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講的?2019-09-28 22:08:58

糾正各種名分的意思。原著如下:《論語·子路篇》雲: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問孔子:“衛國國君等你去治理政事,你先做哪件事?”孔子回答說:“一定是糾正各種名分。”這令子路無法理解,不敬之辭竟然脫口而出:“真的是這樣嗎?老師你迂腐了,為什麼要去糾正名分?”孔子似乎也有些生氣了,說:“真粗魯啊,子路!君子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應該保持沉默。”接著孔子講述了“正名”的重要性:“名分不正,說話就不能順理成章,說話不能順理成章,做事就很難成功。事情做不成功,禮樂就不能興盛,禮樂無法興盛,就會導致刑罰不恰當,刑罰不恰當,百姓就會不知所措。所以君子糾正了名分就可以說得順理成章,說得順理成章則一定可以行得通。”說完之後,孔子對子路的無理衝撞根耿耿於懷,批評道:“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對“正名”的看法。“正名”便是“糾正名分”,為什麼需要糾正名分?因為當時很多人不按名分辦事,天子觀賞的舞蹈,大夫卻私自在自家的庭院裡表演,天子祭祀時演唱的詩,大夫們祭祀時私自演唱,這類事層出不窮。孔子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故此,他將“正名”視為“為政”的首要工作。 當然,最根本的是“正不名”必然會導致“禮樂不興”、“刑罰不中”和“民無所措手足”,一旦如此,天下何以天平?人民何以安身?“修己安人”與“內聖外王”便成了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