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愛生活的Q學姐2018-05-31 10:13:33

好書總是能引人思考。《非暴力溝通》是我花了兩天時間看完的,感覺像一個特別瞭解自己的好朋友娓娓道來。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一直或多或少的在遭遇語言暴力而不自知,成年後自己的表達方式有時也是暴力的,當了媽媽後,我知道應該和孩子好好說話,但偶爾還是會像小時候爸媽對我那樣對孩子。

我看過很多育兒的文章和書籍,都說要有同理心,先感受孩子的情緒建立連結後再溝通,但其實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可以說,讀完這本書,我才真正明白,原來,這其實就是用的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在做親子交流。

踐行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其實是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解,從接納自己開始,進而更好的理解別人理解外部世界,以達到最好的溝通結果。

書裡反覆強調,我們每個人都是透過外部評價來構建對自我的完整認知的,好的溝通表達能避免絕大多數的衝突。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與人溝通前,先面對真實的自己。

負面情緒是沒有用正確方式表達的內心需求。

換位思考,看的是對方觀點和立場,更重要的是考慮對方的價值觀。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野離離2019-06-15 21:48:22

01

不要讓暴力溝通矇蔽了愛

大智跟小欣是在大學時期就認識並確定了男女朋友的關係,熬過了畢業季,熬過了畢業後找工作的艱辛,幾經努力,終於兩人在屬於自己的房子裡結了婚,並很快就有了小孩。

本來是好事一件接著一件,眼看就要過上兩個人曾經期盼的幸福生活,不料最近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似乎出了點問題。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小欣懷孕後就辭職了,一直到孩子出生,婆婆也一直陪著並跟他們住在一起。想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大智工作起來也更加賣力,總想著多做點業績,多拿點錢,自然少不了要經常應酬,甚至有時候一週有四五天晚上都是十點來鍾回家,洗完澡倒頭就睡。

全職帶娃的小欣做為一個新手媽媽,沒什麼經驗,孩子也經常哭鬧得厲害,從出生開始幾乎沒能睡一個好覺,加上堅持母乳餵養,即便別人想幫忙也幫不了多少。再者,年輕人跟老人的育兒觀念是有很大差別的,這樣一來,婆媳之間的矛盾也不少。

又累又委屈,本來就想著等大智回來傾訴一下,但自從孩子出生後夫妻倆之間說話機會越來越少,雖然心裡也明白大智這麼拼命工作是為了她和孩子能過的更好,但心裡免不了還是有抱怨。

終於有一天,小欣發現孩子一直高燒不退,需要馬上送去醫院,小欣給大智打電話讓他回來一起去,結果打了幾個電話都沒有人接,等大智終於到了醫院的時候,小欣終於忍不住爆發了:你到底還要不要這個家?你一點都不能體會到我的辛苦和感受,既然工作比我和孩子更重要,那你以後就睡公司,不要回來了。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大智被罵得個楞頭磕腦的,他也是一看到手機資訊就急匆匆地往醫院趕的,甚至都還來不及跟在場的其他領導打個招呼就來了,沒想到心急火燎的趕來卻遭一頓劈頭蓋臉的責罵,心裡也是氣不過,說“就你辛苦,我就不辛苦了嗎?我明天還就真睡公司了”。

接下來的日子兩個人陷入了冷戰,小欣也變得越來越抑鬱,大智工作也經常分心,但誰也不認錯,都覺得自己沒錯,僵持一段時間,一度到了離婚的邊緣。

原本相愛的兩個人,因為一時氣頭上的話,打破了曾經的誓言,戳破了之前對婚姻生活美好向往的五彩泡泡,自此我們也意識到過激的語言帶來的巨大威力。也許這真的不是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但它確實給對方帶來了傷害和痛苦。這就是一種暴力溝通的方式。

沒有人喜歡暴力也沒有喜歡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別人,使用暴力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才想要用暴力這種決絕快意的方式來維護和尋求心靈的和平。

02

為什麼生活中有如此多的暴力溝通?禍根在這4點

其實小欣並不是真的想要罵走大智,她其實是想表達希望大智以後能多一點時間陪著她和孩子,錢再多也不如有愛人在身邊,但小欣用說氣話的方式,忽視了大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於彼此疏遠和傷害,這些就是被馬歇爾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稱之為“異化的溝通方式”,分別表現為這4點。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1,道德評判。用雙重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別人,以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評判和指使別人是很多人的毛病。尤其是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人,一旦他們的行為不是我們喜歡的或者不被我們理解,我們就會容易提出批評或者指責,一些帶有偏見的評判性語言經常使我們陷入是非之中。

