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每日國學經典2020-03-04 00:13:03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

大家好,我是每日學佛,我的回答是:

常言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每個年輕人都有著偉大的抱負,希望自己能夠展現在他人眼前,能夠獲得成功光耀門楣,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大成就的達成首先要將自己鍛鍊好。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

《道德經》第十三章說到: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什麼是寵辱若驚呢?得到寵愛就驚喜,失去寵愛就自賤,為何,寵,為下呢,是說這種得寵就驚喜,失寵就驚恐,以自身名利,看待自己地位的高低,自以為得寵為上等人,正是最卑下的人,這是名利在作怪,自私在作怪。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

現在的生活中,“丟人”的事,許多人不會去做,不敢去做,這是以自身為貴,害怕別人笑話,把所謂的面子看的比什麼都重,自吹自擂來滿足虛榮心,我們都知道失敗是“丟人的”,但每一條成功的路上都是受過無數人嘲笑與鄙夷的,能忍受這些不算本事,正確看待的方式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以自身為貴,不以名利為貴,自然不在意“那些貴人”的嘲笑。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

人的思維方式有兩種,其一是固定思維,其二是成長思維,固定思維就是不願意去改變,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過多的對自己定位,不允許別人的挑戰,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努力做到自認為不擅長的事。

成長性思維,就不在乎那麼多的外界評價,也不自己給自己定位,努力去做自己追求的事,客觀看待自己的能力,任“明白人”嘲笑,要想做一個具備更多成長思維的人,就要追求寵辱不驚,不卑不亢,不知道大家是屬於哪種思維人群呢?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詩詞學院2020-02-01 17:50:10

驚:馬駭也,從馬,敬聲(《說文解字》)。就是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以致於行走失常(《文白對照說文解字》)。

所以,“寵辱若驚”就是受寵和受辱,都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一樣(以致於行為失常,精神不自由)。

這是《道德經》第十三章的句子,全章內容如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老子·13章》)

筆者在此用白話翻譯如下:

榮耀和恥辱(加在一個人身上),都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以致於行為失常一樣(心靈受驚而不自由);富貴和災禍,都好像婦女有孕在身一樣(行動受到影響,不自在)。為什麼說榮耀和恥辱都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呢?追求榮耀或保持榮耀,就要謙卑就下,甚至低三下四,獲得榮耀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一樣,失去榮耀也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一樣,所以說榮耀和恥辱都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一樣,心靈不得自由。為什麼說富貴和災禍都好像婦女有孕在身一樣呢?我之所以存在災禍,是因為我看重一己利益,等到我不在乎一己私利或者沒有一己利益的時候,我還有什麼災禍可言呢!所以,崇尚以一己之身服務天下,(這樣的人)似乎可以把天下寄託給他;珍愛以一己之身服務天下,(這樣的人)似乎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了。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陳廣逵2019-01-21 11:47:44

第十三章

[原文]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③,得之若驚,失之若驚④,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⑤;及吾無身,吾有何患⑥!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⑦;愛以身為天下⑧,若可託天下。

[通釋]

受寵幸像得到驚喜,受羞辱像受到驚嚇,把大的憂慮看得像身家性命一樣重要。什麼叫“寵辱若驚”?把受寵幸看作上等好事,把受羞辱看作下等壞事,得到寵幸就驚喜,失去寵幸就驚慌,這就叫“寵辱若驚”。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有大的擔憂的原因是我有自身的利益要求,如果我沒有自身利益要求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所以看重把自身交給天下,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樂意把自身交給天下,才能把天下交付給他。

[註釋]

①寵辱若驚:受寵幸像得到驚喜,受羞辱像受到驚嚇。寵辱,都用作動詞,受寵幸,受羞辱。若,像,如。驚,用作動詞,得到驚喜與受到驚嚇。

②貴大患若身:把大的損失看得像要自身性命一樣重要。貴,以……為貴,把……看得重要。大患,大的擔憂,患,因怕失去權貴、財富等形成的擔憂。身,自身,引申為身家性命。

③寵為上,辱為下:把受寵幸看成上等好事,把受羞辱看作下等壞事。寵”與“辱”前均省略了“以”。為,看作。上,上等,好。下,下等,壞。王弼本“寵為下”後漏“為上辱”三字,據唐景福碑補。

④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得到寵幸就驚喜,失去寵幸就驚慌;受到羞辱就驚恐,沒了羞辱就驚喜。若,好像。之,代詞,分別代指寵幸和羞辱。

⑤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有大的擔憂的原因是我有自身的利益要求。所以……者,……的原因。為,是。有身,有自身的利益要求。

⑥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果我沒有自身利益要求,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及,如果。

⑦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因此看重把自身交給天下,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貴以身為天下,以把自身交給天下為貴,看重把自身交給天下。貴,以……為貴,看重。以身為天下,把自身交給天下。“以身為天下”是“貴”的賓語。以,把。為,交給,交付。若可,才能。若,乃,才。

⑧愛以身為天下:把自身交給天下可愛,樂意把自身交付給天下。愛,以……為可愛,樂意。“以身為天下”是“愛”的賓語。

[意義歸納]

