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史令君2021-03-30 23:33:20

您好,很高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每次提起中國的歷史文明我們都會驕傲地說,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然而這句話真的可信嗎?在四大文明古國當中,中華文明應該說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文明。在世界範圍的歷史圈裡,都不承認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那這是為什麼呢?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我們打個比方來說,比如古埃及號稱有七千至八千年的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是六七千年前的。他們有實實在在的證據能證明這一說法。比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然而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有跡可循,有證能依的可能就是我們在河南安陽一帶的殷墟堆的出土文物了,那不過距今三千多年。

然而有的史學家提出來我們的歷史文化瑰寶《史記》有明確記載啊,上古時期皇帝大戰蚩尤,然後才有得堯舜禹禪讓制,三皇五帝到如今,這不就是五千年的文明嗎?但是這些歷史記載都沒有一個確切的歷史紀年。到底是什麼時候發生的沒有確切的記載。我們現在確切的歷史紀年是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到現在也就是三千年,所以世界裡世界普遍地認為中國的文明歷史只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史記》的記載確實是從上古皇帝時期開始記載,我們都知道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是西漢人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他寫的秦漢時期的歷史確實沒問題,因為起碼他的家族經歷過這些朝代時期。那讓他在寫上古皇帝時期的事情再到夏商周時期的事情,我想這裡面的傳說臆想成分就比較大。因為上古時期的事情基本都是靠的傳說,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作為史官司馬遷寫他所在的這個朝代的事情是比較可信的,你在讓他寫往前兩三千年的事情,我想他也是靠傳說或者杜撰的成分大一些吧。因為以前的歷史記載都沒有了,為什麼呢?因為在秦朝發生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浩劫,那就是焚書坑儒。秦始皇繼位之後他為了統一全國的思想,為了便於自己的統治,他把其他國家的史料書籍全部銷燬了,要用史料就得用秦朝的。那些有名的知識分子基本都被坑殺了。以至於到了後世可供給司馬遷參考的資料少之又少,根本不成型。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那麼《史記》所記載的事情是不是就都是準確的呢?那也不一定,我們都知道傳說之所以成為傳說,就是一代一代人傳下來的,難免會有些誇大不實之處,因為我們都知道一件事從第一個人嘴裡說出來再到第一百個人嘴裡說出來,就難免變了味道。那麼我們的歷史是不是真的無從考證了呢?那今天就講一下另一部不為人所知的另一部史書《竹書記年》。

那麼這部書到底是什麼來歷呢?

《竹書記年》這部書是西晉時期從一個盜墓賊的手裡搶過來的一本書。西晉武帝時期,離著首都洛陽幾十公里以外的汲郡,這個地方有一個大盜墓賊名叫不準(古音否標)。這個大盜墓賊有一天在汲郡盜一座戰國大墓魏襄王的墓。這個墓室沒有什麼金銀珠寶,反而有一堆一堆的竹簡。隨後這件事被當地的行政長官知道了,上報了晉武帝,晉武帝命人把竹簡從墓室裡拉出來送到洛陽,並且派當時的文學專家進行了編輯修復。可這一修復不要緊,這本書裡的內容讓人瞠目結舌。這本書是一本紀年體史書,記載了上古時期的歷史。大約75篇10萬字左右由於是在竹簡上書寫的,所以就被稱為“竹書記年”。

這本書上的內容與《史記》上記載的內容完全不一樣。比如史記裡記載的禪讓制,堯在執掌天下年之後考慮下一任接班人,當時他並沒有考慮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而是把王位傳給一個品德高尚之人,舜。因為舜的崇高道德品質,堯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在考察了舜二十八年之後,堯把王位禪讓給了舜。這就歷史上有名的禪讓制。一切天下為公,再到後來舜把王位禪讓給了大禹,這個時代的禪讓制被後世大家學者盛讚。

可是《竹書記年》裡的歷史並不是這樣寫的,《竹書記年》裡記載的上古時代是這樣寫的

“堯失德,舜囚堯於平陽,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見”。意思就是堯年紀大的時候失德,這時候舜發動了政變,把堯囚禁在平陽,然後又把他兒子丹朱抓起來,關在另外一個地方,讓他們父子不能相見。而到了最後舜把堯的兒子丹朱給殺了,自己坐上了王位。這哪裡是禪讓制,這是赤裸裸的宮廷政變。而且我們還能找到旁證,《尚書》裡有一篇文字叫《皋陶謨》,什麼意思呢,就是舜、大禹和皋陶的談話記錄。裡面記載了舜說的一段話。大意就是舜不僅要把丹朱抓起來,還要把他全家都殺了,丹朱這個人太缺德了,幹了很多壞事。那麼丹朱幹了哪些壞事呢?《尚書》裡記載了丹朱追求生活享受,奴役百姓。所以舜把丹朱給殺了。這就相當於他把自己潛在的王位對手給除掉了。

另外《山海經》裡面記載“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就是說這個舜呢埋葬在蒼梧之山的陽面就是山南,而丹朱就葬在山陰,就是山的北面。但是我們看這段話的記載,帝舜和帝丹朱。舜是帝沒問題,這個丹朱沒當過帝啊。我們可以猜想當年堯把王位傳給了丹朱,舜呢就發動了政變把丹朱給殺了,搶奪了王位,這就是《竹書記》裡面的本意。包括後來舜想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商君,大禹發動了政變把舜殺了。後來大禹吸取了堯舜的政變經驗,在位之時就開始扶植自己的家族勢力,後來把王位傳給了兒子啟。後來開創了夏朝,徹底把國天下變為了家天下。

