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範耐斯Pro2021-05-31 07:54:17

魏國強大始於魏文侯,武侯期間最盛,武侯死後由盛轉衰,正所謂富不過三代。

魏武侯(魏擊)不是一個能容人之人,武侯期間魏國的強盛完全是因為文侯時的勵精圖治,摘果子而已,這點類似乾隆皇帝。

據《史記魏世家》記載,當年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外出逛街時路遇文侯的老師田子方,他馬上下車行禮,而田子方並沒有還禮。魏擊大怒,這才引出了田子方“貧賤者驕人耳”一番論訴,最後魏擊“不懌而去”。

據《資治通鑑》中記載,魏武侯繼位後,有一天和吳起一起坐船遊覽,武侯感慨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看到這段百思不得其解,在德不在險怎麼能從吳起這樣的狠人嘴裡說出來呢?後來聯絡到吳起離魏奔楚,隱約有點猜測,會不會吳起這時發覺了武侯對他的忌憚?所以才以在德不在險來提醒武侯不要對臣子逼迫太狠?魏新設立宰相,田文當選,吳起很不服氣,和田文理論一番,最後田文說:“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從這裡也能看出武侯對先君留下重臣的猜忌。

有很多人把吳起的出走歸結於公叔痤的陷害,誠然有陷害的因素,但是假使武侯事先對吳起沒有猜忌,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

武侯最大的錯誤是生前沒立太子,導致死後二子相爭,大大削弱了其國力,隨後魏國由盛轉衰。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2017-12-24 17:00:21

魏國曾是戰國第一霸主,也就是所謂的超級大國,當時的戰國七雄之中,最有希望統一六國的是他。而且作為中原文化大國晉的繼承者,魏國也很好地繼承了晉文化即周文化。若其能統一,所建立的王朝就不會如秦那般短命殘暴。

那麼魏國最終一敗塗地的原因何在呢?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國是戰國七雄中的“中央之國”,他的封地在山西西南和河南東部,在這個位置好處是明顯的,那就是文化和經濟交流上的優越。壞處也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四面為敵,一旦交惡,將遭致圍攻的險境。換而言之,魏國倘若處於和平環境之中,優勢明顯。而在戰爭環境之中,劣勢更顯而易見。

地理的劣勢,可以用優秀的外交來彌補。魏國早期的國君,顯然是明白這一點的。所以魏國提出了“三晉一體”的方針,即趙韓魏彼此團結,一致對外。如此一來,趙韓魏團結之下,他的北方就幾乎沒有可以挑戰的強敵,東方的齊、南方的楚、西方的秦,才是三晉的挑戰物件。而齊國正在田氏代替姜氏的變革前夕,無力外顧。楚國則內亂不休,甚至於楚聲王被盜所殺。暫時而言,齊、楚都無力挑戰魏國,但反過來說,魏國想迅速吞齊滅楚,可能性也極小。

以此而論,魏國最好的策略,就是向西挺進,吞併當時並不強大的秦國,將關中變成自己的後方,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東方的爭霸事業——這個思路,是魏國霸業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魏國也確實有這種想法。商鞅入秦變法前63年,魏國便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築城,以此為入秦據點。而滅秦戰爭的總指揮,便是吳起。商鞅變法前57年,魏軍已經突破秦國的西河防線,吳起的前鋒直指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陝西華縣),秦國舉國震怖。如果吳起攻破鄭,便可以向西一路平推,秦國就會有滅國的危險。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換而言之,滅秦,是當時魏國的戰略根本任務。秦君簡公曾請求齊、楚出兵攻擊魏國,但魏文侯絲毫沒有放棄攻秦,吳起在鄭與秦軍展開決戰,魏軍大勝,西河防線遭遇徹底突破。此後,吳起完全佔據西河地區後,設定上郡。秦國被壓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構築防禦工事。

此後,魏國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秦國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國卻越來越富,隨後一批儒生來到西河,更創立了著名的西河學派,魏國儼然成為中原各國中的文化宗主國。但一代人實現魏國獨霸是不可能的。魏武侯即位後,便錯誤地改變政策,將矛頭指向南方的楚國,商鞅變法前35年,魏韓趙三國聯合攻楚,連續攻下大梁等地,致使楚與秦達成聯盟關係。

當然,這個時候吳起還是西方戰線的主持人,秦魏陰晉大戰,魏武侯更親自到前線犒勞將士,魏軍作戰勇猛,更有吳起的優秀指揮,大敗秦軍於陰晉城外,隨後向秦國腹地推進——然而,關係魏國命運的大事件在此時發生,由於公叔痤的離間,魏武侯居然懷疑吳起,吳起被迫奔楚。

從這時起,魏國曆史命運發生大波折,首先是三晉聯盟關係破裂,魏趙開撕。其次是魏齊關係破裂,魏武侯失敗的外交,令魏國與盟友關係急劇惡化。而魏武侯死後,兩個兒子的爭奪,更令魏國幾乎亡國。而第三代魏惠王即位之後,依舊到處樹敵,加之孫臏和商鞅兩大奇才的流失,終於導致魏國先敗於馬陵,大將龐涓陣亡;再敗於秦,公子卬被俘。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此後,魏國只能放棄安邑,徙都大梁,強盛成昔日黃花。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鄧海春2019-10-22 22:11:17

史學家把“三家分晉”這一事件作為戰國開始的標誌。在這時期,地處中原的老牌強國逐漸衰敗,曾經的弱國得以崛起。魏國作為“三晉”之一,雖然地盤不及曾經的宗主國,但能夠迅速興起,成為三晉之首,甚至在戰國初期一度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然而好景不長,繼魏文侯後,風雲一時的魏國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從曾經的“霸主”,到最後一任國君魏王投降,百年基業毀於一旦。想必一定有讀者朋友會問:“戰國初期,形勢大好的魏國為何會全面衰敗?”且看筆者一一道來。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一、

王道霸業,起於文侯

春秋末期,正如東周王室已經無力掌握各諸侯,諸侯也時常受卿大夫專權的侵擾,而戰國的開端——“三家分晉”,則是典型的卿大夫奪權的例子。曾經強橫一時的晉國也不可避免走向衰落,大權由六卿掌握,而範氏、中行氏滅後,四卿之中,智伯最強。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智伯強行向魏、韓索地,又向趙襄子索地,遭拒絕後。脅魏、韓舉兵攻趙,魏桓子懼趙亡後禍及自身,於是倒戈一擊,聯合韓、趙攻滅智伯,並三分晉地,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面。此後,魏人有了一塊安身立命的資本,而魏國霸業,則是始於魏桓子之孫,魏文侯魏斯。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韓、趙向周天子索要爵位,周威烈王也做個順水人情,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在魏文侯的帶領下,魏國任用賢才,李悝、翟璜等紛紛貢獻變法之策,富國強兵。將有樂羊、吳起等,守險要之地而其餘強國不敢進犯,其中還有吳起訓練出來的“魏武卒”,還曾創下

“五萬武卒勝五十萬秦軍”

的光輝戰績。魏文侯時期,魏國國勢蒸蒸日上,而為了不侷限於晉西南這片四戰之地,於是他

“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

,還多次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可以說魏國百年霸業,始於魏文侯。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二、

