撤離。另外據明史記載,明朝前期軍隊中火器配置至少在10%以上,

按此推算,明軍在戰場上的損失應該在十萬人以上。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這是明朝歷史上最富戲劇性的慘敗,

匆匆的出兵,又莫名其妙的失敗,皇帝被生擒,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一眾大臣戰死。

明軍精銳盡失,文官精英也遭受重擊。明朝自洪武、永樂、宣德以來近一百年的發展上升期宣告結束,從此明帝國進入中後期,開始走下坡路。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老蟲2019-12-29 18:41:41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說是被俘50萬人,其實沒那麼多。中國人說話喜歡誇張,尤其是打仗的時候軍隊的數量問題,水分太多。其實出征時也就20來萬,到了被俘的是時候也就剩十萬人了,其中有戰死的,也有當逃兵的。

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他的父親是明宣宗朱瞻基,也就是那位“蟋蟀天子”。這就足夠說明遺傳的強大,老爹就好玩,兒子也不著調。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明英宗朱祁鎮特別寵信宦官王振,王振原本是一個落魄秀才,走投無路就淨身做了太監。王振讀過書,有點小聰明,朱瞻基就特別喜歡他,就讓他服侍太子朱祁鎮。朱祁鎮即位後,王振就成了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可是皇帝的貼身秘書,有“批紅”(批閱內閣呈報上來的奏章意見)的權力,是皇帝以下“第一人”。這時沒有能制衡王振的人,王振就大權在握,明朝所有軍政大權都在他手中。

這時北方的蒙古悄然崛起,原本被朱元璋、朱棣驅散的蒙元勢力,又一次集結在一起。此時蒙古最大部落是瓦剌,在丞相也先的帶領下,統一了蒙古三部。也先不斷嚮明朝挑釁,先是用劣馬嚮明朝進貢,換取大量好處。接著不斷加大朝貢次數和貢品數量,也先這樣大量以次充好的行為,讓明朝大為不滿。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但為了安撫蒙古部落,不讓他再起事端,明朝也就忍了。也先就開始騷擾明朝邊境,並且於1439年秋,分兵三路,嚮明朝發動進攻,其中也先親率大軍直撲大同。

這時王振挺興奮,因為他一直就想向世人展示他的軍事能力。這個從小聽了太多隋唐演義、楊家將故事的太監,特別嚮往那種刀光劍影的軍旅生涯。也許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從失去男人尊嚴中找回一點點自信。

於是他就忽悠明英宗親征,朱祁鎮也是聽著朱元璋、朱棣這些祖輩的事蹟長大的。他也認為打仗就那麼回事,只要人多,誰都不用怕。兩人一拍即合,立即召叢集臣宣佈親征。並且西陵要求2天之內,50萬大軍到位,然後親征大同,文武群臣全部跟隨。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就這樣,匆忙之間,2天聚集了20萬大軍,其中一部分連裝備都沒配齊。朱祁鎮和王振就帶著群臣,浩浩蕩蕩的向大同進發。

也先一聽明英宗親征,也很高興,就連忙佈局,要將朱祁鎮消滅在大同境內。於是也先就命令部隊後撤,王振得到訊息後,認為也先害怕了。於是王振就勸朱祁鎮快速向大同進軍,免得也先“逃跑”。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可是進軍途中,看到遍地死傷計程車兵,王振害怕了。越往前走越荒涼,沿途甚至不見一兵一卒,王振心中感到不妙。這時,曾參與守衛大同的手下向王振彙報,前幾天明軍在大同慘敗的訊息。王振立刻彙報英宗,英宗也發現打仗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也想回去。於是,就下令撤軍。

如果就這麼撤回北京,也就沒有土木堡之變了。此時王振又有了新想法,他想讓英宗從他的老家蔚州(現在的河北蔚縣)經過,讓父老鄉親見見皇帝,也有“衣錦還鄉”的意思。於是,王振就下令走蔚州,由紫荊關入長城。大軍就開始向蔚州進發,走著走著,王振就發現,大軍的出行對莊稼的損害較大。而且,明軍的軍紀也不好,這樣豈不是害了家鄉父老。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王振又下令,不去蔚州了,還是走宣化,於是大軍又向東走。這樣一折騰,就耽誤了回北京的最好時間。本來也先聽說明軍撤了,就很失望,這又聽說明軍兩次改道,他覺得機會又來了,連忙下令追擊。

王振他們趕到宣化,瓦剌大軍也趕了過來。王振連忙派兵攔截,自己隨同大軍繼續後撤。趕到土木堡時,王振看到自己搜刮的財寶和輜重沒跟上,就命令在土木堡修整。土木堡只是一個軍事堡壘,他距離懷來城只有10公里。群臣都建議先進懷來城,再做修整,王振不同意。群臣又提議,先讓英宗入城,結果提議的人遭到王振的斬首,也就沒人敢再說話了。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第二天一早,王振就發現走不了,因為瓦剌大軍將土木堡團團圍住。也先也不攻城,因為他知道城中連水都沒有。於是也先將靠河的那一面讓開,讓部下埋伏在河岸邊,就等著明軍取水時,將他們殲滅。

