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修煉與人生的精華?使用者277012980麗2021-09-27 14:28:39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相傳為春秋時老子所作,是道家開山立派的經典,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道德經的精華在於

1/治大國,若烹小鮮。

小鮮:小魚。治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不到位。做事情也是如此,如果解決方案定下來,除非不得已,否則就不要輕易去改動,倘若毫無節制地改來改去,事情會越來越複雜,最後也沒有辦成,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得不償失。

2/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毋伐。

戰勝了不要驕傲,戰勝了不要狂妄,戰勝了不要誇耀。

3/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江海之所以能彙集百川,是因為它甘於處在下游。比喻謙虛可以使人變得偉大。

4/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為嚴重的了,災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深重的了。

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我有三件寶貝,需要保持: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去參與你爭我奪的利益紛爭。慈愛,有柔和、博愛之意。柔和使人充滿愉悅,化解心中的危機。博愛,愛一切眾生,心胸更加開闊,包容對待身邊的一切。儉,有節儉、節制之意。人應該剋制慾望,過一種儉樸的生活。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合抱:兩臂圍攏,形容樹木粗大。毫末:幼苗,比喻細小。意思是說,合抱的大樹由細小的幼苗長成,九層的高臺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遠的行程須從腳下開始。形象地論證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道理。

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執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瞭“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8/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弗為,則無不治。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知無慾的益處。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無用武之地。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9/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刻意招賢,使民眾不去爭名;不稀罕難得之貨,使民眾不為盜;不見引發慾望的根源,就不會產生動亂的動機。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捶而梲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自滿自誇,不如適時而止,因為水滿則溢,過於自滿的人,必會跌倒。鋒芒畢露,這種銳勢總不能長久保住,因為過於剛強則易折,慣於逼人,必易遭打擊。金玉滿堂的人雖然富有,但卻不能永久守住他的財富;那恃富而驕的人,最後必自取其禍。只有功成身退,才合乎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