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尼山論道2019-01-11 18:34:06

《道德經》的“無”,與《孟子》的“無”從根本上來講,是不一樣的。大家一定要注意,道德經講的是“道與德”,是形而上的萬事萬物的本源,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性的存在,總之,歸為一個字,就是“道”。“無”又是什麼呢,是道的源頭。這和佛教的“空”是一樣的。有人一聽無,一聽空,就怕得了不得,認同為不存在。道教的“無”和佛教的“空”並非指不存在,而是相對於萬事萬物的“有”的存在,另外一種超級存在形式。這種存在形式不為物質世界所能探知,即使科學技術再發達,亦不能究其絲毫。若以宇宙之時空去思量比照,亦無有是處。其實質是超宇宙時空的一種存在,宇宙時空從其而生,既在其外,又在其中。人文與科學無從瞭解,唯以人“心”體驗,方能獨自覺醒、覺證,與其混而為一,方瞭解其真實不虛。而孟子所言“無”,乃指無用方能長存之世間萬物的生存長久之道,“無為”而能“久治”的人世自然規則,不可與道之“無”之本體相論。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平常心132178314俞凌2019-01-14 09:10:07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很簡單的理解,有多少應用的東西,有空間放下而用之。沒有空間有怎麼用。萬物生長在大地,大空天的三星,雷電雨雲風互相運動在那裡,而相互作用。地生之,天覆之。空多麼多麼寬大呀。玩空妙有,生生不息,無中生有!阿彌陀佛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搏鷹人2019-01-11 15:34:05

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說,有形的東西只是實現某種功能,比方說杯子可以用來裝水,碗可以用來盛飯。杯子和碗都屬於“有”,但是這些有形的東西為什麼可以實現自己的功能?則都是因為“無”,比方說杯子是空的,才能用來裝水。碗是空的,才能用來盛飯。房子是空的,才能用來住人。所以有和無實際上是事物的兩面,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而莊子“無用之用”其實指的是“逍遙”,是一種不受某種特殊用處的解脫。他自己也講了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個木匠和徒弟進山,看到了一棵巨大的樹,但是木匠連看都不看徑直走去,小徒弟十分不解,說是這麼好的木材師父為什麼不感興趣。師父告訴他,這棵樹看上去很大很直,其實是一株無用之木,因為其內部早已腐朽,所以“無用”。可是莊子確認為,對於樹來說,沒有用才是有用,正因為我沒有用,才能躲過你們的砍伐。才能保持我自己的形態。

歸根結底來說,道家講有和無,講道和德,都是辯證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來看。就像事物的陰陽兩面“負陰而抱陽”,才能“衝氣以為和”。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七月流火1404006432019-01-15 01:34:58

“無之以為用”,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一段是有無之辯。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有與無的關係和差別。先是用輪轂。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上圖中,輪子中間的木條叫輻,中心圓的部分叫轂,轂的中心開了一個孔,就是“無”。有了這個孔,車輪就可以套在車軸上,車就可以行走了。就是有車之用。

埏埴是做陶瓷的工具。做陶的時候,要用泥坯做成碗盆等器物。無論什麼器物,中間必須是空的,才能盛東西,就是“用”,如果做成一個實心的坨坨,就不成器,沒有器之用了。

蓋房子也是一樣,如果只是建了一個土堆在那兒,中間沒有空的地方,也就是“無”,那就沒有地方住人,無室之用。

所以,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你去打工掙了五百塊錢,這是有,你有了五百塊,這是利。有之以為利。你用五百塊錢買了一隻瓶酒,錢沒了,就是無,你把錢用了,也就沒了,是無,無之以為用。買來酒之後,你又“有”酒,這是你的利,有之以為利,你把酒喝了,就成了無,酒為你所用,變成了無,無之以為用。這個老子的“無之以為用”。說的是有無的關係,應該不難理解。

