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隗山寫出黃帝乏神芝圖的詩句是?使用者5139347327972021-03-27 21:53:30

位居中原腹地的溱水、洧水流域,不僅是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活動的中心區域,也是史載有熊國和軒轅丘的所在地。軒轅丘,史傳為黃帝的出生以及建都之地,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大戴禮·帝系》曰:“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軒轅丘的地望在新鄭市區一帶,即今黃水河(古溱水)和雙洎河(古洧水)交匯處的高臺地上,面積約30多平方公里,其地貌形態東有馬陵崗,西有雙嶺崗,南有黃崗,北有裴李崗,中間似盆地。萊垍頭條

史載黃帝訪大隗於具茨之山,具茨山位於新鄭西南(又稱大隗山)。萊垍頭條

具茨山是嵩山餘脈,位於河南禹州、新鄭、新密交界。為古有熊氏的發祥地,具茨山中發現有遠古奇異的巖畫、壯觀的城堡、神秘的石棺墓葬。《史記》載黃帝曾登此山:“黃帝登具茨,訪大隗,命駕於襄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即此所指。清,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大隗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國語》史伯謂鄭桓公曰:‘主苤隗而食溱洧。注,苤隗山名,即大隗山也。’《山海經》:‘又東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有草焉,其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服之不夭,可以為腹病。’《莊子》:‘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萊垍頭條

大隗山見於多種史籍,是上古時期大隗氏(魁隗氏部落)的居地。按晉《帝王世紀》記載,魁隗氏即神農氏之後的第二位炎帝;其後人又有大隗氏建都具茨之山,又稱大隗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鎮境內。隗姓望出西河,隗氏後人尊大隗為隗姓的得姓始祖。萊垍頭條

一、黃帝與鬼方氏萊垍頭條

《世本》載:“黃帝娶於鬼方氏。”關於黃帝的婚姻,史籍中還有一些記載。《史記·五帝本紀》日:“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載:“黃帝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日女節,生青陽;次妃彤魚氏女,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頭條萊垍

從這些文獻中可知,黃帝有妃四人,娶於不同的氏族部落,唯有嫫母未說明娶於何族何處。而《世本》所載“黃帝娶於鬼方氏”,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條線索,嫫母可能就來自於鬼方氏。萊垍頭條

在中原溱洧地區,還有黃帝后裔祝融氏族與鬼方氏通婚的文獻記載。如《史記·楚世家》曰:“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日祝融。。。。。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大戴禮記。帝系》日:“吳回產陸終。陸終娶於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氏,產六子。”《路史·後紀八》注引《世本·帝系》日:“鬼方國君之妹女嬇。”由此可知,黃帝后裔祝融氏族的陸終與鬼方氏族進行聯姻,娶了該部落首領鬼方氏的妹妹,名叫女嬇。萊垍頭條

關於祝融氏族的居地,史籍中有較為明顯的記載。垍頭條萊

《左傳·昭公十九年》日:“鄭,祝融之墟也。”杜預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卷八中說:“新鄭縣,本有熊之墟,又有祝融之墟,周為鄭武公之國都。”杜佑《通典》注新鄭縣日:“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也,本鄶國之地。”清嘉慶《密縣誌●序》日:“按密於古為鄶國之地,居溱洧之間。”由此可知,先秦時期的鄭地(含新鄭、新密及周圍地區)就是上古時期的有熊之墟和祝融氏之墟。今天專家學者多認為黃帝所居軒轅丘與祝融氏之墟為同一地域,即位於新密市、新鄭市交界處的古城寨城址。萊垍頭條

古城寨遺址萊垍頭條

作為居於同一地域的黃帝及其後裔陸終,均曾與鬼方部族聯姻。關於鬼方部族所在,專家多認為是在西北部。在當時生產力極其落後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居於中原的黃帝部族,不大可能與相隔千里之遙的氏族部落之間進行通婚,而與居於與中原黃帝部族相鄰或相近地區的鬼方部落聯姻才是最可能的。萊垍頭條