比如說,當跟朋友約好在一個地方見面,如果對方遲到了我們會認為他不守時,認為他是個時間觀念淡薄不守信的人。如果是自己遲到受到對方的抱怨,我們就會覺得對方不近人情,一點都沒有考慮到路上那麼堵。

2,進行比較。對比是人生中悲劇的源頭,這世間從來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你總是把自己跟別人比較,那就是活在別人的世界中,沒有了自我的獨立性和自由性,大多數的不幸福都源自於盲目對比,這也是很多人煩惱和痛苦的源泉。

3,迴避責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確實是這樣,當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主動且勇敢地面對,而不是迴避或者逃避。也不是用“不得不”這一短語來淡化個人責任。

你也許會說,“我討厭做我現在的工作,但我不得不做,因為我是一個父親,要對家庭負責。”我們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我選擇做這份工作,是因為我是一個父親,我想對家庭負責。”這樣,主動權就回到了我們手裡,也加強了個人的責任感。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4,強人所難。在一些場景中,強勢的一方經常會在對別人要求中暗含著威脅,這種不考慮對方感受就發號司令的行為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對方會出現逆反的心理,遲早會相出辦法來跟你對著幹。

這4種暴力溝通的方式,其本質還是體現在溝通中不顧他人的感受,用帶有批評、比較、命令或者指責的語言來與他人交流,最後將使得我們不在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成為情緒的奴隸。

03

用非暴力溝通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的4要素

那我們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進行溝通?當然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這是一種將理解、尊重、感激以及慈悲等美好的品質主導生活的方式,能使人們情意相通,達到和諧相處的目的。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其中,非暴力溝通包含了4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

1,觀察,是說出事實並與評論區分開來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

非暴力溝通主張的觀察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理性客觀且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如果是帶著臆斷和推測的結論,這本身就是一種沒有在誠實和尊重的基礎上的溝通,必然也將會一次失敗的溝通。

比如:“我女朋友花錢太大手大腳了”,如果改成觀察,應該是“我女朋友昨天買一條裙子就花了一千塊錢”。

只有客觀理性的觀察,才能讓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才能讓我們保持同理心,也才能在看到一些讓自己很氣憤的事情上保持冷靜,儘量不讓怒火燃盡理智。

2,感受,是真切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非想法

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能讓對方更好地瞭解你此時的心理狀態。但現實中,體會和表達感受並不容易,尤其是國人喜歡掩飾自己的感受,忽略內心的真實感受。怕被人看穿,怕給人展示內心的緊張和恐懼,怕被人笑話。

我們的靈魂被壓抑的太久,以至於快要分不清有時候到底是感受還是判斷了。比如說:“你進來的時候都不跟我打招呼,我覺得你不在乎我。”這句就是一句對他人態度的判斷。如果要改成想法,應該是“你進來的時候都不跟我打招呼,我感到很孤單。”

3,需求,是說出你的真實需求,不要做情感的奴隸

有一句話說的好:每一種負面情緒的背後,一定是有某種需求沒有被滿足。想想確實如此,並且,如果我們把這種需求或者期待生活的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比如:妻子對丈夫說,你最近回來都很晚,我很生氣。結果後來丈夫每天下班就回來,不過一回到家就躺沙發上玩手機,妻子還是很生氣,丈夫很不解,問道:我已經回來的很早了,你為什麼還是生氣?妻子說:我想要你陪著我,而不是一回來就玩手機。

所以,如果一開始妻子就這樣對丈夫說:你最近回來都很晚,我很生氣,因為我想你早點回來陪我。那麼也就沒有了後來的矛盾了。

4,請求,是說出具體的要求並與命令區分開來

請求如果表達不當很容易就變成命令,這其中有一個小技巧,那就是:我們告訴人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如果提出請求的人批評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某種目的,這也是命令。

我們之所以讓人們相信我們只是提出請求而非命令,是因為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重視每一個人的需要,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絡,而不是單純地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

有人說,這世間的百分之五十的矛盾都是來源於不會好好說話。非暴力溝通旨在引導我們在溝通中,要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同時也在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即便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可能會不一樣,但是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04