莊子的“無用之用”,與上述是不一樣的。莊子和老子雖然合稱“老莊”,他們的思想有不少相同之處,但也有很大差異。老子主張無為,但他的思想是“君人南面”之術,也就是統治者治理天下的思想,只不過這個思想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莊子的時代,是在戰國後期,禮崩樂壞的時代,莊子本人對“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候”的社會現實是不滿的。因此,他對社會政治興趣不大,他的思想,不是專注於聖人治天下,更多的是專注於人自身的提升,追求精神的絕對自己,殺望人生能達到一種無所羈絆的自由狀態。這種狀態就是逍遙。

儒家和道家都講內聖外王,在人格修養方面,他們都講聖人。儒家講三立,立功、立德、立言,為百姓造福,流傳後世。道家中的老子與黃帝相聯,稱為黃老之術,雖然不爭,大概也不排斥流芳百世。也就是說,他們都是“用世”的,也就是說,他們是願意用自己的才能為社會造福,為社會所用的。套用一句現代的話,就是為人民服務。

莊子的政治思想,是不主張用世的。所以,他說,至人無我,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他所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在《莊子逍遙遊》中,他舉了一些很大的例子,比如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不知其幾千裡的鯤等,來解說人獲得絕對自由時的境界。在《逍遙遊》的最後兩段,莊子的老對手,老朋友惠施又出來和他辯論。惠子說,你說的這些,都是大而無用。我有一棵大樹,叫做“樗”樹。樹幹擁腫,樹枝捲曲,雖然立在路邊,可是木匠們看都不看他。這樹雖然大,可是不成材。惠子這是嘲諷莊子的思想大而無用。

但無用,正是莊子的追求。如果有用,不就被木匠砍嗎?反而不可以得盡天年了。於是莊子說:“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爺,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莊子上面的這幾句話,就是無用之用。一般的大樹都要做棟樑之用,這就叫有用。但是,我不願意做棟樑,為別人擋擋風,遮遮陽不也挺好嗎?這就是無用之用。

無用之用,在莊子是一種不願為世所用的逃避。是一種甘願澹泊的自保。

無用其實不是真無用。這就好像有些人沒有當官並不是他沒本事當,而是不願意當。這種人雖然很少,但確實存在,莊子是其一,陶淵明也可算一個。

這種不成材的樹名叫“樗”,所以,後世文人自謙表達自己無能時,常自稱“樗材”。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古寺空巖2019-01-11 20:27:17

這兩個意義是不同的,雖然都涉及到了無和用,甚至後面的思想也類似,但仔細分析,意義確有不同。老子的無之以為用,本質是和道家的清虛寡慾結合起來了,人就像那隻碗,頭腦中如果被各種物所塞滿,則無沒保持清醒的頭腦,只有放空,才可以更好決策,才能有用。而莊子的無用之用,則是涉及的人生目的,手段和價值評價問題,那棵樹在人的眼中是無用的,這是因為在人的眼中它是做為手段而存在的,體現的是它的使用價值,因而就是無用。只有從樹自身來看,它自己的存在是做為目的而存在的,對它來講,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可以超越其本身的存在,也就是有用,這就是無用之用,明白這一點,才可以真正稱得上步入了遺世而獨立,超然而絕塵的逍遙之路~~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味哎兒2019-01-16 20:57:04

謝您約題。

這兩句話都是指除人類以外,無被管與管的現象存在,卻生存存在的興旺發達。

比如農田裡的雜草,怎麼人工消除都消除不盡,而人工種植的莊稼一個伺候不到位,顧及不到不是減產就是死亡。而人養殖的動物也如此。

這就是:山。河。田。野。林。木。草。動。物微生物等等,無人管,各個生存存在的興旺發達現象。這都是無之以為用與無用之用,也就是天不收地不管各自獨立生存存在著,且興旺發達的生存存在著的。這就是無為而治的本指示例。

讀莊子著述,其語意背景就是自然萬物無管理態,而各個興旺發達的存在狀態。

讀老子著述,是柔克剛強,如風與水及氣,遇硬而避,遇縫而入,避實就虛的柔軟現象。

只有抓住這兩大語境背景才可讀通讀懂莊子老子。

贊議一下,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雲捲雲舒697322019-01-12 14:25:36

無之,創造空間,留出餘地,無是更為廣闊層面的藉助和發揮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公議2019-01-12 19:24:15

這是中文表述事實存在的相關多元與多源混成運動中事實存在的有與無之間的變化關係,只能依據事實存在的實事求是什麼去理解”無之以為用”才能找到進入的門道!