用人不當,國士流失

早在魏擊出身之時,他便是不凡的。其父魏文侯在位時,就深知繼位者不當必定導致國破家亡,因此魏擊作為其嫡長子,自小就成了魏文侯重點培養的物件。魏擊也不愧於父親的期望,在父親的培養下,很快就成為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王位繼承人,並幫助父親吞併整個中山國,並坐鎮其中,獨當一面。在父親去世後,魏擊理所應當繼承魏侯,是為“魏武侯”。雖然深得父親喜愛,但魏武侯與他父親相比,卻差太遠了。就在魏武侯繼位一年後,朝中元老李悝去世,這是文侯死後,對魏國的又一次打擊,魏武侯只能按照父親、李悝制定的國策、國法執掌魏國朝政。好在魏文侯給他留下極為強大的家底,在經歷短暫的休整後,魏武侯終於可以一展宏圖,征戰天下。此後魏國南征北戰,四處為敵,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魏武侯可以說是窮兵黷武,這也為魏國後來積貧積弱埋下隱患。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武侯多興戰事,百姓民不聊生,而在選人用人上,魏武侯也不像其父

“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

。文侯在時,用人不拘一格,因此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等名臣良將得以一展才華,魏堂上人才濟濟,盛極一時。而魏武侯承繼基業,老臣猶在,但控御無道,致使人才流失。在其任期間,魏國不再是“任人唯賢”,而是重回“任人唯親”的局面,並且延續到魏國滅亡,期間放跑了吳起、商鞅、張儀等名士,人才的流失,導致魏國再難創立霸業。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三、

繼業有餘,拓土不足

魏武侯時期,國力強橫一時,然而到了魏惠王,魏國經歷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魏國

“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

,實力受到嚴重削弱,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東邊的齊國虎視眈眈,西邊的秦國捲土重來,魏國一時進入兩難的境地。為了穩住東方的齊國,楚威王六年(前334),魏惠王在徐州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雖然暫時解除了東面的威脅,但這也標誌著魏國的霸主地位的喪失。而為了限制齊國,魏惠王又積極與秦交好,修補三晉之間的關係,小國國君來朝覲見,繼文侯、武侯之後,魏惠王又成為諸侯的領袖了。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然而魏惠王時期,魏國的兵力已大大不足,昔日稱霸天下的魏武卒被消耗殆盡,在秦、齊等國夾擊中不斷慘敗,被秦孝公重新奪得河西百里之地,扼守秦國東出之路的焦城、曲沃盡失。南面的楚國為了逼魏惠王廢太子嗣,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敗魏軍於襄陵,奪取八個邑。且魏惠王執政後期,在對“合縱連橫”的態度上反覆無常,忽縱忽橫,軍事上樹敵過多,這也是魏國國勢日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魏惠王死後,其繼業者們多是無能之輩,魏國滅亡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世事無常,魏國能盛極一時,在於魏文侯賢明親政,內有賢臣良將、精兵勁卒,國富而民強。而武侯、惠王時,雖然也曾做大做強,然而守成不足,多年的戰爭消耗完了國庫,任人唯賢導致國士流失到他國,政治上又四面樹敵,國家沒有一個遠大的規劃。林林總總,魏國的衰敗不在朝夕之間,實在是一步錯步步錯,滅亡已成定局。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紅星飄飄蕩蕩2019-03-05 16:39:39

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晉國權臣瓜分了晉國,公元前376年又廢掉晉靜公,晉國至此滅亡,剛開始魏國實力強大,魏文候求賢若渴,任命李悝、吳起在魏國變法,魏國很快強大起來,魏文候、魏武候、魏惠王在位時國力最強大,但是魏惠王后期先敗於齊國兩次,名將龐涓也被殺死,西喪秦國七百餘里領土,南讓楚國擊敗奪了八個重邑之地,此後魏國衰弱了,在也不敵東齊、西秦、南楚三大國❗️所以沒有能力統一六國❗️❗️❗️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津城沐雨2018-02-23 11:50:37

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改革,任賢用能,國力強盛,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強國,與秦的河西之戰,大敗秦軍,奪取肥沃的河西之地;向北消滅中山國,南敗楚國,東敗齊國,一時成為四戰之地,魏國強盛,成為周天子外第二個稱王(第一個是楚國)的諸侯國。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但是,在魏惠王時期,由於魏國對人才的處理不當,導致魏國大量的人才外流,人才資養敵國,使魏國走向衰弱,周邊國家變強。其中最重要的損失莫過於孫臏和商鞅的離魏,直接造成了魏國的元氣大傷,並使魏國走向衰弱。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孫臏去齊國後,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直接導致魏國軍事上的精銳大部分被消滅,消耗了大量的國力;商鞅在秦國變法後,秦國開始富強,秦收復河西之戰中,魏國最後的軍事精銳損失殆盡,秦國成為以後不斷削弱魏國的主要國家,並最終滅亡魏國。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發表自己的高見,如果喜歡歷史,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津城沐雨

”。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王大器2017-09-21 19:36:47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秦滅六國示意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兩次起用商鞅進行變法,這次變法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秦國也從此國力大盛,開始走上稱霸之路。秦孝公之後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全是英明神武之君,最終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囊括四海,併吞八荒,成為千古一帝。秦國先世可謂“曝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最終一統天下可謂在情理之中,但為什麼統一僅僅十四年就土崩瓦解了呢?

過秦論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賈誼像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對秦國興勃亡忽的分析,尤其是在秦之後建立的漢朝。漢代名士賈誼就曾經寫過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過秦論》,他的分析十分透徹。現在國史君(國史通論)簡要介紹一下賈誼的觀點。在《過秦論·上篇》中,賈誼就已經點題,說秦國滅亡的原因就在於“仁義不失而攻守之勢異也”。

百廢望興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秦朝疆域圖

賈誼分析,秦國消滅六國,取代周王室之初曾經非常得人心,原因就在於天下群龍無首的情況已經持續太久了,從春秋爭霸之初周王室早就已經衰微,各個諸侯國沒有任何禁錮,隨意征伐,兵革不息,是所謂“春秋無義戰”,而秦始皇統一之後,結束了數百年的戰爭狀態,故“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始皇暴政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秦始皇陵兵馬俑

但是秦始皇稱帝之後的很多作為都大失民心,他自矜功伐,不信任大臣和子民,焚詩書以愚民,行酷法以立威。作為後世來說,我們確實不得不感謝當年秦始皇的一些作為,是他奠定了中國版圖,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等等,他做的這些大事的確功在千秋,但是罪在當代。

二世無道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秦二世墓前的虎符

秦始皇統一六國十一年後去世,秦二世即位。當時“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期待秦二世是一位仁義的守成之君。當時的秦國百姓已經習慣了幾百年戰爭以及秦始皇殘暴統治時期的飢貧狀態,賈誼說這正是“新主之資”,如果秦二世稍施惠政,就會大得民心,然而他比乃父有過之而無不及。

