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漢字拼音化成功了,讀起來會有什麼變化嗎?鐵騎無聲2017-02-28 16:49:08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世界所有記錄語言文化的符號中。只有我們的漢字,才配稱做文字!漢字不僅表音,重要的是表意。漢字系統不僅博大,並且精細入微,可以極其精確地傳遞語言文化。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教音部門推出了漢語拼音方案。做為語文教學的輔助工具:中國的漢語拼音方案非常成熟、完美,功能強大,無可挑剔。當時,有關部門確實有過用拼音替代漢字的想法,並進行了不少償試。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沒置大段的拼音、漢字互譯,並進行考試。在語文教材和有關刊物上大量刊登拼音文章。我當時正在讀小學,透過學習,基本可以做到流利、連慣地朗讀拼音讀物,做到觸目即誦。但是,時問稍久就發現了問題:我們漢語博大精深,其功能絕不是拼音可以勝任承載的。漢字中好多同音字、詞。在拼音中無法區分,造成意義上的混亂,甚致產生嚴重誤解!比如,登陸和登入、致病和治病、仁人志士和人人致仕、發言和發炎、嚴重了和言重了、至於好多常見同音的人名,如紫涵、子含、梓寒、子晗…如果姓氏讀音再相同,如張和章,趙和肇,齊和祁、綦、亓。湊到一塊簡直就是“災難”不知道會造成多少混亂和冤案。別說老百姓,連國家機關,公安局、法院都會蒙圈。所以大家都打消了這個念頭,再也沒人提用拼音代替漢字了。看看我們的鄰居韓國,腦袋一熱就把漢字廢了,使用了更為簡陋的拼音(連四聲的功能都沒有,比我的們漢語拼音差了不知幾個數量級。)開始還自以為得意,幾十年來弊端重重。碰得頭破血流之後,也要“恢復使用漢字了”。幸虧我們當年沒犯這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