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一老沈一2020-12-25 22:47:05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古人規定十六兩一斤”,至少從秦漢就開始了,但實際上可能要早得多,早到春秋之前。

何以如此,其中“隱藏”著古人的深邃智慧。

關於這件事,說得最清楚的,是班固的《漢書》。

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記述年代之長,涵蓋方面之廣,不僅在當時的中國,從那前後的全世界來說,也絕無僅有。

《史記》中有“八書”,記載了迄於漢代的“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等八個方面的歷史沿革及典章制度。

可惜的是,他沒有講到“度量衡”的情況。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班固的《漢書.律曆志》補上了這一缺憾。

他講得原話較長,這裡直接解釋他所說的大意。

班固首先解釋了“衡權”的含義。

他說,所謂“衡”,就是“平也”;“權”,則為“重也”。“衡權”連在一起,是移動“權”而保持“衡”之“平也”。

這就清楚了。“衡”,指“秤桿”;“權”,指“秤砣”,古時稱“秤錘”。

現在出土的,有戰國時的“秤錘”,為青銅所制。

關於“衡權”,《尚書》和《論語》都有很重要的論述,大約可以作為開頭第一句話的佐證。

班固說:“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他講,“秤錘”,有“銖、兩、斤、鈞、石”五種,他稱之為“五權”。這五種“秤錘”,在“衡”這個“秤桿”上找到平衡點,就可以知道所秤之物的輕重了。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五權”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班固說:“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這個說得很清楚,不用多解釋。

《列子。仲尼》雲:“髮引千鈞”,這是千鈞一髮成語的出處,意思是用一根頭髮,掛著“千鈞”,也就是三萬斤的重物,以比喻萬分危急。

那麼,一“銖”又是多重?

班固說,一百個黍粒為一“銖”。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其實,不同說法是存在的。

《禮記。儒行》也說,百黍當一銖;《荀子。富國》雲,十黍為一銖;西漢劉向《說苑》曰,九十六黍一銖;劉安《淮南子。天文》說,一百四十四黍一銖。

班固一定知道這些不同說法,只有《禮記》的說法與他一致。他搬出了自己的依據,說,確定“十二律”之“黃鐘”音準的“管子”,稱“侖”,它的重量,合一千二百黍粒,這就是十二銖。

這個解釋其實有些牽強,黍粒有大有小,有輕有重,一粒不差地以一百粒為一銖,顯然不可能準確。

但是,班固談到了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衡權”的重量,與“十二律”有關,後面要說到,“十二律”又與古人天文觀象的成果有關。因此,古人在確定“衡權”的“單位”上,也是與天文觀象有關的。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另外,儘管班固沒說,實際上,“權衡”一定是與農業生產及農產品的交換有關的。

比如,“秒”,本義是“稻芒”,“十秒為毫,十毫為釐,十釐為分”,是長度單位,但同時,又是古代時間單位和容量單位。無論如何,皆於農業生產及交換活動有關。

“黍”,是中國作為世界三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最早馴化的糧食作物。以其作為重量“基礎”依據,也一定是在相當早之前。

相當一根“黃鐘”之“管”重量的黍粒,是十二銖;兩根 “管” 之重量的黍粒,就是“兩”。

“兩”這個字的來歷,就是“一加一”。古時,一匹布,長四丈,分兩卷,一卷為“五尋”,一“尋”八尺。所以,一匹布,亦稱“兩五尋”——兩卷五尋之布。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終於說到十六兩一斤了,

“斤”,本義為“斫木之斧”。之所以引申,是借用 “斧刃”鋒利之“斤斤”一詞,表示“斤,明也”,班固就是這樣解釋這個重量單位的。《爾雅》《毛詩》皆解為“斤,察也”,可為佐證。

為何十六兩為一斤?

班固的解釋看起來有些玄乎。

他說,

《易》有十八種變化。“五權”的建立,用“合道之義”來確定,用物體來衡量,其餘大小的差別,用輕重來分別。他說,“銖”,表示物體從很細小開始,可以明顯區分差別。“兩”,是黃鐘律管的兩倍重的意思。由二十四銖形成一兩,是二十四節氣的表現。“斤”,是“明”的意思,共合三百八十四銖,是《易》二篇的爻數,是陰陽變化的表現。

十六兩形成一斤,是表示用四個季節乘以四方。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他還說,

“均”,是平均之義,陽氣施放,陰氣轉化萬物,都能得到平均的結果。秤錘與物體重量均平,重量就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銖,正好是萬物的表示。四百八十兩是六旬周行八節的象徵。三十斤為一“鈞”,是一個月的表示。“石”,是大的含義,是重量最大的單位。四“鈞”為一“石”,是表明一年有四季。重一百二十斤,表明一年有十二個月。到十二辰停止又從子時開始,正是黃鐘重量的表示。一千九百二十兩是陰陽的數字。三百八十四爻,是五行的表示,等等。這樣,一歲的功勞成就了,五權制也就嚴格了。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玄嗎?確實很玄,但絕非沒有道理。