多費點文字表達:”無”絕非是沒有的意思。而是一種對隱性存在與顯性存在的共同存在的表述為”無”,這種表述就奠定了事物包括人的身體到生命及生命效能都是可以變的而奠定了事物與包括人在內的生命都是”活”的基礎。與別的地方的文化中的”形”,”動”,”靈”是相互契闔的!”無之以為用”隱含著在顯性存在為”有”的時候就已經是事實存在了而事實存在就不再允許在事實存在上假設了!為什麼呢?如若在事實存在上再假設不管是作肯定假設還是作否定假設都是用破壞性的假設來破壞人們相互之間的以理解事實存在中有何可以肯定的共識與還存在何種不足需要進行精益改良的共識來統一人們的行為方向,且又可以進行並行不悖的分頭行事的多元混成共同的努力助推事情程序而獲得成果!故事實存在的”有”是不允許在此基礎上假設的道理德行大約就是這樣的。假若不承認事實存在為真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每個人都獨尊自己的主觀臆斷為真,必然導致相互不承認與不認可別人的認知見解而使用假設事實存在為假的方式從中尋找並不完善的部分出來否定別人的認知見解甚至從事情的認知見解跳到對人進行人身攻擊!都相互不承認對方對事實存在的見解有符闔事物自身變化中”有”事實依據的真,不僅不會有闔作的共識還會變成相互分裂的鬥爭甚至演變成相互仇視的仇人,那時即便在前面的共事中有所作為的成就也會因分裂鬥爭而遭到破壞!故以事實存在為依據的承認事實存在為真是人與人之間是否有共識的關鍵因素!也是相互判斷能不能共事呀,能不能組建家庭呀,能不能相互交往呀,等等的分辨處世為人的關鍵因素!這也是”無之以為用”在處事為人方面的應用之一。

不管是事物還是生命在執行歷程中都是具有”事物”還有”情形”共同混成運動狀態中不斷在變化的絕非是人不去動就會停止執行而在原地等你回來的,而是會在除你的驅動之外的那些多元混成運動的共同依然會繼續下去的!故對於善於助事成功者來說:必須要無我識而有共識才能成為善於助事成功者的的原因就是從承認事實存在為真而別人對事物呀,人呀等依據事實存在的見解存在真與存在有誤甚至還有假與劣混成的存在攪和在一起的局面才是正常局面!而人呢?就必須要修煉生命效能去使用和創造出新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而能分辨真假偽劣的功夫是必須要有的!自己絕不能憑自己的主觀臆斷行事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事情的執行不會因自己的主觀意識而發生改變的而是事情的所有參與者共同的闔成意思,才是真正的能有所作為的助推事情發展的意思。而人的主觀意識之下必然會不顧客觀事實存在的共同意思一意孤行,妄圖控制事情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行事的干預與干涉沒有不失敗的道理!德行大約就是如此的。而真實的事情執行中的存在是”有”與”無”混成的共同存在,既然”有”存在已經是事實存在了不允許再去幹預”有”部分來進行破壞,就還有那些顯示為”無”而隱性中還有許多可以有所作為的存在隱藏著就該從這類存在中著手助推事情發生變化!那就去助推事情中那些東西實現”從無到有”的從萌發→助長→成為有存在。這就是”無之為用”!表述是說”無”的存在狀態是為有所作為者準備的可以開發利用的存在絕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無用狀態!

