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瞻題郭熙畫秋山賞析?誰偷改了我的名字2023-01-08 22:12:57

賞析

這首詩雖然說的是題畫,卻頗多詠懷言志之意,以題畫為線索,融畫意、友情、感慨於一體,於意象超遠中見奇崛之氣。 全詩十六句,四句一轉韻。詩的前四句從蘇軾遭貶黃州起筆、轉入玉堂觀畫,引發歸隱青林之想;五至八句寫郭熙平遠秋山圖畫意荒曠杳遠;九至十二句表達詩人的南歸之心;最後四句承上寫詩人歸願難遂,求畫慰歸心。全詩章法曲折有序,韻法神形齊備,句法明麗清秀,內涵深蘊。

“黃州逐客未賜環,江南江北飽看山。玉堂臥對郭熙畫,發興已在青林間。”由“臥對”而“發興”,用一“已”字,寫出了蘇軾身在玉堂,心遊青林,頓然間神馳魄動的精神狀態,點出郭熙畫作使人“真即其處”的特點,真是“筆所未到氣先吞”。這四句為平聲刪韻。按次韻詩慣例,隱括蘇軾原作大意,敘述其在玉堂,即翰林院看郭熙畫,因而萌生青林之思、隱逸之想。詩人次韻,語句多與蘇軾原詩相應,卻變化其次序。他從蘇軾貶謫黃州起筆,轉入玉堂觀畫,同時引發隱逸之想。詩人這一變化首先突出了郭熙畫作的傳神處。郭熙所謂“象外意”“景外妙”,就是要使人“見青山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遊”。總之,要使人觀此畫而“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蘇軾原詩已有此意,詩人更用倒插句法來突出它。這一變化更使這首詩起筆即有龍騰虎躍之勢。黃州與京師地隔千里,蘇軾從遭貶到被召回,已有七年。這四句卻以極簡省的筆墨將偌大的時空距離緊緊相連。前二句由“黃州逐客”起,起得陡健;三句轉入玉堂觀畫,轉得突兀;四句既照應二句“飽看山”,將前三句緊相鉤連,又落腳於“青林間”,點出一篇主旨,為後文開出無窮天地。

“郭熙官畫但荒遠,短紙曲折開秋晚。江村煙外雨腳明,歸雁行邊餘疊巘”,郭熙《秋山》圖雖為御院畫,卻不像當時畫院派那樣偏重形似,而是崇尚荒曠杳遠的意境。第六句含三重意,說此畫雖為短幅,但是筆致曲折,能於尺寸之間開拓出一派秋晚曠遠景色。“短”“曲折”“開”一語一轉,句法拗折夭矯。五、六兩句是虛寫,七、八兩句則實寫,以補足上面的意思。從蘇軾原作可知此畫是一幅平遠秋山圖。從“外”字“餘”字可以看出這是遠景,正合從近山望遠山之意。近景處將霽未霽,所以雨點明晰可辨,而景深處漸遠漸淡,疊嶂江村正在煙嵐之外若沉若浮。山巒的另一端上方,又有一行秋雁高飛南向。雨煙與疊巘的隱顯變化,雁行與層巒的遠近映襯,構成了“有明有晦”的色調、“衝融而縹縹渺渺”的意境。雖然畫面上並未致力於秋山形狀的刻畫,然而其荒遠之致卻從字裡行間很好地表現了出來。遭際相同、氣味相投的兩位大詩人,在郭熙那種荒曠杳遠的畫意中又一次發生了共鳴。這四句轉用上聲阮韻,承上“郭熙畫”正寫畫面,照應原作“離離短幅”二句。

“坐思黃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隨陽。熙今頭白有眼力,尚能弄筆映窗光。”四句轉平聲陽韻,“畫取”四句復轉入聲質韻,此二節韻意不雙轉。前四句承上秋雁之行而生南歸之思,意脈遙遙呼應首節“青林”之想。“坐思黃柑”句化用唐代韋應物:“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秋霜降,桔柏黃,詩人卻不能歸去,於是感嘆“恨身不如雁隨陽”。“恨身不如雁隨陽”句是化用杜甫“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表面上與上文意不相續,實則“雁隨陽”句點明“黃柑”之思的含意,復將詩脈接回到畫上來,以頓挫迴旋之筆轉入下文。既然歸隱的願望不能實現,那麼慰藉情感聊勝於無,趁郭熙頭雖白而目力尚能映窗作畫時,請他“畫取江南好風日”,以稍慰衰鬢遊子的歸心吧。這裡“熙今”七句用的韻與“黃柑”二句相協調,意思則直接與下面“畫取”幾句相接,是三、四節的關鍵,不但補寫了《秋山》圖的主人形象,而且極自然地由三節過渡到四節。最後二句仍就求畫而言。化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句意收束全詩。杜甫詩言盛唐名畫家王宰的佳作都成於舒閒不迫之間。詩人卻變化其意,筆鋒一轉,說道:只是郭熙雖然肯作畫,但他像王宰一樣,要十日五日方能畫得一幅,這對於渴望立刻見到家鄉山水的詩人來說,略嫌遲緩。至此,全詩在迫切期待中結束。從次韻角度看,與蘇軾原詩末尾求取龍門伊川圖相應;而從此詩意脈看,又與開首蘇軾的“青林”之思遙相呼應,畫意、友情、歸隱之思,一筆總收,餘意盪漾於尺幅之外。

這首詩藝術上成功之處是能於跌宕恣縱之間表現出法度的深嚴,可從三方面體會。

章法:全詩的內涵很複雜,有蘇軾與郭熙畫做的關係,也有詩人自己與郭熙畫作的關係及他與蘇軾的關係。在這眾多意思中,黃庭堅把握住情趣高潔曠遠這一點,這正是郭畫的精髓,也是蘇、黃友誼的基礎,這就在命意上抓住了根本,然後透過精心的結構,曲折有序地加以表現。作者首敘蘇軾對畫,末寫自己求畫,中間正寫郭畫以聯結兩端。在順敘中處處用逆筆作頓宕勾勒,詩勢似斷復續,讀來有龍騰虎躍之勢。

韻法:這首詩用韻寬平,並且遵守七言詩四句一轉韻、平仄互押的慣例。首四句用平聲刪韻,音調舒展清亮,正適於表現蘇軾觀畫的曠逸情致。次四句用上聲阮韻,音調上揚宛轉,又很適宜表現郭畫悠遠的意境。這兩節意隨韻轉,故節奏舒徐,有清遠之趣。由觀畫而思鄉,陡轉平聲陽韻,如大鐘驟鳴,表現出畫境在詩人心中引起的強烈振動。末段又轉入聲質韻,短促的節律又如同在訴說詩人渴望家鄉山水的焦切心情。這兩節韻腳音質變化大,又參用古詩韻意不雙轉之法,在古樸峭折的音律中隱隱透出一種抑鬱之氣。由舒徐清遠而峭折不平,正反映了詩人觀畫時心情的變化。

句法:詩人的詩工於錘字煉句,前述“郭熙官畫”二句的含意屈折、“但熙肯畫”二句的善於點化,均是好例。更從全篇看,此詩前後兩部分造句均陡快豪健,而中段的“江村”、“歸雁”二句,明麗清秀,搖曳生姿,如同老樹開花,別添一段嫵媚。全詩因之而有變化神奇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