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使用者711639123672017-10-17 15:56:58

你好,廣西很多文化遺產。

一、壯族歌圩,壯族歌圩,壯族民俗。“歌圩”是壯族群眾在特定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歌唱活動形式。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動。主要在春秋兩季舉行。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間為最盛,農曆三月初三舉辦的次數最多;秋季歌圩集中於農曆八九月,尤以中秋節為最佳日期。廣西各地都有。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二、劉三姐歌謠,宜州是劉三姐的故鄉,也是歌謠流傳最有代表性的地區。劉三姐歌謠豐富多樣有生活歌、生產歌、愛情歌、儀式歌、謎語歌、故事歌、創世古歌等。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詩性特點和鮮明的民族性。傳承完整傳播廣泛。廣西宜州和桂林都有。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三、彩調,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分地區。各地名稱原先不一,起源地桂北桂林一帶稱彩調,柳州、河池地區和梧州部分地區稱調子戲,陽朔以南稱“採茶戲”、“彩燈”,左、右江一帶稱“大采茶”、“嗬嗨戲”。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南寧指南2017-10-16 17:17:50

中國各民族的節日眾多,且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這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廣西的節日習俗,有著其特定歷史地理環境的合理性,這也讓中國的節日民俗更加豐富多彩。

京族哈節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京族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東興市的萬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地處我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的部位,與越南隔海相望。哈節是京族唯一的本民族傳統節日,每年都隆重慶祝,以祭祀神靈、團聚鄉民、交際娛樂為主要內容。

哈節,又稱“唱哈節”,所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節日期間,京族兒女們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哈節的日期各地不同,萬尾、巫頭二島為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為農曆八月初十,海邊的一些村落則在正月二十五日。雖日期各異,但節日的形式與內容基本相同。各地都建有佔為唱哈用的“哈亭”,哈亭的正堂內,供奉鎮海大王等護島神的神位和京族各姓祖先牌位。

哈節活動分為四個部分,即迎神、祭神、入席唱哈和送神。迎神:在唱哈前一天,由成年男子列隊,棉對大海,擊鼓吹樂,燒香喃神,將本村信奉的“鎮海大王”、“花婆”等神及各姓祖先先接入哈亭就位。祭神:在迎神後當天下午3時左右舉行。人人入席唱哈:祭神後,凡是本地京族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便有資格入席參加唱哈。送神:唱哈結束後便送神,送神結束,唱哈便告結束。

整個節日的主要活動專案就是唱哈。唱哈的主要角色有“哈哥”一人,“哈妹”兩人。演唱時,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中間,手裡拿兩片小竹片,一邊唱一邊搖擺地敲:拌唱的哈妹坐在旁邊地上,兩手敲竹製的椰子和之。哈妹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調撥三絃琴。如此一唱一和一伴奏,使歌聲、琴聲、竹梆聲融為一體,十分悅耳動聽,唱哈的曲調有30餘種。

瑤族盤王節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盤王節是瑤族紀念其始祖盤王(盤瓠)的盛大節日,由衡陽的常寧、廣西的富川、鐘山、八步、恭城,廣東連州、連南、連山、乳源,湖南的江華、江永等粵湘桂三省區十縣(市)發起,現已成為全國瑤族同胞最盛大的節日。每年的農曆十月十六日,瑤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歡度盤王節。

盤王節是由“跳盤王”發展而來的。“跳”即舞之意,跳盤王是指人們載歌載舞以謝盤王的恩德,娛悅盤王,並祈盤王保佑子孫平安。

節日期間,瑤族人民殺雞宰鴨,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彙集一起,首先祭祀盤王,唱盤王歌,跳起黃泥鼓舞和長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頌先祖英勇奮鬥精神。其次,歡慶豐收,酬謝盤王,盡情歡樂。與此同時,男女青年則開展對歌活動,抓住良機擇意中人。有的地方還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請戲班子唱戲等。

盤王節的歌唱舞蹈活動,以唱盤王歌和跳長鼓舞為主。《盤王歌》是在會歌堂中形成的史詩,亦是一部膾炙人口的瑤族詩歌總集。現在《盤王歌》抄本有二十四路、三十二路和三十六路三種,每一路都有三千多行以上,總數共達到萬行之多,篇幅浩長,內容豐富,涉及到創業、遷徙、耕山、狩獵、愛情、婚姻等方面。

唱一部《盤王歌》,須七天七夜方能唱完。屆時,由1—3對盛裝打扮的未婚男女青年,在師公或歌手指導下唱《盤王歌》。師公助手則依歌跳起長鼓舞,表演盤王創業故事。其舞蹈可分為“盤王舞”、“兵將舞”、“刀舞”、“三元舞”等,其中以“盤王舞”最具特色。