誰之過?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陳勝吳廣起義

儘管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四年的時間,但是陳勝、劉邦等人在起事之時都多次吶喊“天下苦秦久矣”,所以陳勝一個出身、威望、才能、財富都不值一提的人竟然振臂一呼就讓大秦帝國迅速瓦解。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西漢地圖

那麼秦國的迅速滅亡到底是誰的過錯呢?其實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也許更大的責任在於秦二世,因為比起漢朝的劉邦、唐朝的李世民,秦二世即位之初手上的牌實在太多了。百姓長期生活在被壓迫的社會中,其實是很容易滿足的,可惜他完全不是一個政治家。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浪里爾2018-09-03 09:11:16

“天下苦秦久矣”

這是《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鼓動眾人起事時的一句話,那麼天下究竟“苦秦”多久了呢?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戰國時期,秦國自孝公即位後決心圖強改革,重用商鞅,實行變法,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史稱“商鞅變法”,秦國自此逐步強大。

尤其在軍事上,秦國在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計首授爵制度下,戰力飆升,秦國軍隊逐漸成為了那個時代令人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秦軍功爵制度,共分二十級,實行純以軍功定賞罰功過的計首授爵制。秦國計程車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敵軍的軍官)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 、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獲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簡單來說,殺一個敵人就能得到相應的土地、府宅、傭人等。

在這種制度刺激下,秦軍士兵儼然變成只為斬首的嗜血屠夫,普遍勇猛頑強,驍勇善戰。自秦獻公始,昭王止的近一百年間,秦軍斬敵首過百萬級。“流血漂櫓、伏屍百萬”,確不為過。

公元前364年,秦獻公時期,石門之戰,斬首6萬,對手魏國;

公元前331年,秦惠王時期,雕陰之戰,斬首8萬,對手魏國;

公元前317年,秦惠王時期,修魚之戰,斬首8萬,對手趙、魏、韓;

公元前312年,秦惠王時期,丹陽之戰,斬首8萬,對手楚國;

公元前293年,秦昭王時期,伊闕之戰,斬首24萬,對手韓國、魏國;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時期,鄢郢之戰,斬首30餘萬,對手楚國;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時期,長平之戰,斬首45萬,對手趙國。

軍功授爵制除了激勵將士外,也隱含了弊端。秦國之師每戰皆斬敵首數萬,也給普通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不乏殺良冒功),這就間接導致了

其餘六國遺民始終對秦國抱有敵視態度,恨之深,仇之切。以上都是歷史背景。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滅六國後,秦始皇統一全國並沿用“禁奸止過,莫若重刑”的秦法,在戶籍編制的基礎上實行連坐。例如雲夢出土的《秦律》記載,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鄉官要受罰,同“伍”的也要每戶罰一盾,“皆遷之”(即罰戍邊);《秦律》也把鎮壓“盜賊”放在首要地位,輕罪重刑,即便是輕微的小罪,就會被處以嚴酷的刑罰,甚至偷採別人桑葉不滿一錢的也要“貲徭三旬”(即罰處徭役三十天)。此外,普通人還有極繁重的徭役,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負擔和壓迫感。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秦始皇晚年,秦國依然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原本掩蓋的內部矛盾逐漸激化。陳勝吳廣大澤鄉起事後,之前被秦始皇平定的六國貴族勢力乘機復辟,一呼百應、揭竿而起,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強大的秦國最終在數年間土崩瓦解。

這個世界上所以事情都是有淵源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史論縱橫2019-05-04 12:44:47

魏國未能一統天下,應該屬於一種時代的遺憾。

魏國在戰國時期領土面積不算大,在戰國七雄中面積排行應該就比韓國多一點,按照蘇秦的說法:“燕地2000裡,兵甲數十萬,車600乘,騎6000匹 ,趙地2000餘里,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 ,韓地900餘里,帶甲數十萬 ,魏地1000裡,然人民之眾,車馬之多無如魏者,楚地5000餘里。”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然而魏國的領土卻大多都是平原地區,土地肥沃,相比於秦國和楚國的土地來說,沒什麼值得說的。

所以,儘管魏國領土比較少,但還是支撐起相當多的人口,據相關資料來看,魏國的人口至少是其他兩雄的和。

魏國真正的強大是魏文侯變法後,春秋末期禮崩樂壞,隨著先進生產工具的進步,以以井田制為基礎的經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另一方宗法分封制也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魏國是第一個進行變法的,提起戰國時期的變法很多人都推崇商鞅變法,實際上商鞅變法的很多內容都是以魏國的魏文侯變法為基礎,說不好聽點,戰國各國的變法都是魏國變法的山寨版本,商鞅變法也不例外。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文侯變法涉及各個領域,在政治方面改善吏治,選賢任能,大大削弱了舊貴族的特權;在經濟上又提倡盡地力,改變過去井田制的界限,這樣就能興修水利,調動小農的積極性,提高產量;在法律方面,李悝編制的《法經》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商鞅變法中的法律模組就是以《法經》為藍本。

除了以上變法外,魏國藉助強大的國力建立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也就是魏武卒。《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可以說,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重灌甲部隊。

魏國在戰國初期有多厲害呢?創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平)”。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國既然這麼厲害,為何當初沒能一統天下呢?本文,主要從人才和制度的角度就去考量,就不從政治、軍事、經濟方面逐一分析了。

很多人都說是魏國留不住人才導致的,其實這是不對的,人才這個東西就像是燒水,水開了就自溢了,儘管魏國的平臺的很大,但是相國也就那麼一個,主將也就那麼一個,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寧遠雞頭,不願做鳳尾。

很多人都認為商鞅是奇才,魏國當初就應該殺了商鞅,不讓他到秦國去,其實這是大可不必的,商鞅這樣的人物,魏國當時是一抓一大把,因為沒有商鞅的位置,沒有辦法才去當時七國中實力最弱的秦國去謀個差事。

打個比喻,前幾年在NBA坐冷板凳的球員到CBA基本都是主力,魏國在戰國初期就是NBA水準,秦國可能連CBA水準都算不上。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跑到齊國的孫臏也是這個道理,魏國有了龐涓已經夠強大了,還哪裡有孫臏的位置呢?換句話說魏國如果重用孫臏,龐涓也得出走。

魏國最終的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率先變法取得巨大的紅利後,沒有找到一條可以使得魏國持續變強的策略,沒有形成對各國根本性質的鉗制,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取得一勞永逸的改革成果,當然,也不存在這個的戰略。

想要持續變強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持續深入改革,顯然魏國的改革也主要基於人治,在魏文侯死後,變法就趨於停滯,一味的窮兵黷武,最終耗盡國力,泯然眾人矣。

再來看秦國變法後,經歷的君主也並非都是賢明的君主,但是出的名臣包括除商鞅外,張儀、魏冉、范雎、呂不韋、李斯等人,哪一個都是能夠拿的出手的人物,但是我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這些人在入秦之前真的都是小垃圾人物,張儀、范雎、李斯都是小人物,魏冉也是平民出身,呂不韋是一個商人,為什麼這些人一到了秦國就能夠創造出這麼高的價值?

