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篇目的劃分和含義?獨孤vd痴心2022-07-11 14:39:11

一、孝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二、君子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2.12 子曰:“君子不器。”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三、學習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四、政治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18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五、禮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論語篇目的劃分和含義?使用者99986032291702022-07-11 23:37:15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後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麼關聯。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一種是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物件,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於這種體式。

一種是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

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有時只寫某人問什麼,有時寫出對話的環境或背景,有時不寫。

一種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