我們將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愛自己

我們學習這種溝通方式用來發展友誼,用來改善同事關係,用來促進家庭的和諧,但本質還是為了促進自身的成長,更好地愛自己。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但很不幸的是,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不重要,我們喜歡壓抑內心的想法去取悅別人,迎合他人,碰到令人憤怒的事,要麼氣極使用暴力,要麼極力壓抑自己,告訴自己算了。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經常不及格,而這些都將導致自我憎恨。

現在我們學習力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方法,我想我們應該要嘗試一些改變,哪怕是一些很細微的改變。

***在平時少使用“應該”這個詞,“我應該早點知道”這類極易引起羞愧和內疚的語句,除了會打擊自己或許別無他用。一味地追悔過去,生活也就會失去樂趣。

***學會自我寬恕,學會包容自己。我們的身上經常會有兩個“我”存在,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做過後悔的事,但只要我們對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我們就能建設性地滿足他們。

***不要把別人說的“不”都當成是無情的拒絕。被人拒絕確實是一件很不爽的事,但如果我們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感受和體會他人的需要,或許我們也就能理解對方為什麼會拒絕我們,也就也不會感到是受了傷害。

***表達憤怒不是容忍你恣意撒潑,我們可以先停下來,,想一想是什麼導致我們生氣,然後切身體會自己的需要,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這其中,我們還要先傾聽他人,這樣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了。

***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我們最好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你的辯解在這個時候只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大多數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我們都渴望被傾聽,被理解,我們也希望能夠用準確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的想法和需求,我們想要和諧的人際關係,我們想要從這些和諧的人際關係中得到幸福。可是我們經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往往一次原本簡單的溝通最後且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精力消耗。

如果說短時間內就改變自己慣用的溝通模式,跨過重重的障礙,將自己的想法以清晰自然又能讓對方愉快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或許很難。但這也正是學習非暴力溝通的意義,溝通是一門技術,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按照書中的建議慢慢實踐,或許開始會失敗,但是沒關係,每一次的成長都應該鼓掌。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苑燕兒2018-03-19 23:15:15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說到暴力溝通,我們想到的總是這樣的詞語:蠢貨、笨蛋,你真沒用,因為太傷人我們總是避免說到它。但是即使是這樣,溝通對於我們來說也沒有變得比較簡單,我們總是在懊惱和別人溝通為什麼總是達不到效果,反而讓彼此都失望、生氣,甚者關係出現裂痕? 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覺察到在溝通中我們使用了隱藏的“暴力”,在不知不覺中傷了人,讓別人產生了牴觸心理。

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講述了人的語言中隱藏的“暴力”因素:嘲諷、說教、貼標籤、指責甚至感激,作者講述了這些隱藏的暴力語言對人的傷害,解決了我們為什麼說這麼多溝通依然無效的困惑,由此產生了一種非暴力溝通的談話模式,讓我們在相互理解尊重的狀態下保持良好的溝通,建立與他人與自己和諧的關係。

本書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是國際非暴力溝通的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今天我們就跟著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學習察覺隱藏的暴力語言以及如何非暴力溝通。

第一:直接講出需要而非批評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妻子批評晚歸的丈夫自私,沒有把家放在心上,父母對著看電視的孩子大吼,只顧著玩不做作業。批評的結果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局面更糟糕 ,夫妻雙方不歡而散,賭氣冷暴力,親子關係緊張,孩子更加不喜歡學習,那如何將非暴力溝通原則運用在批評上,讓別人喜歡上你的批評呢? 批評常常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求。妻子希望丈夫早早回家,她渴望丈夫的陪伴,父母則希望孩子早點完成作業不要熬夜,看中的是孩子的健康。 你說的話要好用,更要好聽 只是我們習慣了用批評替代需要,而他人聽到批評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其實很簡單:大膽說出自己的具體需要。

我們來試試用需要代替批評,妻子應該如何表達對晚歸的丈夫的不滿呢? 妻子看到丈夫回家晚了,可以這樣說:親愛的這一週你都有五天沒有回家吃晚飯了(說具體的事實)我感到很孤獨(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因為我想要你的陪伴(說出自己的需要),你能一週調出1-2天的時間陪我吃晚飯嗎?(具體的要求),怎麼樣?如果你是那個晚歸的丈夫聽到這裡有沒有感到一點點的感動,從而做一些改變呢? 一味的批評指責,別人很難知道我們真正的需要到底是什麼。用需要代替批評,直接說出需要,要求越具體,對方越知道怎麼做。

