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之死,背後的真兇究竟是誰?熊魚自笑z2019-04-17 22:00:10

一、表面現象: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被自稱為韓當士兵的三名刺客所傷,孫策面頰中箭。隨後因傷勢過重而死亡。

二、深層原因:

孫堅死後,孫策到壽春找袁術準備討回之前其父孫堅的舊部創立功業及為父報仇。袁術將孫堅舊部中的一千多人交還給孫策統領。隨後孫策渡江而下,決心打出一片天地。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在周瑜、程普和黃蓋等人的支援下,從歷陽渡江,首先打敗了牛渚營(今採石磯)的劉繇,奪得倉庫中所有糧食和兵器戰具。勢力越發強大。隨後孫策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活捉王朗、襲取廬江、大敗黃祖從而一統江東。

在這一過程中,孫策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孫策率領過江的軍隊,但又得不到江東人的支援,這使孫策之師完全不具備返回鄉梓,為父老所歡迎的形象,而儼然是一支浩浩蕩蕩的袁術入侵之師,是外來的征服者。江東大族面對袁術入侵之師,他們絕不會率自己的家族鄉曲去支援孫策,也不能貿然離棄家園。他們或者靜觀待變,或者聚眾自保。孫策在江東遇到的,幾乎到處都是敵意。

孫策佔領了丹陽、吳、會稽三郡,消滅東漢江東政權的軍事抵抗,並進一步與外敵爭衡於戰場,都不是難事。但是要使江東本土勢力放棄反抗,靠攏孫策,視孫策為一體,卻要困難得多。

孫策在江東,面對的反抗勢力不止這一種。《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傳》記孫策臨死時的江東局勢說:“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概述了孫權在江東局勢艱險之狀的三個方面,即

一、“ 深險之地猶未盡從”,指“山寇”據守深險之地抗拒孫氏,這個問題在吳史中最為突出,延續時間甚久。山寇主要屬於江東鄉土勢力中的中下層次,可能包括山越民族,所以有時以山越為稱,堅持與孫吳為敵,但主動進攻力量並不是很強。這是孫吳主要的軍事對手。

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指江東社會層次甚高的一些家族,包括所謂東漢名臣,以武力或非武力的方式反對孫氏入侵江東。他們與出沒於深險之地的山寇互通聲息,社會影響很大。這是孫策在江東主要的政治對手,孫策對之殺戮立威,無所寬貸。其中包括:許貢、盛憲、周昕、王晟等。

三、“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指流寓江東的北士,孫策需要他們能夠助自己一臂之力,但這些人不知孫策能否長期立足,大都沒有跟隨孫策。

孫策對這些勢力,特別是江東大族,一味的殺戮與震懾,而沒有采取拉攏與懷柔的政策,樹敵太多,這些勢力都有可能稱為殺死孫策的幕後黑手。

孫策之死,背後的真兇究竟是誰?

孫策之死,背後的真兇究竟是誰?

孫策之死,背後的真兇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