有人不禁會問這合理嗎?筆者覺得是合理的,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在他的著作《韓非》裡面就寫明瞭“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者皆以下犯上而天下共譽之。什麼意思呢?就是是說啊舜逼著堯把帝位傳給他,到了禹又逼著舜禪位。到了商湯又拿下了夏桀,周武王又滅了紂王。這四個人都是以下犯上,以臣弒君的人。但是天下人都說他們做得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那時候的禪讓制基本就是宮廷政變,逼迫上一任統治者下臺。這樣的歷史才是赤裸裸的人性,才比較符合歷史的發展。那時候的社會分工之後,奴隸主們都有自己的私人財產了,我覺得他們不可能將自己的私人財產和統治權交付給別人。比如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曹操在世的時候沒有謀權篡位,而是把這項任務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並且隆重的舉辦了一個禪讓大典,漢獻帝無奈把自己的皇位禪讓給了曹丕。曹丕成立了大魏國。上臺之後曹丕說了一句話:“堯舜之事,吾知之矣”。什麼意思呢?其實哪裡來的禪讓制,都是血淋淋的鬥爭換來的權利。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張生全精彩歷史2020-08-08 07:46:36

《竹書紀年》和《史記》最大的區別,是《竹書紀年》把中國古代從三皇五帝到魏襄王時期的歷史,寫成一部戰爭史、殺戮史。包括堯舜禹的部落首領的帝位更迭,都說成是殺戮的結果。堯、舜老了以後,都被更加年輕力壯的舜、禹驅逐乃至殺戮。夏朝及商朝初年,都是一種強權殺戮的結果。伊尹這樣賢明的宰相是沒有的,西周初年“共和行政”這樣的事情也是沒有的。總之,《竹書紀年》,完全是按照叢林法則在記載歷史。所有的歷史,都是強者戰勝弱者,都是適者生存,不適者遭淘汰。

《史記》的記載,當然也有殺戮,也有適者生存,也在講叢林法則。但是,《史記》講到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也是有很多溫暖的美好的瞬間的。比如堯舜禹時期,並不是一種叢林法則,而是禪讓制。堯、舜在年老了以後,就把帝位傳給更加年輕力壯的舜、禹。伊尹不是一個殺戮者,不是一個權臣,而是一個賢明的宰相。周朝初年的時候,為了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出現過周公召公共同輔政這樣一種民主與共和的形式。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周公輔政)

那麼,《竹書紀年》和《史記》相比,所記載的歷史,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呢?

關於這一點,不少人認為,《竹書紀年》所記載的,比《史記》真實。原因在於:一是《竹書紀年》出現得比《史記》出現得早。《竹書紀年》記載的歷史,沒有經過焚書坑儒以及秦末戰火,因此能夠保持歷史的原貌。《史記》是在經歷了焚書坑儒和秦末戰火的,因此史料的來源相當有限。就準確性來說,《竹書紀年》的準確性,顯然比《史記》更高。二是《竹書紀年》講到的叢林法則,似乎更符合人類歷史的真實情況。比如“堯舜禪讓”這件事,就顯得很突兀。“堯舜禪讓”之前,是沒有經歷過這種事情的,是按照叢林法則進行部落首領的更替的。“堯舜禪讓”之後的夏朝,又是按照叢林法則來爭奪權力的。既然如此,為什麼偏偏在堯舜時期,會出現禪讓的現象呢?

所以,這些人得出結論,《竹書紀年》記載的內容,比《史記》記載的內容更真實一些。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堯舜禪讓)

不過,我認為,雖然上面講的話有一定道理,但其實也經不住推敲。為什麼說經不住推敲呢?

比如第一點,認為《竹書紀年》比《史記》出現的年代更早一點,就會更真實,我覺得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無論是《竹書紀年》,還是《史記》,他們所記載的堯舜時期,夏朝、商朝、周朝的初年,其實離記載這兩本歷史,都已經過了幾百年、上千年,乃至幾千年。這麼漫長的歷史,尤其是早期沒有文字記載,因而只能憑藉人們的一種口口相傳。既然是口口相傳,其真實性怎麼能夠得到保障呢?如果說《史記》出現在秦末戰火之後。但實際上《史記》和《竹書紀年》的內容,絕大多數是相同的,只有非常少的部分不一樣。這說明,實際上《史記》在記載的時候,其實是有詳細史料的。否則的話,怎麼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呢?

再比如第二點,其實也說不過去。“堯舜禪讓”是出現在一個特殊時期,由於物質財物不豐富,同時部落受到非常多的威脅。因此,如果不找一個強有力的部落首領,部落是絕對不能生存下來的。因此,從保護部落出發,“堯舜禪讓”才不得不出現。而當物質財富豐富起來,出現了奴隸及奴隸主貴族以後,就不需要“禪讓”的方式,殺伐爭鬥就開始了。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戰國紛爭)

那麼,說了半天,《史記》和《竹書紀年》所記載的內容,哪個更真實呢?