於是在取水時,明軍被俘,就連堡中的人也無一倖免,英宗連帶著一干大臣全部被俘。

土木堡是明朝衰敗的起點,此後,明朝率遭北方侵襲,只能被動防禦。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謝金澎2019-05-17 23:45:01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戰役的肇因便是權監王振一手導致的。

張太后病逝後,明英宗朱祁鎮寵幸太監王振,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大權獨攬、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竟然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臣干預朝政所立之鐵碑。從此,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指揮,王林為錦衣衛僉事,其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他又排斥異己,陷害忠良。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將手伸到了外事上。瓦剌部朝貢後,按照慣例應該給予賞賜,王振卻私自剋扣,導致瓦剌部丞相也先帶兵犯境,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自己可以趁機過一把帶兵打仗、一展威風的癮。明英宗朱祁鎮也就興沖沖的帶兵御駕親征,一共出動五十萬人,其中二十萬戰鬥人員,三十萬非戰鬥人員,浩浩蕩蕩開拔。

原本是到前線作戰的,但是王振為了顯擺,指揮大軍繞道自己的家鄉,走到家鄉附近時,又擔心大軍踩了家鄉的莊稼,再次回撤繞道。結果撞上從大同前線敗退下來的潰軍。王振原本就是一個對軍事毫不瞭解的閹貨,卻屁股指揮腦袋 ,負責了整支大軍的行軍指揮。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一看前線潰敗,朱祁鎮的豪氣就焉了,整支大軍開始回撤逃跑,結果瓦剌的追兵一路追殺,在土木堡遭遇,那些非戰鬥人員慌亂成一團,瘋狂逃命,征伐大軍自相踐踏,亂成一團,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瓦剌大軍猶如砍瓜切菜一般大開殺戒,變殺邊大喊:放下武器跪地免死。於是慌亂的明軍很多放下武器跪地等死。

一場遭遇戰變成了單邊屠殺,屍體塞山蔽川、血流成河。明朝的二十萬精兵幾乎沒有像樣的抵抗就被屠殺殆盡,釀成有明以來最大慘案。明朝廷部級以上官員幾乎都隨軍了,被殺、被俘的一乾二淨,明英宗朱祁鎮也被活捉,太監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當場錘死。一些看電視劇的人還給朱祁鎮喊冤,其實明朝的衰敗即始於朱祁鎮,寵幸太監、首敗塞外都是從他開始的。而且他一生中幾乎對國家毫無建樹,還在後來的奪門之變中大肆屠戮忠良。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瓦剌一見明朝精銳盡喪,野心頓起,一路向北京攻擊。危急時刻,朝廷失敗主義情緒瀰漫,紛紛要求放棄北京遷都。關鍵時候,兵部侍郎于謙力挽狂瀾,反對遷都,力主抗戰,並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殺盡王振的親信、侄兒,組織剩下的老弱殘兵,收集敗退下來的殘兵,展開阻擊,打退了瓦剌的進攻。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就是這個鐵骨錚錚、忠肝義膽,挽救了明朝於即倒的國之柱石于謙等一干忠良,卻在竭盡全力救回朱祁鎮之後,被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進行的清算中被全部處死。這就是封建王朝家天下之弊端,國家成了私人之物,領導國家者不是以賢良作為標準,而是血緣決定一切,以至於昏君誤國,誤我中華數千年。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漩渦鳴人yy2019-07-22 11:46:48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歷史上最為慘痛的一次軍事力量上面的損失,也正是因為這一次事件,使得朝廷內部武將貴族集團迅速落寞,而文人集團快速崛起。

土木堡之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其實,說到底,也只能夠怪當時的大明王朝實在是有些不爭氣。

在這之前,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對於北方遊牧民族,那是採取了一種碾壓的態勢,也正是因為這種碾壓和咄咄逼人的態勢,使得北方的遊牧民族開始痛定思痛,放棄了之前所謂的尊嚴,開始苦心得學習如何彎弓射箭,如何進行戰鬥。

在草原上面,本來處於內鬥的蒙古部落,開始逐漸的融合統一,其中一個較大的勢力叫做瓦剌,在戰爭之中不斷的崛起,組建了一隻強悍的作戰力量,並且開始向大明王朝發動挑戰。

在這種情況之下,大明王朝自然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尊嚴而選擇與敵人開戰,但是,由於幾十年沒有發生過大型的戰爭,所以這一次集結起來計程車兵,很多都沒有經歷過大型戰爭的洗禮,而且很多人都是臨時倉促的集結起來的。

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別人在草原之上不斷地磨礪自己生死搏鬥的性情,而自己卻在中原土地之上享福,這一下子差距就拉開了,很多人也似乎看到了結果,但是沒關係,這個時候大明王朝至少掌管著肥沃的中原之地,組建一支大型的軍隊,透過人數的優勢碾壓過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畢竟對於這樣的軍隊來講,打順風局,那些小兵就會變成如狼似虎的軍隊,可如果打逆風局,這些人就是待宰的羔羊。

