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不辯全文解釋?湖人加油加油加油2022-04-17 12:10:59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解釋】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說明信、美、善、辯、知、博是六個相對獨立的維度--認識上的真不同於審美上的美,倫理上的善不同於邏輯上的辯,道維度的明不同於學維度的博--人在某一維度的突出將會導致其他方面的不足。言下之意就是說:有為與不足緊相伴隨,理想的行為方式不是同時向自身堆砌這一切,而是在它們之間保有無為而無不為的柔弱靈動。這種不堆砌就是“不盈”。

(2)聖人不積,從承繼的上文看,不積是指不積名——即不向自身堆砌信、美、善、辯、知、博等德能表觀;從開啟的下文看,不積還指不積功果財富。所以,“聖人不積”是指聖人不積名、利、功、果。即不滯於名,不繫於物。

【譯文】

真實的表述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見得擅長道義之辯,擅長於道義之辯的不見得善良;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聖人不堆積這些德能表觀以及功果財富的附贅。他盡力幫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實;他儘量給予人民,他自己也更豐富。理想的行為方式是順導萬物而不妨害萬物,聖人的行為準則是雖有作為但不與人爭。

【評析】

本章是道論的終結。在紛紜流變的事件叢林之中,老子所奉行的基本準則就是不滯於名而柔弱靈動,不繫於物而多有奉獻,對一切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越是不積的河道越有可能成為萬流奔湊的大道。萬化皆流,而聖人是“天下溪”,唯其不積,萬物才源源“自來”;唯其不積,才歷久而常新;唯其不積,才可以容受更多的源流從他流經而擁有最多的源流。能夠認識到在不積之中,在輔萬物之自然的放養之中“成其私”、“成其大”、“已愈有”、“已愈多”,說明老子對耗散的成長方式,以及共生共長、互利互惠的生存耦合之可能,都是深有認識的,這是潛藏的耗散結構分枝的萌芽。

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人生的修行重在於行,而不在於辯。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辯,一天到晚爭論不休,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一切真理與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才能真正領悟。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論語·學而》中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