嗯,值得深思!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德全不畏2018-10-03 13:17:31

魏國起初人才濟濟,民富國強。後來卻由強轉弱,我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有這些:

一,地理位置。

圍棋有句話叫“金角銀邊草包肚”。魏國就是這樣的,處於天下之中。魏國起初利用自己位於中間的地理優勢,發展經濟,吸引人才,率先強大起來;然後,對其餘六國刀兵相向,威風凜凜的四處擴張。後來,引起天下忌憚的魏國,被六國圖謀,兵災也自四面八方而來,妥妥的四戰之地。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二,戰略錯誤。

魏國啟用李悝、吳起等人進行變法,並且打造出一支強軍。伴隨力量的逐步強大,朝堂上的野心也膨脹起來。魏國把稱霸諸侯,吞併韓國和趙國,統一三晉之地作為戰略目標。

這種戰略目標,從客觀上不符合魏國的利益。稱霸可以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戰略空間,但是也會四面樹敵。魏國單挑,誰都不怕;如果其餘六國合手,魏國就不行了。

其次,魏國把吞併的目標設為韓趙是不正確的。尤其是吳起的大軍已經屢敗秦國,佔領了河西地區,秦國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再加一把勁就能滅掉秦國,徹底解除西邊的威脅。然而魏國沒有趁勢滅秦,反而把吳起調往其它戰場。爾後,便執著於滅韓趙。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假如,魏國當時不四面樹敵,讓吳起大軍滅掉秦國。恐怕,戰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遺憾的是,魏國遭到諸侯的忌憚和算計。先是在攻打韓趙時,被齊國兩次在被後下刀子算計。在桂陵和馬陵兩次慘敗,國力急劇下降。後是被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打敗,並奪去河西之地。從此,魏國徹底淪為二流國家,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大秦鐵鷹劍士2017-12-25 12:03:57

魏國兩代半強,到第三代後半期時,齊國打掉了魏國的霸主地位,但是魏國還是一個強國。當此之時,秦國變法功成快速崛起,以新興戰國擊老牌強國,日積月累,魏國被打成了二流弱國。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1、

魏國兩代強盛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魏國以晉國繼承者自居,以火德立國,全國尚紅。

第一代魏文侯任用法家李悝在魏國首先變法,雖然變法不徹底,但總是戰國之世第一個變法的國家

。於是魏國速迅崛起,把韓趙兩兄弟甩了一大截出去。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第二代魏武侯任用兵家吳起為上將軍,訓練出了一支橫行天下的魏武卒

。吳起作為百戰老將,帶魏武卒與天下列國大戰七十六場,其中六十四場勝,十二場平,把魏國的國土翻了三倍不止。其中以秦國最慘,吳起在河西之戰中,以五萬魏武卒擊潰秦國五十萬老軍,佔領秦國千里河西,又把秦國壓縮到函谷關以內,動彈不得半分。如果不是魏國君臣猜忌,吳起出去楚國,秦國真當休矣!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2

、魏國第三代半強半衰

魏國第三代君主就是大名鼎鼎的魏惠王魏罃,

他任用龐涓為上將軍,與列國大戰多次,均取得勝績。魏國成為了天下第一強國,魏罃於是自立為王國,成為周、楚之外的天下第三王

。至此魏國國勢達到鼎盛。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正所謂盛極而衰,魏罃成了王后,不注重人才工作,因此流失了不少人才,而正是這些人才把魏國一步一步打成弱國。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首先是孫臏被魏國陷害,後來逃回齊國,策劃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戰把魏國精兵消滅90%以上,唯一的名將龐涓也戰死。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其次是衛鞅,本來魏國丞相公叔銼推薦衛鞅任魏國丞相,但魏罃不用不殺;衛鞅到了秦國,主持了秦國變法,變法功成後親率秦國新軍攻擊魏國,收復了千里河西之地,把魏國在西部的勢力全部擠出秦國。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最後是張儀,張儀本來是魏國人,出山後到魏國求官效力,結果遇到了老孟子給魏王講道。老孟子作為儒家代表人物,最憎恨法家、兵家、縱橫家,於是把張儀狠罵了一通。張儀作為縱橫家大才,口才一點不輸於孟子,於是也把孟子罵了一通,說孟子的儒家是“娼婦處女”,把孟子氣得吐血。魏罃為了表示敬賢,尊敬孟子,就把還不出名的張儀亂棍打出王宮。

張儀後來到秦國當了丞相,與秦國上將軍司馬錯一起策劃了偷襲魏國最大糧倉——熬倉。

這次是徹底把魏國打殘了。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3、秦國變法徹底,是全新戰國;堅持法治,代有名君。

衛鞅的變法,基礎就是魏國的李悝變法。正道是青出藍而勝於藍,衛鞅在秦國的變法大體從九個方面展開,囊括了政治、軍事、文化、經濟、民俗等方方面面。二十三年的變法讓秦國從蠻荒國家一下裂變成了最新的新戰國,可謂是魚龍之變!而秦國代代堅持法家,每代都有明君,名將,名臣,連續強大了七代!以全新戰國擊腐朽魏國,大局上就註定了魏國必敗。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積翠古亭2018-09-06 00:22:39

秦帝國突然滅亡的原因,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巨大謎團。

後世普遍認為“暴政亡秦”,這個結論是極其武斷的。我還是比較認同秦史學者孫皓暉先生的觀點,剖析地相當深刻,孫老將秦帝國速亡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兩點:

直接原因——突發政變(災難)所導致的中央政權突然變形。

基礎原因——戰國傳統(多事之時,大爭之世,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所形成的巨大社會慣性,導致整個社會迅速地全面動盪。

如果用一句話來揭示秦帝國突然滅亡的歷史本質,那便是:

偶然的惡性政變,遭遇了深厚的歷史傳統,深厚歷史傳統擁有的強大慣性力量,絞殺了本質上具有可變性的歷史邏輯。

上面有點過於抽象,下面具體展開說一說:

突發惡性政變

根據現存的史料記載,我們先來一起回顧下,秦帝國驟然滅亡之前所發生的一連串匪夷所思的偶然事件:

始皇帝年近五十而不明白確立扶蘇為太子,偶然性一。

始皇帝明知身患疾病而固執堅持進行最後一次大巡狩,偶然性二。

始皇帝大巡狩之前怒逼扶蘇北上九原監軍,偶然性三。

始皇帝最後一次大巡狩,於諸皇子中獨帶胡亥,偶然性四。

始皇帝中途患病而遣蒙毅(皇帝秘書,掌管機要文書)回咸陽,偶然性五。

始皇帝在蒙毅離開後以趙高兼領符璽令,偶然性六。

始皇帝於沙丘行營病情突然加重,偶然性七。

突法病情致始皇帝未能在死前寫完遺詔,偶然性八。

突法病情未能使始皇帝召見李斯會商善後,偶然性九。

長期忠誠無二的趙高突發人性變形之惡欲,偶然性十。

棟樑重臣李斯之突變,最為不可思議,偶然性十一。

扶蘇對假遺詔缺乏辨識或不願辨識,選擇自殺,偶然性十二。

蒙恬、蒙毅相繼入獄,被逼迫接受自殺,沒有任何反抗,偶然性十三。

王翦、王賁父子於始皇帝生前病逝,偶然性十四。

李斯一錯再錯,大失前半年節操才具,終致慘死,偶然性十五。

胡亥素質過低而近於白痴,偶然性十六。

秦帝國功臣階層因李斯突變而分化不能凝聚,偶然性十七。

趙高之惡欲野心膨脹變形,大出常理,偶然性十八。

陳勝、吳廣之“閭左徭役”突發暴動,偶然性十九。

關中老秦人人口銳減,對惡性政變失去強大威懾力,偶然性二十。

……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偶然性,不是說這些事件或因素是無原因爆發的,而是恰恰在這一段時間爆發的集中性和突然性,事實上,如果上述眾多的偶然性事件哪怕只有一件或少數幾件不在這一段時間內發生,歷史完全有可能改寫。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這極短暫的一段時間內,這些事件無一例外地集中爆發了。