雖然班固似乎在以“陰陽”“五行”理念解釋“衡權”和“五權”,但背後,都根源於古人天文觀象取得的成果。

“赤道”“黃道”源於觀象;日周行為“年”,月周行為“月”,日生日落為“日”源於觀象;“四時”“四象”“四方”源於觀象;“二十四節氣”源於觀象;“曆法”源於觀象;“易”變之哲學源於觀象;“數術”思想源於觀象;“十二律”源於觀象。

“五權”及之間的關係,也很可能源於觀象。

當然,也與農業生產及交換密不可分,這是生產實踐。而觀象,則是科學實踐。

在這樣的社會實踐基礎上,產生哲學、數學和其他一切衍生知識,都是可能的。

關於古人的天文觀象,以及卓越成果,已寫了幾篇小文,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搜出來看看。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興海亭2019-08-08 21:02:27

有一個經典的說法:一尺之椎,日取其半,萬世不絕。古代人分果實的時候,都是分堆,一大堆分成兩個小堆,小堆又分成兩個小小堆…,那麼無法分堆的東西呢?於是有了原始的稱,也是一次分成兩份,所以一斤就分成了16分,並且釘上一個星,所以一斤有16兩。但是十進位制普遍之後,斤與兩怎麼換算呢?古人又發明了兩求斤口訣:“一兩退625,二兩125,三兩1875…”解決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青山不掩2019-09-30 09:49:22

①一斤十六兩,並不神秘,當然更不是隨心所欲制定的。他和其他度量衡的進位制,都是一致的。

一小時六十分,一分六十秒。周角360度,平角180度,直角90度。這樣的規定,非常方便分割。例如,60的質因數有

2,3,4,5,6,10,12,15,20,30,和60,質因數很多。

對於市制質量單位,也是同樣道理。例如案座上切好有一斤肉,顧客恰好買一斤的,直接拿走。

只要半斤的,平分兩份比較容易,一份就是半斤八兩。

同樣的道理,需要四兩,二兩,甚至一兩的,分割起來都不是難事。

特別是古代有金子,銀子但一次買賣不會恰好用完這一錠,對半平分顯然是最簡單的辦法,很容易切取到適合的錢幣。如果十進位制都比較麻煩,這錠銀子十兩,花了五兩還好辦;花的是一,二,三,四兩的,就不好掌握切割了,切不準,得到一把碎末,肯定會引發糾紛的。

②採用十六進位制,也有一個科學的依據,1=2º,

2=2¹,

4=2²,

8=2³,

16=2的4次方,

和現代計算機採用的二進位制完全一致。

③但是,為什麼又不一直堅持用十六兩制度呢?

十進位制是最普遍的進位制,在現代社會,顯然應該採用普遍通用的進位制,所以解放後,我國就逐漸廢除十六兩制,改用十進位制。

④採用十進位制,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保持國際制的一致,避免特殊的進位制,引起不方便。

④十進位制的推廣,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儀器的普及,使得數值的換算無需人力,非常方便。例如,直角是90度,但是現在100度的非常方便,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無非就是小數點向右邊平移一位,兩位而已,根本不用計算。即使計算,也至少有行動式計算器,輸入即可得到結果,使得60,90的進位制沒有堅持的必要了。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楊老帥2019-09-30 10:46:47

【謝謝悟空大師兄相邀】!

舊制一斤十六兩,俗稱【老稱一斤十六】,依據是北斗【七星】,南鬥【六星】為13星,再加上【福,祿,壽】三星,合為16星,每星代表一兩,稱為【公平稱】,短少一兩【折損福】,二兩【折損祿】,三兩【折損陽壽】。

上了年紀的老人應該尚能憶起兒時那首關於《稱》的歌謠:

天上星多月不明,

地上人多心不平。

皇帝老倌制戥稱,

只是為了平人心。

【注】戥子用以稱兩以下的工具,同樣以16為進位制。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師說歷史2018-01-25 10:36:31

1、 正經的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六國舊制,統一度量衡,規定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先確定最主要的度量單位斤、兩,之後再確定其他單位。

2、後來的演繹

十六兩秤又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這種說法現在很流行,跟筷子的規格、十二生肖的寓意等一起,用以說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與外國的情況對比,體現民族自信。

但這種說法應該是在道教興起之後才有的。是古人對秦朝制定的度量衡的一種附會解釋。

3、其他說法

說當時李斯在設定重量方面的標準時請示秦始皇,秦始皇沒說話,提筆寫了四個字“天下公平”,李斯根據筆畫確定十六兩為一斤。

這個說法很扯,出現的時間更晚,應該是近現代才有的。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種田老翁2020-11-24 15:25:12

六十年代前使用十六兩的老秤,上面用銅粉成銀粉標註的小點子叫星子,南極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祿福壽三星,合為十六星,也叫十六兩,又稱作一斤。秤是公平之物,在日常交易中,必須公平,秤平星孑鬥平衡。無良心之人扣秤是要短壽的,古人說秤是由天上壽星盯著的。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狐眼視角2018-02-07 14:57:56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從前商人的地位,古時候,人家並不看好商人,感覺那是下人做的事;再就是那時十六兩制的老稱,它以“星”來作為“斤”“兩”的標誌,這在中國早期的衡量單位中出現的,俗語“半斤加八兩”也是因此而來;然後是十六兩制的稱,它是陶朱公范蠡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福祿壽三星,共十六星,來定製那時的稱十六兩為一斤。意則是對那些道德缺損的商人的一種懲罰,如果“少一兩就會損福;少二兩就會損祿;少三兩就要損壽了。”試想這樣的毒誓還有誰會做。