伴著長鼓聲,舞者時而翻騰,時而旋轉,時而跳躍,舞蹈動作大多是模仿勞動的動作,如開荒、播種、造林、伐木、狩獵等內容,動作粗獷大方,節奏複雜多變。 整個場面氣氛熱烈,給人一種山野般粗獷、奔放的感覺。跳“盤王舞”時,舞場四周懸掛盤王神像及“國泰民安”、“萬代興隆”等標語條幅。

壯族螞拐節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在廣西紅水河沿岸的東蘭、天鵝、鳳山等縣的壯族民間,至今仍流行一種傳統節日:螞拐節。螞拐節俗稱青蛙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與紅水河流域銅鼓文化的產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螞拐通常在正月初一或初二開始,歷時各地不一,有的5-7天,有的長達一個月。

螞拐節活動分為“找螞拐”、“孝螞拐”、“葬螞拐”三大程式。大體分找螞拐、遊寨、祭螞拐、葬螞拐、驗卜等五個部分。

找螞拐:活動第一天,大家身著盛裝成群結伴到田間地頭尋找螞拐,按照慣例要找兩個螞拐,一隻公一隻母,並將它們裝入準備好的竹筒中(俗稱“螞拐棺”),罩有一個竹編紙糊的小花樓。遊寨:第二天,青少年們抬著“螞拐棺”巡遊本村各戶,唸誦祝詞,祝賀大家新年萬事如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此謂“遊寨”。祭螞拐:遊寨歸來,村民們將“螞拐棺”停放在村寨邊的亭子上。亭旁豎立一根高十多米的竹竿或杉篙,頂端懸掛一面畫有青蛙影象的旗,四周還掛有紅、白、蘭三色的紙幡。

全寨人自動陸續聚集到亭子前來焚香,為之守喪,上供祭奠,通宵達旦唱讚頌螞拐的山歌,此謂“祭螞拐”,也叫“孝螞拐”。葬螞拐:各家宰雞殺鴨、蒸煮五色糯米飯。午飯後,人們抬著“螞拐棺”走在前頭,後邊跟著長長的送葬隊伍。全村人一道把螞拐送往事先選擇好的墳地後,挖坑,下葬,埋土,鳴放鞭炮,一如為親人出殯、送葬的儀式。驗卜:送葬完畢,開啟去年埋葬的“螞拐棺”,驗骨以預知今年的年景及收成。屍骨呈金黃色,象徵當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屍骨若呈黑色或灰色,預示當年年景不佳,提醒人們注意防洪防旱,並當即舉行一定儀式祈求消災免禍,確保豐收安寧。

節日期間,還要唱螞拐歌、跳螞拐舞。歌的內容有敘事歌(螞拐的來歷,村落的形成,祖先從何來等)、生產歌(農事歌)、情歌等,表達人們盼望吉祥如意的心願。螞拐舞多模擬螞拐而為,主要動作有雙腿深蹲、撐棍仰身、碎步橫行、抬踏顫點等,富於生活氣息,詼諧風趣,反映了人們對螞拐的崇敬以及對豐收的渴望之情。

仫佬族依飯節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依飯節是廣西羅城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有500多年的歷史。仫佬族又稱“敬依飯公爺”、“祖先願”,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慶豐收、保人畜平安的隆重傳統節日。一般3年進行一次,為期3-5天,各村寨於農歷十月冬至前後擇日舉行。

做“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節日期間,一般在公共祠堂裡舉行隆重而神聖的“依飯道場”,進行虔誠的祭祀活動,活動充滿了原生態民族文化韻味。依飯節的道場主要有7個儀式,依次為起壇、請聖、點牲、勸聖、唱牛歌、合兵、送聖等。

依飯節以同姓宗族為單位,在祠堂中舉行。祭祀時,師公們穿著法衣,唱著經書,請36位神靈來參加依飯節。每請一位神靈要換一種唱詞。師公每唱完一句時,圍坐在旁邊的父老們都以“呵-呼”的喊聲附和,同房族的兄弟姐妹有的敲鑼打鼓,有的唱歌,歡慶當年農作物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儀式結束後,族人一起宴飲,唱歌演戲,耍龍舞獅,歡慶至通宵。青年們更高興,他們到野外“走坡”,對唱情歌,悠悠的歌聲迴盪在古的仫佬族山寨中。

賓陽炮龍節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炮龍節是獨具賓陽民族特色的熱鬧、隆重、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是漢族、壯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綜合性民間節慶,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曆正月十一舉行。