還有一點就是這一次出兵,有些人並不是帶著去打仗的目的去打仗的,除非名義上有50萬人,可事實上根據歷史學家的推算,也就只有20萬,剩餘的30萬人是幹什麼的?領空餉的,一點大家並不新鮮,(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電視劇上面都有,可這件事情要真的發生在某支軍隊裡面,尤其是在生死存亡的戰役之中,那就會決定一個國家的生死。

軍隊上面的大幅縮水並不能影響最高指揮者對於這場戰役的信心,對於最高指揮者來說,不管手底下的人報給自己軍隊到底有多麼少數目,自己總認為有50萬大軍,所以軍隊上面我佔據絕對優勢,你肯定打不過我。

可就是這假冒的50萬大軍,實際只有20萬軍隊的補給,仍然供應不上,軍隊這一路走過去是又缺糧又缺水,在這之中不少的明軍士兵沒有走到半場就直接餓死或者渴死,甚至有的人直接當了逃兵,非戰鬥減員太多。

在這之後,指揮如同兒戲,在聽說前線敵人的軍隊戰鬥力太強的情況之下,二話沒說,這20萬人直接朝對方几萬人投降了,說是領軍隊直接往回撤,撤退的途中又為了做姿態,軍隊直接改到撤退,進入到了有任何水源保障的土木堡。

更加荒唐的是,明英宗不允許軍隊進入城市,步兵在平原之上面臨著騎兵的衝擊,對於遊牧民族來講,看到這一隻擺明了姿態,要讓他們屠殺的軍隊,那就像是聞到了血腥味的狼,明朝軍隊的下場可見一斑。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作戰之前稍微檢視一下作戰地形,這一連串的錯誤都犯了,你就算是有百萬大軍也白搭!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歷史簡單說2019-11-15 11:06:24

其實當時的明軍是二十五萬,而不是五十萬。

當時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的父親是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的父親是明仁宗朱高熾,是朱棣的兒子,明仁宗與明宣宗兩朝有一個仁宣之治,是明朝最強大的時候,可是經過了土木堡之變,明朝迅速衰弱。

明朝當時北方的敵人是瓦剌,瓦剌是北元的一支,雖然明朝滅掉了北元,可是瓦剌一直在明朝的北方襲擾明朝。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那為什麼會有土木堡之變呢?這個和一個人有關係,這個人就是宦官王振,當時瓦剌的也先向明朝進貢了兩千匹馬,但說是三千匹馬,希望得到更多的賞賜,可是王振拒絕了,就按兩千匹來,而且還只算了五分之一的價格給也先。

瓦剌當然不同意,所以就率軍攻打明邊境,明多處關隘被攻打,當時明英宗寵信王振,明英宗就在王振的鼓勵下,完全不顧兵部尚書和于謙等人的勸說下,堅持要御駕親征,明英宗讓他的弟弟朱祁鈺留守北京,由他與王振帶著二十五萬大軍北上,號稱是五十萬。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而這隻部隊是由王振指揮的,其他人員都不得干涉,明軍到達大同後,大同守關太監說瓦剌也先北撤,此舉是為了埋伏,王振看到瓦剌北撤,覺得是個機會,要追擊,可是沒多久,前部被瓦剌所擊敗,王振命明軍迅速南撤。

這樣一北一南,明軍本來就很疲憊,回去的時候,王振讓大軍經過他的家鄉蔚州,相當於帶著幾十大大軍衣錦還鄉,但又擔心大軍會踩壞他家的莊稼,所以就一直改行軍路線,到了宣府的時候,明軍被瓦剌軍趕上,明軍被殺三萬。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明軍繼續南撤,到達了土木堡,兵部尚書建議要快回居庸關內,這樣才比較安全,但是王振給拒絕了,土木堡缺少,因為水源被瓦剌軍所佔,瓦剌軍假裝與明軍談和撤退,明軍大喜,大家奔向水源,不料,瓦剌軍反攻過來,二十萬明軍基本全軍覆沒。

隨行的很多官員也被殺死,王振也被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所殺,明英宗也被瓦剌給俘虜了。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獨秀文苑2019-11-15 13:46:30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首領也先大舉進兵明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