本章透過對“寵辱若驚”的描繪和對“貴大患若身”的剖析,提出“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的主張。全章分為三層。

第一層:“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提出問題。

第二層:分析問題。再分兩小層:

(一)“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描繪和分析“寵辱若驚”的表現。

(二)“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分析“貴大患若身”產生的原因。

第三層: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提出“以身為天下” 的主張。

[考辨]

“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王弼本為“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漏“為上辱”三字。查帛書甲乙本,此處為“寵之為下(也)”;查郭店楚竹簡,此處為“寵為下也”,都沒有“辱”,可見王弼本此處缺失是有原因的。

單取“寵為下”,必然不能與“寵辱”搭配,又不符合世情之邏輯。“寵辱若驚”與“貴大患若身”皆老子否定之世情。“寵為上,辱為下”,才符合邏輯。“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道德經》列舉的在寵辱面前患得患失之人的認識和表現,這些人的認識不是《道德經》的認識。如果這些人能達到“寵為下”這麼高深的認識就不會有“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了,就不用“寵辱若驚”了。故據唐景福碑增補。

[解讀與點評]

受寵幸就驚喜得了不得,受羞辱就驚嚇得了不得,把這樣的得失看得像身家性命一樣重要。什麼叫“寵辱若驚”?把受寵幸看作是大好事,把受羞辱看作是大壞事,得到寵幸就驚喜,失去寵幸就驚慌,這就叫“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只一句話,中間本無標點,展開解釋時變成了兩句話,中間加了標點;而且在“寵為上”“辱為下”的註釋中,我又分別從兩個角度解釋,因為對“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要分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兩個“得”,一個得寵,一個受辱;兩個“失”,一個失寵,一個止辱;兩個“驚”,一個驚喜,一個驚恐。“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如果單就“寵為上”而言,“得之”者,“得寵”也,乃“驚喜”之“驚”——可以彈冠相慶,得意忘形,因此最終帶來“滿招損”的結局;“失之”者,“失寵”也,乃“驚恐”之“驚”——會驚恐萬狀,憂心忡忡,甚至鬱結成疾。如果單就“辱為下”而言,“得之”者,“遭受羞辱”也,乃“驚恐”之“驚”——會悶悶不樂,憤憤不平,因此而傷心而致傷身;“失之”者,“羞辱止”也,乃“驚喜”之“驚”——止住了羞辱也可能驚喜得忘乎所以。

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有大的擔憂的原因是我對獲取有強烈的要求,如果我對獲取沒有強烈的要求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

“貴大患若身”,就是把大的擔憂看得像自身性命一樣重要。為什麼會“貴大患若身”呢?“為吾有身”,是我存在自身利益,自身有利益需求。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其實是社會人的一種常態,古往今來,爭權奪利、爭名奪利的現象一直沒有停止,有太多的人對權力趨之若鶩,如蟻附羶,如蠅逐臭。老子生活的時代的人們是這樣,如今之人依然故我,有幾人能跳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怪圈呢?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也曾討論名利財貨與“身”的關係,提出三個疑問:“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隨後間接給出一個結論:“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似乎是本章內容的一個補充。

所以把自身交給天下的人可貴,可以倚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把自身交給天下的人可愛,可以信賴,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

《道德經》推崇的是“無身”的境界。“以身為天下”,用今天的話講是“把自身交給天下”。要注意“把自身交給天下”並不是“為天下獻身”,而是“將自己融入天下”,“以天下事為己任”,明確自己是天下的人;不是把天下當成自己的——達到這個境界,當然可以倚重,可以信賴,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以身為天下”是無私忘我的境界,所以可貴,所以可愛,所以“若可寄天下”“若可託天下”。置身於爭鬥的漩渦之外,何等超脫!超然於物外,反而“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第七章)”。坊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不怕收入少,就怕死得早”,“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無欲則剛,無慾就會無憂,保持無憂的良好心態就會健康。跳出名利場,置身紛爭外,自然是另一番境界。“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願以此聯共勉。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劉怯之2019-01-20 21:28:38

謝頭條問答邀請!

老子第十三章文意簡潔,語義明瞭。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理解,供參考。

老子原文為: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大義譯解: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被寵者的地位相對低下,得到寵愛會很驚喜,失去寵愛會很驚恐,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我們之所以會患得患失,是因為我們擁有這個肉身,若我們的肉身不存在了,我們還有什麼可擔憂?

