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清朝的奏摺只有皇帝本人才能拆閱,極為保密,那麼有哪些保密制度呢?河東獅子2018-04-07 15:20:48

清朝特有的奏摺制度,內容極為廣泛,涉及了許多重要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以及諸多官員能力人品的鑑定取捨,這些內容決定了奏摺的保密性。

康熙在江寧織造曹寅於四十年七月二十九日的奏摺上硃批回覆到“倘有疑難之事,可以密摺請旨。凡奏摺不可令人寫,但有風聲,關係匪淺。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雍正在李秉忠的奏摺上硃批寫道“地方上事件,未見爾陳奏一次,此後亦當留心訪詢;但須慎密,毋藉此作威福於人,若不能密,不如不奏也”。

以康熙堂堂四十年天子,在對自己一個家奴的硃批上竟然連用四個小心來告誡奏摺保密的重要性。雍正甚至說如果不能確定保密性,就不要上奏了,可見清朝皇帝對奏摺的保密性確實極為關注。

雍正初年,封疆大吏多有派親信在京幫他們提前拆看奏摺,為的是替他們當好耳報神,提前瞭解朝政情況,看自己的奏摺是否符合時宜再決定上奏與否,有的甚至連皇帝發回來的硃批,他們也先行閱讀,以便早作準備。後來這種情況被雍正發現,很是斥責了一批大臣,其中就有極受雍正寵任的鄂爾泰。雍正見他們不遵告誡,就停止了他們密摺言事的權力,要知道這可是代表和皇帝關係親密與否的重要象徵,懲罰不可謂不嚴厲。

當然,光靠皇帝制裁臣下自覺是沒用的,只能偶一為之,重要的還是要制定相應的奏摺保密制度。為此,雍正還是設計出了幾項頗有效果的措施的,下面一一說明。

1)收回硃批奏摺。

雍正為了不讓皇帝硃批散落民間,在即位當月就命令有密摺言事之權的內外官員上繳有康熙硃批的奏摺。並且此後立下定製,奏摺人在得到硃批諭旨(皇帝已經批閱過的奏摺)的一定時期內,要將原折和硃批一併上交,由宮裡統一儲存,並且具折人不得抄留存底。

2)打造奏摺專用箱鎖。

為了更好的做到奏摺保密,雍正讓人特製了一些皮匣,配備鎖鑰,然後發給有密摺言事權的臣子,以後但凡要寫奏摺,都要裝在匣子裡,然後派專人送到京城。這個皮匣的鑰匙只有兩分,一個給具折人,一個皇帝自己留著,這樣只有具折人和皇帝兩人能夠開匣,別人不能也不敢私自開匣。某些關係比較密切的臣子,發奏摺的頻率比較高,為了便於官員的不斷上奏,這種皮匣一般會發四個。這個制度設定後,所上的奏摺只能用這種皮匣子裝,否則內廷拒不接收。因為這個制度,廣東巡撫常賚的皮匣被賊偷走後,他給皇帝寫奏摺只能借用廣東將軍石禮哈的奏匣,不敢仿製也不敢用其餘匣子封裝。

3)奏摺直送內廷。

不同於題本奏本,需要交給通政司,然後由有關看過再送呈皇帝御覽。奏摺不需要由通政司轉呈。如果是督撫等地方大員的摺子,直接送到乾清門,交給內奏事處的太監再轉交給皇帝。但是那些等級稍低官職較小的地方官,奏摺就不能直接送到宮門了。而是交給由雍正指定的親王大臣,再轉呈給皇帝。雍正自己說是如果地方小臣也可以直接到宮門送折,未免太濫,不成體統。其實這是為具折的臣子保密,不讓知道除了地方大員之外還有哪些人能上摺子,其實這也是一種保密制度。被指定轉傳奏摺的都是雍正極為信任的鐵桿心腹,比如十三爺胤祥,舅舅隆科多,大學士張廷玉等人。另外,特別邊遠地區的小官,也可以轉送給當地巡撫代為轉交。

4)奏摺只能皇帝本人親自閱視批覆不得假手於人

這就是說,摺子到了內廷,只有皇帝能開皮匣,也只有皇帝本人能看,這種文書,不要其餘任何人員參與此事。雍正自己就說

“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摺,一日之間,嘗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親自閱覽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於左右,不但宮中無檔可查,亦並無專司其事之人”。

可見從頭到尾都是雍正一個人在處理,當然奏摺繁多,批閱奏摺也確實是很費時間和精神的,也就是天生怪種雍正能如此勤勉,到後來咸豐帝的時候,就有慈禧幫忙看摺子的事兒,慈禧也是從幫忙批閱奏摺才慢慢鍛煉出行政能力的。

有了上面四條制度性的措施出臺,以後的奏摺保密性果然強了很多。

謝謝閱讀,敬請關注。

點個讚唄