二、從大隗氏到鬼方氏頭條萊垍

作於西漢中葉的《春秋命歷序》——書把古史分為十紀,並引見於《禮記正義》《三皇本紀》、《通鑑外紀》、《路史》等書。古史十紀依年代先後為:一為九頭紀,二為五龍紀,三為攝提紀,四為合雒紀,五為連通紀,六為序命紀,七為循蜚紀,八為因提紀,九為禪通紀,十為疏訖紀。其中《路史·循蜚紀》列出的氏族有:鉅靈氏,句強氏,譙明氏,涿光氏,鉤陣氏,黃神氏,苓神氏,犁靈氏,大騩氏,鬼騩氏等。《路史。因提紀》列出的氏族有辰放氏、蜀山氏, 豗隗氏、渾沌氏、有巢氏,燧人氏等。《路史·禪通紀》提到的氏族有史皇氏,柏皇氏,中皇氏,大庭氏,慄陸氏,昆連氏,軒轅氏,赫蘇氏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騩氏是比有巢氏、燧人氏、軒轅氏等更為古老的一個氏族。萊垍頭條

《路史·循蜚紀》同時指出了大騩氏的居地:“大騩氏出河南密縣大隗山。”《路史》又日:“大隗氏見於南密,記謂大隗氏之居,即具茨也,或曰泰隗。昔者黃帝訪泰隗於具茨。”《山海經·中山經》雲:“(敏山)又東三十里,曰大隗之山。”注曰:“滎陽密縣大隗山也。”《漢書。地理志》日:“河南郡密縣有大隗山。”清乾隆《新鄭縣誌》載:“具茨有大隗者,即上世之泰隗氏也,能設於無垓之字,而遊於泰清。”在文獻記載中,“大隗山”或作“大騩山”,古時隗、騩二字相通。條萊垍頭

從中可以看出,大隗氏族當源出於河南密縣(今新密市)大隗山。垍頭條萊

大隗山,又名具茨山,為中嶽嵩山東延之餘脈,位於新密市與禹州市交界處,因“黃帝訪大隗氏”於此而聞名,史籍中多有記載。《水經注》日:“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子,即是山也。”葛洪《抱朴子》中《君道》篇記日:“黃帝至具茨而事大隗。”宋《元豐九域志》日:“具茨山,《輿地志》雲:黃帝往具茨見大隗君,授以《神芝圖》。”《莊子。徐無鬼》記述了黃帝拜訪大隗氏之事:“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謂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從這些文獻記載可知,當黃帝之時,古老的氏族大隗氏仍然生存於大隗山一帶,氏族內有高人賢士,引得黃帝前去求教治理天下之道。萊垍頭條

清嘉慶《密縣誌·仙釋》日:“大隗真人,《莊子》:昔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清康熙《新鄭縣誌·仙釋》:“大隗真人,軒轅時棲於大隗山,黃帝訪之,遂授以九芝圖,後不知所往。”大隗鎮原建有大隗真人祠和七聖廟,就是後人為紀念“黃帝訪大隗氏”而建的紀念性建築。萊垍頭條

大隗之“隗”字,《說文解字》日:“隗,跤隗也,從阜,鬼聲。”“隗”者,從鬼從阜,即鬼之所居曰“隗”。徐旭生先生在研究《路史·循蜚紀》中的“大隗氏、鬼騩氏”時認為:“‘隗’‘騩‘原來應當是一個字。古人曾經用‘騩’字或‘隗‘字注‘鬼’。”因此,大隗山,山以族名,應該是上古時期鬼姓氏族部落的居地。頭條萊垍