我認為,其實兩者都差不多,可以說都是真實的。為什麼說都是真實的呢?因為當時很多內容都是口口相傳下來的,在傳的過程中,傳話人總會根據自己身處的語境進行不同的記載。

比如《竹書紀年》所處的語境,是在戰亂最厲害的戰國時期。這樣一個時期,肯定主題就是適者生存。誰要是拳頭更硬,誰就能活下來。因此,在這樣的語境下,口口相傳的內容,就肯定都是叢林法則。但是《史記》所處的語境不一樣。那是一個大一統的時代,因此,那時候需要特別講究辭讓。所以“堯舜禪讓”這樣的表達,才會在口口相傳中出現。因此,記載歷史的司馬遷,才會記成那個樣子。

我想,這就是這兩本書出現的真實情況吧。

(參考資料:《史記》《竹書紀年》等)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歷史深度揭秘2020-11-29 21:05:01

伊尹作為失敗者不可能掌握話語權,既有記載流傳,後世毫無利害關係的史官無中生有給他翻案不合邏輯,儒家掌握話語權跟太史公是同一個時代,恐怕還做不到立即隻手遮天,反而是竹書紀年出土的年代十分可疑,有這個動機篡改歷史。

竹書紀年有兩個大問題: 首先,很多地方它是孤證!沒有其他能支撐說法的佐證。 其次,因為與儒家學說的劇烈衝突,在宋代引起極大爭議,進而導致整書被毀,現存的基本都是後人重新整理而得,產生錯漏幾乎是必然的!

考古發現才是蓋棺定論。一本書不能說明問題。歷史解讀,如果對民族發展有利,就是正確的。

所謂歷史不過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 ,又有多少真多少假呢?發生過的事情 過去就是過去了,當時的真實情況 尤其是內幕情況和當事人的內心真實想法根本就無法還原。我想這就是研究歷史的人不得不面對的一種悲哀吧!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竹書類似於當今的自媒體。幾百年後的某個歷史愛好者找到了現在某個自媒體對某個大事件截然相反的評述,驚呼:原來這才是歷史!真是淺薄荒唐!

歷史猶如人的兩面性。真相不可能呈現,只有疑問。疑問有個好處,讓人去探尋,見解,最終指導人們走向未來。

兩本都一樣,都有原錯,以及後人的誤改!所以對兩書都不能迷信!而今斷代工程,則對此兩書都迷信,所以才成豆腐渣工程的。史記說,穆王在位55年,是將壽年當政年,戰國時的春申君黃歇說穆王在位20年,此也得到,陳夢家先生的確證。竹書說夏471年,是復加了羿及寒浞年。真實是夏為431年。此有帝王世紀,易緯,稽覽圖為證。至於舜囚堯,舜逼堯,則是失意者,反對派的謠言。自從夏啟之後,都是家天下,子襲父位,孫踵祖業,任人唯親,所以聽不得堯舜禪讓,誰願自己的家天下,為別姓所染指?尤其漢室劉姓天下,更難容外族外姓!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基本不能這樣比,一部主要寫歷史,一部主要記錄文獻來去,而就真實程度而言,竹書紀年要可靠的多,但可惜的是,這部書到今世已經有太多版本,基本在當今校園裡流傳的都不可採信了。只是在其他流傳下來的文獻中,曾轉載記錄和引用竹書紀年的一些內容,被考證為完全真實的史料,而其本書已完全亡軼,沒有真實版本存世。

史記關於戰國的記載混亂,其實本來史記就是一部歷史小說。至於竹書,現代考證已經被確認為偽書,是漢代人所寫,偽稱是戰國著作。嚴格的歷史考證,還是要以考古實據為基礎,不然,聖經山海經都是史書了。

《史記》基本就是歷史小說了,裡面是大量的作者猜想,大量的人物對話宮廷密謀基本都是編出來的,甚至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甚至作者都沒有統一口徑,只是把之前的文獻做一個摘抄,比如始皇帝的身世,他自己就在不同的本紀裡明著寫了兩個版本。所以《史記》在歷史學家眼裡是記故事的小說集,魯迅說“無韻之離騷”基本就是這種態度。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司馬遷出身秦朝史官世家。司馬遷作史記是由受其父訓的,肯定了解一些史料,收集了民間大量史料並進行了考察,司馬遷個人傳言,十二歲踉其父學史,首先考古江淮地區(河南省舞鋼市江山與淮山),因為堅持寫真實歷史人物被漢武帝囚禁起來。可見治史嚴謹性,不能亂疑史記的價值。竹書記年也可能有對歷史有情緒而作纂改歷史也是有的。