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死傷慘重,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之變,單從軍事層面來講是明朝歷史上最慘重的失敗,甚至堪稱國恥!明朝最精銳的軍事力量和武官集團損耗殆盡,當朝皇帝竟然當場被擄而去,明朝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而這樣的損失,本來應該是可以本來應該是可以避免的!出征大軍號稱50萬,但實際上根據考證,充其量不過20萬,由於常年沒有應對大型戰爭,軍備方面已經呈現廢馳,大量士兵都是在出徵前緊急徵召,這支親征大軍竟然在命令下達的幾天後就宣告出征,後勤軍備完全缺乏準備,這支20萬大軍包含了太多剛剛身披軍裝的老百姓,又能保證多大的戰鬥力?此一戰役,明軍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 文武官員亦死傷數十人,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由於英宗親征的意圖僅僅是為了嚇唬嚇唬瓦刺,幾乎沒有給大軍配備後勤準備,給每個官兵發放了1兩白銀及衣物、炒麥等物資,每3個人配備了1頭毛驢,隊伍中人驢參雜,混亂不堪。自永樂季年已二十多年大明軍隊再也沒有打過仗,軍隊基本長期處於屯田耕農狀態,戰鬥力下降,兵器殘破。再看隨軍官員中僅英國公張輔為當朝元老,當年隨成祖征戰南北,軍功赫赫,但已花甲之年,兵部尚書鄺野雖很有才幹,但英宗不許他們參與軍政,一切聽由王振指揮。成國公朱勇為靖難功臣朱能之後,子不類父,屬於有勇無謀之人。50萬明軍被一個“目不辨旌旗,耳不諳鼙角”皇帝和一個專橫跋扈、一無所長的宦官指揮著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而反觀瓦剌軍隊的統帥,在土木堡發動攻擊前,就截斷了明軍的水源,使得50萬大軍沒有水喝,也不能做飯,還沒開打,明軍就亂了套。同時,為了麻痺明軍,瓦剌還派人假意求和,讓明軍徹底喪失了警惕。等到瓦剌大軍進攻時,多數明軍毫無反抗鬥志,任人宰割。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史話拾掇2019-02-14 08:22:36

公元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瓦剌太師也先侵犯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征瓦剌,英宗為顯威風下令三天內集結五十萬大軍,於是準備不足的明軍,匆忙開赴大同迎擊也先。

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由於根本不懂軍事,明知是誘敵之計卻堅持進兵,令前峰大軍損失殆盡,聞敗後不思調整而驚慌撤軍。撤軍時為顯示威風,故意使英宗經過其家鄉;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屢次改變行軍路線,導致士兵疲憊不堪。後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狼狽逃到土木堡,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有河,被瓦剌軍佔據,明軍將士飢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痺明軍。王振下令移營就水時,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明軍只能倉促應戰,結果大敗。英宗被孚,大批靖難武將勳貴戰死,曾跟隨成祖靖難及遠征漠北的三大營精銳全軍覆沒,這一敗也是明朝由盛轉哀的開始,為以後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真正被殲滅的只有三大營的精銳的二十萬人左右,其它衛所軍都被擊散擊潰,而有戰鬥力的也只有三大營,衛所軍頂多就是搞搞後勤,土木堡之敗終其原因還是人為之禍,英宗的混潰及王振的弄權,自英宗之後明朝皇帝再無敢親征之人,武宗是偷偷去的,朱家皇帝本是馬背上得的天下,空有一身骨氣,但偏偏沒有了但氣,被文臣死死的鉗制住,連紫禁城都出不了。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沙中土大溪水2019-06-02 22:40:30

土木堡之變發生於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是明朝第一次大規模失敗的戰役,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土木堡之變發生的有些意外,因為此事發生在僅距離朱棣第五次北伐1124年才25年的時間。一代人的時間裡,邊關的武備,軍事力量居然荒廢到被吊打的地步。開國的勳貴們,朱元璋時殺了一批,朱棣靖難時殺了一批,這回又死了一批。從此事的起因上看,無論如何討論,是王振的錯,還是文官體系的陷害。但這以後,武將勳貴就在再也沒有話語權。其實也未必有,從宋一朝開始,為防止武將專權,朱元璋置五軍都督府以文臣控制武將已是國策。這其中的弊病就是一旦戰事有所緩和,武備荒廢就快。從明宣宗明北部邊境就已經開始往後撤,國境已壓至大同宣化一線。朱祁鎮可能是想想重振朱棣的北伐雄風,但還是有的些太唐突些。文臣的勸解不是一點道理沒有。

​​孫子兵法裡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差察也。”這句話應該是朱祁鎮的教訓,朱棣是從小一直在漠北的征戰裡滾殺出來的,最後依然死於第五次北伐的路上。朱祁鎮太小看打仗這件事了。倉促之間糧沒備夠,人沒準備好,二十萬,號稱五十萬,浩浩蕩蕩就敢出站,三人合一頭驢,帶三大營沒咋訓練的京兵就出發了。可見是當兒戲了。

從中也看出來,有明一朝的政治格局的困惑。過於集權於皇帝,皇帝如果任性胡做,大臣真沒啥好辦法。朱祁鎮出征本來不是什麼壞事,朱棣不也常漠北掃蕩,但任何事一定要考慮清楚,所有萬一情況朝堂上要討論清楚,朝廷上下一心,糧草準備好,才可行。倉促之間出徵,真是兒戲了。

​但群臣為什麼就攔不住呢,從政體上看,洪武帝廢宰相後。看似少了權相的專權,保障了朱家江山,但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少了宰相也有弊端。其一,皇帝一人管六部真心忙不過來,這就在永樂朝有了內閣這機構,朱祁鎮時內閣才興起,只是一秘書班子,還沒有後來顯赫。其二弊病,就是一旦有事皇帝將直面於群臣,一旦有紛爭,皇帝將是爭端的一部分,而不是仲裁者的身份。相比有宰相事時,事情有紛爭,群臣和宰相爭論,皇帝可以超脫一些,有些事可以多討論,可以看清各方立場,皇帝再仲裁。事情不對也有宰相擔當,前朝設宰相也是有道理的。