這次政變的軸心人物是趙高、李斯、胡亥,最為重要的是趙高和李斯,趙高掌握內廷大權,李斯掌握國政大權。既有足夠大的權力影響,又有足夠大的社會聲望。

政變之所以成為惡性政變,並不在於政變開始過程的權謀與惡欲,而在於政變成功之後的再度惡變。再度惡變的誘發因素,關鍵人物在於胡亥,此人完全是一個政治白痴,又進一步誘發了趙高全面操縱國政的野心,從而使得政局徹底走向糜爛。由此帶來了如下惡果:

惡果一,秦帝國堅實的權力結構迅速崩潰。在趙高“誅大臣而遠骨肉”的殘酷方略下,嬴氏皇族被大肆殺戮,帝國功臣被一一剔除,中央政權發生了急劇惡變。

惡果二,反其道而行之的種種社會惡政——大工程不收反上,大徵發不減反增,賦稅徵收不輕反重,迅速激發了激烈的民眾反抗,由此激發復辟勢力全面復活,使社會動盪空前激烈,矛盾交織難解,大災難終於突然來臨了。

惡果三,秦帝國群策群力的施政決策方式蕩然無存,驟然轉變為胡亥趙高的荒唐臆斷。

惡果四,中央政令的荒謬,與社會治情嚴重脫節,致使郡縣官吏無所適從,紛紛生出疏離之心。

惡果五,惡政導致秦帝國邊地主力大軍人心浮動,戰心喪失,戰力大減。

九原主力大軍固然糧草不濟,嶺南主力大軍固然山高水遠,然若不是惡政猖獗,以秦軍之頑韌苦戰傳統,必全力以赴挽救國難。以章邯之二十萬刑徒軍,尚能在平亂初期連戰大捷,若秦軍主力全面出動,穩定大局當不是難事。事實上,除了王離一部,兩大秦軍主力皆未大舉出動。其根本原因,正在於政治的惡變,從根基上毀滅了秦軍將士的歸屬感。

敗政惡政無精兵,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從政治決定軍事的意義上說,秦軍聲威驟然消失,並非不可思議的秘密。

由此,秦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戰國傳統慣性

秦末動亂之快速劇烈,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

從始皇帝病死沙丘的公元前210年七月,到公元前209年七月大亂之時,堪堪一年。天下由盛大治世,陡然化作劇烈亂世。轉折之快,如颶風過崗萬木隨向。在社會節奏緩慢的自然經濟時代,煌煌強勢急轉直下,實在是不可思議。

揭示這種不可思議就在於秦末社會獨有的特質:

戰國大爭傳統依然是主導性的時代精神,這就是所謂的“多事之時,大爭之世”。民眾普遍的生命狀態還是“凡有血氣,皆有爭心”。

秦帝國統一天下僅僅12年,此時,七大戰國生死拼殺的那一代人,全部正在盛年之期;新生一代,尚處於上一代人的風信標之下。戰勝者成了統一天下的君王與功臣,他們的主宰感、榮譽感與尊嚴感不可謂不強;而戰敗者則成了失國失地的遺民或罪犯,他們的淪喪感、失落感與自卑感也不可謂不痛徹。兩相對比,此間的鴻溝,既不可能沒有,也不可能不深。

這種鴻溝,意味著這時的社會心理尚處於巨大的分裂狀態。帝國政權的統一,距離人心的真正聚合,尚有很大的距離。

在這種不定型的可變狀態下,渴望重新回到戰國大爭時代的精神需求,仍然是一股普遍而強勁 的社會思潮。其時,天下民心對帝國大政的基本態勢,仍然是春秋戰國的價值法則:

你果真高明,我便服你;你果真低能,我便棄你。

而事實是,在人心合一的風向轉折口,爆發了極大偶然性的惡性政變,在偶然的惡性政變遭遇了深厚的歷史傳統之後,歷史傳統所擁有的強大慣性力量,絞殺了本質上具有可變性的歷史邏輯。

這便是秦帝國突然滅亡的歷史本質。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網際網路財經牛眼2018-12-27 19:49:06

在戰國初期,魏國透過吳起變法 ,確立了成為早起的霸主。因為,魏國是戰國第一個開始變法的國家,魏國用李悝變法,後來吳起和龐涓相繼成為魏國的丞相和上將軍,吳起大小戰百餘起,不過後來因為政治迫害,不得不逃離魏國;而上將軍龐涓也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戰將,訓練的魏武卒戰鬥力驚人,龐涓率領魏武卒威震諸侯,橫行天下 ,打敗周邊強國北拔趙都邯鄲,打殘了最強時期的韓國,一舉攻下函谷關、把秦國打得幾乎逃離故土,迴歸大漠。可以說在戰國初期,魏國有了一個完美的開局。當時,各國無不對魏國高度敬畏。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然而,魏國的全面衰敗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於龐涓的嫉賢妒能、殘害同門師弟孫臏。擔心孫臏得到當時魏王的重用,讓自己地位受到影響,私自將孫臏處以臏刑,即剔除膝蓋骨,使其不能行走。而孫臏後來裝瘋賣傻逃到齊國,並率領齊國大軍復仇,圍魏救趙的經典案例,兩次大勝龐涓率領的魏軍主力。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公元前354-350年,龐涓率魏武卒,被齊敗與桂陵。

第二次,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迸發,魏武卒被齊軍潛伏,主將龐涓更是戰死。

經歷了這兩次大戰後,魏國元氣大傷。逐漸退出霸主的歷史舞臺。

當然,在龐涓嫉賢妒能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當時的魏惠王的昏聵。他驕橫不可一世,在倚重龐涓的同時,又處處掣肘,擔心龐涓做大。特別是在戰略政策上,魏惠王堅持認為攻打趙國、或者攻打韓國,可以逐步實現統一六國的願望;而龐涓在魏軍攻破函谷關後,一力主張滅掉當時相當孱弱的秦國,不給秦國捲土重來的機會。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正是這個關鍵的分歧和魏惠王的堅持對趙國和韓國作戰,給了秦國以喘息的機會,更為秦國贏得了商鞅變法20年無大戰的局面,積累的國力。

當時間來到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魏武卒被根本消滅,同時佔領了魏國大片土地,從此之後,曾經稱霸一時的魏國再也沒有了戰國初期的霸主氣息!