所以認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還重要的人,才是可以寄放天下的人;認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還可愛的人,才是可以託付天下的人。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對照老子的最後一段話,看看有多少政治家是可以寄放天下的人,有多少政治家是可以託付天下的人。所以別看老子"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這段話,看似舉重若輕,輕描淡寫,實在是極其偉大的政治家,需要舉輕若重,認真對待,方能勉強達標。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一東2019-02-20 12:29:16

“寵辱若驚”解讀:得寵受辱都好象受到驚擾,對此保持警覺。

十三章言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得寵要更加謙下,得之失之都好象受驚,保守本心,不離大道,“若驚”是要保守內心的平靜。

“寵辱若驚”上承前一章“為腹不為目”,保養內在的精氣神,保守本心,免受外界左右,寵辱都來源於外,外力所加,修道者宜“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持守無為自然的天性。

“寵辱若驚”做自己,保持內心的平靜,尊重他人,走自己的路。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WJW123452019-01-21 09:24:42

不要過分解度,道德經不是天書,也不是真理,也有缺失之處!不要牽強真理,也不要附會天書,就是個人的感悟或經驗的總結!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舞酒綠林2019-01-20 20:01:44

老子說話的物件是臣子之類不是君王。作為下人受到君王恩寵也是忐忑不安感到驚恐的,因為今天受寵也許明天就會失寵。受辱驚恐是理所當然。所以,老子認為寵辱若驚“寵”為下,也就是說“受寵”比“受辱”更可怕:受寵的結果可能會失寵,受辱的結果可能會得寵,失寵比受辱更可怕。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姑射之山上2019-01-20 23:35:36

解讀老子忌庸俗化,如果老子經文真如字面那樣理解,那也不可能成經典。此章講形神關係,還是要立足於修行和悟真。所謂驚者患者皆因此身,當物我一體、形神兼具時,可離可棄,可有可無,身即天下、即宇宙。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楊章林5552019-08-30 06:36:50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這個答案只能到文章中去尋找。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分析:

老子在這一章提出了“寵辱若驚”,(就是)“貴大患若身”的觀點(自私,太在乎得失)。接著解釋什麼是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為什麼會“貴大患若身”?是因為:”為吾有身“。提出“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假設。得出結論:“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譯:

得到失去都會心起“波瀾”,過多地在意自身的得失是人們最大的弱點。為什麼得失都會心起“波瀾”?遇事無論好壞都不能冷靜對待,心情浮躁,佔便宜沾沾自喜,吃虧耿耿於懷。為什麼說過多地在意自身的得失是人們最大的弱點?是因為人(與生俱來)的自私。如果不自私,人怎麼會有弱點呢?如果用這種對自己“高度負責”的心態去面對所有的人,就可以贏得大家的信任。

答:透過以上的分析試譯,不難得出結論。“寵辱若驚”,應該是說社會的人太在乎自身的利益,不能冷靜對待得失。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止語終南2019-08-21 13:39:10

寵、辱,若驚。得寵必招辱,就像惶惶之心一樣,不得安寧。

隨後又作了進一步解釋: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寵你的人是誰?權位必在你之上,所以說“寵為下”。一旦得之,就患失之,患得患失,惶心不寧。

得寵必有權位高者於其上,所以寵辱若驚,那些享有至高權位的人又如何呢?

貴、大患,若身。尊貴之名利,亦必招大患。就像身體一樣,憑之享受五欲之樂,也定會遭遇生老病死。

惟有聖人之貴、愛無患,為何?以身為天下!

更多註解請參考憨山大師注本:

【憨山大師注】此言名利之大害,教人重道忘身以袪累也。寵辱若驚者,望外之榮曰寵。謂世人皆以寵為榮,卻不知寵乃是辱。以其若驚。驚,心不安貌。貴大患若身者,崇高之位曰貴,即君相之位。謂世人皆以貴為樂,卻不知貴乃大患之若身。以身喻貴,謂身為苦本,貴為禍根,言必不可免也。此二句立定,向下徵而釋之曰,何謂寵是辱之若驚耶。寵為下,謂寵乃下賤之事耳。譬如僻幸之人,君愛之以為寵也。雖卮酒臠肉必賜之。非此,不見其為寵。及其賜也,必叩頭而啖之。將以為寵。彼無寵者,則傲然而立。以此較之,雖寵實乃辱之甚也。豈非下耶。故曰寵為下。且而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也,患失之。是則競競得失於眉睫之間,其心未嘗暫自安。由此觀之,何榮之有。故曰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此其所以寵是辱也。貴大患若身者,是以身之患,喻貴之患也。然身,乃眾患之本。既有此身,則飢寒病苦,死生大患,眾苦皆歸,必不可免。故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無身,則無患矣。故曰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然位,乃禍之基也。既有此位,則是非交謫,冰炭攻心,眾毀齊至,內則殘生傷性以滅身,外則致寇招尤以取禍,必不可逃。故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貴。無貴,則無患矣。故曰貴大患若身。筆乘引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蓋言貴為君人之患。莊子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祀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狐豚,豈可得乎。斯言貴為卿相者之患。老子言苟知身為大患不可免。則知貴為大患,亦不可免也。然且世人不知貴為大患,返以為榮。愛身取貴,以致終身之累。皆非有道之所為也。唯有道者,不得已而臨蒞天下,不以為己顯。雖處其位,但思道濟蒼生,不以為己榮。此則貴為天下貴,非一己之貴。如此之人,乃可寄之以天下之任。然有道者,處崇高之位,雖愛其身,不是貪位慕祿以自保。實所謂衛生存身以行道。是則愛身,乃為天下愛其身,非私愛一己之身。如此之人,乃可託以天下之權。若以此為君,則無為而治。以此為臣,則功大名顯。故道為天下貴也。故日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於天下。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於天下。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