出征這件事就看出沒有宰相的惡果,如是朱棣出征還沒事,但到了朱祁鎮和王振想出徵,群臣認為太倉促,這就是麻煩事了。當時朱祁鎮當時還小,確有幹大事的心態,一下子朝廷堂上爭執起來。最後,就成了意氣用事了,結果變成朱祁鎮我就非要去,群臣不情不願。有人說文官體系想害朱祁鎮和武將,通敵害朱祁鎮土木堡被俘,這是不可信和不可能的,這麼大的陰謀,不是單個文官能擔的,人多了陰謀就不是陰謀了,事後不露馬腳才怪。雖沒害你這心,但冷眼旁觀估計是有點的,幹事拖拖拉拉也是可以的。群臣拿一推麻煩事堵你的嘴,朱祁鎮一怒之下,只有強行出征。從這就能看出朱祁鎮出征時,為什麼準備工作亂七八糟了。

看明朝以後的諸朝,從明朝特有的廷杖這一現象看,嘉靖朝大禮儀之爭,萬曆朝的爭國本等事情依然可以看出,缺少了宰相之後,皇帝與群臣的關係在某一事件上放對立。特別是爭國本,最後事情不重要了,站隊成了必須的,一切都將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這些事情中,皇帝智商高,有足夠的控制能力,宦官還不太顯露。比如在嘉靖朝,弘治朝,萬曆朝等皇帝並不需要宦官幫忙。但一旦皇帝有所能力不足,就只有依靠宦官制衡百官。一系列事情下來,吵多了,廷杖打多了,心也就冷了。所以,煤山上陪崇禎只有一個太監了。

​朱祁鎮也不是什麼壞人,就是一個老實人。要不也不會被俘那麼多年,居然沒受一點傷害。但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一個能力超群的人,水平高的皇帝是不用重用太監的,是利用太監而已。這也是中國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弊病,子孫後代沒那麼高的水平咋辦?沒法,群臣只好忽悠著走吧。多幾個這樣的子孫,王朝也只好這樣看著。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讀史梨樹下2019-02-12 12:33:15

古時候兩軍交戰很少出現殲滅戰,一般情況下都是擊潰,因為冷兵器時代的武器不具有毀滅性打擊。所以,土木之變並非殺了明軍50萬大軍。事實上土木之變時明軍也沒有50萬人,有戰鬥力的部隊頂多20萬,其餘人等要麼是後勤輜重部隊,要麼是官員家丁,要麼就是宮中宮女太監。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歷史早知道2019-11-23 22:19:55

正統十四年(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在乎其鎮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然後和王振在極短時間內,抽調包括京營在內的50萬大軍(實際20萬左右)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等100餘名文武官員從徵。

皇帝御駕親征,成國公朱勇雖為大將軍卻無實權,隨徵的文武大臣也同樣無法參與軍政,一切軍政事務卻皆由王振專斷。而明軍內部,京營雖為朝廷精銳,但畢竟也幾十年沒打過仗了,加之前線由於戰敗,因此多有誇大敵軍之語,普通士兵對於即將到來的戰爭較為恐懼,這為之後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五十萬明軍是如何被屠?

一、盲目追擊

7月19日,大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大軍開至大同。 也先(瓦剌太師)見明軍勢大,逐收攏軍隊後撤,一方面靜觀其變,另一方面則意圖將明軍誘入草原,從而發揮自己騎兵優勢。鎮守太監郭敬在向朝廷上奏也先已經後撤的訊息後,大部分文臣武將意圖勸說明英宗返回,畢竟邊關之圍算是解了。而王振則不同意,他認為也先撤退是由於畏懼朝廷軍隊,於是堅持繼續北進。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二、王振不支援,只顧逃命

王振在聽到前線戰敗後,連忙指揮軍隊後撤。其實此時的明朝軍隊足有也先10倍之多(也先大約2萬5千人),前線雖敗,但面對如此龐大的軍隊,也先其實也是比較擔憂的,小敗之後如果能穩住陣腳,也先在摸不透虛實的情況下其實也不敢有大動作,但王振偏偏就後撤了,這反而給了也先信心。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三、王振多次改變行軍路線

屢次改變行軍路線。在逐漸遠離前線之後,王振卻突發奇想,請求英宗在退兵之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也來個“衣錦還鄉”。於是朝廷大軍沒有按照原路返回,繼續過宣府從居庸關入關,而是選擇向南過蔚州從紫荊關入關(如下圖)這也導致士兵疲憊不堪。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四、王振拒絕撤回居庸關城內