戰國大爭之世,成王敗寇,全是實力說話。

而戰略決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北疆同心聊歷史2019-03-08 06:01:25

魏國,在“三家分晉”之後直到“魏候稱王”的時候,確實是處於一個國力蒸蒸日上、興旺發達的時期!那麼這個戰國初期的強國為能取代秦國一統天下呢?大約有以下幾點吧?!

1,魏國的地理位置不如秦國好!秦國在“懾服西戎″之後,西部無威脅。而在東邊,只要守住函谷關則進可取中原、退可自保全!反觀魏國則處於四戰之地,四周強邦林立,因此無法安心發展。因此後期就越來越衰落了!

2,魏國在其發展的鼎盛期,沒有作好戰略規劃!魏惠王派龐涓等統兵四處攻伐,樹敵太多!白白浪費了“戰略機遇期”!

3,魏國在中後期也重視人才的吸納,但是最優秀的人才都跑到秦國去了!而沒有了適用的人才,魏國自然就沒有後勁了!

4,魏國後期的改革不徹底!”李悝變法″沒能挽回頹勢。積弊己久的魏國最終被秦國所吞併了!

以上便是淺見了,請指正。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不書公子2020-05-14 16:29:21

魏國在戰國初期的確是首屈一指的強國!

魏國之所以這麼強大,和魏文侯魏斯和魏武侯魏擊兩代國君數十年的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在

這一時期,魏國朝堂文武人才濟濟,百戰雄師魏武卒傲世天下。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遺憾的是,在

魏武侯執政時期,三晉的關係已經出現裂痕,不復之前的融洽:因為干涉趙國內政與附屬國衛國的關係,魏、趙兩國多次兵戎相見,三晉聯盟瓦解,失去了趙、韓兩國鼎力相助的魏國,地位漸趨尷尬起來:

首先,魏國曾仗著三晉聯盟強大,將齊、楚、秦等國挨個虐了個遍,樑子結得很深。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其次,魏武侯干涉盟國內政,親手葬送三晉的兄弟之誼,三晉互為掎角之優勢盡失。

再次,魏武侯去世後,繼任的魏惠王魏瑩更是高舉著“統一三晉,繼而吞併天下”的旗幟,先後派龐涓領重兵猛攻趙國、韓國,結果被伺機而動的另一強國齊國趁火打劫,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兩次大敗,精銳的魏武卒被狠狠地消滅掉大部分,名將龐涓戰死。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最後,魏國夙敵秦國變法崛起,國力大增。曾飽受魏國欺凌的秦國自然不會放過魏國,秦國收復河西之地的戰爭序幕由此拉開,魏國碩果僅存的精兵魏武卒在這場戰爭中被消滅殆盡。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這之後,失去戰略屏障、成為“四戰之地”的魏國就在與秦、齊、楚等大國的博弈過程中越打越弱,直至滅亡!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鐵馬冰河wu2017-10-31 15:02:48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謝謝邀請!公元前三世紀初,秦國逐個蕩平其他六個諸侯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期持續的紛亂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帝國。

秦國用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迅速滅亡了六國,結束了戰亂不休的戰國時代, 得益於彼時統一時機已經成熟。不論從經濟還是政治上,各國都進行了徹底的封建改革。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各國的密切聯絡,並且壯大了渴望統一的商人階層的力量。大量的小手工業者也渴望統一,希望有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環境與自由通暢的貿易市場。一部分沒落貴族成為 “士”的階層,這些有文化的“士”國家觀念與歸屬感更弱,他們希望有更大的舞臺供自己施展才能,所以也希翼天下大一統的局面出現。各國間的政治交往也變得頻繁而緊密,隨著外交、聯絡的加強,也為統一列國夯實了上層基礎。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隨著經濟與農耕的發展,加上連綿不斷的數百年戰亂,戰爭的規模愈來愈大,雙方各出動數十萬人廝拼的宏大戰事已屬平常,甚至到了殺人盈城、盈野甚至動輒滅國的地步,這樣就有了最強者用武力統一天下的可能,也使列國之民普遍開始懼戰、厭戰。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開始率軍圍攻最後一個諸侯國齊國的王都臨淄,齊王不戰而降,齊國瞬間亡了國。

至此,鷹瞵虎視的秦王贏政掃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朝建立後,繼續沿用商君制定的嚴酷法家治國思想,利用其強大的軍隊和嚴刑峻法來控制這個史上從未有過的龐大帝國。然而,秦朝的嚴厲統治並未獲得東方各國(原崤山以東六國)殘餘貴族與百姓的擁戴,而連續不斷對漠北匈奴人和嶺南百越人的大規模戰爭,又極大的消耗並削弱了秦國的綜合實力。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當然,秦始皇也做了很多有意義的改革,譬如:築長城抵禦匈奴 ;修秦直道溝通南、北、西、東;統一文字促進文化交流;統一度、量、衡便於經濟貿易······ 秦的疆域異常廣袤,北抵陰山,南至南海,西達隴西,東到遼東。秦還設定了南海、桂林(今貴港)、象郡管理後來征服的廣大嶺南地區。

由於秦始皇用嚴酷的秦律來治理國家,其中光死刑就有棄市、腰斬、車裂(五馬分屍)等使人不寒而慄的殘忍刑罰。犯重罪者,親屬也要連坐一併處死。這引起了士人的普遍不滿,這些人口誅筆伐,將矛頭對準了這位不可一世的千古一帝。丞相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膽大妄為的儒生,他上了一道奏摺給秦皇,建議他焚燒民間私自收藏的經書、諸子百家、史書等六國典籍。凡違抗繳書命令、 膽敢妄議政事者一律處死。除少數官修正史、農事、卜算、醫書等實用類竹書得以保留外,其它一律焚燬。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奏疏,下令全國焚書,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大摧殘、大清洗、大浩劫,和殘酷的秦律一樣被視作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光燒書並不能堵住天下儒士的悠悠之口,反而激起了民間更大的抗爭,士人與民眾對秦王的暴政怨忿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四處流佈、喧囂塵上,甚至有詛咒他早死的讖言被人刻在石頭上。秦始皇聞報勃然大怒,於是他派遣御史到全國各地明察暗訪,最後逮捕了460多位儒者。秦皇下令將這些人押到驪山的一處山谷裡,全數坑殺(活埋)。這些人中有儒士,也有一部分方士(算命、卜卦的術士),史稱“焚書坑儒” 。

為消弭民間的反抗意志,同時杜絕戰爭,秦皇下令收繳天下兵器,然後融化鑄成12個巨大的銅人,以防不滿者興兵作亂。秦始皇還大興土木營造佔地廣闊、體量龐大、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和巍峨高聳、極盡奢華的驪山陵寢。這些巨大的工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同時需要數百萬人參與勞作,其中包括70萬服苦役的刑徒,而此時全國總人口不過2000餘萬。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秦的統一,除了讓始皇帝成了千古一帝外,並未給社會其他階層帶來實際利益:比如徭役攤派不斷,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老秦貴胄在趙高專權後遭到大規模清洗,六國舊貴族也被完全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一個被全國所有階層都厭棄並憎恨的政權,是註定無法長久的。