第二:傾聽比安慰重要 傾聽中我們也經常有隱藏的小“暴力”。 當別人告訴我們考試失利的時候,我們常常說沒事,這次沒考好下次再努力就好了或者說這點小挫折算什麼,你也太不抗事了,然後對方就不再說話了,默默走開了,我們還很委屈明明是安慰別人,別人還不領情。 我們的安慰對於對方來說只是封閉了他表達情緒的出口,他想要的只是把話說出來,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痛苦,人們常說哭出來就好了,用在這裡就是說出來就好了。 當對方充分表達完自己的情緒後,我們要做的就是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給予對方關注和積極的反饋。我們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很傷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因為你一整個暑假都在準備考試,你很看重這個考試(瞭解對方的需要),沒關係還有下次機會,我們再努力。這樣即使你給對方提不出建設性的意見,因為你的傾聽,對方也能體會到你的理解和接納,他的情緒也得到了舒緩,這是最重要的。

做一個會好好說話的人 當我們傾聽對方說話的時候,先別忙著安慰,只要全身心的傾聽,靜靜站在那等著他把話說完就好了。

第三:溝通四步法,讓你的憤怒也有價值 人處在憤怒的時候,行為往往很過激,打罵、摔東西、甚至出現不可挽回的錯誤比如失手傷人,我們也常常被教育“不要生氣”“憤怒傷身,解決不了問題”之類的,可是就如批評一樣,憤怒也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渴望沒有被滿足,所以不能一味的壓抑憤怒,我們可以利用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合理表達憤怒,讓我們的憤怒有價值。

非暴力溝通原則表達憤怒有四步: 首先,停下來,除了呼氣什麼都不做。我們避免採取行動去指責或懲罰對方,靜靜的體會自己的感受。如果還是壓抑不住自己的情緒,試著離開讓你生氣的環境,比如去另一個房間。

其次,我們要想一想是什麼想法讓我們生氣了,體會一下自己的什麼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最後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體會一下表達憤怒的溝通四步法。 因為下屬的失誤導致公司的一個很重要的專案失敗了,你很憤怒,你甚至都有解僱他的想法,可是你知道解僱他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你要做的是,先冷靜下來,深呼吸,感受自己的憤怒和痛苦,你在想是什麼讓你這麼生氣?你發現你很看重這一個單子,如果單子能下來,你團隊的銷售業績就會翻三番,團隊年終獎就會增加三倍。 你漸漸的明白專案的失敗、你的憤怒不是因為你員工的失誤,而是你銷售業績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你在表達你的需求的時候最好傾聽一下那位“失誤”員工怎麼說,一旦我們用心傾聽他們並表達我們的理解,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後,他們一般也會開始留意我們的感受和需要,他也會明白你看中的銷售業績是想為團隊員工謀求更多的福利,那麼以後對待工作他也就會更加上心。

憤怒不是目的,讓憤怒更有價值、能解決問題才是目的。

這就是我們今天分享的《非暴力溝通》的重點,運用非暴力溝通合理的表達批評和憤怒,讓負面情緒發揮正面價值,注意我們言語中隱藏的暴力語言,傾聽別人的時候不急著安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相互理解尊重的狀態下保持良好的溝通,建立與他人與自己和諧的關係。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簡慢人生2018-04-08 12:21:14

阿倫 甘地童年時在南非度過,作為有色人種,又生活在種族隔離的南非,捱打是經常的事。十歲那年,白人打了他,因為他太黑;接著,黑人又打了他,因為他太白。這種恥辱讓阿倫悲憤地想報復社會。

他的祖父為了開導他,讓他畫一棵樹,類似家族樹,用來描述暴力的根源。每天晚上,祖父和阿倫一起分析一天的經歷——所讀、所看、所做。如果某個行為涉及到武力,就把它歸到暴力之樹“身體的暴力”一邊;如果主要造成精神傷害,那就歸到暴力之樹的“隱蔽的暴力”那一邊。

幾個月後,阿倫的房間有一面牆上寫滿了各種“隱蔽的暴力”。與“身體的暴力”相比,它們的危害性不那麼明顯,但卻更有害。歸根結底,是“隱蔽的暴力”激怒了受害者,使他們作出暴力的反抗。以暴制暴,就是不斷地給地獄之火新增燃料,這樣怎麼可能成功滅火?

