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至這天,中國古人除了吃餃子還會吃什麼?陶短房2017-12-22 11:03:35

據說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起源於東漢河南郡名醫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稱餃子系”嬌耳“的諧音。考三國魏張揖《廣雅》中首次提到餃子,此時上距張仲景的時代不遠,因此張仲景是餃子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的說法說有一定可靠度的。

不過餃子直到北宋仍然主要流傳在黃河流域,同時期南方冬至食品則五花八門,荊楚地區主要以醃臘製品、糯米食品、糕團等為主,而蘇南一帶則流行吃餛飩。據說餛飩本名“混沌”,系春秋吳國夫差時西施所發明,案西施是越國人,沒有吃麵食的傳統,而吳國王室祖先系從陝西遷徙而來(和周王朝同源),可能保留麵食習慣。冬至吃餛飩的習俗直到南宋期間河南移民大量南遷,仍然在吳越故地廣泛流傳,元初周密《武林舊事記》紀錄杭州南宋掌故素稱翔實,其中說杭州冬至餛飩十分興盛,“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事實上據許多考據顯示,在北宋及以前,即便河南等北方地區,冬至餛飩也比冬至餃子更流行一些。

此外還有一些地方獨有的冬至飲食風俗,比如我去過山東滕州一帶,這裡冬至講究喝羊湯,而蘇北一些地方則有冬至吃蒸菜的習慣。時至今日,冬至吃餛飩、湯圓、紫米飯、醃臘肉、羊湯、蘿蔔……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很流行,“冬至吃餃子”的流行或約定俗成程度,實際上被媒體和網路平臺無限放大了——有人曾戲言,“微博上某媒體公號口中,中國就沒有不需要吃餃子的節日”,雖然誇張,但不無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冬至飲食是民間食品,官方在冬至這一天還有更鄭重的官方食品——胙肉。

所謂胙肉就是用於祭祖、不加任何調味品白煮後冷卻的大片豬肉,中國古代講究冬至大祭祖,祭祀後會把胙肉分給參與祭祀的、有身份的男性,有沒有資格分到俗稱“冷豬肉”的胙肉,是衡量一個男性是否受尊重和重視的重要標誌,如果被公認符合領胙肉資格卻未領到,會視作奇恥大辱。當然,“冷豬肉”其實並不好吃,吃的是地位,是身份。冬至吃冷豬肉的習俗在《周禮》中有明確記載,史載周公制禮作樂,時間是西周成王時期,但這個習俗應該更早就產生了,如果認為西周開始於公元前11世紀,那麼冬至吃冷豬肉的習俗比吃餃子要早約1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