秦國的軍事力量仍然很強大,但是很分散,征伐嶺南派遣了50萬精銳秦卒,北擊匈奴又分兵50萬,導致關中咸陽一帶兵力空虛,以至於陳勝、吳廣起義聲勢壯大、兵兇戰危之際 ,朝廷居然無兵可調,只好釋放修築驪山陵的20 萬刑徒,讓名將章邯率領他們前去抵禦洶洶來犯的農軍。秦始皇去世一年後,隨著陳勝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天下百姓、六國殘餘貴族紛起響應,煙塵四起,遍地兵燹。劉邦率漢軍入關中時,以“強悍好戰”著稱的關中老秦人基本不採取任何抵抗措施,百姓簞食壺漿迎漢王,帝都咸陽基本成了不設防的空城。秦王朝僅存在了短短15個春秋,就迅速土崩瓦解、灰飛煙滅了。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秦:“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一個沒有為統一後的全國百姓帶來利益的大一統帝國, 最後當然避免不了被全體民眾棄如敝履的悲慘命運。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探討 不得剽竊

插圖源自網路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巴山夜雨涮鍋2019-01-07 06:31:25

謝邀。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最後之所以衰敗,主要原因2個,一是地理位置不利,二是戰略決策有誤。

魏國之所以在戰國初期成為霸主,是因為其繼承了原霸主晉國的部分遺產,地佔中原,經濟政治發達,人口密集。在戰國初期,韓、趙、燕不如其強大,而秦、齊、楚雖然大,不如其發達,故而一度稱霸。

但是,魏國的先天缺陷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一點就是魏國處於中央,說通俗點就是幾個方向都能打他。爭霸天下要搶中原,但割據一方先要佔邊角。像秦國最後能統一,很大程度就是佔了關中,只有向東一個方向,函谷關一守啥事兒都沒有。魏國是四面受敵,很難獲得持續發展,稍微弱勢一點就要被人打。戰國七雄,就他和韓國的位置最差,其餘五國都佔邊角。所以他倆基本也是六國中最早被秦國打殘打服的。

其次一點是發展戰略有誤。對於一個佔據中央的強大國家來說,可選擇的路子無非兩條,一是走霸主路線,長期維持均衡,重要的是保持幾個鐵桿盟友,製造一個穩定的聯盟。二是發揮初期優勢,迅速攻滅一兩個弱國,將相對優勢變成絕對優勢,最好佔據一個邊角,進可攻退可守。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對魏國來說,要走第一條路,無疑三晉聯盟是很必要的。要走第二條路,顯然秦楚齊都很難短時間滅掉,最好的辦法是北上攻滅燕國,佔領河北北部的邊角,與魏國位於黃河流域的地盤遙相呼應,然後進一步夾擊趙國勝算更大。

但是魏國乾的事情很奇葩。首先三晉之間彼此內鬥就很頻繁,沒有一個雄主出來真正有效統合。在魏國強大的時間,他們先向西大舉進攻秦國,又南下大舉進攻楚國。這兩次攻擊確實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和楚國的中原之地,但是秦楚都是超級大國,根本也不在河西和中原。魏國這種進攻又不能打死他們,又徹底得罪他們,是得不償失的。在那次戰爭後期,形成了秦楚齊三家聯合牽制三晉的局面,魏國已經不太妙了。

到了這一步,統合三晉是魏國唯一的選擇。結果魏國龐涓更常工一樣,認為“攘外必先安內”的“安”就是“武力消滅”的意思,居然開始對三晉內部動手,先打趙國,再打韓國。結果被齊國先後兩次圍魏救趙,圍魏救韓,打得屁滾尿流,魏國也就徹底淪為了二流國家。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西府趙王爺2019-03-10 10:30:53

感謝邀請!

歷史總是充滿著意外!春秋戰國時期尤為明顯!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眾所周知,歷史上結束春秋戰國亂世的乃是秦國,秦始皇橫掃其他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成為了最終贏家。

不過,秦國其實是一匹黑馬,在最開始的時候,七國之中最具備統一天下的機會和能力的國家並不是秦國,而是他的鄰居魏國。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國誕生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士大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領土,並上表周天子,請求受封諸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魏國正式成為諸侯國之一,是故韓趙魏三國也稱“三晉”,這也是我們的常說的“三晉大地”之由來。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而在分家之後,魏國成為三晉之中最先覺醒的國家。

啟用李悝主持魏國變法,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一代明主魏文侯在與翟璜、吳起、西門豹、樂羊等一批傑出士人的共同努力下,透過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等一系列措施,使魏國快速強盛起來。

所以在戰國初期,魏國是七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它北滅中山國,西取秦西河,又連敗齊楚,開拓了大片疆土,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霸主。在那個時候,如果要說誰最有可能一統天下,那麼一定就是魏國了。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可惜,魏國最終沒能統一天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魏惠王即梁惠王,也就是那個喜歡和孟子吹牛的人。

這個梁惠王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個敗家子兒,他錯誤的戰略選擇導致了魏國的衰落。原本傳到魏惠王這一代,魏國已經稱霸天下近百年,實力深厚!這可以說是魏惠王大展身手的好時機。但這個敗家子,遠沒有他父親和爺爺的那般才幹,活生生將一首好牌打得稀爛。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惠王崇拜春秋時代,一心想要稱雄三晉,壓服齊楚,稱霸中原。所以他的戰略重心一直放在了東邊。至於西邊的秦國,魏惠王根本不放在眼裡。認為秦地偏僻,沒有什麼用。而且秦人乃蠻夷,不配當自己的對手。

顯然這樣的戰略選擇是錯誤的,當時的魏國雖然強盛,但是由於地理位置所限,缺少戰略縱深,所以其強盛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一定的脆弱性。當時最好的辦法便是向西取秦國,當時的秦國還未經歷商鞅變法,國力孱弱。如果魏國向西發展,奪佔涇、渭,控制崤、函,據有河西之地,即使沒能滅掉秦國,但戰略縱深怎麼都是有了。進可攻,退可守,依如後來的秦國一樣。如此一來,兼併列國,圖取天下並不是沒有可能。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此外,魏惠王好大喜功,鋒芒畢露,自恃國力強大,四面出擊,動輒對其他諸侯國付諸武力。不僅要同齊楚這樣的強大對手硬剛,連同為三晉的趙韓兩國,他也要去插上一腳!