鬼姓部落起源於大隗山,長期居於大隗山一帶,部落首領被稱為大隗氏。該部落至黃帝時期仍然有著較強的實力,以至於與黃帝聯姻,出現了“黃帝娶於鬼方氏”、“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等歷史事件。至殷商或者更早的時候,大隗氏部族(鬼姓氏族部落)因戰爭等原因向四方遷徙,被中原國家稱為“鬼方”。黃帝時期作為傳說時代尚無文字記載,因此在後世的文獻記載中,就出現了“黃帝娶於鬼方氏”、“陸終娶於鬼方氏”等內容,而“大隗氏”反而可能被忽略了。萊垍頭條

三、鬼臾區(大鴻)來自大隗氏萊垍頭條

《路史。國名紀》載:“三皇之世:鬼,容區國。商有鬼候,即九侯。”這說明早在三皇時期就存在有鬼國(鬼姓氏族部落),為容區之國。那麼這個鬼國在什麼地方呢?萊垍頭條

讓我們從黃帝時期的著名大臣大鴻說起。《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史紀·封禪書》雲:“鬼臾區號大鴻。”《漢書●古今人表》列舉“黃帝軒轅氏”時期人物有:“方雷氏、嫘祖、彤魚氏、嫫母。。。。。力牧、風后、鬼臾區[注]師古日:‘即鬼容區也’。”《漢書●藝文志》列舉黃帝時期的兵法有:《太壹兵法》、《力牧》十五卷,《風后弧虛》二十卷,《鬼容區》三篇。垍頭條萊

可知,大鴻原名叫鬼臾區,又稱鬼容區,應是來自於三皇之世的“鬼,容區國”。條萊垍頭

在大隗山(具茨山)諸峰中,有峰曰大鴻山,上面遺留有“大鴻寨”、“大鴻城”等地名和遺蹟,應是鬼臾區當年的居地。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山川下》曰:“大鴻寨山,在州(禹州)東北四十里,即具茨山別峰,與密縣、新鄭縣相錯。黃帝臣屯兵於此。”清嘉慶《密縣誌》載:“大鴻山,《通志》:作‘大鴻寨山’。黃帝之臣大鴻氏屯兵於此,故名。土人相傳為黃帝避暑處。東峰曰東華門,西有塔山,日西華門,東門相連一峰,日梳妝樓。”萊垍頭條

大約由於鬼臾區其名不雅,後人多以其號大鴻稱之。鬼臾區號大鴻者居於大隗山中,留下了大鴻山、大鴻寨、大鴻城等地名,這應是三皇之世“鬼,容區國”之所在,亦應是鬼姓氏族(大隗氏)、鬼方遠祖居於中原的又一證據。條萊垍頭

四、大隗氏族的遷徙頭條萊垍

自上古以來,隨著大隗氏族(鬼姓部落)的不斷繁衍生息和發展壯大,以及部落間的衝突、戰爭等原因,大隗氏族也在不斷向四方遷徙,並在史籍中留下了許多蹤跡。垍頭條萊

夏之後,大隗氏族(鬼姓部落)遷居四方,被居於“中國”的商、周稱為鬼方、犬戎、赤狄。萊垍頭條

夏桀死後 ,夏族無力再與商族軍隊進行大規模的對抗,只好向北亡徙,在晉南、晉中地區散居下來;有的則繼續與商王朝對抗, 騷擾商族和商族軍隊。翦伯贊先生曾指出,由於湯伐桀,迫使夏人逃離中原,遷往西北者即為鬼方 。 徐中舒先生也認為,在夏商之際,夏人迫於商人的軍事壓力,進行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其中北遷者為匈奴,西遷者為大夏。頭條萊垍

郭沫若先生認為: “ 所謂昆夷、犬戎、鬼方、葷粥、燻鬻、 狁、休諢、匈奴,均一音之轉, ……則夏民族被殷驅逐後多逃亡北方, 殆是事實。” 鬼方是商王朝西北方向最重要的方國之一,商王朝曾多次對鬼方用兵。《易·既濟·九三》 雲:“ 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 ” 至西周時期, 鬼方仍居西北一帶, 並與周族不斷髮生衝突 , 古本《 竹書紀年》 記載王季所伐“ 西洛鬼戎” 即為鬼方的一支。此外,一些學者認為商王朝西北方另一方國“ 土方” 也為夏民族。萊垍頭條