你可能會說,這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就要不擇手段。請原諒,我無法同意你的看法。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是無情的,那也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它的無情。非暴力生活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感謝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只有改變了我們自己,才能改變世界。世界是我們的映象,我們是怎麼樣的,世界就是怎麼樣的。

改變認知就可以改變結果。舉個例子,拿番茄來說,番茄很早就引進歐洲了,但是當時的一個法國植物學家說番茄是有毒的,所以番茄一直是種植在花園裡,當做觀賞植物的。直到一個世紀後,新知識的出現,人們才開始食用番茄,今天,番茄是每一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健康食品。然而番茄葉子確實是有毒的,法國植物學家的說法也沒錯,但是今天的人們依然熱愛番茄。你看,感恩番茄果實的美味,而不是憎恨番茄葉子的有毒,讓我們與番茄和睦相處。感謝世界帶給我們的愛與贈與,而不是憤恨世界帶給我們的傷害和苦難,這才是非暴力的核心。

阿倫的祖父就是聖雄甘地,“非暴力”的創始人,他認為真理是神,非暴力則是追求真理、即認識神的手段,這是強者的武器。聖雄甘地運用這種武器,在印度獨立運動中取得了極大的勝利,這鼓舞了其他國家的民主運動人士,如馬丁 路德 金、曼德拉等人。

當然,現在是和平年代,暴力與戰爭彷彿離我們很遠。可我們仍在生活中使用暴力,不是訴諸於武力的家庭暴力,而是語言上的冷暴力,幾乎人人都在使用卻不自知。對父母的問候不理不睬,是冷暴力;對可以配偶的過失嘮叨指責,是冷暴力;對孩子的頑皮發怒責罵,是冷暴力;想一想,一天之中,自己對他人的批評多過感謝,不禁一身冷汗——原來,我的“隱蔽的暴力”之樹也畫滿一堵牆了。

普通人,如何才能過上非暴力的生活呢?

馬歇爾 盧森堡教授把聖雄甘地的非暴力理論,發揚光大到人類社會的日常溝通中,他發現了一種神奇而和平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透過這種方式,他可以置身在敵視美國人的巴勒斯坦穆斯林中,發表演講,並與他們友好溝通,最後受邀去他們家中參加豐盛的齋月晚餐。什麼樣的溝通,可以在瞬間化解仇恨?如果世仇可以輕易化解,那麼還有什麼是不可以溝通的?對於《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溝通法則,我有了強烈地想了解的慾望。

第一次接觸《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在樊登讀書會,聽樊登講書;第二次接觸是在簡書見面會上,一位簡友帶來了這本書;第三次是再一次聽了樊登講書,樊登說此書值得收藏購買;第四次是去圖書館借書,正巧遇見此書,便借回來讀了兩遍。然後便購買了此書,隨學隨用,當做了手邊的溝通工具書。我一共讀了三遍,聽了兩遍,反覆讀、反覆聽,深覺此書在溝通中的重要,需要不斷學習、應用。如果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用非暴力溝通方法與家人、同事溝通,生活中哪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呢?

馬歇爾 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 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他教會人們如何使用非暴力溝通,改善生活中的溝通問題,使人們和諧相處,同時也解決了眾多世界範圍內的衝突和爭端。

《非暴力溝通》主要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和兩種溝通模式。四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兩種溝通模式一種是表達自己,另一種是傾聽他人。而這兩種溝通模式,也是完全要按照這四個要素來做。

所有的溝通都可以運用這四個要素、兩種溝通模式進行談話,當然這是很難做到的,需要不斷地練習。因為和你對話的他人,不會配合你搞演練,他的言語中含著“隱蔽的暴力”,會不斷地激怒你,刺激著你“以暴制暴”。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主導談話,那麼就會陷入溝通的死結中,雙方越說越氣,最終不歡而散。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瞭解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1、觀察:什麼是我的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這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觀察和評論有什麼區別呢?我們通常在觀察的時候,脫口而出的就是評論。盧森堡博士列了個表格來說明兩者的區別,你可以對照下,自己是否能分清觀察與評論的區別。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當人們聽到的是評論,就會聯想到批評,從而開始反駁你,溝通就此失敗。所以,請客觀觀察,不要加任何主觀的評價。