在道德經這一章中還有一些舉證來證明與闡述”無之以為用”的東西。如說人們用黏土燒製的器皿都會留出空間成”無”存在狀態,而人們就可以利用其無狀態來盛水呀,盛食物呀,等等。就成了容器!如若那些無存在在陶器中不存在都是實體的實物還能成為容器的功能嗎?盛物的功能都沒有了也就成了無用之物了!只有相應的有形存在與相應的無存在的共同之下才能成為盛物的容器成為有用之器!如若不是用來盛物而是用到不適闔的地方還能有用嗎?必定沒有!如用來挖土?用來砍樹?等等就是沒有用處的東西!故人必須遵守事物自己的特性去使用才會是有用處的東西!這絕非是可以單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去強迫做不符闔事物特性的事就可以有用的!再如”三十輻共一轂”構成的是車輪就只有用到車上才有用途的,不能憑空地亂用!”有”只是提供了用的便利並不能決定是有用還是無用。三十輻共一轂製造出有車輪只是為用車輪提供了便利得由車有無用車輪的需求才是決定有沒有用途的關鍵因素!誰會在車上安裝多餘的車輪?故只有”有”與”無”並不能決定任何事情而是需要多元混成共同才能獲得有無用處的!已經有了就得承認有存在,而不再去反反覆覆地重複已經有,且夠用的東西而應該去做那些有需求現在還是無的存在狀態的東西才能獲得有用!故”無之存在”為之用提供了”有用”的前景才能變成有用!

中國人善於造橋是世界公認的事實存在。是不是因為善於造橋就不管不顧實際需求而任意造橋呢?肯定不是!而是需要考慮實際需求且在無橋的地方再依據地理環境狀態與人為技術狀態及各種各樣的建橋材料自己具有各不相同的特性將其混成在一起才能建設出具有適用功能的橋樑來方便人們的使用需求!而不會在有橋還能使用的橋上建橋。這也是一類無之以為用!

關於莊子的”無用之用”不知道前因後果的體系是什麼指向故不能憑空作答。當然”無之以為用”還有許多應用方面依據事實存在的環境與條件下為達到目的需求而生成各種各樣的具有各不相同特性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上的應用就變化太多了無法一一累述。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梅里一了2019-01-18 00:22:00

謝邀,一位朋友參加40年同學會回來,講了許多見聞,其中兩則似乎可作為這兩句話的詮釋。

其一,有位同學,為人和藹,人緣特好,畢業後走上仕途,一路也順風順水,官做得挺大的,忽然辭職不幹,自主創業。問他是咋想的,他回答挺簡單,那條路己看到頭了,而現在的路從零開始,有無限可能。個人認為他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有老子“無之以為用“的特點。怎講,老子的無之以為用,是藉助‘有‘的利,達到‘無’的用。這裡的無不是虛無,而是有構成的空間。一般人只看到有的利,戀戀不捨,比如混了個處長,就惦記著局長。而這位同學不同,他看到的是同事朋友之間構成的市場空間,於是當他的同事們為爭下一個崗位暗中較勁時,他辭職不幹,跳到無人之境中去了,結果如魚得水。而那些盯著有的同事們,互相傾軋,頭破血流。

其二,另一位同學與之相反,不善交友,特別倔。畢業時,大夥削尖腦袋想往大醫院鑽,他萬事不求人隨它去,結果可想而知,被分到老城區一家小衛生院,一干就是40年。結果大醫院的中醫科都撤了,他那小衛生院在他的努力下擴建成一家中醫院,成為全班唯一獲得名老中醫稱號的人,而且出了幾本專著,在專業上成就最大,這很象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

莊子與老子的思想是有很大差異的,司馬遷把莊子稱為放者,就是老子思想的放任者。老子在空間上講有無相生,無其實是有功能的體現。莊子在時間上講有無廢存,現在看似無用將來也許正是有用。後面那位同學正是如此,大夥都看到大醫院裝置全,條件好,病人多。拼命往裡鑽,沒料到大醫院患上裝置依賴證,沒有儀器檢查,不敢下診斷。而且醫院一講效益,中醫科不掙錢,病房週轉率低,撤。專業醫生變成打雜的,或者轉行學西醫。小衛生院沒啥裝置,檢查診斷靠自己,口碑靠療效,有了成績就是醫院的支柱人才,催人奮進,不知不覺間成就了一生。這就是無用之用吧。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養生男人6992019-01-15 03:25:17