郭沫若先生認為: “ 所謂土方 , 即是夏民族。” 胡厚宣先生認為甲骨文之“ 土方” 與文獻記載之“ 土方”相同, 土方與禹關係密切,土與夏在古韻又同在魚部, 土、夏亦相通假, “ 是土即夏也” 。 北遷之夏族在東周至秦漢時期仍居於今山西至內蒙古河套一帶。春秋時期, 部分夏族居於太行山一帶。齊桓公西征,在太行山與夏族的一支還有所接觸 。萊垍頭條

戰國時期,由於魏、趙、燕的興起,晉、陝地區的夏族被迫遷到河套地區。西漢時,夏族後裔匈奴興起 ,對漢王朝構成極大威脅。 據《 史記·匈奴列傳》 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 索隱》引應劭《風俗通》 曰: “ 殷時曰獯粥 , 改曰匈奴。 ” 關於淳維,《 索 隱》 引張晏曰:“ 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又引樂顏 《 括地譜》雲:“ 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燻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 ” 又據《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記載,公元五世紀初,匈奴人赫連勃勃在陝北建立過大夏國,勃勃自認匈奴原為“ 夏后氏之苗裔也”,故國稱“ 大夏” 。萊垍頭條

大隗氏曾有一支遷往南方。《大戴禮記·帝系》日:“陸終娶於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樵氏,產六。。。。其一日樊,是為昆。。。。其六舊季連。”王國維在《鬼方昆夷溈狁考》一文中認為,鬼方、昆吾本為一族。昆吾在夏代為伯,有一段時間居於許地,《左傳·昭公二十年》楚靈王日:“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楚是季連的後裔,在陸終六子中排行第六,而昆吾排行第一,所以楚靈王稱昆吾為皇祖伯父,“舊許是宅”是說曾在許地居住,許地即今河南許昌市,在大隗山南約50公里。萊垍頭條

楚國和鬼方有著莫大的關係。《竹書紀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於荊”。楚人崇鬼尚巫術,王夫之《周易內傳》雲:“伐鬼方,《詩》所謂‘奮伐荊楚’”也。楚人尚鬼,故曰鬼方。”另南方有隗國,與楚人同族,在今湖北省秭歸一帶。隗國,又稱夔國或者歸國,傳為楚國國君熊繹的六世孫熊摯的後代所建立,公元前634年為楚國所滅。萊垍頭條

大隗氏又有一支向北遷居晉南和冀南。《戰國策。趙策》:“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史記·殷本紀》:“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集解引徐廣日:“九侯一作鬼侯,鄴縣有九侯城。”《殷本紀·正義》:“《括地誌》雲,相州洛陽縣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蓋殷時九侯城也。”唐貞觀初,滏陽縣屬相州,“洛陽”或為“滏陽”之誤。鬼、九同為見紐字,可通假,鬼侯當即鬼方之君,服屬於商時被封之號。鬼侯城在滏陽(今為河北磁縣)、鄴縣(今河北臨漳縣之西南)一帶。萊垍頭條

至西周末年(公元前771年),又發生了犬戎之亂,鬼方做為“西落鬼戎”之一消失在歷史中。《史記·周本紀》載:“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平王立,東遷於洛邑,闢戎寇。”條萊垍頭

綜上所述,居於中原溱洧流域大隗山一帶的古老氏族鬼族,是商周時期被中原國家稱為“鬼方”的先祖。黃帝居軒轅丘或有熊(亦為祝融氏之墟)與大隗山毗鄰,使黃帝及其後裔陸終“娶於鬼方氏”成為可能。大隗氏因戰爭等原因遷居四方,鬼方成為三代時期的一支重要力量,因長期與商周對抗而名載史冊。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