孤證不立的道理小孩都知道,那我今天寫下一部秘史,千年以後有人發現,我說諸葛亮,關雲長,顏真卿,文天祥,岳飛這些歷史都是假的,諸葛亮差點篡奪蜀漢大權,關雲長意圖謀反被魏蜀吳三方絞殺,顏真卿求降不得被活活嚇死,文天祥苦苦哀求投降還是被殺,岳飛確實是和金人聯合意圖謀反,為避免影響士氣被以莫須有罪名殺了,很符合人性吧,相信千年以後也有人會有人和樓裡的人一樣來捍衛我的說法。竹書紀年是先秦史家所記錄,原本應該可信度高於史記。第一是成書更早,第二是先秦史家的骨頭都很硬。但是此書流傳至今和原版的差異有多大,誰都說不清了。不過其內容感覺更接符合邏輯,有點像保密檔案,而不像是給世人看到歌功頌德的史料。屬於那種大家都心裡明白,就是不說出來的內容。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到史記成書的漢武時期,儒家已經具有壓倒性的政治地位,成為官方認可的“國教”。所以史記的成書不可能不受到影響,一是以漢為正宗,二是以儒為正宗。以漢為正宗,漢代秦正義,則秦就不正義,秦成為暴秦。秦不正義,秦所推翻的周禮封建系統就是相對正義正統的。周封建正義正統,商就是暴虐無道。以儒為正統,那諸子百家就是異端,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就是殘暴之君,奉行周禮的周公就是聖人,崇信神鬼的商就是異端。漢初流行黃老之術,那不能否定,首先淡化在寫漢初人事物時不大張旗鼓的強調黃老的影響,其次提升黃老不作為異端邪說處理,孔子還曾問禮於老子嘛。史記的地位和權威性是沒有問題的,但一定要和其他史料參照著看,對比著看。

史記可以確定有這個事。不過只能看看結果,過程說實話摻雜了不少作者的個人看法。比方說白登之圍,你要說你能打聽出來陳平和劉邦的對話還有點可能。可冒頓和閼氏的對話去哪得到的?那可是敵方核心人員的談話,怎麼可能被一個漢朝官員知道!這是不是能說是作者私人杜撰的! 那一本記載歷史的書籍,裡邊摻雜了杜撰的成份在裡邊又如何配得上稱做史書呢?古往今來,聖人都做不了一個好君王。這就是那句大善多不仁,小善常作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何為聖人?聖人是天下之表,也就是說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分階級的人都覺得他好,可君王是做不到的,君王要的是平衡,要的的國家這個大的利益,所以在規則之下就會有部分人利益受損,那這些人還會覺得君王好?不可能。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從孔子筆削春秋開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為傳播自身文化和思想,幾乎歷朝歷代都要修史。史記也是這一背景下誕生的!雖然司馬遷個人所為,但還是沿襲了這一傳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竹書紀年和清華簡的成書時間更早,可到戰國時代,相對思想更自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較小,更能真實反映現實生活和歷史真相,我更傾向於竹書紀年的記載!

我覺得竹書紀年比較真實,後來為了傳播儒教,被孔子更改成符合自己思想的世界,反正以前的事情大家都不知道,唯一知道的肯定是老子,因為當時老子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以前只有帝王才有資格獨歷史學知識的,所以孔子改變需要請教老子,後來有可能在老子西出潼關後,才發表了自己杜撰的東西,要不會被老子打臉的,又或者是跟老子打成了協議,道教崇尚自然,不問世事,所以老子也沒管。就神遊物外去了,才有了後來的儒學,查查孔子編撰的書籍估計就會有線索。三家注裡面對竹書也做引用,但不持觀點。竊以為,尊儒並無錯誤,儒家的某些思想是有天道思維的,值得後人研究學習。但人性之惡也是客觀存在,遠古民風純樸,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和禮教的發展反而把人變得複雜了!善之為善斯惡矣!這是歷史的選擇!至於竹書與史記誰的可信度高,其實是個偽命題,歷史自古無真無假,全看如何解讀罷了!畢竟一切無法重現,歷史背後的真實也許比史料本身更精彩呢?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首先,竹書紀年是隨葬史料;史記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司馬遷所著,應該會在其中加註儒家思想。其次古人和今人一樣,今人不會有禪讓出現,古代也不會有,權力不關時代,不可能出現無故讓權,而且賢能也不是能看出來的,能者自會掙而得權,賢者得權後方知賢否。既然可以以古鑑今,也一樣可以以今推古。最後也可以用奧卡姆剃刀類推一下歷史,越簡單易懂的越真實。

我個人認為堯讓位於舜,是真史。首先,所有的史書都記載了堯帝讓位時,已是耄耋老人。既然是將要仙去,舜帝大可不必動手。其次,舜帝並沒有稱帝,這點眾多史書都有記載,“舜帝”這稱呼是後人加上去的尊稱。既然不稱帝,那還篡什麼位,這是在公天下的時代裡,與後來家天下的曹操篡漢,性質完全不一樣。

其實孔夫子對周公輔政是崇拜到底的,做夢都要去見周公! 所以,他一改〈竹書〉奪權的古統,來支援他的儒學主張完全是自然之勢; 而奴隸私有制,一開始的簡單粗暴遂步演化出章禮之制,應該更合符歷史的發展過程,這種由“粗取精“的歷史發展現象,是我們所知歷史的一個普遍規律! 所以,從這個規律出發,應該相伩古〈竹書〉記載,更為真實。中國古代〈殉葬制度〉的發展過程,更能證明在王權上由〈竹書〉殺奪,發展到 儒家的輔政楷模的真實歷史! 供參考吧!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既然和史記的大部分內容相同可以說兩者的可信度都很高,之所以記述的內容不同只能說明兩者的價值觀不同而已。可以推理一下如果後世沒有專門的史官編撰史料的話,那麼漢獻帝禪位給曹丕,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隋唐之間的歷史,我們今天人回事什麼印象呢?無非也就是兩種,一種就是如史記一般漢皇帝覺得自己能力不行了就把帝位禪讓給魏皇帝,而南北朝時期南朝歷史乃至隋唐歷史估計都會這樣記載,因為沒有具體史料後世人不知道當事人具體的鬥爭經過,只能根據留下來的國家檔案也就是禪位詔書來推測當時發生的事。