莊子無用之用是對老子無之以為用進一步的解釋,首先要知到無是什麼(或什麼是無),無是虛空明,有是實色相(象),無是精神氣光音,有是金木水火土,無名天地之始,無以觀其妙,有名萬物之母,有以觀其繳,無化人之心,有化人之身,無依有而存,有依無而生,無中有,有中無,陽中陰,陰中陽,陽在外,陰之使,外而內,大而小,陰在內,陽之守,內而外,小而大,內外者司天在泉氣交變,大小者負陰抱陽衝氣和,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即無之以為用,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上傳頭像英文怎講2019-01-12 18:57:15

不說也是一種說,理解嗎?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四月一晴2019-01-11 15:16:49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段好像是在解釋上文中舉例的“無”,說屋子因為內部無(空)才能住人,杯子因為裡面無(空)才能盛水,這些無(空)都有用。莊子說無用之用,是指一棵奇怪的大樹,從木材到果實到樹根樹皮都難以做工匠的材料,正因為沒用所以沒人去砍伐這棵樹,這棵樹才能好好地活著,指代因為無用所以才有(存活)之用。

這都是膚淺的理解,至於深意確實悟不出來。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擺渡天堂2019-09-14 08:19:01

原文。

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特別顯眼。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千丈,直指雲霄;其樹冠寬如巨傘,能遮蔽十幾畝地。莊子忍不住問伐木者:“請問師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就原文中的樹而論,有用的樹,成為了各種”器“,無用的樹成為了它自己。作為一棵樹,他的使命與意義是完成樹的一生,而不是成為器。反過來說當樹成為了器,也就等於樹的生命結束了,失去了作為樹的意義。而不能成為器的無用之樹,則完成了樹的一生,成就了樹的使命。

子曰:君子不器。

就是把主語”樹“換為”人“,一個道理。我們作為高等智慧的人,活著的使命與意義是什麼?就是要把什麼是人搞清楚嘛,然後完成作為人的使命嘛,這是人活著的意義所在嘛。而我們現實生活中所追求的又是些什麼呢?人有人的特性,而當我們成為了有用的器、被事物所束縛、所左右,不就與成為器的樹一樣嗎?喪失了人性、失去了靈魂,就不能稱之為人了,而是德山和尚說的活鬼。

我們平常人理解的”無用之用“。

不被世俗所用,從而避免災禍。如殘疾人因”無用“而免於征戰、服徭役。乞丐”無用“,避免了統治者的苛捐雜稅……。

這就是”無用之用“的邏輯關係。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檻內小紅2019-03-09 17:14:31

有一個人學了無用之大用,覺得很不錯。他去一個朋友家,朋友殺了一隻不下蛋的母雞款待他。他很困惑,母雞不下蛋,無用了,無用了反而被殺了,無用之大用去哪裡了?

老子和莊子舉了很多例子說,常人只在例子的層級思考,有用無用成了迂迴策略,故有上面的疑惑。

中庸裡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這裡說道有大用。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這是說眾人視道無用。

所以孔子,老子,莊子都是說道有大用,但大家視之無用。果識無用之大用,方不離道矣!

聖人舉例都是希望眾人重視道,不要追逐外在聲色物慾。但大家反而視之為高明策略,用之去更好地追逐物慾。

唉,道不遠人,人自遠之矣!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海海個嗨嗨2019-01-12 04:49:55

沒有用處的也會有用處,在於人的把握。個人理解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詹照元2019-01-11 14:59:34

無所不用,處處都用得著,時刻都用著。……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泥水勞人2019-01-16 12:36:56

這是修習的術語,說深了難以明白,舉例,無用為用,就是說,我們的心臟的跳動,肺的呼吸,以及一切生理的支配,都是無用之用,無用,就是不需要人為的一種象意。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健康長壽之本2019-01-13 13:14:06

我想說的是無論《道德經》的“無之以為用”還是《莊子》的“無用之用”。都不要單拿出來斷章取義,一定要通讀全文,才能解讀作者的本義。

《莊子》我從沒看過,《道德經》我也沒有通讀,但是我敢說這兩句話雖然說法不同,但真理是相同的。這兩句話都是形容人類內心世界(也就是思想意識)修為的最高競界,妙用無窮,也是宇宙的原貌,和《易經》中的無極狀態相通相合。我不知道這兩句話的前後兩句各是什麼,所以只簡單的說兩句,有機會我再詳細解讀宇宙人生的終極密碼。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彼何人哉2019-01-11 19:50:17