王振又犯了第四個錯誤,命令大軍在土木堡修整。當時兵部尚書鄺埜表示也先騎兵行軍速度極快,土木堡雖然地勢較高,但無泉缺水,不利於大軍駐紮,建議大軍加緊行軍,儘快返回居庸關,進入關內後再做修整。但王振見明軍已經疲憊不堪,自己也累得快散架了,加之此地距離居庸關已經不遠,於是予以了拒絕,令大軍在土木堡修整。次日,瓦剌軍隊挖斷了水源,就包圍土木堡。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明軍倉促迎戰之下遭遇潰敗。此一戰役,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護衛將軍樊忠一怒之下用鐵錘砸死,文武官員亦死傷數十百人,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不務齋2020-01-02 10:08:52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轉折點,土木堡之變前的大明繁榮昌盛蒸蒸日上,之後的大明就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一個太監。

這個太監就是宦官王振,瓦剌向大明中央討賞,但是王振不肯多給,讓瓦剌不滿就在邊界騷擾,王振一看自己已經有權有勢了,但是還缺乏戰功,於是就慫恿皇帝御駕親征,分封自己做大元帥大將軍去消滅瓦剌。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下決定親征,帶領約25萬大軍,號稱50萬,但是實際上是25萬,從北京出發了。

打戰的過程也因為王振的指揮不當出現了失誤。當時王振把一切軍務都把握在手裡專斷,對於軍事一竅不通的王振非要裝成大尾巴狼。為了讓大軍經過自己的家鄉顯示威風,繞道前行;又害怕士兵踩壞了他的田園莊稼又繞道行走,致使明軍疲憊不堪。瓦剌大軍追趕而來,明軍狼狽逃到土木堡。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地勢高,但是缺水,讓將士們飢渴難耐,可以說是一條死路了。瓦剌主動撤退詐降,王振立馬下令移營取水,將軍一哄而起奔向河邊,瓦剌軍伏兵四起,發動總攻,將明軍打得大敗。隨同明英宗遠征的群臣都死在了混戰中。明英宗的護衛看到這個場景憤怒至極掄起鐵錘砸碎了王振的腦袋。而明英宗也被瓦剌大軍生擒,成為瓦剌進攻北京的重要籌碼。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而為了護住大明,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于謙登上了歷史舞臺。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東方大國2019-12-29 13:32:55

很多人都不瞭解,胡說八道。明軍實際也就七萬多人,其中不少是隨軍的文臣。明軍在土木堡被圍,雙方相持。雙方透過使者,達成協議,明朝答應用黃金白銀賜給瓦剌,瓦剌同意,雙方就此協議簽定,明軍在土木土堡主要沒有水源,三天都喝不上水了,在離土木堡一二百米處有小河,協議籤後,明軍士兵如鳥獸散爭相去小河喝水,隊行大亂,時有踩踏,瓦剌看到此景,撕毀協議,率軍攻打明軍,明軍慘敗。明軍精銳,戰力不可能弱,那些說五十萬,二十萬的,都胡說八道。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悟空說史2019-06-08 21:09:33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歷史上被打的最“疼”的戰役,是愚蠢導致的慘敗,不僅數十萬的“中央軍”被一鍋端,就連皇帝也被俘虜了去,最後不得不用大量的金銀財寶才換回

五十萬明軍的數量其實被誇大了,大概有二十萬明軍左右跟隨著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被屠,而這種情況本來是可以避免,是明軍開始衰落的軍力和錯誤的指揮共同導致。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改變明朝歷史的一個戰役,一舉葬送了數十萬的明朝中央軍隊,還使得明朝的武勳階層出現了斷層,很多的人才被明英宗葬送,也是明朝開始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帶來的優越性和危險性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這是明朝的地圖,可以看得出來,自從明成祖遷都之後,明朝的國都就一直暴露在遊牧民族的眼皮子底下,不過原本明成祖的意思是以首都防禦圈的堅固抵抗遊牧民族的入侵,但到了明英宗這一代,這個思想被玩壞了。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在明成祖的那個年代,瓦剌和韃靼都是朱棣手裡的一個小蟲子,被明成祖朱棣冊封為王,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相互征戰之後,瓦剌漸漸強大了起來。

到了1449年,瓦剌終於按捺不住,開始了犯邊,率領三萬多人進攻大同,收到了前線戰報的明英宗心情激動,當時的明英宗也比較的年輕氣盛,一心想要比肩朱元璋和朱棣,於是不顧大臣們的反對,開始點兵御駕親征。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王朝的轉折點

儘管土木堡之變證明了明朝軍隊就是一個繡花枕頭,就連自己的皇帝都沒有保住,但我認為,這三個地方才是導致這數十萬明軍被屠殺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承平以久帶來的明軍制度毀壞

早在明英宗繼位之初,軍隊就已經開始崩壞,時常的出現逃兵,月例短缺,即使是京營也時常發放不足額,不及時,日常的訓練也被鬆弛,可想而知他們的戰鬥力會是什麼樣子。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第二個就是明英宗本人

