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效應的原理是什麼,有什麼用途?使用者37775391756252932020-01-01 20:38:20

多普勒效應 Doppler effect 水波的多普勒效應 多普勒效應是為紀念奧地利物理學家及數學家克里斯琴·約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而命名的,他於1842年首先提出了這一理論。主要內容為:物體輻射的波長因為波源和觀測者的相對運動而產生變化。在運動的波源前面,波被壓縮,波長變得較短,頻率變得較高 (藍移 blue shift);當運動在波源後面時,會產生相反的效應。波長變得較長,頻率變得較低 (紅移 red shift)。波源的速度越高,所產生的效應越大。根據波紅(藍)移的程度,可以計算出波源循著觀測方向運動的速度。 恆星光譜線的位移顯示恆星循著觀測方向運動的速度。除非波源的速度非常接近光速,否則多普勒位移的程度一般都很小。所有波動現象都存在多普勒效應。 多普勒效應指出,波在波源移向觀察者時接收頻率變高,而在波源遠離觀察者時接收頻率變低。當觀察者移動時也能得到同樣的結論。但是由於缺少實驗裝置,多普勒當時沒有用實驗驗證、幾年後有人請一隊小號手在平板車上演奏,再請訓練有素的音樂家用耳朵來辨別音調的變化,以驗證該效應。假設原有波源的波長為λ,波速為c,觀察者移動速度為v: 當觀察者走近波源時觀察到的波源頻率為(c+v)/λ,如果觀察者遠離波源,則觀察到的波源頻率為(c-v)/λ。 一個常被使用的例子是火車的汽笛聲,當火車接近觀察者時,其汽鳴聲會比平常更刺耳。你可以在火車經過時聽出刺耳聲的變化。同樣的情況還有:警車的警報聲和賽車的發動機聲。 如果把聲波視為有規律間隔發射的脈衝,可以想象若你每走一步,便發射了一個脈衝,那麼在你之前的每一個脈衝都比你站立不動時更接近你自己。而在你後面的聲源則比原來不動時遠了一步。或者說,在你之前的脈衝頻率比平常變高,而在你之後的脈衝頻率比平常變低了。 產生原因: 聲源完成一次全振動,向外發出一個波長的波,頻率表示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全振動的次數,因此波源的頻率等於單位時間內波源發出的完全波的個數,而觀察者聽到的聲音的音調,是由觀察者接受到的頻率,即單位時間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決定的。當波源和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會改變.在單位時間內,觀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增多,即接收到的頻率增大.同樣的道理,當觀察者遠離波源,觀察者在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減少,即接收到的頻率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