第二種記述方式也就是魏皇帝把漢皇帝囚禁了自己當皇帝,南北朝南朝和隋唐也會如此記載。至於說兩者誰更可信,可以說兩者都可信也都不可信,說都可信是因為當時確實發生這件事,說都不可信是因為無論那種說法都是一家之言只代表作者個人的價值觀。至於我們後人採用哪種說法那就見仁見智了。這就像後世的天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一樣,有人說他們是暴民運動有人說他們代表了進步勢力,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你相信哪種?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就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來,這誰都知道,歷史問題也是如此。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就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了。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我個人覺得《史記》和《紀年》說的都對,歷史上對於好人和壞人的描述都是絕對的非黑即白,可是事實證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功過是非,只不過功過是非的比例不一樣而已,善多者為善,惡多者為惡。 或可以這麼說,堯禪讓於舜這個事兒是真的,但是禪讓後堯還有餘權干涉政治,然後舜採用手段把堯隔離了。舜禪讓於禹也是真的,舜禪讓後干政,禹驅逐舜使權力歸一,等等。如此解讀即可知《史記》與《紀年》記載都是真實的,只不過作者思想各有偏頗誇大事實之嫌。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文物考古聊歷史2020-07-08 21:04:12

晉武帝司馬炎元年,在汲郡(今河南汲縣)發生了一起盜墓事件,盜的是魏安釐王墓。盜墓賊將墓中金銀銅燈值錢的寶貝盜掘一空,留下了一些竹簡等不值錢的東西,盜墓賊臨走時還很不厚道的放了一把火,好在這把火併沒有將墓中剩餘物燒盡。汲郡的官員在其中找到了一批竹簡。這批竹簡在當時被稱作是“汲冢書”。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竹書紀年》、《穆天子傳》就包含其中。《竹書紀年》流傳到宋代時曾一度失傳。所以,目前流傳了2種《竹書紀年》,一種是後人“復原版”,還有一種是明代純“偽作”。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竹書紀年》之所以引起廣泛的重視,主要是因為它從五帝時期開始記錄,包含了珍貴的夏、商、周的史料。並且它的成書年代比司馬遷的《史記》要早。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期的魏國史書,其性質及史學價值應該與《春秋》、《左傳》類似。

很多學者利用《竹書紀年》對《史記》的戰國及以前的部分進行校訂。由此也可見,《竹書紀年》的可信度應該是更高一點。

《紀年》不但有夏代的總年數,還有商代和西周的總年數。比較熱的一個話題是:到底是堯禪位,還是舜奪位?

在《竹書紀年》中有“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並且還有,啟奪益王位的故事:“益幹啟位,啟殺之” 。

這與《史記》中所描述的美好的“禪讓制”可不同。就這一點而言,究竟《竹書紀年》和《史記》哪個更可靠?我認為是《史記》美化了這一過程。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很多史料可從側面證明“禪讓”這一過程並不完全是順順利利的。堯應該是有意“選賢”的。1993年出土的戰國時代《郭店楚墓竹簡》中有“古者堯之與舜也,聞舜孝,知其能養天下之老也……堯禪天下而授之。”

但是,堯的兒子丹朱很可能曾經繼承過帝位。後來因為某種原因,有虞氏舜取代了丹朱成為了最高首領。《山海經·海內南經》中也有“帝丹朱”的字眼。正因為過程是曲折的,所以才會在同一時代有兩種不同的解讀吧。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關注我!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越從頭不修2020-07-04 04:04:56

首先。竹書核對清楚了?沒有被明清改了?就是實打實戰國文獻?就這一條我就看到好多種說法[捂臉]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蓋天宣夜說2020-02-15 07:53:03

(竹書紀年)和(史記)都存在被儒家篡編的問題。關於上古歷史的真諦,只能從做過周朝管理整理上古歷史文獻守藏史的老子李耳在古稀之年、晚年著作的五千言的(道德經)中來悟得。從(道德經)的內容上就能來知道,老子著作(道德經)的時期是在孔丘重新篡編了上古歷史(春秋)四書五經之後。(竹書紀年)與(史記),都是儒家抹殺掉了“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以前的“道可道;冥可冥”上古歷史,而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盤古開天闢地大禹治水的夏朝開始的。至於(山海經)結尾:“洪水滔天……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洲”的上古帝,風姓女媧居上座的母統母系久久女兒紅堂虞天朝歷史,不適合用來鼓吹“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儒家學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知?天門開闔能無雌?“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總之,萬年黑,千年白的天朝華下大中華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到無極(太陽)!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曲江家學2019-09-18 12:56:08