作為御駕親征的皇帝,本來應該是鼓舞士氣,但明英宗卻偏不這樣,他開始瞎指揮,順風戰還好,無論怎麼樣指揮,最多就是少一點俘虜,但明英宗這次的瞎指揮卻害苦了明軍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在第一次交鋒失利後,明軍開始撤退,也不進入堅城據守等待援軍,多次的改變路線,兩次回到土木堡,士兵們叫苦不斷,最後選的“土木堡”還沒有水源

第三個還是明英宗本人

古代的戰爭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但明英宗在集合完部隊之後兩天就開始出發,糧草,輜重,戰士的思想都沒有得到動員,盲目自大,在敵人主動撤退的前提下還出擊,以為是自己天威浩蕩將敵人嚇走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輕視了敵人

這時候的瓦剌剛剛將韃靼一頓猛揍,而這時候的明軍卻已經幾十年沒有打仗,當你明成祖留下來的老營都已經老了,正是明軍開始衰落,瓦剌開始昌盛的時候,再加上瞎指揮導致了土木堡之變這個讓人惋惜的戰役失敗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感謝閱讀,評論區交流不同意見,歡迎關注老把頭,帶你撥開歷史迷霧,以客觀角度觀看歷史發展。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諾頓灬補丁2019-02-19 23:12:42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正統14年七月(公元1449年),也先兵分四路: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統領攻擊大同。明朝接到訊息後大驚,當時明朝的軍事已沒有朱元璋、朱棣時期的戰力了,然而有一個人很興奮,這個人就是皇帝身邊的紅人—王振(太監),而且慫恿皇帝御駕親征,很多史書都說這次出征共有五十萬人,但是從當時三大營的總兵力分析,這次出征的人數也就在20-25萬左右,當時也先帶領的軍隊有兩萬人左右,王振也許數學不錯,覺得10個打1個,穩贏。但是戰爭哪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假如戰爭按人數來算的話,我們的抗戰也不會打了八年之久。

正統14年七月十七日,大軍出征。隨行的還有大明的高階將領及兵部的尚書,但是兵部尚書走之前將兵部事宜安排給了一個人,正是這個人挽救了大明的命運,他就是于謙。

我們繼續說說土木堡,八月一日,大軍到達了大同,剛到大同王振就碰見了落敗而歸的另一位太監郭敬,郭敬繪聲繪色的給王振講述了戰場的殘酷,聽了郭敬的描述,王振面色土灰,汗流浹背,他不想死,他只想把也先趕回大漠去,然而當刀架在脖子上的時候他害怕了,於是乎他下令20萬大軍班師,如果按照原路返回也許土木堡之變就不會發生,但是我們看作戰圖可以知道當時並沒有按照當時來的路線回去,而是繞了一個大圈,經蔚州回去,只因為蔚州是王振的老家,但是這個命令下了沒有多久,王振又改了命令,要按照原路返回,原因居然是怕大軍踩壞莊稼,這是王振的第一次昏招。8月10日,也先接觸到了這支大軍的後衛部隊,大將朱勇帶領五萬大軍被也先伏擊全部殲滅。雖然朱勇指揮不當,但是也給大軍爭取了三天的時間,8月13日大軍趕到了土木堡離軍事重鎮懷來只有二十五里,進入懷來大軍就會安全。然而我們的王太監關鍵時候又發了一條命令,大軍暫不入城原因是他的1000多輛車沒有來。8月14日,也先發動攻擊,僅僅一天的時間剩餘的15萬大軍便被也先打敗,由此拉來了北京保衛戰的序幕,我們的英雄于謙在這次保衛戰中將自己的才智發揮到極致,拯救了大明的命運。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張尚懿2019-02-12 16:54:44

回答這個問題先明確一點,當時的又戰鬥力的部隊也就是明朝中央軍是20萬,瓦剌是5-6萬,之所以有50萬的資料一個是當時明朝號稱以及算上輜重部隊,糧草,後勤等等,下面就問題論問題,題主問是如何消滅明朝這些部隊的,首先土木堡之變作戰雙方,蒙古瓦剌,明朝精銳之師,瓦剌進犯明英宗朱祁鎮親征,明朝祖訓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時明英宗寵信王振,這個王振且不說他的個人行為,單就軍事指揮這一塊那就是外行,而且他不懂這一塊他目的就是膨脹想炫耀一點帶兵的基本常識都沒有,為了錦衣回鄉,帶著大軍先在自己老家溜達了一圈,50萬的輜重以及作戰部隊啊,不是小數目,這是可以想象的多麼大的一個隊伍,王振用當今白話說就是瞎指揮,亂跑,整計程車兵人困馬乏,聽到前鋒部隊已經潰敗這小子慌了,亂了陣腳,古代沒有大炮機槍核武器,50萬頭豬抓也得抓一陣,所以即使前面3萬騎兵部隊潰敗了也沒事咱撤回去也行啊,有條不紊撤沒啥事,說實話這麼大個隊伍撤退不好撤,這小子鬼使神差還想回老家嘚瑟一下,回就回吧還怕把家裡莊稼踩壞了,好吧這頓折騰,細節大家也能想象,人困馬乏飢渴難耐陣型自然亂陣腳,說實話古代大兵團作戰,最重要的就是前鋒部隊走在前頭真正擺開了打的歷史上都是有數的,不是說你帶個50萬部隊你就是去打仗去了,那居庸關那地方蒙古騎兵能傻了吧急跟你擺開打,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有河,被瓦剌軍佔據,將士飢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5]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痺明軍。明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就這一下可好明軍這20萬主力真就成了待抓的豬了,這軍一亂可真比豬好抓,都不夠互相踩踏的呢,要不說兵敗如山倒嗎?後來俘虜了明英宗,瓦剌也先還給朱祁鎮行君臣禮呢,後來想必大家透過各種小說野史正史的都知道了,于謙守北京,英宗靠人格魅力各種逆天操作,王振讓,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萬分憤怒,掄起鐵錘對準王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了下去。其實人瓦剌遊牧民族強盜作風就是水草不濟,那時北半球經常進入苦寒要不遊牧民族怎麼能老侵擾長城呢,瓦剌就想要點東西其實他們也知道漢人的地盤他老祖宗都統治不了人家能吃飽就行,後來的事咱們以後討論,北京保衛戰,朱祁鎮,朱祁鈺兩兄弟等等。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用心看本質2020-06-13 16:09:40

