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鄭和下西洋的原因,經過,極其歷史意義。(急)?圓臉講娛樂2020-08-10 21:28:23

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洪武十三年冬,軍隊進攻雲南。馬三寶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之後進入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寶在河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寶鄭姓,改名為和,

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鄭和為使者,帶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候,人們叫的“西洋”,並不是指歐洲大陸,而是指我國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鄭和帶的船隊,一共有二萬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他們乘坐六十二艘大船,這種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在當時是少見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揚帆南下。

期間鄭和一共航行了七次,對於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原因,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使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一說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有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國用充足” ;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等說法。

明成祖曾經說:“今天我特別派遣鄭和上天下,告訴大家我的想法,我的這番意圖。你們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夠因為你們人多就欺負人家少數,不許你們以強凌弱,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這個理想很好啊,這是的一個想法,所以現在我派鄭和到你們那裡,告訴我的這番意圖,這一個理想是明成祖朱棣,對於天下秩序的設想。也就是他的天下觀,他的理想的世界秩序。所以朱棣希望透過鄭和,去宣傳他的天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禮制體系,最終實現共享太平之福。

鄭和下西洋,促進海外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推動我國古代航海事業達到頂峰,成為十五、十六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推行親仁善鄰,鞏固和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開放進取、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