謝邀

這個問題有點問得過於簡單了,《竹書紀年》雖然是戰國時期的作品,而《史記》是西漢時期的作品,但不能因此就簡單地說因為前者年代更早所以更可信這樣的結論。

就整個歷史呈現和描述而言,《史記》不僅無疑更完整宏大,而且脈絡清晰,其所依據的史料記載今天的學者也大多能進行研究考釋——比如《五帝本紀》很大部分是來自於戰國時期的史料《世本》。

而《竹書紀年》其用帝王編年的方式所記載的很多內容,究竟源自和依據那些史料,我們今天還不可得而知。其記載也確實和《史記》有很多區別,比如關於堯禪讓舜的記載,《竹書紀年》就寫成了舜囚禁堯。哪個更可信,這個留給歷史學家做進一步考證。

但歷史的可信與否,有時候不是簡單的事實還原——實際上也幾乎不可能還原,而是找出一種歷史脈絡。比如《史記》為何要美化堯舜,我們今天可以找出脈絡,是和儒家對典籍的重新整理和再闡釋有很大關係了,而且這種美化也確實影響了中國其後數千年的文化思想和歷史發展,那你能簡單地說這種堯禪讓舜的記載不可信沒意義嗎?

況且,今天我們看到的《竹書紀年》已經經歷過佚散,而後又在宋朝重新收集整理,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綜上,今天的歷史學已經不是簡單的去對比哪個更事實——這個實際上也很難簡單對比,而是更多地關注這個史料為何這樣記載,以及其有怎樣的價值和影響。《竹書紀年》是很有研究和參考價值的史料,但是《史記》。。。其價值和影響,我想我幾乎不用多說了——甚至我都找不到言語形容了。

回答完畢,

一點個人愚見,權作拋磚引玉~

歡迎關注“曲江家學”,共同學習、探討文化的傳承與修習之道。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齊謙書院孟子厚2020-04-20 05:34:31

關於堯舜禪讓學說,歷史上向來有兩種說法,大相徑庭。戰國時期有大量討論,不待竹書紀年而知。所以竹書紀年並沒有改變儒家的歷史觀,更不要說顛覆了。

竹書紀年為戰國時期的作品,無可厚非。可是戰國史官,對於堯舜禹湯的記載就可靠嗎?不好說。因為那些故事對於戰國人來說也已經一兩千年前的事了。那些故事研究成為傳說了。

我們只能認為竹書紀年與史記所記載不同,不能認定哪一個就是真實的。

孔子對於歷史研究是相當嚴謹的,他一生遍觀史料文獻。而且孔子弟子們對學問也是直言不諱的發問。如果孔子對於史料有故意修改,尤其是堯舜禹這麼嚴重的問題,孔子弟子不會默而不言的。

這些本不是歷史所爭論的物件。即便是竹書紀年出來了。大家對於禪讓還是篡位也沒有太多爭論。因為韓非子本來就有記載。孟子對此事也有辯論。所以這些問題根本不值得討論。

而近代為什麼把這些問題大肆討論呢?還什麼顛覆儒家思想。這都是近代否定傳統文化的做法。否定傳統文化,首先就要否定儒家。否定儒家就要否定儒家所認同和堅持的禪讓輔政的這些核心概念。

研究竹書紀年,好像就很科學,用科學的方法顛覆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

其實不然,只能顯得這樣的觀點淺薄而已。首先,三代歷史無法考證。那是傳說時代,沒有記載,有記載也沒傳下來。考證這些歷史本身就是荒謬。

儒家的禪讓說與韓非子的篡位說,都是當時比較流行的說法。不存在真偽問題,只有你認同哪一種的問題。

另外竹書紀年被統治者毀掉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韓非子是儒家打擊的物件,為什麼沒毀掉呀?那些道家佛家的思想,在儒家看來都是荒謬,甚至有害甚廣的學說。佛陀之害有甚於黃老。這種說法在宋朝君臣上下都達成共識了。為什麼沒毀書呢?

儒家學者對書是很珍惜的,與秦始皇一朝統治大不相同。

所以歷史研究,佐證史記中的一些錯亂是可以的。但是說顛覆儒家思想,這還做不到。也沒人信。

就算禪讓是儒家學者杜撰出來的都沒關係。我們說這種制度好不好?如果不好,那就當歷史笑話可以。如果好,我們是不是要借鑑一下。至少我們可以對比嫡長子制度與民選制度,與禪讓,哪一個更合適。

況且儒家更重視的是嫡長子繼承製,而不是禪讓制。伊尹輔政的說法有歧義,可是周公輔政是沒有歧義的。您覺得儒家重視伊尹還是周公?