2、感受:我的感受如何

心理學家羅洛 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大多數人的感受就像軍號聲那樣單調,體會和表達感受並不容易。大多數人並不能分辨感受和想法的區別。

比如,“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這句話是想法,而不是感受,我對自己作出了評價。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這句話是感受。

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建議我們使用具體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3、需要: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人類是群居動物,所以我們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當我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會有4種表現: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的尚未滿足的需求。盧森堡博士教我們不要用批評來提出主張,而應該直接告訴他人自己的需求,這樣我們才可能得到積極的迴應。

大多數人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是因為在人生成長的三個階段中受到了挫折。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面目可憎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4、請求: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知道了自己的需求,那麼如何請求他人才能得到幫助呢?這裡需要宣告的是,非暴力溝通不是幫助我們改變他人,以獲取我們的利益,而是幫助我們在誠實的基礎上與人聯絡。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看重彼此的感情,併兼顧雙方的需要,我們所要表達的也只是請求而不是命令。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對於表達自己還是相對容易的,傾聽他人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感同身受”是很難做到的,法國作家西蒙娜 薇依寫道:“傾聽一個處於痛苦中的人,不僅十分罕見,而且非常困難。那簡直是奇蹟;那就是奇蹟。有些人認為他們可以做到,實際上,絕大部分的人還不具備這種能力。”

安慰一個痛苦的人是很難的,就像我們自己痛苦時,也找不到可以全身心傾聽我們的人。有時候,你會發現被人安慰會讓你變得更痛苦,因為沒有人理解你的感受,瞭解你的需求。

想要做到傾聽他人,首先要學會傾聽自己,當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體會得更深刻時,我們慢慢能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盧森堡博士告訴我們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真誠,無論是讚美還是表達憤怒,前提是我們想與對方建立真正的溝通,而不是利用對方。愛自己,才能愛他人。愛使我們發現彼此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分析和評判自己與他人有什麼毛病。學會感謝他人,也接受他人的感謝。

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和毛病,在與人交往時,我們是笨拙的。然而我們也不需要學習各種溝通技巧,再好的技巧一旦缺乏了真實的情感在內,都將是蒼白無力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告訴我們的溝通要素,只是最簡單的溝通規則。它不復雜,就像學習走路,先邁開左腿,再邁開右腿,你就能往前進;溝通也是如此,先觀察事實,體會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再找到感受的根源:你與他人的需要,並提出你的請求。就是如此,再複雜的矛盾也能慢慢化解。

現代社會生存壓力巨大,人們的自身的情緒很容易失控,無端的憤怒也來自於輕狂的媒體——他們的攻擊越惡毒,收入就越優厚。大部分人不必像盧森堡博士一樣去解決宗教、種族等重大世界難題,但家庭、職業的矛盾和焦慮卻無處不在。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買房買車、為了看病治療、為了父母養老,更為了自己的職業前途、愛情婚姻。看看媒體的新聞,我們生活的時代簡直糟透了。可是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如果世界是黑白的,那也是因為我們的眼中失去了色彩。世界的改變來自於我們每一個人,如果為了生活,人人都可以不擇手段,那麼所有人都不可能達成目的。

聖雄甘地有一次乘坐火車時,擠掉了一隻鞋子,火車開動了,他立刻脫下另一隻鞋,把它扔下火車。人們問他為什麼扔鞋,他說:“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得到一雙鞋,而不是一隻鞋。”

用一隻鞋給他人帶來溫暖,而這溫暖有一天也會沐浴你身。

後記:關於非暴力溝通的書籍,其實還有很多,雖然出發點不同、講述的內容不同,但核心都是一樣的。比如《不抱怨的世界》、《第3選擇》等。我想這其中的精髓仍然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果然。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海倫學姐2018-09-14 15:56:02

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經典溝通類讀物,對我的影響很大,最關鍵的一點是,糾正了根深蒂固的認知偏差。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用善意去溝通、用善意去理解,以及所有對別人的理解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明白這些道理之後,溝透過程會更加有自我覺知和反思,這樣就有進步了。

我很喜歡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說的一句話,

“讓你陷入困境的,並不是這個世界,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是這個世界最終並非你所想象。”

讓我處事坦然很多。本以為完全理解此名言,直到看到這句話,

“你感到不耐煩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你期待我有不同的行為方式。”