說白了,那時定製為十六兩就是為了引導商人們誠信經營,要公開公平公正經商,不要搞小動作。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海量說歷史2020-07-13 21:57:19

從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開始,就規定,十六為兩一斤,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直到建國後的一九五九年,才把一斤改為十兩。其中度不長度單位,量是容量單位,而衡才是重量單位,所以關鍵在這個衡上。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大家數一下這個衡字是多少畫,是不是有十六畫,其實根本沒有那麼複雜。但這卻不是正確的,只是巧合而已。

秦朝為什麼把一斤定為十六兩,就要從制定度量衡的官員入手,他就是秦國的丞相李斯,度做為長度單位,採有十進位制的換算方式,以尺寸丈為單位,一直沿用到現在,沒有改變。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再說量,是容量單位,以合、升、鬥、桶為單位,也是以十進位制的方式換算,由於科學技術的提高,這些基本已經淘汰了,不再使用。

衡就有點囉嗦了,它代表重量,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他改變了前兩種的換算方法,而是獨闢新徑,

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這個看起來一點規律也沒有,李斯為什麼搞的這麼複雜呢?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查了許多資料,在孫子算經上有如下記錄:

《孫子算經》記載:“稱之所起,起於黍,十黍為一絫;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它成書於公元前四五世紀,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 ,李斯就是根據此算經來定的重量之間換算。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西夏貝之渭源之家2019-07-14 16:40:11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過去的人是很有學問的,怕商家坑人玩枝倆,耍心眼就拿日月星定量,其理由是北斗七星,南斗六郎,這不是夠十三兩了,再加上福祿壽三星剛好十六兩,如你缺斤短倆會遭上天報應,按規定少一兩會短福,少二兩會短祿,少三兩會短壽,以次類推以示後人不要坑人,否則老天是不會放過任何人,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HuiNanHistory2019-10-29 17:41:30

古代一斤為十六兩

的原因是:當時的度量衡製作水平低劣,沒辦法造出

十等分的器具,所以一般都是

十六等分。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這句話可能很多人都摸不著頭腦:什麼叫十六等分,什麼叫十等分?

我們看上面秤桿的照片,秤桿上是有刻度的,對應到哪個刻度,就是大概多少重量。

問題就在這裡:

如果是十六等分的刻度,製作起來比較容易。

譬如繩子對摺一次,就是兩等分;再對摺一次,四等分;第三次對摺,八等分;第四次對摺,十六等分。

也就是說,如果稱二兩、四兩、八兩、十六兩的東西,那是非常容易的,2的倍數就行了。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但如果是十進位制,情況就比較複雜了。你怎麼搞出十等分的刻度呢?

因此,規定一斤十六兩,其實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

類似的操作,還有古埃及人的十二進位制,都是基於日常操作而想出的辦法。

隨著技術的日趨精密,十進位制的計量也就逐漸成為很多人使用的東西了。但是在古代,情況顯然不是這樣。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總而言之, 這是受制於工具限制的辦法。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送你一朵語文花2020-01-23 21:27:40

我讀小學的時候,家裡有一杆十六兩一斤的秤,每當賣雞蛋的時候,母親都要稱一稱重量。每每遇到6兩、9兩、12兩……的時候,她問我在新稱(十兩一斤的稱)上是幾兩,

因為在街上買雞蛋的人用的都是新稱。經過摺合,我明白了:十六進位制的稱,3兩大致是十進位制的新稱的2兩。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後來,學到一個詞,叫“半斤八兩”,再後來又學到一個詞叫“權衡”,它們都與這“稱”有關。再後來學習了一點兒歷史,才知道這十六進位制的稱產生於秦始皇時代。

為什麼是十六兩一斤呢?

據說秦人制稱的時候,觀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人的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星。所以靈感突發,就把一斤定為十六兩了。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稱杆上的稱星都是白色或黃色的,不能用黑色。象徵著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稱杆上的第一顆星叫做“定盤星”,其位置是稱錘與稱鉤成平衡狀態時稱錘的懸點。“定盤星”是稱的關鍵點,人們用它來比喻事物的準繩。

稱杆上那兩個手提的繩紐,叫做“稱毫”。它的意思是讓人在稱東西時要明察秋毫,不可粗心大意。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古人認為,與人交往,稱東西如果缺斤短兩,就會遭到上天的懲罰。這十六兩的稱星,告訴人們,做生意要誠實守信,不欺不瞞,否則,少一兩無福,段二兩少祿,差三兩折壽。古人迷信“人在做,天在看”,所以面對16兩一斤的稱,都不做昧良心的事,公平買賣,童叟無欺。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