賓陽炮龍節包括遊彩架、燈會、舞炮龍等活動。舞炮龍由總指揮(亦稱會首)發號施令,舞龍者均赤膊上陣,頭戴如清朝官兵之帽(均為竹編並塗抹黑色)。

炮龍以龍珠、龍牌、鑼鼓、文武場開路,照明及護龍隊首尾隨龍而進,炮龍所到之處,無數的炸龍人緊緊圍追;每家每戶也從房頂點燃鞭炮,從高空炸龍,舞龍者則不停奔跑躲閃。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

鞭炮炸龍,主要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富貴平安。炮龍定於當晚七時正在廟宇或社稷之處開光,由會首(或師人)咬破公雞之冠,以雞冠之血點亮開光龍眼後,方可萬炮齊鳴,龍亦方可騰躍而起。

當龍在炮光中游舞時,人們紛紛擠到迴廊下,伺機“鑽龍肚”,即從龍的肚皮下穿行。傳說鑽了龍肚能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大人事業有成,家寇美滿;若是年輕的情侶攜手鑽龍,今生定能喜結良緣,白頭偕老。鑽龍肚不僅給人一種在炮聲火光中穿行的刺激感,更因它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舞動的龍身,片刻不熄的爆竹聲,大人、青年、孩子紛紛穿梭在龍身的左右,樂悠悠的,全然忽略爆竹在身邊炸響。活動期間人們還不遺餘力的“搶龍珠”,因為龍身的每一件東西都代表著吉祥如意,特別是龍含於口中的財珠,商人獲得此珠就能生意興旺、財源廣進。所以,引來人們不遺餘力地“搶龍珠”,以博得一年的好兆頭。當炮龍行至街尾時,整條龍僅剩下骨架和筋,這時由族中長者指揮人們燃起火堆,奏響八音,把龍投進火中,讓它隨著熊熊的烈火昇天,這叫做“送龍歸天”、至此,舞龍全部結束了。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愛在廣西2018-03-07 22:32:58

廣西全區有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數居全國第一位。各民族的文化特點是不一樣的,以春節為例: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壯族初一以雞鳴或零時為新年開端。屆時各戶鳴放鞭炮煙花。放炮時必夾有12個大炮,全響以示12個月大吉大利。婦女在零時穿新裝,拿電筒爭先出門去挑水以搶到第一為吉。同時在河邊撿回大、小石頭,大者象徵牛馬豬羊,放在牛、豬、馬欄,小者象徵雞鴨鵝,放在雞、鴨籠,以示一年六畜興旺。以挑回來的新水加紅糖、生薑、竹葉煮成“靈湯”全家飲用。大人喝了延年益壽,婦女喝了添子添福,小孩喝了聰明伶俐。初一晨男子將犁、耙、刀、斧等生產工具掛上粽粑以表酬勞。並在坡地犁兩道壠溝,放少許谷種、牛糞,以求當年豐收。初二,老少開始走村串寨,互相拜年。整個春節期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其中以打扁擔、拋繡球、放花炮、唱螞蟲另、演壯戲、舞春牛、舞龍、舞獅、打會鼓、吹八音等最具特色。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瑤族過春節因各支系不同各具特色。初一雞啼時分,村老對天鳴槍三響,各戶隨即放鞭炮、擊鼓敲鑼。盤瑤人家帶引貓狗巡遊住房四周,意為防獸防鼠。龍勝花瑤,由長輩帶領,手舉火把、刀斧、鋤頭上山“出晨”,口唸“行東利東,行北利北,東成西就,南通北達”,然後各人砍回一捆生柴,意為新年生財。富川、鐘山、恭城的平地瑤,以谷投入杯中浸泡、擺於神臺,發壯芽者為播種品種。藍靛瑤初一給幼童舉行識字、挑花啟蒙儀式。春節期間瑤族娛樂活動有唱堂歌、演“耕作戲”、打銅鼓、賽陀螺、射擊、圍獵、拋繡球、鬥鳥等。

廣西哪些地方有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

苗族初一鳴鳥槍放鞭炮迎春。各戶到吉利方向砍回常青樹枝,放在屋內意為生財和長青。隆林等地初一清晨苗族姑娘到泉邊搶新水,得第一的挑到各戶,以共享吉利,各戶放炮致謝。有的初一牽耕牛到堂屋喂以酒飯,意求豐收。桂西北一帶苗族年輕人給外公外婆唱拜年歌。節間文娛活動有吹蘆笙、鬥牛、唱苗歌、爬高竿、跳坡、舞踩堂等活動。

總之各民族都有各民族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