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察察,我獨若閔”,是什麼意思?泰和道安2019-05-10 23:00:35

《道德經》第二十章,“眾人察察,我獨若閔”,是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我深知百姓疾苦,哀恤民生多艱,又怎麼會像那些王侯卿大夫士們一樣,為了一己私利,卻不顧百姓死活,嚴刑峻法,苛責無度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子之心,一如我心,我又怎麼忍心,陷天下百姓於水火之中呢?

“俗人察察,我獨若閔”,是什麼意思?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版本】

本句,楚簡本缺失,帛書本作“俗人察察,我獨閔閔”,河上公本、王弼本作“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傅奕本作“俗人皆詧詧,我獨若閔閔”。“詧詧”同“察察”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傅奕本作“俗人皆詧詧,我獨若閔閔”。“詧詧”,通“察察”。本文從“俗人察察,我獨若閔。”

“俗人察察,我獨若閔”,是什麼意思?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釋義】

“察”:苛察,詳審細究,苛責不已。事無鉅細,皆詳審之。會意字,從宀(像房屋,表示在屋內祭祀)、祭聲(像手持肉放到祭桌上),表示祭祀活動是大事應詳審、細究,本意是詳審、細究。《說文》:“覆審也。從宀,祭聲。徐鉉曰:‘祭祀必質明。明,察也,故從祭。’”《廣韻》:“諦也,知也。”《增韻》:“考也,廉視也。”《周禮˙秋官˙士師注》:“士察也。義取察理獄訟之事也。”《唐書˙百官志》:“監察御史掌司六察:一察官人善惡,二察賦役不均,三察農桑不勤,四察妖滑盜賊,五察茂才異等,六察黠吏豪宗,兼併縱暴。”

“詧”:同“察”。《康熙字典》:“與察同。”《說文》:“言微親察也。”

“閔”:同“愍”,憐恤,這裡指為政者體恤民人之勞苦,而不尚苛察。《說文》:“閔,吊者在門也。”《詩經˙衛風》:“覯閔既多。傳:病也。”《禮˙儒行》:“不閔有司。釋文:閔,本亦作愍。”《詩˙周南˙遵彼汝墳序》:“婦人能閔其君子。注:傷念也。”《詩˙周頌˙閔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愍”:通作“閔”,憐恤,體恤。《說文》:“痛也。從心,敃聲。”《釋文》:“閔,本作愍。”《廣韻》:“悲也,憐也。”《增韻》:“恤也,傷也。”《左傳˙昭二年》:“吾代二子愍矣。”《集韻》:“忙覲切,音近悶。”

【簡評】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說,即便是和平時期,老百姓生產出的糧食和布,也是有限的,很多時候,要靠天吃飯。即便如此,還要從這有限的物質收穫之中,拿出一部分上繳賦稅,支撐王侯的消耗、為政者的俸祿,以及國家建設、軍事、外交等的支出。如果風調雨順,賦稅份額較低,還可以吃得飽、穿得暖,但若是遇到災荒、橫徵暴斂甚至是戰爭,老百姓就要流離失所,甚至家破人亡。而王侯將相卿大夫士這些為政者,由國家財政在背後支撐,俸祿是一文不少的,因此坐享其成,衣食無憂。所以,老百姓是為政者的衣食父母,為政者應該造福萬民,這是自然之理。

“俗人察察,我獨若閔”,是什麼意思?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然而,事實上,很多貴族每天都在思考的,確是自己的私利,因此置老百姓的利益於不顧,甚至橫徵暴斂,必然招致百姓的反抗,於是為政者便會百般苛責,懸賞舉報,造成“眾人察察”的社會現實。老百姓的生活,已經夠苦夠難得了,為政者不加體恤,反而苛責之風,愈演愈烈,一時間草木皆兵,嚴刑峻法。“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的《離騷》,便是先秦有識之士對此的深刻反思,老子的內心,大概與屈子相仿吧。

“俗人察察,我獨若閔”,是什麼意思?

民生多艱,可不恤哉?

中國的老百姓,是最最淳樸善良勤勞能幹的,如非萬不得已,是不會奮起抗爭的。他們靠天吃飯,是最應該體恤和同情的,而不是苛責不已,使“民無所措手足”,否則,民心擾動,天下動盪,結果是不可設想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如果不施仁政,社稷是無法長治久安的。天下百姓,其柔若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若為政者“德不配位”,則“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要引起為政者的戒惕之心的。“眾人察察,吾獨若閔”,作為開明的君主,是應該仁懷天下,造福天下蒼生的。

“俗人察察,我獨若閔”,是什麼意思?

酒池肉林,知民生否?

【本號文章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