原來溝通層面,也是這麼個理。兩句話表達了同一個意思,我們所有煩惱的根源,不是來自別人,而是自己的預設。

此話出自《非暴力溝通》,書中提到很多在語言溝通中視而不見的認知偏差,讓我有一種透過現象看清本質的通透感。

《非暴力溝通》一書,看上去是老生常談的溝通技巧,其實這種被稱為“愛的語言”的溝通方式,與功利的說服和影響力技能完全不同,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出於幫助別人的強烈願望,能夠使人加深聯結、友好共處。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1984年創立了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成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是他的外祖母,即使自己再窮,她也會用實際行動去關心別人。

在美國的大蕭條時期,她讓生活無以為繼的裁縫一家四口與自己同住了三年。還曾救助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漢,讓他在家住了七年之久。外祖母的大愛深深影響了盧森堡博士。從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系畢業後,他去到60多個國家,幫助解決小到家庭瑣事,大到種族爭端等各類問題。直到2017年去世,致力於傳播非暴力溝通技巧50餘年。

“非暴力溝通”是指用不傷人的語言進行交流。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引導我們透過理解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一方面坦誠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投入地傾聽他人,從而走出情感的侷限、轉換思維的方式,不再把自己禁錮在對自己和他人的不滿中,成為一個熱愛生活且平和的人。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在對話的時候,我們感覺被冒犯,而對方並無此意,問題出在哪裡?在交流中,雙方感覺聊的不是同一件事,問題又出在哪裡?《非暴力溝通》一書透過解析多個容易混淆的概念,為我們找到了失敗溝通中的所有癥結。

首先,觀察並不是判斷。

觀察是指聽到、看到的,不帶任何判斷的。

比如,“他長得醜”並不是觀察,因為說美或醜屬於評論。“他不吸引我”更靠近觀察的結果。

為什麼表述客觀的觀察結果如此重要?因為一旦說話者措辭誇張,並且,一般這樣的誇張是帶有指責的,那麼對話的另一方就感受到了不客觀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對話的進行。生活中常見的吵架,一般都是這樣開頭的,“你從來沒有關心過我”,這樣“一棍子打死”的評論,很難讓人心平氣和地溝通下去,於是對方來一句,“你總是說我不關心你”,又是一個言過其實的論斷,可想而知,如果不改變態度,接下去兩人不是罵戰就是冷戰。這就是為什麼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其次,感受也不是判斷,它來源於自身。

很多人,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因為成長於推崇情感不外露的文化背景下,並不善於直接表達感受。有人認為自己很會表達,但仔細想想,我們表達的到底是感受還是判斷?

簡單來說,感受可以分為好的和不好的,也就是當需要被滿足和沒有被滿足時的兩種狀態。但這與判斷是有本質區別的。“我覺得你不信任我”,並不是感受,而是對別人的判斷。用“我很失落”來描述或許更合適。

然而,日常生活中,由於表達習慣、文化背景、面子和自尊心,當感受說出口的時候,就變成了“你讓我很失望”這樣的指責。其實,讓我們失望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預設,也就是非暴力溝通中的第三個要素——需要。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兩句話,負面情緒的來源,是現實與期待的差別,是“我原以為”,而非現實本身。

因此,與其說“你讓我很失望”,不如用這樣的句式溝通:觀察(客觀事實)+感受(主語是“我”)+需要(導致感受的內在原因)。

比如,母親可以對沒有做作業的孩子說,“你沒有完成作業,我很失望,因為我希望你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也就是說,感受和需求的主語都是“我”,且兩者屬於因果關係。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最後,有話要直說。

當有訴求時,有人喜歡旁敲側擊讓人去猜,有人會有意無意地用責備來表達,《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直接一點更容易得到對方的響應。

但在有事直說之前,

我們需要區分請求和命令

。咋聽上去好像兩者的差別很明顯,但在實際交流中,界限常常是模糊的。盧森堡博士指出,如何區分這兩者,要看請求沒有被滿足後的態度。如果對方因此被指責,那麼請求屬於“命令”,反之,如果請求者平和地接受任何迴應,佛系態度“好的、都行、沒關係”,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請求”。