所以這些爭論不值一談,根本動搖不了儒家的根本。這都是揚棄中國傳統文化,詆譭儒家的手段而已。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狐筆春秋2020-04-10 00:49:05

誠如題主所問,自《竹書紀年》面世以來,就成功的掀起了疑古、反古的不良風氣,進而使“歷史虛無主義”大昌其道,以至於洋洋五千年文明史,竟然無一處沒有勾心鬥角,無一處不是

陰謀詭計。那麼這本掀起驚天駭浪的《竹書紀年》,他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一:被盜墓賊發現的《竹書紀年》

晉太康二年(

公元281年)

,盜墓賊不準

(fǒu biāo)挖了戰國時期魏襄王的陵寢(

也有人說是魏安釐王之墓

),並從中帶出數十車的竹簡。數十日後,被盜掘一空的大墓終於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關注,於是在晉武帝的詔命之下,集合了當時天下最著名的飽學之士的專家團隊對至今尚留存於墓中的竹簡進行搶救性發掘,並將其編輯成冊,取名為《汲冢古書》,或者也叫《竹書紀年》。

而因為《竹書》中所記載的內容過於驚世駭俗,且其成書時間又遠遠早於《史記》。所以,自其問世以來,就不斷有名師大將據此來與《史記》中所記載的歷史進行相互印證,更有甚者則索性棄《史記》如敝屣,借題發揮的來抨擊儒家精神和傳統史實。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二:確有其書卻不曾流傳後世的《竹書紀年》

或許是由於兩晉時代太過紛亂的緣故,亦或者是此書所載實在太過驚世駭俗之故,向有存書藏書之癖的中國古人卻沒能將這樣一部奇書儲存下來並傳之後世。所以,目前我們所接觸到的所謂的《竹書》記載,大抵不過後人將散見於當時之人的筆記或者雜說之中的零星記錄彙編而成的作品。

就此而言,目前我們所見之記載其確實如此與否亦無法得到確切的考證與認定。換言之,被穿的沸沸揚揚的《竹書紀年》,究其實質而言其真偽尚且還是有待於考證的。

諸如: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話說倘若伊尹放逐太甲而自立之事果然是真的話,那麼復辟之後的太甲又怎麼還會重用伊尹的兩個兒子,甚至於伊氏家族在整個殷商時代都具有極崇高的政治地位,就此而言,這實在與人情不符。但如果就《史記》所載來看,卻又能為伊氏家族在殷商的發展提高完美的解釋。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三:《竹書紀年》很可能是兩晉人創作的以古諷今之書

一如呂思勉先生所言,魏晉時期,篡竊頻仍而社會動盪,家國貌似安定,實則弒殺之事不鮮于春秋戰國之亂世。但既行此悖逆害德之事,而又多假託儒家仁義之說。所以當時之人,往往嫉恨兩漢儒家之拘泥迂闊,在此生死不可逆測,喪亂時時而在的生活中,於是興起了非堯舜而薄湯武的談論,而又適逢“汲冢得書”之事,於是遂假借之以見意也。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換言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到了漢元帝時期,儒家學說正式登堂入室成為當時天下的顯學,而在漢光武帝因為“讖緯玄異”之說登龍之後,儒家學說因此而勃然大興,沛然莫之能扼。但隨著世道陵夷,亂世漸臨,當年赫赫皇皇的堂堂儒學終究與事無補。再加之動亂紛呈,性命不永的態勢已成而人力莫能挽回,因發乎內心的無力而產生的對儒家學說的厭惡感油然而生。於是在人們極力避免儒家“入世”之說的漸染而極力追求現世享樂的同時,對於儒家學說的排抵與汙衊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而歸根結底的講,這也不過是“儒道之辯”的升級版而已。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四:所謂“孤證從無”,所以《史記》更真實

相比於《史記》的有據可查,《竹書紀年》的記載不免有些黯然失色,即便他的內容足夠勁爆,甚至於更合情合理,但從來治史者,想必都知道“孤證從無”的原則,據此而言,我個人始終認為,《史記》的記載更為真實。

更何況,即便《竹書紀年》的內容也曾確實發生過,但本著“文以載道”的原則,想必於那渺茫不可知的“真相”,我也寧願選擇透過《史記》這一看起來更加親切的“事實”來向後世之人傳遞更多的“真、善、美。”因為在我看來,人類社會所需要的並不是那陰暗、兇狠的殘忍,而是人人認同併為之遵守的道德。而這一點,卻是《竹書紀年》所望塵莫及的。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國粹繁榮絢麗日2021-03-25 22:35:28

《竹書紀年》:書名。《晉書》。《束晳傳》記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中有《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相傳為戰國。魏之史書。因其為竹簡,後人名為《竹書紀年》。

此書宋時佚,今本二卷,系後人輯集,有題為南朝。梁沈約注。

清朱有曾有《汲冢紀年存真》,近人王國維先生有《古本竹書紀年輯校》。

《史記》:漢司馬遷著,一百三十篇。原名《太史公書》。自《隋書》。《經籍志》標立史部,以《史記》居首,遂成定名。

記事起自黃帝,止於漢武,首尾共約三千年。採用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體裁,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

《史記》取材豐富,儲存了古代至漢武時止的較為系統的珍貴資料。其文字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在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據《漢書》。《司馬遷傳》說,原書有十篇“有錄無書”;三國。魏張晏說,亡失的十篇為:《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自者傳》、《三王世家》、《亀策列傳》、《傅靳列傳》。

漢元帝、成帝間,博士褚少孫補寫各篇。後人為本書註釋的主要有南朝。宋裴駰的《史記集解》、唐司馬真的《史記索隱》、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至北宋時,開始把三家注雜湊在正文下,合為一篇。

《史記》,通行的有殿本、百衲本,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書局出版了校點本。

綜上所述,一為相傳戰國時魏之史書的《竹書紀年》,雖有記述相傳禹所建立的朝代至宮涅(周幽王)死之驪山下等內容,但不詳盡,亦有突出述魏事之嫌;另為記事從中華“人文初祖”軒轅到前漢一代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極盛時期的武帝,上下三千年歷史變革之豐富題材的《史記》。

要問二書,誰的“可信度”高?