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土木堡之變的責任只在皇帝一人,他沒有軍事才能,也沒有領導能力,指揮千軍萬馬就只是千里送人頭罷了。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烽火笑狼煙692019-02-14 10:03:32

應該是打散,擊潰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憤志書生2019-02-13 22:40:22

這兒重要的關鍵點是,軍事戰爭從不是街頭混混人多欺負人少,五十萬軍隊不論從指揮,後勤,排程,策略都是很大一門學問。顯然當時明軍做的很失敗。而當時瓦剌則優於對方,一雙鐵拳打一張紙帛的可比性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謀世1232019-11-13 18:49:25

國內官僚集團和資本家們向蠻夷通風報信,聯合蠻夷奴酋一同滅掉明帝國的精銳部隊和站在帝王這邊的文官武將,自此以後官僚集團和資本家徹底掌控朝廷,架空帝王,無奈之下,只能啟用東廠錦衣衛與之抗衡,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呂家秀才2019-02-14 10:24:05

首先不是被屠,大部分都是在逃跑過程中跑散了,真正到兩軍交戰的時候,雙方兵力懸殊就不大了,頂多10萬對5萬,但是明朝這邊又累又餓,人家瓦拉是生力軍,士氣正旺,指揮有度,自然就很輕鬆就把明軍打垮了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吃瓜群眾槓2020-08-03 08:34:08

被出賣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鴻哥iouyh福小鋪2019-06-01 10:33:17

好大喜功導致。

想想看,這算是一場軍事戰役嗎?

我想連最基本的軍事戰爭都不算,只能算是瓦剌的軍事突襲而已。

帶著數量龐大的軍隊招搖過市,典型的純粹軍事盲搞的鬧劇。

加上是皇帝御駕親征,宦官干政的指揮體系,完全違背了軍事指揮系統的精幹有效率的原則,純粹的瞎指揮系統。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重點在於累,不僅是身體的疲憊,而且是心靈,意志方面的摧殘和混亂。

耀武揚威是可以,但必須得有嚴密的戰略安排,這個沒有;

驅敵於國門外是可以,但必須準確打擊,這個真沒有,只是瞎晃盪罷了;

長時間的帶著一股龐大軍事力量在邊境轉悠,沒有明確的目標,供養雖有但無法面面俱到,好比一架快要散架的戰車,只要有人在一邊用手指頭戳一戳,立馬就垮了。

瓦剌軍隊不是什麼隨便人,它是一股強悍的軍事力量,一個尖銳鑽頭,猛地鑽入了皇帝主力軍腹中,直接摧毀了這支莫名其妙,毫無軍事戰爭能力的遊行隊伍。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哀公問宰我2020-05-07 13:31:37

土木堡之變,連也先都沒料到會取得如此大勝。要知道整個土木堡之役中,明朝自己記錄是五十多萬部隊損失殆盡,而且不是一個人記錄,也不是野史,而是官方和民間的記錄完全一致。

蒙古軍隊從甘肅一直到遼東,從四個方向嚮明朝進攻。蒙古在鐵木真時代,也只有十三萬士兵,在瓦剌手裡不會超過這個數。由於四路進攻,也先最多不會超過七萬士兵。

明朝自己的記錄非常詳盡,不算上地方部隊和之前出征的部隊,調集各方兵馬超過五十萬。加上大同、宣府損失計程車兵,還有被團滅的三萬騎兵,明軍幾乎所有的機動兵力被瓦剌消滅完了。

戰後明軍將領在土木堡戰場收拾計程車兵裝備就能裝備幾十萬人之多。

很多人考證來考證去,說明軍損失不大,事實情況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衛所制度徹底完蛋了,募兵制開始。

土木堡之變的50萬明軍是如何被屠的?YuHouCaiHon2565330322019-05-26 19:37:25

正確人數是明軍作戰部隊14萬餘人,蒙古人也不低於1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