有事直說,其實是有事兒商量著來。

比如,想要伴侶留在家陪伴時,有這幾種表達:“你今天晚上有事兒嗎?”——旁敲側擊模式。“你總是不在家!”——指責模式。“你是不是願意今晚陪我?如果今晚有事,明晚也行。”——這才是非暴力溝通模式。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是互相影響的。當局限在對自己和別人的不滿時,就會情緒失控、出口傷人。而當我們用心去體會,就能跳脫出負面情緒。因為我們透過一次次感同身受,會越來越明白每一個憤怒的、沮喪的、焦躁的人,只是個不知如何是好的求救者,他們被困住了,他們需要有人拉一把。同樣的,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也要好好傾聽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再用得體的、坦誠的語言去表達,久而久之,愛自己和愛別人就會在每次溝通時本能地流露出來。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推薦《非暴力溝通》,我會說:打破認知侷限,用心感受、好好說話是個不錯的開端。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自制《非暴力溝通》思維導圖

我是Helen,不愛治癒繫心靈雞湯,愛煲實用系老鴨湯。

微信公眾號:Helen小姐的精神世界

◆◇◆◇◆◇◆ 陪你看書、看劇、看世界 ◆◇◆◇◆◇◆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心理諮詢師四四2018-01-24 21:13:25

非暴力溝通提出人們在溝通時需要注意四種元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本質上做著馬歇爾提倡的是,去理解說話人,語言背後的動機和心態。

比如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態度,如果一個母親經常責備自己的兒子,對兒子說話的語氣一直就是“你看看的房間,像豬窩一樣,髒衣服亂扔,地也不掃,你能不能收拾收拾。”在一開始,母親就提出了定論和批評,“像豬窩一樣”,最後只是下達一個命令“你能不能收拾收拾”。我們可以想象,這話雖然是詢問,但是態度絕對不會很溫和。

再看馬歇爾在書中採用正面例子“兒子,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在這裡,母親並沒有以批評和評論的句式開頭,她提出了自己的觀察和感受“看到……,我不太高興……”,隨後又提出了自己的需要和具體的請求“我看重整潔,你是否……”這就完整的表達出作為一個家庭成員,在觀察後平等地向另一個家庭成員提出自己的要求。

我們的溝通經常實在表達情緒,並非解決問題,所以會導致溝通中的暴力出現。馬歇爾恰恰相反,他提出的方法,會讓人在出口之前學會三思,這句話說出來我能不能很好的表達出我的需求,並且讓對方感受到我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是一本能讓自己反思的書籍,許多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語言的背後包含了許多能傷害他人的東西。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以上內容均為瀚思心理旗下開火車的老溼機·顧老溼原創,轉載請聯絡。

歡迎關注“開火車的老溼機”。

怎樣評價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漆恩瑤職場思維導圖2018-01-23 20:56:47

我最近也剛好讀完了那本書。非暴力溝通的創始人馬歇爾先生是卡羅傑斯的學生。而卡爾羅傑斯與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兩位大師。所以非暴力溝通裡面講的 需要,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影響。但在非暴力溝通中,馬歇爾先生講的 需要 被稱為後人版。他所說的需要並不分層次。而且馬歇爾在創立非暴力溝通的時候,看了特別多我們東方的知識。所以裡面所說的需要,更傾向於把它看成我們東方所說的,每時每刻境隨心轉,那個心的部分。

馬歇爾先生在1960年代的時候發明非暴力溝通,直到2000年左右的時候,提出非暴力溝通這個名字,但不能涵蓋這門學問,而這門學問真正的名字叫 基於需要的意識,展開來說就是無論人們做還是不做某件事情,都是為了試圖滿足某個內在的需求,他告訴我們有一部分行為是可以看見的,而我們很多的內在需要是不可見的,也被我們稱為潛意識或者新的部分,而非暴力溝通要做的是,我們時時刻刻去覺察,去意識到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什麼是基於需要的意識呢?舉個例子,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無論人們做還是不做某件事情,它都是為了試圖滿足某個內在的需要,而這個需要是看不見的,他在告訴我們行為的驅動是因為內在需要的驅動。簡要的概括起來就是我們是否能不斷的察覺到我們行為背後的需要,中國有個詞說得比較好,叫明心見性(就是讓我們時刻的意識到,感覺到我們思想以及行為的來源,感受生命的需要),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了,所以說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本性。非暴力溝通就是一個不斷的覺察,和持續的修煉。我們能夠和大家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斷的覺察自己,修煉自己,過一個明心見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