原本長期存在的三晉聯盟,因為他的“單邊主義”而解散,齊楚這兩大強國也與之交惡。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便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桂陵一戰,魏國被齊國擊敗,但其後來還是靠著強大的武力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惠王因此而膨脹,聽信秦國使者商鞅的建議,召集諸侯於逢澤盟會,朝見周天子,正式稱王,成為新一代諸侯霸主。此時的魏惠王可以說是春風得意,但他並不知道,他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

其後,馬陵一戰,十萬魏軍被殲滅,主將龐涓所率領的魏軍二度為齊軍孫臏所敗,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與此同時,西邊的秦國,南邊的楚國,也開始痛打落水狗, 以至於“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

自此,魏國開始衰落,西邊的秦國卻日益強大起來,最終魏國為秦國所滅!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李子木沆2017-10-05 15:21:39

以下這篇文章是高一時寫的,比較疏漏。

看罷大秦帝國,吾對大秦之亡倍感痛惜。今人一言秦亡則曰苛法,吾不以為然。

秦亡,亡於法也。但不是亡於苛法,而是亡於方法,亡於始皇。秦自孝公與商君變法,二十餘年國富兵強,遂有東出之心。廢井田,立郡縣,獎勵耕戰,以嚴法治國,秦國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制度基礎。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合縱連橫,一手外交,一手強軍,東征西討,南平北掠,至秦昭襄王亡,秦在百年之間,南收巴蜀漢中,北出北地,東得河西三川,西平戎狄。且天下諸國自長平之後,已無國與之匹敵,三戰強楚,楚遷都而失地。五國伐強齊,齊不復當年之勢。長平數戰,趙國大衰。至於燕,韓,魏,更是隻可遊離諸強之間,秦一統天下之勢,指日可待。

及至始皇,一改前策,使遠交近攻,不再計較一城一地之失,每戰必滅國。韓趙魏燕楚齊,逐一而亡,天下始定。始皇徵發天下,勞民甚矣。

及至二世,天下苦秦久矣,山東六國餘部紛紛起事,秦亡。

但我們細看秦末,在同樣的苛法下,山東六國反,秦地呢?沒有反應啊。以同樣之法制國,山東皆反,秦地獨安,此過,不在法在人。

何謂過在人?

細看秦六世一百餘年,自孝文亡於公元前337年,至始皇親政於公元前238年。百年時光,歷文武昭孝莊,五代,秦從五郡始,拓地千里,計十七郡。這個時期,秦一戰一般也就是奪城五座,甚至更少,多則也不過十城。因為此時秦往往一戰攻至敵方深處,援軍一到,又退兵回去,簽了和約,很多佔領地都退還了。所以秦國地盤增加慢,以蠶食為主。每攻一地,慢慢設郡縣,推新法,廢舊制,逐漸移民易俗,將其逐步納入秦的統治,以一國之力吞數城,統治阻力很小。而始皇親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秦國在九年時間內,人口翻了四倍,土地拓展三倍。之後又大範圍的向六國之地推行新法,完全按管理秦地來處理。再之後,又大量徵發民力,修皇陵馳道,徵蠻越修長城,秦榨乾了自己的實力。

講到這,我想大家都明白了,秦之亡,亡於方法。秦雖鯨吞六國,但無法消化六國,無法六國真正化為自己的領地。法不錯,人之過。之前幾代,法逐步推行,像一隻老虎,一次只吃一點肉,每次消化後再吃。秦始皇,走的太快了,法推行太快了。假若按秦之前步子走,再蠶食幾十年,未嘗不能將六國消化。秦過快吞併,後果就是對山東六國統治不穩,隱患巨大,山東百姓不適應新法,產生抗拒,最終起義。

秦亡,非商君之過,始皇之過也。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森蟻聊史2019-03-07 15:24:30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國作為戰國初期,最先變強的國家,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呢?除了本身地域位置受限外,其實在戰國初年還是有希望去角逐天下的,但為何最終沒能實現呢?我覺得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有稱霸之心,但無,圖天下之謀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戰國初期,新繼位的魏文侯魏斯,深感國力衰微,強鄰環伺的危機之感。從而激起了他很強的求生慾望,在這種本能的刺激之下,他開始尋求各種的出路,來謀求更好的發展,從而把國家帶入正軌,實現他一生霸者之夢。

正因有如此的衝動,才為魏文侯帶來十足的幹勁。在那種求賢若渴的慾望之下,魏國的發展,也呈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越來越多的實幹人才,積聚於魏國之中,為魏國的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一躍躋身為當時最強的國家。

魏國的強勢崛起,也為他帶來空前的機遇。作為當時諸侯中最強的國家,確實給當時的各國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尤其是領土上的缺失,也深深的激起了他們的求生慾望,從而樹立起了不小的敬畏之風,紛紛效仿。

但歸根結底,魏國的強悍,確實有著他獨特的爆發力,西拓秦河西之地,北拓中山地域,南掠楚中河內之地,東拓齊長城以西之地,可謂一時之間幅員遼闊,聲鳴鶴起,極大的震撼了諸侯間的心神。但即便如此,魏國卻依舊沒能建立起有效的防護措施,更沒有進一步的拓取更好的軍事要地,而是就此罷手,轉向了內部的鬥爭。

正因為戰略上的短板,才使得魏國後來深陷泥濘之中,無法自拔。也正因如此,讓本因三國聯合一致對外的大好形勢,變成了勢單力薄的孤軍奮戰,從而背腹受敵,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成為霸者的孤傲,一時之間忘了形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俗話說“高處不勝寒”,作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存在,魏國確實有點孤傲的情緒在裡面,這也極大的促進了各國之間的關係惡化。雖一系列的對外征戰,獲取了大片的廣闊地域,但同時也為自己樹立起了一個個的政敵,尤其是親手毀壞了三國聯盟的形勢,更是斷送了自己的退路,可謂愚蠢至極。

政權者的不察和糊塗,逐漸讓人才流失了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

魏文侯開始的從善如流之風,到了孫子魏罃(魏惠王)這一代,卻逐漸流失了。很多當時有才幹的人,因沒得到重用反遭迫害,而心灰意冷,最終流失到了他國,成為了別人的養分。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一個個強者的崛起,從而讓自己陷入被動之中。

魏國作為戰國的第一個霸主,曾經擁有20萬軍隊,為何後來會一敗塗地?史學夾Louis2018-10-03 17:31:12

首先謝謝邀請。

魏國在戰國早期是比較強大的國家,相信魏武卒大家都聽說過吧,那是一隻令所有對手為之喪膽的軍隊。但是後來魏國淪為二流國家,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地理位置。

魏國的地理位置位於秦、趙、韓、楚、齊的包圍之中,四戰之地。無論是西方的秦國、北方的趙國,還是南方的楚國、東方的齊國,都是大國,魏國難以進一步“開疆拓土”。地理位置有那麼重要嗎?當然有,在四面強敵的情況下,國家領土面積狹小,而且魏國的領土和韓國、趙國犬牙交錯,特別是韓國,缺乏戰略縱深,這對魏國是致命的。

第二,變法遲滯。

戰國時代是大變革時代,變則興,守則亡。變法是當時的時代潮流。魏國是最早開始變法的國家,早在魏文侯時期,就任命李悝變法圖強、用翟璜為相革除弊政。但是魏國中後期變法遲滯,被秦國超越。

第三,人才流失。

得人才者得天下。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魏國也是人才大國,但是很多寶貴人才流失他國,非常可惜,甚至非常致命。比如說吳起、商鞅、孫臏、張儀、範睢、魏無忌、犀首等等,特別是前幾位,都是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但是要麼在魏國被迫害,要麼在魏國不受重用。

第四,戰爭耗損。

魏國是個小國,經濟實力不足。而戰爭是最比拼經濟實力的了,也是最能傷害經濟發展的因素。魏國與齊國馬陵之戰,大敗;與秦國伊闕之戰,大敗。這兩次戰爭讓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原因還有很多很多,我就總結這些吧,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