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論語經典語錄?溫如風2022-06-08 17:12:58

春秋戰國《論語。學而》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表達了中國人對先祖先賢、對逝去親人的崇敬與緬懷,這也是清明節核心精神的體現。

慎重對待父母的喪事,恭敬的祭祀自己的祖先,這樣民心歸向淳厚,社會風氣也會逐漸厚道起來。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對父母的養恩不可以忘記,必須“生,事之以禮;父母在世的時候,必須盡最大的孝道,而父母往生時更是必須恭敬的祭祀父母。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在古代車馬是非常貴重的禮物,但並不因為禮物貴重而行拜禮,然祭肉不同。分享先祖饋贈的食物,這是先人的恩義所託,生者溯本思源的寄託,所以必須祭拜,而且要以祭拜自己的先祖一樣恭敬地去祭拜。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論語·泰伯》

孔子認為對禹沒有任何可以批評的了,禹自己吃得很壞,卻把祭品辦得極豐盛;穿的很壞,卻把祭服做得極華美;住的很壞,卻把力量完成用於溝渠水利。從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講究祭祀禮儀,對於祭服,祭品都有嚴格的規定。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時間方面上,孔子非常強調“三年之喪”,他認為孩子生下來三歲才離開父母的懷抱,我們從父母那得到了不止三年的愛護,因此守孝三年是兒女在父母死後必須做到的事情。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在祭祀的時候講究衣食住行,祭祀前必須沐浴,穿著“明衣”;同時改變平時的飲食, “不飲酒、不茹葷”;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表現出了孔子對於祭祀禮儀的講究以及其對祭祀的恭敬的態度。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

祭祀不僅要強調外在禮儀,更注重人的內心的真情流露。當我們祭祀祖先的時候要表裡如一、恭敬真情,好像祖先真在那裡;祭神的時候,就好像神真在那裡。同時,孔子也強調必須身體力行,如果因為沒有時間,而沒有親自參與祭典,只是象徵式由別人去代表,這樣就等於沒有祭祀。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在祭祀過程中內心的悲慟,如果參加喪葬內心不“哀”,而僅僅只是做表面上的功夫的話,那麼就讓人看不下去了 。“哀”是孔子祭祀觀中重要的情感標準,這種真切的“哀思”是對祖先誠摯的敬,是生人對先人養之恩德的緬懷。

非其鬼而祭之,讒也。

後代應該祭拜自己的先祖,如果後代忘卻了他們,反而去拜其他的鬼神,就是卑微的奉承,是拍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