盜發古塚者,竹書數十車。簡長雖二尺,皮節皆如新。

古書紀傳體,經籍榜標立。首尾三千載,《史記》耀史遷。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豹眼看歷史2019-09-28 18:46:38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整體而言,我更相信《竹書紀年》。但對於一些具體的歷史事件,具體而論。

《史記》一直被作為正史,其歷史定位毋庸懷疑,但具體到一個具體的歷史史料,就不可能絕對是真實的。

《竹書紀年》面世之後,所記載的許多史料與《史記》是很符合的。有力的佐證了《史記》的可信度。但也有一些史料與《史記》不同,而且截然相反。

對於這些不同的地方,大多數內容,我的觀點認為《竹書紀年》更可信一些,但不是絕對的,有些地方則不如《史記》可信。

現存的《竹書紀年》有兩個版本,分“古本”和“今本”兩個體系。

“古本”其紀事起於夏代,終於公元前299年,無規整的體例。“今本”紀事起於黃帝,終於魏襄王二十年(前296年),有較為完整的體例。《竹書紀年》在宋代曾經亡佚過,這絕非偶然。

一般的推論,年代久遠,無規整是一種自然狀態,規整反倒是不自然;如果起事年代與終止年代有一處不同更符合自然狀態,同時不符就顯得不自然。

儒學一向被看作是國學,《竹書紀年》那些與《史記》不符的地方,徹底顛覆了思想學術界,被宋代崇尚儒學的理學家們看作是異端邪說,並不奇怪,無端消亡也就是自然地事。

等到“今本”再度面世的時候,就面目全非。其中的貓膩不言自明,這個就不去細說了。“今本”作為參考是可以的,就不以此說事了。

只說一點,“今本”與《史記》不同的地方,我寧願相信《史記》。

就依照“古本”說一下與《史記》的不同之處。

“古本“《竹書紀年》共有十三篇(有說是十二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從時間節點上看,這正是中國斷代史最珍貴的史料。是目前為止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

大家清楚,孔子編纂春秋,已經對上古史料進行了一次清洗,始皇的焚書坑儒,又把六國的史料全部銷燬,致使今天看到的史料,都是已經經過洗白、過濾、篩選。

《竹書》沒有經過孔子的修訂,也就躲過了秦火這一劫。

因此,

《竹書紀年》這些原汁原味的史料更值得采信。但不可就此說《史記》所採用的的史料就是造假,起碼是不全面、完整。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

具體看一下,二者不同之處的歷史記載。

堯舜禹禪讓這是在人們腦海裡根深蒂固的理念,是儒家一直推崇的理想。

但《竹書紀年》在《五帝紀》中記載: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聯想到,聖人周公旦流放成王的事,何其相似者也。

再聯想一下歷代歷史上的老年政治,很多的帝王,在主政前期都是很有作為,但到了晚年荒淫無道,特別是在繼承人問題上犯渾。

由此可知,《竹書紀年》更符合一般的歷史規律。

相信《竹書》的記載,但並不能否定堯舜的偉大,聖人也是人,也會犯錯。

同樣的道理,孔子也會犯錯。他也會說假話,把那些他不想看到的東西刪除,也是很可能的。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詩經》流傳到孔子的時候,本來還有三千多首,孔子做了大量的刪減,僅僅保留了305篇。恐怕孔子刪除的不僅僅是不符合韻律的那部分吧。

由此推論,孔子對留世的史料,做過手腳也不足為奇。

類似的情況,“太康失國”,“周幽王之後兩王並立”等等,這是完全可能的事。

就因為不符合推崇仁德,教化社會的需要,做一些必要的修改,這是不是很可能的事哪?

從後世幾千年的歷史來看,這些記載更符合一般的歷史規律。

像這些史實,我更相信《竹書紀年》。

再如《竹書紀年》中《周紀》記載的“共和行政”,與《史記》不同。

按照史記的記載,共和行政就是周厲王被國人趕走之後,周公、召公二相共同執政。而《周紀》則說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諸侯國共國伯,名字叫和,攝行君位。這是不是更符合“共和行政”的說法哪?

把周公、召公共同執政,稱作“共和行政”,今天看來是很穿越,但《史記》記載的,也差不了多少年間。

但我還是相信《竹書紀年》。

《殷紀》記載的第一賢相伊尹的形象與《史記》相差很大,記載伊尹流放太甲而稱王,結果被太甲潛逃回來殺害。幼主被大臣欺壓流放,這似乎是更符合歷史真相。

但對不同地區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譯,發現整個商代伊尹都是師權的象徵,地位尊崇,而且有伊尹放逐與迎回太甲的記載。

對於伊尹的史料,我更相信《史記》。這可以參考周公流放成王的故事。

對於歷史史料的採信,忌諱的是孤證,也就是避免自說自話,沒有佐證就不能絕對認可一種說法。但隨著考古的發掘,很多歷史秘密將會揭開,拭目以待,但願不會太久。

《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