容器裝東西,越空越無裝的越多,無之以為用。

需要做選擇時,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無用之用。也可以理解為有為中的無為,有用中的無用。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彼何人哉2019-01-11 19:50:17

容器裝東西,越空越無裝的越多,無之以為用。

需要做選擇時,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無用之用。也可以理解為有為中的無為,有用中的無用。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問本2019-01-12 23:27:14

無之以為用:放下自我方能成大用、捨棄私利才能有大成就。該句出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全文翻譯:三十根輪柱鑲在一根軸上,只有軸放下粗大的自我,團結三十根細柱鑲在自己身上,才能成為承載一輛車前行的輪子!這比一根粗大的軸木要更有價值。捏合陶土成容器,只有陶土塊放棄自我,與其他材料緊緊粘合,才能成為裝東西的器皿,這比陶土塊要更有價值!鑿開牆壁門窗,只有牆壁願意捨棄一些自我,安裝上門窗,才能成為出入方便、透亮的房間。所以,強調自我是狹隘的私利,放下自我捨棄私利才能成就更大價值!

無用之用: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差不多!對別人沒用未必對自己也沒用,利弊之間的相對關係!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平靜646439082019-01-16 11:59:16

你認為杯子裡裝滿了水,它還能做別的用途嗎?莊子有一段文不是說了嗎!你站的地有用,承載你的身體了,那麼你就把沒有承載你身體周邊那些地挖掉。挖到黃泉那麼深,看看你會怎樣?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琴音萬古2019-01-11 15:02:42

有用用之無用,無功功裡施功。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真李112019-01-14 08:26:28

沒有真理做軸心,很難明白。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踐行者伊甸2019-01-14 00:26:53

這是一種哲學思想,我舉幾個例子各位一看便知。相傳商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一舉推翻了商朝而建立了周王朝,眾人皆道周武王如何英明神武而忽略了商紂王的暴虐無道才是周武王成功的關鍵,試問如果商紂王只是個平庸的皇帝,那周武王即便再聖明又怎能得到普羅大眾的支援推翻商朝而獲得成功呢,充其量也只能是個商紂王手下的權臣罷了。所以大眾眼裡的無用未必就一無是處,而大眾眼裡的有用也未必就是決定性的因素。

就好比你渴了要喝水,需要有個容器裝水,而容器本身並不能解決你渴了這件事,而當你用容器喝水時需要的也是裡面的空間而不是喝容器的材質,所以容器看起來就一無是處了,然而正因為容器空出的部分能盛水你才能使用容器喝水,這就是無用之用,天下萬物都被這無用之用所環顧,所以才能行使各自的用處。

相傳莊子周遊列國遇到一棵大樹,樹身寬大無比竟沒有遭人砍伐,一問之下方知此樹質地綿軟不能為棟樑之材,焚之生煙而不起火,放入水中做船又特別吸水還不結實,實在是一無是處,莊子卻評價好樹好樹。設想如果不是如此,這棵樹哪能活到今天,那些棟樑之材,燃火之物,載舟之材早早就被人伐了去難有大成之日,人亦當如此樹處中庸之道,方能行久遠之事。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玄清20172019-01-11 16:45:57

大家都知道陰陽,陰陽有實有虛,那實為陰為載,那虛為陽為用了,簡單之說不辨理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離相如如2019-01-11 18:47:53

兩者是不同的,但多少有些類似!

老子的無之以為用是說,無(空)的地方正是事物發揮妙用的地方!如桶因為內無(空)的地方才能裝水,房屋因無(空)的地方方可以住人置物,地因上無(空)的地方才能容納與生長萬物……

莊子的無用之用是說,無用正是其大用。如無能之人活得自在,長久,而能幹的人反而勞碌命,短命。又比如無用的花果沒人摘,反而不傷樹幹,樹枝,而甜美的果樹卻往往傷痕累累。苦井無用卻水長流,甜井有用易被用到枯竭……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道德經》說“無之以為用”,《莊子》裡也說“無用之用”,到底何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